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投资“手术的前生和今世

 “投资”的目的,就是获得回报。近年在CTO-PCI领域,出现了“投资”概念。在前次CTO-PCI未能达到成功终点时进行特意的“投资”操作,期望再次CTO-PCI时能够获得影像学的改善,以期操作的难度降低,开通的成功率更高,不良事件更少。我们简单梳理了相关文献,供大家阅读。

1.“投资”的前生

“投资”概念的形成涵盖两段历史。2013年,Wilson等首次提出“投资”概念,认为在手术终点时,尽管一些病例的前向导丝未能进入远端真腔,但在闭塞段进行球囊或微导管扩张,有利于再次CTO-PCI获得成功;部分病例于首次CTO-PCI后1.5-4个月时的再次血管造影发现,CTO病变段有自身的血运重建或前向血流,从而再次CTO-PCI获得易化并成功[1]。2015年Visconti等发现CTO-PCI采用STAR技术在导丝进入远端真腔后,仅进行相应的球囊扩张,延迟置入支架,与即时置入支架相比,再次血管造影(<3个月)时的远段血流更好,夹层段长度减少50%(83±21mm vs 40±35mm,P<0.001),从而需要置入的支架长度减少60%(56±28mm vs 22±33mm,P<0.001),相应地减少了术后6个月内的死亡、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6.7% vs. 0%, P= 0.049[2]。以上两种操作均是在内膜下对斑块进行挤压,以期获得再次血管造影时有利于CTO-PCI成功并减少不良事件的影像学变化,也称为内膜下斑块修饰技术(subintimal plaque modification, SPM)。

2.“投资”的今世

2.1 “投资”的时机

“投资“操作是在内膜下对斑块进行挤压,进而获得再次血管造影时有利于CTO-PCI成功并减少不良事件的影像学变化。”投资“操作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并不是一个主动的策略,而是到达手术终点但未能完成成功终点时包括了STAR技术在内、延迟置入支架的一种备选策略[3]

2.2 “投资”的收益

    收益主要在两方面:影像学表现获得改善,有利于再次CTO-PCI;症状和生活质量获得改善。Hall等总结了 59例患者的“投资”经验,发现“投资”操作不仅不增加并发症,而且可以改善症状。术后1个月时,接受SPM的患者SAQ SS分值提高了10.5 (95%CI 1.4-19.7,P=0.02),比未接受SPM的患者改善更多(28.3±21.7 vs 16.8 ±20.2,P=0.012)[4]。相关指南中CTO-PCI仅获得IIa类推荐,主要获益仅为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而非减少死亡。那么,经SPM并获得症状改善的患者是否还需要再次CTO-PCI?我们认为,对于支配较大范围存活心肌的CTO血管,CTO-PCI仍有意义,特别是前降支CTO病变,以期获得更多的症状改善,或者改善预后。

2.3 “投资”的胜算

    CTO-PCI”投资“操作不增加不良事件的风险。“投资”操作相关不良事件(死亡、心脏压塞、需要急诊心脏外科处理等)的发生率约为3%;”投资“操作后再次CTO-PCI的操作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均>80%,包括死亡、心脏压塞、需要急诊心脏外科处理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约为3% [1,2,4-6]。经“投资”的患者,再次血管造影时靶病变的再闭塞率约为20% [2]

2.4 “投资”的周期

    研究发现“投资“操作60天后再次CTO-PCI的手术成功率显著高于60天内(94% vs 69%, P=0 .015),而这两部分病例CTO病变的J-CTO评分无显著差别(3.9±1.2 vs 3.7±1.2,P=0.497)[5]。最佳的两次手术时间间隔还需要进一步总结。

2.5 “投资”失败的风险控制

“投资”操作具有不确定性,有20%的经“投资”患者术后3个月内血管造影复查发现血管再闭塞,但再闭塞与不良事件不相关(死亡或心肌梗死)[3]。Visconti等的研究中,前次CTO-PCI IVUS影像中血管夹层段有中重度自发声学显影的病例,无一例外地均出现了血管再闭塞;而在轻度以下自发声学显影的病例,无1例出现血管再闭塞; 这些再闭塞患者再次尝试了STAR技术进行开通,结果仅在71.4%的患者成功地进行了STAR[3]。对于“投资”失败风险高(STAR后IVUS有中重度自发超声显影)的病例,即时支架置入仍可能不失为合理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Wilson WM, Bagnall AJ, Spratt JC. In case of procedure failure: Facilitating future success. Interv Cardiol. 2013;5:521-531.

2.     Visconti G, Focaccio A, Donahue M, Briguori C. Elective versus deferred stenting following subintimal recanalization of 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s.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15;85:382-390.

3.     Allison B Hall, Emmanouil S Brilakis. Hybrid 2.0: Subintimal plaque modification for facilitation of future success in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19,93(2):199-201.

4.   Taishi Hirai,J Aaron Grantham,James Sapontis,et al. Impact of Subintimal Plaque Modification Procedures on Health Status After Unsuccessful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Angioplasty[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18,91(6):1035-1042.

5.     Patrick J Goleski, Kenta Nakamura, Emily Liebeskind, Adam C Salisbury, J Aaron Grantham, James M McCabe, William L Lombardi. Revascularization of 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s with subintimal tracking and reentry followed by deferred stenting: Experience from a high-volume referral center.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19 Feb 1;93(2):191-198.

6.   Iosif Xenogiannis,James W Choi,Khaldoon Alaswad,et al.Outcomes of Subintimal Plaque Modification in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19,Online ahead of prin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连载3
病例分享丨复杂CTO病变介入治疗
峰回路转|一类特殊的微孔道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开通治疗
大量气体推注到冠状动脉影像是这样的!
进展性脑卒中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支架治疗1例
永存寰前节间动脉病例报道2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