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浙江杭州老虎洞窑址(南宋官窑)重要考古成果一览

    宋王朝南迁(衣冠南渡)后 ,在浙江临安(今杭州) 凤凰山麓老虎洞(修内司附近) 和乌龟山麓郊坛下先后建 立了 2 处御用窑场 ,世称南宋官窑。 目前,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宋顾文荐的《负暄杂录》“  : 宣政间 ,京师自置烧造 ,名曰官窑。中兴渡江 ,有邵成章提举后苑 ,号邵局。袭徽宗遗制 ,置窑于修内司 ,造青器 ,名内窑。 澄泥为范 ,极其精致。油色莹澈 ,为世所珍。后郊下别立新窑 ,亦曰官窑 ,比旧窑大不侔矣。” 

相关作文链接:日本传承有序南宋官窑 “望山碗” 是现代赝品假货(浙江丽水龙泉地区仿烧)》《香港佳士得估价5000万港币 “临宇山人” 藏 “南宋哥窑葵口盘” 是元代杭州老虎洞窑青瓷》《鉴赏杭州南宋官窑青瓷 —— 迷信照搬国外博物馆的鉴定结论是不自信和无知的表现

    南宋官窑的杰出成就 ,主要表现在工艺、形制、艺术等方面。它继承了越窑的工艺传统 ,吸收了北方诸名窑特别是汝窑的器形设计艺术和特殊工艺 ,采用当地原料 ,创烧了具备薄胎厚釉、紫口铁足等特征的裂纹釉 ,釉色以粉青为上 ,使我国青釉瓷的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实现了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艺术效果。杭州老虎洞窑址经科学发掘 ,在南宋地层和元代地层中出土了大量青瓷片。

老虎洞元代地层出土:

南宋地层出土:


    自1996年,杭州老虎洞瓷窑遗址被发现以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8年5月-12月、1999年10月-2001年3月先后两次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老虎洞元代地层出土:

 1.  2001年6月,来自浙江杭州和国内的专家,对老虎洞窑址发掘成果作了深入考察论证。以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上海博物馆汪庆正、杭州市考古所杜正贤为代表的17位专家认为老虎洞窑址南宋地层就是南宋修内司官窑,主要依据是:按考古发掘地层叠压关系,老虎洞窑址可初步划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元代后期三个时期的遗存,南宋时期遗存即修内司官窑,元代主要遗存是仿官窑的器物。从南宋时期出土的部分器物看,其造型风格、装饰艺术,尤其是“薄胎厚釉”的制作工艺,符合宋代特征,与北宋官窑——汝窑有承继关系,这和历史文献中有关南宋官窑的记载吻合。该窑址位于南宋皇城附近的凤凰山麓,与文献记载的官窑方位相符。 

    一位专家持保留意见。主要依据是:按照元代末和明初文献记载,元哥哥洞窑“绝类古官窑”,老虎洞窑晚段遗存是元末哥哥洞窑无疑;其早段遗存是否到南宋,特别是否到南宋早期,由于缺少有绝对纪年的实物,上下限目前难以确定,建议借助先进的测试方法,对出土瓷片、窑具等进行热释光测试,以得出确切结论。 

   2、2002年11月论证会由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和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联合举办杭州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国际学术研讨会,以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研究员朱伯谦为代表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再次确认杭州老虎洞窑就是南宋修内司官窑,同时又是传世哥窑的产地之一。 

    3、2005年8月论证会由于一部分浙江省、杭州市和国内专家怀疑修内司官窑的地位,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名誉会长朱伯谦、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曹锦炎、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元甫等10多位专家参加了座谈,再一次肯定老虎洞窑就是南宋修内司官窑。某位学者甚至表示,个别人对已经定论的科学结论提出疑义,是哗众取宠的表现。 

   4、其他专家学者的看法。(1)老虎洞窑的多位发掘者和研究者在一些学术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老虎洞窑不是文献记载的南宋修内司官窑,其始烧年代为南宋中晚期,产品只是郊坛下窑的延续,和郊坛下窑晚期的产品相似,至多是与郊坛下窑并行的南宋官窑。(2)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李辉柄认为老虎洞窑就是文献记载的元代哥哥洞窑。这可以在韩国考古出水的元代沉船的瓷器中得到验证。(3)深圳文管会刘涛研究员认为:修内司窑于南宋早中期停烧,时隔100多年后的元代在窑址再兴建哥哥洞窑的观点可以接受,老虎洞窑应是文献记载的南宋修内司官窑。

科学检测结果 

   1、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实验室对老虎洞窑址出土瓷片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烧制工艺以及陶瓷性能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老虎洞窑南宋地层产品即是南宋修内司官窑瓷;元代地层可能即是传世哥窑的产地。 

   2、复旦大学现代物理所测试结论,老虎洞窑遗存一半与郊坛下窑的产品类似,一半与传世哥窑相似。 

综合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老虎洞窑的定位有以下4种: 

   1、老虎洞窑早段遗存就是文献记载的南宋修内司官窑,于南宋早期停烧或与郊坛下官窑并行烧造了一段时间。元代在旧窑址再兴建哥哥洞窑。(30多位国内专家的观点,并得到国内考古权威人士的支持) 

   2、老虎洞窑早段遗存是南宋修内司官窑。中间段遗存是宋哥窑。晚段遗存是元代仿烧南宋官窑、哥窑的哥哥洞窑。(浙江省博物馆1位专家的观点) 

  3、老虎洞窑不是文献记载的南宋修内司官窑,而是南宋另一座官窑,始烧年代不早于郊坛下官窑,烧造活动一直延续到元代。(浙江省、杭州市多位专家的观点) 

  4、老虎洞窑主要是文献记载的元代哥哥洞窑,产品绝类古官窑。早段遗存是否到南宋,特别是到南宋早期,还需要做科学测试。(国内少数专家的观点) 


   作为“2001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杭州老虎洞窑址中出土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据了解,元代层出土的大量类似于南宋层的瓷片和窑具,与南宋层的瓷片相比,胎较粗,胎体厚重,以灰胎为主,黑胎次之,釉以米黄、灰青、月白等釉为主,器型以小型器为主,有碗、瓶、盘、洗、杯、器盖、鸟食罐等,烧制方法以支烧为主。

   尤其重要的是,在元代后期的地层中出土了带有八思巴文铭记的窑具,为这一时期文化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元代后期的遗存中还有一类器物与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这使陶瓷史上的另一大悬案——传世哥窑的产地问题,也因此获得了极大的进展。我们来看看杭州老虎洞窑址内有哪些代表性的元代瓷器。

1. 老虎洞元代青釉葵口盘   口径20.2厘米,底径7.2厘米,高4.1厘米

青釉葵口盘为六瓣葵口,浅弧腹,平底,圈足。内外均施青釉,釉面有开片。圈足圆削露深灰胎。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  老虎洞元代青釉葵口折腰盘   口径13.4厘米,底径5.9厘米,高3.6厘米,六瓣葵口,折腰,圈足

青釉葵口折腰盘通体施米黄釉,内外均有金丝铁线开片。足部圆削露黄褐色胎。

3.  老虎洞元代青釉洗   青釉洗口径12.8厘米,底径8.1厘米,高4.2厘米,敞口,尖唇,斜直腹,外底微内凹

青釉洗釉色青黄,内外釉面均有开片,底部残留有4个支钉痕迹,胎色深灰。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4.  老虎洞元代青釉葵式洗    青釉葵式洗口径12厘米,底径9厘米,高3.5厘米,花口,浅腹斜收,外底微内凹

青釉葵式洗内外均施黄褐色釉。外底部残留3个支钉痕迹,支钉处露深灰胎。器体底部有许多气泡、针眼,老虎洞元代层大部分瓷片均有此特点,釉的玻璃质感较强,釉内有小气泡。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5.  老虎洞元代青釉葵式三足洗    青釉葵式三足洗口径17厘米,高5.5厘米,花口,直腹,平底微内凹

青釉葵式三足洗通体施青釉,内外布满开片。底部残留一蹄形足,足端露胎处呈紫红色。胎骨灰黑。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6.  老虎洞元代青釉鼓钉洗(残)   青釉鼓钉洗残高5.9厘米。

青釉鼓钉洗通体施青釉,乳浊失透,外层釉较厚内层较薄,内外均有开片。胎色深灰。上下部均匀分布有鼓钉纹饰,下部残留3个,上部2个,每个鼓钉间距约2厘米。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7.   老虎洞元代青釉八方委角杯    青釉八方委角杯口径为6.7厘米,底径3厘米,高4.3厘米,敞口,深腹略向外撇

青釉八方委角杯内外均施釉,釉色青灰泛黄,乳浊失透。底部高圈足,圈足为花口,露深灰色胎,外底部有气孔。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8.  老虎洞元代青釉花口高足杯   青釉花口高足杯口径10.9厘米,底径4.1厘米,高8.2厘米,侈口呈花瓣形,弧腹斜收,高足微敞呈喇叭形,足面平削露紫胎

青釉花口高足杯通体施淡米黄色釉,釉层均匀,釉面有开片,胎骨浅灰疏松,外部有许多烧造气孔。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9.  老虎洞元代青釉碗   该碗口径为15.7厘米,底径6.2厘米,高6.4厘米,直口,圆唇,深腹弧收,矮圈足

青釉碗通体施青釉,釉厚乳浊失透,内外均有细密开片。圈足圆削露紫胎,胎骨深灰,内外底处有气孔、针眼。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10.  老虎洞元代青釉碗(残)

该碗内外施青釉,釉色乳浊失透,通体有细密开片。圈足,足底圆削露紫胎,胎色深灰。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11.  老虎洞元代青釉“官窑”款碗(残) 该碗底内径为4.7厘米,残高5.3厘米

青釉“官窑”款碗施黄色薄釉,灰胎较粗厚,釉面开片。数碗叠烧,内层碗外部未施釉,外层碗底釉下褐彩写“官窑”两字铭文。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12.  老虎洞元代青釉盘    该盘口径为17厘米,底径6.5厘米,高1.6厘米,敞口,圆唇,平底,内底微凸,圈足

青釉盘通体施青釉,内外均有开片,口沿处颜色发黑。圈足露胎处呈紫红色,器体微变形。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13.  老虎洞元代青釉葵花口盘    该盘口径为16.6厘米,底径5.7厘米,高0.9厘米,敞口,圆唇,内底微凸,圈足,口沿部位微微斜收,整体微变形

青釉葵口盘,六瓣葵口,内外均施青釉,开片细密,圈足圆削露紫胎。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14.  老虎洞元代青釉葵口盘   该盘口径为15.7厘米,底径5.6厘米,高2.9厘米,敞口,六瓣葵口,浅弧腹,平底,圈足

青釉六瓣葵口盘,通体施青釉,内外均有开片。圈足圆削露紫胎。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15.  老虎洞元代青釉盘(残)  该盘底径为5.7厘米


青釉盘内外均施青釉,釉面布满黑色开片纹线,内部开片细密,外部开片相对较大。圈足,足面圆削露深灰胎,圈足内部流釉不均。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16.  老虎洞元代青釉贯耳瓶    该瓶口径为2.7厘米,残高4.4厘米,敛口,圆唇,直颈,口沿两侧对称分布一对竖向管状贯耳,贯耳口径2厘米

青釉贯耳瓶通体施青灰色釉,周身布满开片,胎色深灰。口沿部位粘附一块瓷片。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17.  老虎洞元代青釉鬲式炉(一) 该炉口径为12.5厘米,高7.4厘米,敞口,圆唇,口沿处对称分布两个冲天圆耳

青釉鬲式炉内外均施釉,釉色青黄,周身布满开片。肩部饰一圈凹弦纹,底部三个袋状矮足,足端露胎处呈紫红色。外底部有6个支钉痕迹,露深灰色胎。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18.  老虎洞元代青釉鬲式炉(二)  该炉口径为12厘米至13.5厘米,残高7.5厘米,为敞口,圆唇,平沿,扁圆腹,平底,底部残留一柱状足,足端露胎处呈灰黑色

该器物略有变形,通体施青釉,外厚内薄,外底开片较大,内底细密。胎骨深灰,内外均有支钉痕迹,内部残留1个,外部残留2个。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19.  老虎洞元代青釉鼎式炉  该炉残高6.3厘米

青釉鼎式炉通体施米黄釉,外层釉较内层釉厚,胎层较薄。内外均有支钉痕迹,内部残留2个,外部残留3个,胎色深灰。该炉有一足残断,足部中空,中空直径约为0.8厘米。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   老虎洞元代青釉簋式炉   该炉底径为8.5厘米,残高7.9厘米

青釉簋式炉通体施米黄釉,胎釉层较薄,釉面乳浊失透。上部有一圆形残耳,平底,扁圆腹,圈足。外部有细密开片而内部无。内外均有3个支钉痕迹,胎骨浅灰疏。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1.  老虎洞元代青釉樽式炉(一)  该炉口径为8.5厘米,底径4厘米,高6.3厘米,为直口,圆唇,筒腹,外底中心有一圈足,离地而垂。底部有三个兽蹄形足,足面露紫胎

青釉樽式炉内外均施釉,釉色青黄,釉面布满开片。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2.  老虎洞元代青釉樽式炉(二)  该炉残高4.1厘米

青釉樽式炉通体施青釉,内外均有细密开片,胎色深灰。底部残留一蹄形足,外底中心有一圈足,离地而垂,圈足圆削,圈足与蹄足露胎处均为紫红色。内底中部有垫烧圈痕,露出紫红色胎。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考古工作人员通过对历年所获考古材料的排比研究,基本可以得知,传世哥窑瓷器的生产窑口在杭州老虎洞南宋修内司官窑的旧址,哥窑瓷器的出现是以老虎洞为代表的南宋修内司官窑瓷器在质量上下降的结果。

   老虎洞窑址南宋末至元代早期地层材料显示,官、哥 不分的瓷器存在一方面说明窑场生产质量的下降,同时也说明哥窑瓷器在该时期已经萌芽,而传世哥窑的生产时间在元代晚期,主持生产哥窑瓷器者确实是明代文献记述的章氏。

天顺六年徐氏善得书堂本《格古要论》

    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占据杭州是哥窑瓷器生产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开始直到至正二十六年杭州归朱元璋所有,这十年正是明初文献所说那种成群队的哥窑瓷器的元末新烧时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高清全集,难得一见)
「杭州凤凰山老虎洞(修内司)官窑发现始末」
河南博物院五大名窑展(官/哥)
宋元时期杭州老虎洞窑瓷器
北宋汝瓷——寻找天边的那一抹蓝青
进宫看身世成谜的哥窑如何“上位”五大名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