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房颤专项能力培训】齐晓勇:缺血性心肌病猝死的危险分层及处理策略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中国心脏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北京心脏学会、河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协办,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承办的'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第二期学术活动于2018年7月14日至15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隆重举行。


缺血性心肌病(ICM)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弥漫性纤维化,产生与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类似的临床综合征,是心脏性猝死(SCD)的主要原因。在本期的学术活动中,河北省人民医院齐晓勇教授根据国内外SCD预防指南与共识,详细介绍了ICM猝死的危险分层及处理策略。

齐晓勇教授作报告。


从现有数据看,导致SCD的主要原因是心律失常,而引发SCD的3大因素为人体内环境不稳定、心脏基质和心电疾病,当同时包含3种因素时为猝死高危患者。


一、ICM猝死的危险分层


ICM猝死的危险因素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瘢痕大小及特性、心电异常等。


表1:ICM猝死危险分层


1.LVEF


LVEF下降是ICM猝死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指南推荐LVEF作为选择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的临床指标,EF值≤40%常是识别高危患者的分界线。Saxon等研究表明,SCD危险随NYHA心功能的恶化而增加(95%CI 1.61~4.26,P<0.01),当LVEF>20%,SCD危险随之降低(95%CI 0.35~0.87,P=0.01)。此外,两个大样本的研究均显示,LVEF每下降5%,SCD或心脏骤停(SCA)的危险则增加21%。


但其缺点是,缺乏较高的特异度及灵敏度。研究提示,EF值30%~40%时,发生心律失常事件的相对风险为4.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9.1%~77.8%。


2.心肌瘢痕大小及特性


冠心病导致心肌瘢痕形成的ICM患者,其SCD发生率明显升高,且心肌瘢痕的容量大多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关,这一观点也被多个研究证实。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因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和无创性等优点,可显示ICM患者的心肌瘢痕及瘢痕边缘区,有助于ICM患者SCD的危险分层及预测的评估。


研究显示:心肌瘢痕>75%室壁厚度时,运动障碍或收缩血管再生的康复的机率<5%;心肌瘢痕<25%室壁厚度时,恢复收缩的可能性>80%;空间分辨率高;心肌梗死的组织不均一性可预测SCD的发生率。

图1:CMR显示心肌瘢痕:疤痕组织(箭头),A室间隔,B左室后壁


因此,CMR检测心肌瘢痕可作为LVEF等预测指标的补充,是目前最有前途的检测病理心肌组织及癜痕的非侵入方法。同时,国外关于比较ICM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下室速消融和磁共振技术的研究发现,室速消融的关键部位多位于梗死区,而大部分位于梗死瘢痕核心。

图2:美国心脏病学会分区标记:正常心肌和梗死心肌连接区(蓝圆圈)、心内膜(红线圈)和心外膜(绿线圈)。


3.心电异常


有创检查技术为心电生理检查(EPS),可发现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不良、传导异常、旁路的传导功能、室速的诱发,有助于进一步指导ICD的植入和导管消融。缺点是有创方法,主要限制是阴性预测价值低。


无创检查技术包括①心电图:可发现的异常包括传导障碍(QRS波宽度、QRS破裂波)、心室复极不均一性(QT离散度、T波电交替、心室晚电位,Tp-Te间期)和自主神经张力失衡(心率变异性、窦性心律震荡);②动态心电图:发现室性期前收缩和非持续性室速。


(1)碎裂QRS波(fQRS波)


fQRS波是ICM猝死风险的独立预测指标,多被用于临床对心脏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判断预后。

图3:fQRS波


(2)QRS波宽度


QRS波宽度是反映心室激动时间和室内、室间传导延迟的指标,QRS波宽度>120 ms是高危患者的筛选指标。多数回顾性研究表明,QRS波增宽可能是SCD危险因素,但尚缺乏前瞻性研究。


(3)QT间期及QT离散度


QT间期延长、QT离散度大与自发室速、室颤及SCD风险的增加有关,阴性预测价值差。


(4)心室晚电位


晚电位在心肌梗死中预测猝死或心律失常敏感性为30%~76%,特异性为63%~96%。


(5)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


可作为无创检查方法用于一级预防患者进一步的危险分层,特别是与LVEF联合使用,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但缺点是,房颤患者不能进行MTWA检查,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是否影响MTWA结果无定论,也不能确定MTWA人群对研究结果是否影响很大。

图4:MTWA


二、ICM猝死的处理策略


对于没有症状的心律失常,LVEF>40%,无论有无心肌梗死史,发生SCD的风险都很小,目前不主张预防性治疗心律失常。除治疗原发性心电学异常之外,还应积极治疗心力衰竭,纠正心肌缺血。同时,纠正心衰的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除非有禁忌症,所有慢性收缩心衰,NYHA II、Ⅲ级病情稳定者需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除非有禁忌症,所有患者都应使用,优选ACEI)、袢利尿剂(适用于有水、钠潴留者)、洋地黄制剂、醛固酮类(需与袢利尿剂合用)、中药等。


此外,血运重建可改善患者心肌供血,其关键是判断存活心肌,对于PET及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DSE)显示有较多存活心肌者,应考虑血运重建术(包括PCI和CABG)。若PCI不能实现完全血运重建时,应考虑CABG,特别是多支病变ICM心功能不全者、并发糖尿病、有高危形态病变以及前降支起始部病变者。


表2:ICM猝死危险分层及处理策略


1.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除颤是防治SCA唯一有效的方法,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能够改善SCD的存活率。


2.ICD


ICD是SCA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目前的研究均证实ICD治疗SCA的有效性超过药物,可减少ICM患者的死亡率。


3.穿戴式除颤器(WCD)


2002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使用,起到临时佩戴ICD的作用。适用于SCD高危不能立即植入ICD、感染风险高及植入出现严重并发症和需要拔除电极的患者。


4.导管消融


(1)室早:恶性室颤或阵发性室速(PVT)可能由一些特发性室早(PVC)诱发,导管消融PVC治疗可作为一项有效的治疗选择。


(2)室速:导管消融的成功率低,复发性高,最好的治疗是植入ICD。


(3)室颤:导管消融仅为病例报道,很难作出评价。即使导管消融有效,也必须在ICD保驾下施行。


5.外科手术治疗


切除异位兴奋灶,如室壁瘤。隔置离断参与心动过速生成、维持与传播的组织。


6.药物选择


胺碘酮是较为理想的药物;索他洛尔不适用于心衰合并室速;β受体阻滞剂可减低心肌梗死后心衰并VT猝死率;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因其较强的负性肌力作用和致心律失常作用,应避免使用。目前开发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如决奈达隆、维纳卡兰、伊伐布雷定替卡地松等多为选择性心房多通道阻滞剂,还缺少抗室速、预防猝死的新型AADs。


AADs治疗中需注意的问题:①某些药物的负性肌力作用: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②致心律失常作用: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扭转性室速)和严重心动过缓;③其他副作用:如胺碘酮对甲状腺功能、肝功能、肺和眼角膜的影响。


最后,齐晓勇教授总结称,SCD是ICM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通过LVEF、CMR评估心肌瘢痕、心电变化等综合指标,进行危险分层,可识别ICM猝死的高危人群。对已知具有SCD危险性的患者应进行电生理或进一步的检查。另一方面,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纠正心衰、改善缺血和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仍是基础,而ICDs在预防SCD方面,具有有效性达99%。此外,AED能够提高SCD的存活率,导管消融对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潘欢┆美编 柴明霞┆制版 田新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OSID文章】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新观点
室早与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要点一文总结
【指南与共识】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一)
ICD(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适应证
【心基础】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治
快速上手指南: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