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教育第一课:心中有父母





孩子人格是否健康,将来长大有没有出息,跟心中有没有父母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有没有发现,凡是那些有好吃的会想着给父母留一些,出一趟远门时会想到给父母带点纪念品,经常给父母报喜不报忧,只想让父母高兴、不想让父母为自己担心的孩子,往往都是很懂事、很有出息的孩子。


与此相反,那些凡事只想到自己,还总是抱怨父母为自己做得不够的孩子问题往往都很多,更不会有什么成就。


由于父母过度的、无原则的爱造就了大批心中没有父母的孩子。他们有了好吃的,从不知礼让父母;父母如果因为有急事没有按时给他们做饭或者做得不好吃,他们就会向父母抱怨或发脾气;他们只知要父母给他过个丰盛的生日,却根本不记得父母的生日。 


有一位妈妈曾伤心地说:“我为了孩子起早贪黑,工作再忙都要亲自给他做好丰富的三餐。有一天我病了,难受得实在下不了床。儿子放学回来后看我躺在床上,还没有做饭,冷冷地问我为什么还不做饭。我说我病了,很难受,他就拿钱出去吃了,回来也不知给我带一些,直接一甩门就钻进了他的房间,始终也没进来看过我一眼。我那天流了一晚上的眼泪。” 


你可能会说,“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了就会明白父母对自己的恩情。”从小不知为父母着想,从来体会不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认为父母对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从小养成了习惯,形成了这样的性格,等到他长大成人后,他也还是不会懂得为父母着想。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这个习惯和品德。


可以肯定地说,心中有父母的孩子绝不会学坏。心中有父母的孩子更懂事,将来也更有出息。


这种亲子间的至亲至深的情感,会成为孩子进取的巨大动力,其感染力是其他教育所不能及的,也是任何教育不能替代的。 


孔子云:“立爱自亲始”,意思是说,“爱”这种感情的培育是从爱亲人开始的。培养健康人格,教育孩子做人,应先从教育孩子心中有父母开始。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心中有父母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类所有品德中最根本的要求,由此出发才能产生和建立起更多优良的品质。



怎样才能让孩子心中有父母呢?引导孩子心中有父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让孩子从小参与家庭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哪怕是帮爸爸妈妈摘菜、洗菜,孩子才能体会到以吃到嘴里的每一口饭都来之不易,要买菜、摘菜、洗菜、切菜、炒菜等很多程序;洗自己的小衣服,孩子才能体会到原来自己每一次穿的干净整洁的衣服饱含着父母辛勤的劳动。孩子只有在亲身的劳动中才能真切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才会懂得珍惜。


你也可以把你工作中的辛苦和不易讲给孩子听,因为你不说,孩子是不知道的。孩子还以为工作是很轻松的,赚钱是很容易的,上班就是看电脑,出差就像旅行。孩子不了解你工作和养家的辛苦,就不会同情父母,不会为父母着想,不会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只知一味地索取。


我们常说“母慈子孝”,父母慈爱,经常关心自己,理解自己,尊重自己,孩子就会心中有父母,将来自然会孝敬父母。相反,如果你忙于工作,忽视孩子,或者经常指责孩子,控制孩子,不尊重孩子,粗暴对待孩子,那么即使你为孩子付出再多,孩子也不会理解你的苦衷。


大家可能都看过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播出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看到妈妈为奶奶打洗脚水,帮奶奶洗脚,他也学着妈妈的样子为妈妈打洗脚水,帮妈妈洗脚。结尾时出现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你平时是否总在说父母当初为了你是多么不易,你平时是否常替父母着想,是否常关心你的父母,是否常回家看父母,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孩子由此才知道了父母有多重要,由此才学会了应该怎样对待父母。他会受到你的感染,迟早会学你的样子。


我们不好直接对孩子说:“你看我为你多辛苦,你要为我着想”,但可以借助父母之间的相互引导来影响孩子。


比如,妈妈可以对孩子说:“你爸爸辛苦一天了,快帮你爸爸倒杯水。”爸爸可以对孩子说:“这个蛋糕真好吃,我们可别一下吃完了,给你妈妈留些。”在生活中长期反复地这样引导,孩子就会养成为父母着想的习惯,也就学会了心中有父母。


有些家长常抱怨孩子很自私,有好吃的都留给自己,从不会想到父母,于是就去指责孩子,当孩子把好吃的让给她时,她又说:“妈妈不是真要吃,我只是想看你有没有这个心。”


孩子会怎么想?“原来妈妈根本就不想吃,只是为了试验我。”这样做只能让孩子更加不知所措,或者更加“虚情假意”。


有些父母把孩子看得重于一切,牺牲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恨不得把一切都献给孩子,把自己放得很低,把孩子抬得很高。有好吃的先尽孩子吃个够,剩下的才自己吃;自己再累,即使生病,也要强忍着先照顾好孩子,却从不让孩子来照顾自己,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好像就是个铁人;孩子过生日时,一定给孩子做一顿丰盛的饭菜,自己的生日却从不提起,就是孩子提起,他也会说:“大人过什么生日…… ”


说到这里我羞愧万分,因为这很像是在说我。


我和哥哥小的时候,父母总是把好的先留给我们。饺子煮好了,妈妈总是先给我们一人盛一碗,然后妈妈才给自己包。我们吃得心安理得,直到今天我们这样做时也丝毫不会感到脸红。父母总会提前很多天就想起我们的生日,而我们从来都没有给爸爸妈妈过过生日。让我至今难以自容的是直到前些年父亲去世,我还不知道父亲的生日,而我永远也不会有机会了。


直到我结婚后,深深地感受到了两个家庭的不同,我才开始觉醒了。先生家的两个孩子对父母都非常孝顺,和父母说话和颜悦色,父母身体稍有不舒服,他们就赶紧想办法,经常给父母买东西。有什么好吃的,他们绝不会忘了让父母尝一尝,平时总是想办法让父母高兴。父母的生日他们总会提前想起。


有一次我亲眼目睹,先生和父母从外面回来后,因为鞋沾上了泥水,先生先给父母拿来了拖鞋,让父母换上,给父母把鞋认认真真地擦干净后,又擦上了鞋油,还顺势从鞋柜里把父母所有的鞋都拿出来擦了一遍鞋油。


在家里吃饭时,如果因为凳子不够,我们坐着,父母站着,我们不会觉得奇怪。而同样的场景在先生家,先生就会觉得很不对劲,会坐得很不安。


我曾认真地想过,为什么我们两家会有这么大的不同?


其实就是因为我父母一直把我们看得太重了,把孩子看得高于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根本不知心疼自己。


先生家的父母和孩子都是平等的,从不娇惯孩子。比如同样吃饺子,先生家就会全部包好,然后一起煮一大锅,大家坐下来一起吃;父母身体不舒服了,就会告诉孩子;父母忙不过来,就让孩子帮忙,让孩子懂得父母也不是“铁人”,也有脆弱和需要关心的时候;父母记得孩子的生日,也从小就提醒孩子记得父母的生日。而当我们小时候突然感兴趣地问起父母的生日时,妈妈总会说:“大人过什么生日?” 


上面这段文字是我后来加上的,因为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没有勇气讲出来。父亲的离世让我长久地陷在自责的深渊里不能自拔。母亲辛苦劳累、从不知享福的这大半生让我感慨万千、羞愧不已。如果不是因为研究家庭教育,我可能一生都不会注意到这个问题。


(选自《人格健康的孩子才幸福》江西人民出版社第1版 胡巧娟 著) 



教育文摘周报

2018年征订

追踪教育动态  聚焦理论前沿

直击热点难点  展示教改成果

体悟教育人生  分享教育智慧

邮发代号:81-11 当地邮局订阅 

全年定价182.00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邓超女儿的生日愿望是打爸爸:这才是孩子敢跟爸爸玩闹的原因
不能等待(感恩教育)
不想孩子变白眼狼?你首先不能这么做!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
你对孩子做的这6件事,孩子能记一辈子!父母一定要看看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