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76年,华国锋紧急召见张宗逊:要不惜一切代价,援助唐山灾区!
userphoto

2023.04.05 广东

关注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黑夜笼罩下的唐山大地正是一天里最为寂静的时刻。
42分53.8秒,就在这一瞬间,大地陡然开始上下起伏起来,熟睡中的人们顿时惊醒,恍惚之间,视线中房子的剧烈摇晃和耳朵里传来的隆隆巨响,让唐山人民终于惊醒过来。
地震了!
与此同时,巨大的震感不仅惊醒了中央的高层领导人,也让时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的张宗逊上将从床上登时惊醒过来。

张宗逊
看着屋内文件“哗啦啦”掉落在地下的情景,他马上意识到这是地震所造成的,而且距离北京肯定不远,强度也不会小。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时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就找到了张宗逊,向他传达了一项重要任务——不惜一切代价,保障灾区人民的后勤供给!
张宗逊立刻着手开始进行后勤方面的工作,他知道,与作战一样,后勤将是保证抗震救灾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而他出色的革命历程,为如今抗震救灾提供了足够的经验。


“禁卫上将”

1908年,张宗逊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县赤水镇堰头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赤水”二字,好似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必定会成为红色中国战将名录中的一颗耀眼存在。
1924年,在浓厚的马克思主义影响之下,年少的张宗逊在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便开始在当地积极传播革命思想。
同时他身先士卒的做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旗手,帮助和领导农民建立了多个农民组织。
但在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大形势下,单一的“教育救国”恐怕难有效果。面对军阀混战的动荡局面,青年时期的张宗逊渐渐的认识到“投笔从戎”也是一位爱国者报效国家的必修课。


于是,怀揣着这样的愿望,张宗逊在加入了国民党后,便毅然背井离乡,于1925年秋天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广州,报考黄埔军校。
并在随后如愿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在和日后著名的许光达大将、宋时轮上将成为同窗的同时,还正式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中山舰事件”的发生,蒋介石随即下令不允许在校学员拥有双重党籍,而愤懑的张宗逊当即便退出了国民党,并在学校里公开了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
在此之后,秉承着“献身革命”的坚定信念,张宗逊在北伐战争中不仅圆满完成了上级吩咐的各种任务,还以优异成绩从军校毕业,继续在北伐军中任职,宣扬革命理念。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他便去了山中打游击。这是一段艰难的时光。虽然张宗逊没能参与南昌起义,却仍是在后来邂逅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毛主席。
1927年9月,在著名的秋收起义中,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第一团十连连长的张宗逊在团长卢德铭牺牲后,当即决定率部担任各种作战任务。
他不仅展露了其较强的作战指挥和部队管理能力,还因此引起了时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的注意。
不久,年轻的张宗逊便被调到毛泽身边担任“护卫其安全”的特务连副连长。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不仅成为了毛泽东的首任“卫士长”,还由此开始了在毛泽东身边弥足宝贵的学习生活。


不论是红军时期的一军团36师师长、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还是长征时期的中央纵队参谋长、四方面军红4军参谋长,亦或是中央军委一局局长。
十余年的军中履历都在表明着,这位不善言辞、总是面带微笑的憨厚小伙在毛泽东的帮助下,渐渐成长为了一位有担当、有能力的高级将领,并获得了毛主席的充分器重和信任。
也正是早期在毛泽东的耳濡目染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张宗逊都表现了过人的作战指挥才能。
从北伐战争开始,到冀中抗日、百团大战、解放西安、解放兰州、解放青海等战斗,张宗逊的前半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


而在建国之后,张宗逊更是以一腔热血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1973年他久违的担任了总后勤部部长一职。就在他上任刚满三年之际,唐山大地震发生了!

唐山危及,中央急救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就在“四百枚广岛原子弹”于唐山地下爆炸的时候,身在北京中南海的毛主席也感到了其所带来的威力。
当时的他刚因心肌梗塞被抢救回来,还是虚弱的很,半睡半昏迷。然而,忽然间周遭环境的动荡将他唤醒。


一瞬间,毛泽东就知道是发生了地震,看着周围医护人员的高度紧张,难以说话的他只能挥了挥手,示意不必惊慌。
虽然毛泽东能够如此镇定,但医护人员们却不敢有丝毫大意,负责警卫工作的汪东兴在主席耳边言语了几句后,别离开了住所。
当天上午,就在毛泽东被紧急转移到具有防震功能的“二零二”住所后,中南海紫光阁会议室也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
会上,各中共高层有关领导人的脸上都是阴云密布,没有人发言,他们都在等待着唐山来的人。


“唐山的同志到了!”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会场的宁静和压抑的氛围,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在门外响起。
来得是唐山矿工会副主席李玉林和他的同事曹国成、崔成亮、袁庆武。他们尚且一身狼狈,是坐着矿山的救护车赶来北京的。
一众党和国家领导人顿时纷纷起立握手慰问,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更是抱住其中一位同志问道:“唐山如何了?家里怎么样了?”
“整个唐山都没了,我顾不上家里,直接就来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灾情了!”


而在终于得知唐山的真实情况后,位居首位的华国锋难掩激动之色:“说吧,需要什么,你们是从灾区来的,比我们在场的任何一位都要了解!”
“解放军、医生、药品、器械......总之,一切能救援的东西都要立刻向唐山集结,十万火急啊!”
当天,全国各地的医疗队、解放军部队就都接到了驰援唐山的紧急命令。
而就在全国的救援力量赶奔唐山的时候,半躺在病床上的毛泽东也终于等来了华国锋关于唐山大地震灾情和救灾的报告。


早已等待多时的毛泽东不顾秘书的劝阻,艰难起身看完了唐山的灾情报告,而后痛哭出声。他将百姓从战乱中带向和平,面对天灾却也是无能为力,而他也已是暮年了。
病房内外的人都眼含泪水,强忍哽咽。这也是他们唯一一次看到主席如此悲痛。
“主席,这次的震中在唐山,北京因为离得近,也受到了较大的波及。请主席放心,救灾和调查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您现在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听从医生的嘱咐。”
毛主席注视着华国锋那充满关心的明亮眼睛,慢慢吐出了几个字:“我现在病着,这些事,就全部交给你处理了。”
华国锋感受着自己手中那紧握着的温度和力度,重重的点了点头。


六十高龄“卫士”勇当先

全国救援力量赶赴唐山的命令发出不久后,肩负着毛主席重托的华国锋便找到了正在总后勤部紧张部署的张宗逊。
简单的嘘寒问暖后,华国锋便对这位长自己十几岁,且曾经多次护卫毛主席安全,深受其信任的开国上将交代了一个重要任务。
“解放军作为救援唐山的主要力量,总后勤部必须不惜一切代价,调集人力物力送往抗灾前线,做好灾区物资的管理和分配,尽可能的、尽快恢复灾区人民生活。”

张宗逊
而张宗逊在接到这项任务后,虽已年逾古稀,但其工作精神却是不减当年,这位“从来都是少说话多做事”的共和国战将此刻只有一个念头——到灾区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张宗逊刚来到被地震破坏的唐山之后,便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
到处都是完全倒塌的房屋残骸,到处都是一身鲜血的受灾群众,到处都是哭喊求救的凄厉叫声。一切的一切都让这位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见惯了生死的陕西将军,不觉间便是泪花闪烁。
而在随后,他也终于知道了地震给唐山带来了多大的损失。


一场7.8级的大地震瞬间就将一个拥有百年工业历史的大城市夷为废墟,不仅把几十万居民深埋于废墟之下,其恶劣的震后天气和经常发生的余震,还致使唐山地区的通讯、交通、电力等设施全部中断。
抗震救灾,刻不容缓!
获悉唐山灾情的基本情况后,张宗逊便着手开始协调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并上报中央紧急调派大量帐篷、药品等军用物资支援灾区。
且为了保障解放军十万救灾部队的后勤供给,他更是夜以继日的奔走在各支部队之间,尽可能为其送去给养和救灾用具。


但令人痛心的是,由于救灾器械的缺少,解放军战士更多的是用两只手不断地去搬、去挖、去刨,直到十个指甲盖的全部掉落和一双手的鲜血淋漓。
更有甚者,则是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受灾人民的生命,这样的例子在当时可谓数不胜数。
而将这些年轻娃娃的行为全部看在眼里的张宗逊将军,不由得便回想起了为祖国解放事业献身的小战士们,以前的他们跟现在的他们同样年轻!
在这场历时数月,十万解放军战士、五千多医务人员等各种救灾人员所共同进行的举国抗震救灾活动中,他们就是这样仅靠着一双双手,不仅救出了一万多名生还者、医治了上百万的伤员,还数次拯救群众生命于危难之中。


与此同时,在张宗逊同各方人员的后勤统筹下,他们仅在震后十天的时间里,便实现了受灾地区的交通恢复。
其中蓟运河上运送物资的159米浮桥,是救灾官兵用身体在危险的水流中打捞杂物,架起人桥,一步步扛起来的。
一个月后,使唐山的大部分教育机构、个体商户、大中型企业恢复作业,更是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解决了唐山居民的用水和用电问题。
张宗逊的快速部署不仅向党中央、国务院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还为唐山未来的灾后重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月份,以华国锋为首的中央慰问团来到了唐山,对抗震救灾中的群众和解放军进行了慰问表彰。毛主席却无法来到现场,看看他挂念的灾区人民,只能通过媒体进行沟通。
而张宗逊将军本人在1978年离职退休之后,也没有忘记自己最后一次担任要职时留下许多眼泪的唐山,在不断捐钱捐物的同时,还经常为灾后小学的建立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一场灾难,将唐山刻在了他的心里。


1998年9月14日,一代开国上将张宗逊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他自认只是一个从陕西乡间走出的普通少年,回首过往,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和新中国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会遇到如唐山地震这般悲怆而艰巨的任务。
毛主席生前最喜欢的照片一张照片,便是1937年5月参加秋收起义时在延安留下的。在这第一军第一师合影留念中,至今留世的人已经不多了。而当年那个20岁不到就追随毛主席的张宗逊赫然就在其中。
唐山的安稳,成为了他送给毛主席的最后一份答卷。

参考资料:
《唐山大地震期间的毛泽东》-曾文友
《毛泽东在唐山大地震的日子里》- 安澜
《从渭华大地走出去的开国上将——张宗逊》-程金良、李西娟
《“禁卫上将”张宗逊》- 夏明星

洞鉴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76年,华国锋紧急召见张宗逊,华国锋:中央要交给你一个重任
1976年,华国锋紧急指示张宗逊: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援助灾区
毛主席的格局究竟有多大?死前留下2条密令,短短16字稳住全国
1976年,华国锋紧急召见张宗逊:主席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支援灾区
1976年,毛主席收到一份绝密文件,看后嚎啕大哭,22天后与世长辞
得知废墟下压着几十万人,毛主席失声痛哭,批阅生前最后一份文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