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三国(十一)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最奇葩的人物没有之一,不但谋略波诡云谲,军事战略眼光出类拔萃,而且其性格的坚韧程度冠绝古今。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司马懿年轻时出名之后,就被曹操看中要求加入,司马懿看不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派,坚决拒绝。因害怕曹操恼羞成怒杀人,就假装生病在床上硬是躺了七年,这份忍功就连日本的忍者神龟都会自叹不如!什么忍者能在床上潜伏七年之久?不过曹操作为当时同样出类拔萃的枭雄,怎么可能真的相信司马懿不能起床?后来派人告诉司马懿如果不来为我效力,就杀你全家。于是司马懿立即飞快地跑到曹操阵营,开始了为曹氏家族打天下的光辉历程。如果曹操不是那么求贤若渴,强迫司马懿为其所用,也就不会发生后来整个家族都被其反噬的严重后果。可惜,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之后发现司马懿不会屈居人下,有造反的倾向,但也只是再三告诫儿子曹丕要提防司马懿,却又不亲自动手除掉后患。曹操在犹豫什么呢?曹操一直防着司马懿,只可惜没有下决心除掉这匹马。

曹丕由于与曹植争夺继承权,一直重用司马懿而时刻提防和排斥自己的兄弟们,没有听从其父严防司马懿的嘱托。以至于曹氏宗室被曹丕冷落,尤其是在曹丕上位之后,采取了更严厉的打压和监视宗室的政策,将他们严格控制起来。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权力集中,但因为宗室的力量被严重削弱,为后来司马氏夺权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问题根源还在于,当初曹操为什么没有下决心杀掉司马懿,难道是太大意了?司马懿在曹氏政权的漫长而坎坷的成长历程,足以说明司马懿性格中的坚韧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使是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主动吃吴王的屎来讨好吴王的这种没有底线的行为,都无法与司马懿终其一生装病,在床上累计躺了近十年时间相提并论。以下是司马懿漫长的成长历程:

1)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他对曹操建议:“刘备用诡计俘虏刘璋,蜀中之人还未曾归附,他就又兴兵争夺江陵,这正是破刘的大好时机。今若在汉中陈兵示威,益州(指蜀地)就会震动不安,再进兵威逼,蜀兵势必瓦解。趁这个机会,一定能大功告成。圣人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但是曹操却说:“人苦于不知足,已经得到了陇右,还想得到蜀地,这是人心不知足(得陇望蜀)”,所以没有听从司马懿的计策。此时曹操的心态已经疲惫,没有了争天下的雄心,否则这么好的机会怎能放弃?如果曹操能接受司马懿的建议,很大可能会占领益州。即使刘备能逃回荆州,从此受曹魏和东吴的夹击很快就会灭亡。结果是司马懿再无夺权的机会,曹操家族也就不至于在后来出现被司马家族灭亡的命运。因果循环,奥妙无穷。

2)司马懿转任军司马,建议屯田解决粮食问题,得到曹操的采纳。他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同年,关羽围曹仁于樊城,水淹于禁七军,斩庞德。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蜀,一时间关羽声势“威震华夏”。因汉献帝在许县,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黄河以北。司马懿和蒋济及时劝阻说:“于禁被大水所淹是天灾,对于国家的大局并没有大损失。为此而迁都,即是向敌人示弱,又会使淮河、汉水一带人心不稳。刘备和孙权外亲内疏,如今关羽坐大,孙权必定不安,把这样的利害关系告知孙权,使他牵制关羽,则樊城之围自解”。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公安,关羽被其俘杀。

3)曹操认为荆州遗民及在颍川屯田的军民逼近南方的敌对势力,想把他们迁走。司马懿认为:“荆楚之民大多轻脱,轻易移动怕是难以安定。如今关羽刚刚被击破,逃亡者也在观望时局。如果将那里的人迁徙,既伤当地人的心意,也令想要回来的人不敢复还。”曹操听了他的建议,没有移民,之前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降,此举稳定了边境的安全。在那个时代人口数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蜀国由于人口数量最少,所以人才最少,国力最弱。

4)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当时孙权正率军向西。朝臣们认为樊城、襄阳缺乏粮,不能抵御吴军,请召守将曹仁回驻宛城(今河南南阳宛城区)。司马懿则表示:“孙权刚刚打败关羽,正是他想和魏国结好的时候,一定不敢为患。襄阳是水陆交通要地,不能放弃。”曹丕没听其建议,命曹仁放火烧毁二城。后来孙权果然没来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5)曹丕病重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曹叡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孙权得知魏文帝去世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诸葛瑾、张霸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即今武汉市黄陂西南)。司马懿击退了孙权,又击败诸葛瑾,并斩杀张霸,斩首千余级。司马懿升任骠骑将军。

6)太和元年(227年)蜀将孟达降魏时,魏待其甚厚,司马懿认为他不可信任。但曹叡不听,任命孟达领新城(今湖北省房县)太守。蜀丞相诸葛亮暗中与孟达通信图谋叛魏,诸葛亮恐他言行反复无常,想促使他速叛。知魏兴太守申仪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仪处诈降,有意泄露其事。这就是诸葛亮用计太深反而坏事的案例,如此雕虫小技不仅画蛇添足,还意外地成全了司马懿的功业。孟达听闻事情败露,准备马上起兵。申仪将此事密告司马懿后,司马懿怕孟达突然反叛来不及镇压,于是给他去信详为宽解。孟达得信后大喜,但是依然犹豫不决。司马懿则暗中率军进讨,诸将见孟达与吴蜀勾连,劝司马懿先看清时局再行动不迟。司马懿说:“孟达没有信义,应当趁他没有决定而及时平定他。”司马懿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千里前去讨伐孟达,八天后抵达新城城下。吴、蜀派出援兵解救孟达,被司马懿部拦阻于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孟达没有想到司马懿会先斩后奏前来,如此短时间还没有建立起坚固的防线,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仅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和部将李辅开城投降,孟达被斩杀。

诸葛亮失去新城要地等于失去了争天下最好的地理条件和机会,可见心机太深祸害无穷。如果不是诸葛亮自作聪明便派郭模到申仪处诈降,有意泄露孟达反叛之事,何至于让司马懿又立新功?结果只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从此诸葛亮失去了打出四川最后的机会。自古使用谋略都知道一个常识,那就是“机不可设,设则不中”。诸葛亮不懂顺势而为,过于迷信鬼蜮伎俩,用兵又犹豫不决,导致孟达被杀,从此失去战略要地。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军事战略水平相比,差距不是一个“数量级”。

7)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军第四次北伐魏国,包围祁山贾嗣、魏平部,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曹叡派司马懿西驻长安防御蜀军。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后蜀军败退。在《魏略》中记载司马懿不听张郃的劝阻,强行命令张郃追击,“宣王(司马懿)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不前去追击,蜀军果然设伏兵,弓弩乱发,中箭而死。司马懿是对抗诸葛亮入侵的军事负责人,由于他深知蜀军的软肋就是后勤保障困难,因此总是消极避战,每次都能迫使蜀军缺粮后主动退兵。还顺便用计谋害死了忠于曹魏最后的名将张郃,从此司马懿垄断了曹魏的军权和军事人才,成为三代皇帝无法替换的军事将领。

8)司马懿与诸葛亮五丈原对垒,司马懿认为:“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谋,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诸葛亮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问使者:“诸葛公起居饮食如何,一顿能吃多少米?”使者说:“三四升。”然后问政事,使者说:“打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是诸葛公自己阅批。”经过一番不经意询问,司马懿得出结论对人说:“诸葛亮将要死了。”果然,诸葛亮于当月死于五丈原军中。蜀汉将领杨仪和魏延在撤军后争权,杨仪杀死魏延。魏延是蜀中最后的名将,刘备钦点的汉中太守,政治地位超过阆中守将张飞。对于蜀汉政权来说,汉中相当于省会城市,而阆中仅相当于县级市,如今依然是县级市。

诸葛亮统御能力其实非常可怜,连二十军棍这样小的处罚都要亲自监督,的确是没有人可用的悲哀。领导力最核心的能力是知人善任,而不是亲力亲为把自己活活累死。怪不得司马懿看不上诸葛亮,称其为志大才疏。当然司马懿也不止一次公开赞美诸葛亮为当世奇才,不过这样当着下属公开赞美自己的敌人,其实就是赞美自己的隐形的自我表扬,只有傻瓜才会去贬低自己的敌人。因为敌人越愚蠢和弱小,自己的功劳和能力就越低。因此在抗日神剧里对日军的愚蠢和无能的极尽羞辱,其实都是在侮辱抗日烈士,客观地面对事实真相难道就会贬低抗日军人吗?扔手榴弹都能把空中飞行的日本飞机炸下来,这不但不能提高中国军人的光辉形象,反而是在抹黑!加上占领东三省,日本人侵略中国十四年,如果日本人真的如此不堪,那我们的祖先又算什么呢?按照郭德纲的相声,日本人能从夏利车底下走过去,如果日本侵略者这样矮小,怎么打了十四年?你觉得你在侮辱日本人吗?

9)238年出兵辽东。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从京师出发。公孙渊急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在南线多张旗帜,佯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逼进敌军的襄平本营。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积水平地数尺,魏军苦不堪言想要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军心始安。几个月后雨停水退去,魏军完成对襄平的包围。公孙渊欲从城南突围,司马懿纵兵击破其军,公孙渊战死在梁水边上。曹魏数十年来辽东问题终于彻底解决。

10)托孤重臣。魏明帝病重发召司马懿火速回京,魏明帝拉着他的手,目视太子齐王,托付后世,当天魏明帝去世。齐王曹芳继位,年仅八岁,司马懿乃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曹爽欲排挤司马懿,于是任命司马懿为太傅。效仿西汉丞相萧何那样,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以世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侯,四人为骑都尉。司马懿韬光养晦,全力拒绝而不让子弟为官。

11)241年吴帝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司马懿自请出兵往讨获胜。司马懿功勋德望日渐盛大,然而却更加谦恭。243年,司马懿率军出征,皇帝车驾送出津阳门。军队到达舒城,诸葛恪焚烧积聚军资,弃城而走。司马懿又巡视淮北屯田区,提拔农家子弟邓艾主持屯田。邓艾在司马懿儿子手下,率先攻破成都,建立不世之功,无法赏赐,被钟会诬陷顺便杀于押解途中。

12)司马懿诈病赚曹爽。249年,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从病床上一跃而起,以郭太后的名义废除曹爽兄弟的职务,并乘机控制住了洛阳全城。曹爽轻信了司马懿的承诺,放弃抵抗甘愿做一富家翁,结果是全家被杀。从此司马懿及家族才成为曹魏的真正权臣,此时司马懿已经七十岁了,可见成长过程是何其漫长和曲折。

以上司马懿的经历说明,足智多谋并不是成功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在于性格中的坚韧不拔。司马懿被曹爽架空失去了一切权力,为了消除曹爽的猜忌,又回到过去开始装病,这一躺又是两年的时间。直到曹爽彻底相信司马懿病入膏肓后,出于疏忽被司马懿搞兵变反杀,灭其全家。司马懿一生活到七十三岁,其中有近十年躺在床上装病,这份隐忍的能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例如明朝时期的唐寅为了避祸,装疯卖傻在大街上裸奔和吃屎,跟司马懿相比,就纯属小儿科式表演,完全不在一个水平。

因此可以认为司马懿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能忍和能活,能忍躲过了曹操的诛杀,而如此长寿熬死了曹魏三代皇帝,从太祖曹操开始,历经曹丕,曹睿和曹芳三代皇帝,其次才是其谋略超人。如果不是司马懿如此能忍能活,加之曹操后代如此短命,哪里会有司马懿家族后来的成就?而恰恰是司马家族统一中国建立了晋朝,给华夏民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灾难和损失。八王之乱,引进少数民族打内战,使胡人借机做大灭了西晋。汉人政权只能“衣冠南渡”,不仅丢失了汉民族的龙兴之地,还有汉民族辉煌的文化和文明被战火毁于一旦。从此北方被五胡占据,北方汉人不但被胡人奴役,而且人口锐减沦为少数民族等,司马家族一代不如一代成为中国历史的罪人。

在司马懿身上可以看出其人非常诡异的坚韧,鹰视狼顾。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人成功的秘诀在于性格上的坚韧不拔而不在于智慧和才能的出众,因为司马懿几次都因为才能出众和智慧差点引来杀身之祸。幸亏性格中的坚韧才使其摆脱厄运,能够懂得顺势而为是多么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曹操的性格非常残忍好杀,特别喜欢屠城,而且并没有什么政治理由和目的。能够逃过曹操的诛杀说明司马懿特别能装,史书上至少有五次屠城的记录:

1)194年,曹操攻徐州。以报杀父之仇为目的屠城,杀百姓数十万,泗水为之不流。

2)195年,曹操破张邈,屠雍丘(太祖攻围数月,屠之)

3)198年,曹操东征吕布,攻下彭城,曹操下令屠城,无辜百姓惨遭杀害。曹操还颁布了一条军令,叫做“围而后降者不赦”。

4)204年,曹操屠邺城。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后,曹操坑杀了七八万降卒。袁绍死后,袁谭和袁尚们内讧,曹操利用他们不合,继续紧追不放,于建安九年攻下邺城。邺城是袁氏家族的老巢,所以曹操屠邺城也是很顺理成章的,非常符合他的一贯作风,斩草除根。

5)207年,曹操屠柳城。在柳城斩蹋顿及名王以下十余人,杀俘二十余万。

曹操是如此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居然没有杀死司马懿,而只是告诫他的儿子要小心提防,对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只能说是历史的宿命吧。如果司马懿被曹操杀死,就没有后来的西晋和东晋的黑暗史,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在旧中国上千年的专制社会,个人生命一钱不值,统治者可以操纵每个人的生杀大权。皇帝可以随意诛杀大臣,甚至灭其九族,原因就在于儒家的“家天下”的统治思想。孔子提倡尊周礼,对于周礼极度推崇。他“编春秋,定礼乐,述而不作”,认为周礼已经非常完美无需任何创新,也反对原创以为多余,因此孔子一生没有著作,宁愿做一个编辑和文化的整理者。周礼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所以有人说周公旦才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是继承者和发扬者。从周朝开始废除了鬼神崇拜,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等级关系的封建礼乐制度,周礼是以道德为核心发明的礼制,要求人民遵守“敬天法祖,尊卑有序”的严格等级制度,不允许有任何僭越。用祖宗崇拜代替了宗教崇拜,与商朝人的鬼神崇拜不同,从周朝开始华夏民族没有了宗教和信仰,而信仰是超自然和超世俗存在的坚定不移的相信。全人类达到信仰标准的只有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属于一神教,而且信仰神是万能,唯一的,都相信是上帝创造世界。多神信仰严格讲不是信仰,因为什么都信等于什么都不信。比如佛教严格意义上讲不算是宗教,因为人人皆可成佛。中国民间长期崇拜不同的神,根据个人的需要,每个神都有不同的分工,完全是庸俗化的实用性崇拜,什么神灵验就拜什么神,等于什么神也不相信,等于没有信仰。

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是没有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观念,与之相反,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之后“个人主义”开始觉醒,这是文明产生跨越式进步的主要原因,但“个人主义”在中国一直是被批判的。强调集体主义虽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忽略了个人的价值实现,导致社会很难诞生各领域的人才。西方“个人主义”的含义是每一个人的个体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所以都需要得到尊重,也都有无法取代的价值。从古罗马开始形成法治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保护个人的生命。尊重生命在儒家传统文化里是不存在的,因为过于强调对于尊者的服从和家族的集体利益。在西方,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从终极意义上来说,社会是手段,个人是目的。社会是为个人服务的,社会价值就在于让绝大多数个人,得到健康和自由的发展,尤其是心理健康。而中国“尊卑有序”的严格等级制度,让每个家庭的子女成长过程充满了被专制的压抑,心理健康非常成问题。而心理健康关乎国人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精神与性格关乎民族的命运。

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历史和哲学,于是很多国人对黑格尔非常有意见,但反驳的理由无一例外只是认为黑格尔不懂中国历史和文化,对于黑格尔上述的观点却无力反驳,无力反驳本身就说明了一切。黑格尔认为在孔子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儒家经典《论语》也没有多大价值。论语成书在汉代,由汉代儒家知识分子根据口口相传的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而成,其实书中哪些是孔子的思想,哪些是借着孔子的名义来表达汉代儒家知识分子的思想,也只有天知道,孔子一直不过是一个招牌而已。从《论语》内容上看,孔子要求臣对君、子对父以及兄弟之间尽义务。黑格尔认为“这种义务的实际只是形式的,不是自由的内心的情感,不是主观的自由”。从表达形式上看,《论语》充满警句箴言,反复申述,但毫无出色之点。黑格尔甚至说:“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黑格尔又说:“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中国的道德学说是为专制的政治服务的。在中国,只有皇帝一个人有自由,其他人一律没有自由,一切政令都出自皇帝”。这里黑格尔的确不了解中国历史,皇帝一个人的自由也只是名义上的,其实历史上的皇帝大多数都是傀儡皇帝根本没有自由和权力,终生住在一个叫皇宫的监狱里。更有甚者,连生命都时常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一旦权臣不满意就会像一只老鼠一样被毒死。在旧中国谁也没有权力,谁也没有自由,一直延续着互相伤害的死循环,“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你杀人全家,明天别人灭你九族......

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母,“中国哲学”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学,因此在旧中国是不可能诞生科学思想,“中国哲学”一直纠缠于,人与人之间等级关系的探讨和为权力争斗的需要服务,因此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庸俗的实用主义。相反欧洲科学的诞生是虔诚的基督徒们,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致力于对自然科学的探索而出现的精神追求。例如牛顿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基础,后半生都痴迷于神学研究。牛顿的科学研究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每次探索事物的规律,都试图接近上帝。因为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科学的前身也是神学,没有神的创造,哪有人?科学与神学并不矛盾,是神在引导人去发现自然规律,所以灵感至关重要,于是上帝用苹果打了牛顿的头,而不是碰巧。牛顿发现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反映了上帝对一切事物的精确控制。

科学之所以起源于西方,源于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尤其是思想的自由,这就是西方世界人才辈出,而中国在各领域人才稀有的真正原因。不重视“个人主义”,一味强调统一思想,为社会整体和利益集团牺牲个体,自然造成人才凋零的状况。严格的等级制度造成平庸的社会环境,如同沙漠里种不出水稻那样,是无法培育出真正的思想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兵若神的军事家--司马懿
三国第一军事家,司马懿当之无愧,诸葛亮能屡屡北伐皆因司马懿手下留情
咏司马懿
诸葛亮和司马懿3次“隔空”斗法,胜负高下立判
他是三国第一权术高手,骗过了曹孟德,拖垮了诸葛亮!
三国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