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季迁:吴湖帆先生与我——并谈中国书画鉴定问题


对于湖帆先生,拿“光风霁月”四个字来形容他,大概最恰当不过。本来,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本自然。一个艺术家的品格,不在处处表示与众不同,而是修养到家之后,能够顺从自然,保持他本来纯真的面目才好。湖帆先生出身世家,天资卓越,加以他的学博识广,精通妙用,终成一代宗师。但他一辈子好学不倦,从不表示自满;对于后进者又那么恳恳切切,提掖不遗余力。今日追怀,能毋慨然!

我出生于苏州洞庭东山,那是孤悬太湖的一个岛屿,面对着汪洋三万六千倾的碧波清涟,风景也真可人。明代做宰相的大文学家王鏊(济之),与大画家沈石田同时名噪士林,他就是我的远祖。记得我十四岁那年,便对绘画发生了兴趣,最初给我启蒙的是外舅顾鹤逸(麟士)先生。他本身既是名满三吴的大画家,他的老家也就是以书画收藏著名的过云楼,因此我从小居然就有机会窥见了若干年后元明清的名画。等到进了东吴大学,研究绘画的兴趣却愈来愈高。有天,在苏州护龙街一间裱画肆中,偶然见到吴湖帆先生的大作,其画面上笔墨之清润、结构之精妙,顿时吸引了我。当世而有这样高明的大手笔,我不禁心向往之。即向至友潘博山先生打听,他当下表示夙所熟识,便欣然陪我去上海嵩山路拜见了湖帆先生。

元 倪瓒 秋林野兴图 纸本水墨 98.1x68.9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当时湖帆先生态度极其亲切,他索看了我的习作,便连连点头,认为我的笔路和他有几分相近,即破例地录为弟子,其时吴先生还没有收过学生,我是“开山门”第一个。人所共知,吾师是大澂先生的文孙,而大澂先生的画,说来初学戴醇士,后来即从王烟客而远追黄大痴,属于所谓苏州派松江派的一路。

此时吾师也是走的同一路线,初期固以董其昌为规模,但后来渐渐蜕变起来了。记得他常跟我表示:要以元人的笔墨,运宋人之丘壑来作画。到了近五十岁,他似乎以李成、郭熙为依归,喜欢多画云山,树木也多采用了蟹爪法,其云海往往是几度渲染而成,看来一片苍苍莽莽,浩荡生动之至,就此可说已确立了他自己独特的面目。

 平日,吾师不教人作画的,只教人看画而已。由于他已成了大名,国内各藏家收到了什么名迹,多数会得携件来谒请鉴定,他每次看得非常仔细周详,有时把它挂在壁上,向我一一指示要点,并共同斟酌。这样我得以追随几席,诚属获益匪浅。当时老辈中有周湘云(梦坡)、庞莱臣(虚斋)两位老先生,每挟画来请吴老师鉴赏,一经指出精妙或瑕疵处,无不表示折服而去。至于说到吾师作画的习惯,事实上常常要磨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老人家才会意兴勃发,不由自己一骨碌地起来铺纸挥洒的,白天就根本不肯动一下笔。因此,薛慧山兄在《吴湖帆〈江深草阁图〉》一文中,特别提起这点,但说他“独自一人紧闭了门才能挥毫”,又说我“一直没有见到老师当场挥毫的场面”,那是稍有出入的。因为吾师作画是肯给自己人看的,但向来不肯苟且,几乎每一帧都费尽推敲,非到自己惬意后才算是完成了。

吴湖帆  江深草阁立轴  设色纸本 96×46 cm 丙子(1936年)作 

钤印:吴湖帆、梅景书屋

题识:五月江深草阁寒。近得唐六如少作此图,有沈石田、吕秉之题和诗,笔法全师李希古。余用其法,略参盛子昭意,不知识者以为何如?丙子春三月,四欧堂作,吴湖帆。


有时一画既成,往往悬在墙壁上,看上十天半月,才肯让人取去。实在说,他画山水尤其是青绿设色的特别来得慢,必须所谓千锤百炼,下了相当功夫,而决不肯粗制滥造,对人敷衍塞责。因此当时各方求画者虽门限为穿,但他每次缴画迟迟,是需要花了不少日子,而很少立索可得。其实,他画起花卉竹石来,落笔倒是十分神速,但他往往表示,这些不过一时酬世之作而已。

吾师的性格,外表冲和温雅,带些外圆内方。平日总是满面春风地微笑,意态那么蔼然,对朋友无非是全部真挚的情感作用,而不在乎利害关系,从来没有见到他老人家为了金钱的事,而与人做过分毫必较的争执,好像什么都是有话好说。大概是出身望族的他,又兼有一身极深的名士气息,对穷朋友辄不吝作画奉赠,并以此为乐事。当时还有位老画师吴待秋,其作风便与湖帆老师截然不同,笔筒中有量尺,对顾客来纸大小,都要加以丈量,或多了几寸,便要截去,不肯让来客占些小便宜,为世周知,成为画坛笑料。

记得吾师为我画过《千岩万壑》的横卷,是兴之所至,仿元四家赵松雪、高房山、钱玉潭、盛子昭之笔。妙在他能把四家的笔路,一下子融会贯通,而形成所谓多样的统一。其实他平日所有作品之中,虽笔笔仿古人得来,却笔笔是自家写出,说是仿古,实即创作。本来,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只要文能切题,写出自己的意思,而措词布局恰到好处,就是好文章;作画亦然,如此才能保持其天真气息。再说,吾师画的《江深草阁图》,虽在技巧上多少受郭熙或唐伯虎的影响,却也是全凭自己的想象、自己的感情,写出自己的思想画出来的,所以画面尽管不同,画意还是统一的,那不是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吗?

薛慧山兄的文中又云:“湖帆的好处便在一个‘雅’字,他之为人,无愧为‘涵脉经史,见识高明,襟度洒落,望之飘然的一种风范……’”诚不失为中肯之言。尤其说到吾师的书法,评以“浑厚而雅”四字极为恰当。本来,吾师是惯写瘦金体的,晚年才渐变为笔体丰腴,在题画之外,又喜欢替人写对联屏幅,其笔墨顿为各方珍视。但恕我在此泄露一个秘密:吴老师的书法也是属于天才的创造,因为他中年以后就没有临过什么帖,虽信手写来,而能自成一体,灵气四溢。可见中国的书画艺术,与作者本身内在精神的涵养是大有关联的,书如其人,画如其人,一点也不错。

就在吾师湖帆先生指示之下,我开始对中国书画的鉴定,进行长期的研究工作。这可从我与德国孔达女士合编的《明清画家印鉴》一段渊源说起。

一九三五年,我参与在伦敦举行的国际中国艺展的筹备工作。当时北平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书画南迁,在上海进行审查。初次接触故宫丰富的藏品,不单使我眼界大开,连同参与其事的若干老专家,目光也为之一变。这是因为以前的中国,没有所谓博物院、美术馆公开展览过古画,只能凭些人情,偶然见到若干幅,所以这次可说是一个极难得的机会。

在筹备艺展的过程中,引起我一些感想。在故宫七千余件藏品之中,竟有五千多件书画令人发生了问题。审查的专家们,观点各异,不能一致。我便想,到底有没有较为客观正确的什么法则呢?这便兴起来编辑印谱的想法。刚巧有一位孔达女士,自德国来华,向湖帆先生也提出了能不能以科学方法处理中国书画的鉴定。湖帆先生当即推荐了我,与之共同合作研究。于是我们两人集资进行此事,不但摄制了故宫博物院审查中的书画,更从海外所有的收藏家手中,悉心加以采集起来,历时三年,终告完成。

这部《明清画家印鉴》的出版问世,使得中国书画的鉴定问题,可算是已经解决了十分之一二。据我本人的了解,印章只是鉴定工作其中的一个办法,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绝对正确的办法,但却是必须的步骤。因此,鉴定书画的时候,既不能因印章能伪造而完全抹煞其重要性,也不可以将印章作为鉴定的不二法门呀!当时这部书经过吾师寓目之后,交由商务印书馆王云五负责印行,但因战事突然发生,又被烧毁了一部分底稿,后来又设法重新补入。这部书出版之后,全世界博物馆、美术馆都争相订购,畅销一时。所有的收藏家也人手一册,据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三十年来,早已售罄绝版,幸经香港中文大学又重新予以印行,到现在还依然流行于世。

自我离开中国到了纽约后,初期美国对中国书画的研究,根本没有什么人;各博物馆中,也没有专人司其责。因此,那些博物馆藏品之中,有钻石,亦有玻璃,一概不辨好坏,乱堆在一起。但时代毕竟进步了,而今的情形竟大变而特变!直到现在,美国已经有好多位中国美术史专家崛起,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其精深之处,比之中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面对着书画的真伪问题,却又是议论纷纭不一。某人说一帧画绝对是真的,另一人却又说绝对是假的,这可能是各人所根据的论点不同,且标准也难于一致,令人无所适从。由此可见“鉴赏之道,谈何容易”!其中复杂困难之点,仍有待于我们的努力突破。

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已是范围太广,不能兼顾这一方面。因此,我建议应有专人负责这项专门工作,把书画的印章、款识、纸绢,全部作广泛的探讨。这样所得的成果,才更能作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有力的证据。此外,我个人看画,尚有三个原则,始终坚持着的:第一是画中的笔墨问题,第二是画中的格局问题,第三是画与文学的关系。这多少年来,在美国各地,在台湾和日本几乎已经把公私收藏的书画都看遍,其看法固皆不出此三原则。这次在香港,更饱览了老友赵从衍先生所藏的古画,定斋先生所藏的近代书画达千件之多,像这样难得的眼福,予我以更多的欣赏与思考。说起来有些画家的印章,并无常理可循。例如明代的沈石田,喜自刻私章,更自创新字,因此,单凭印章鉴定便有困难。另外一位陈白阳,也是如此。但大多数画家都有理可循,八大山人所用的印章,尤其是晚年以后的,即不出数枚。我甚至可以说:只看印章便可以一眼判定八大山人晚年作品的真与假。

其中书画所用的纸,亦是鉴定的线索之一,大致同一时代的画家,其所用纸都比较接近,比较易于辨别出来。打一个譬喻,中国书画中的笔墨,可比喻之为芭蕾舞。因为芭蕾舞步法一定,只是看舞者的姿势美妙与否。也可比喻一个人的声音、所说的话一样,但各人声音有别。因此,每一位画家,都有他的笔性,可据此而判定真伪。笔墨愈多愈容易看,我们不能单凭一笔而鉴定此画属谁。正如我们不容易在电话里只凭一句“喂”而听出对方是谁。笔墨愈好愈容易看,愈坏愈难看。我平生最佩服的是倪云林,他的笔墨简到无可再减,但又极其洗练,其变化神妙,非常耐看,别人是万万仿效不来的,看多了自然会恍然领悟。

关于鉴定书画的问题太多了,鉴定的方法当然不止于上述这些。这次我在香港小住两月,遇见有人从上海来,带来了湖帆先生临终以前的真正消息,令我顿时感慨万千,在此不禁回瞻前尘一下,但“人生朝露,艺术千秋”,这两句话是不错的。有生之年,唯有从这方面努力到底。今年我正从事于拓墨山水画的创新,其实,还是从中国画传统的过程中受到哺育而长大起来的一项艺术。对于这点,今后当另文发表,再向读者诸君请教。

吴湖帆 梅景画笈

附:

1943年,吴湖帆五十初度,其门弟子为纪念老师在中国画领域的建树之功,弘扬国粹,遍访吴氏亲朋好友及社会藏家,搜得吴湖帆壮年以来穷工尽意之作五十幅,编印成集,是为《梅景画笈》第一辑。而此双卷则为画笈中第四帧。吴湖帆作此双卷时,上卷名为“溪山环抱”,下卷名为“千岩万壑”。轴签、引首均为自题。上卷所仿四家为黄、吴、王、倪,下卷则根据自己对元代绘画的研习,选取赵孟俯、高克恭、钱选、盛懋四家。此二卷虽同为19332月画,然非同时所作,由其下卷自题可辨:“曾为季迁兄作元四家合卷,今再仿赵松雪、高房山、钱玉潭、盛子昭法成一卷。吴湖帆,癸酉二月。”其上卷题款时为“二月初二”。一个月之内两次作仿元人画合卷,亦可窥见吴湖帆这一阶段绘画的取向所在。二卷画中,除有吴湖帆自题并先后各两次自跋外,上卷有谢玉芩、夏敬观、梁鸿志、章钰、溥儒、溥僡、冯超然、黄君实题跋;下卷有叶恭绰、蒋祖诒、庞莱臣、张大千、陈蜨野、龙沐勋、溥儒、溥僡、程文龙、黄君实题跋。有多家跋语为吴湖帆代王季迁出面延请当时名流所题,以至有题跋者竟忘此画已归王季迁,仍以为是湖帆物。

附上卷吴湖帆自题:

昔麓台司农合仿元四家笔于一卷,此千载创格也。季迁津津道其奇去。岁索画小卷,余乃效司农法写之,司农纯用水墨余复间以敷色一临览,即分为四细审则仍其一余画法为不纯于画趣为有意不其可与以画学。论丘壑位置本属附庸,当以笔墨为主笔,能使墨,能用便入上乘位置,颠倒丘壑塞实可不问也。子曰,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其何斤斤玩形似谓。癸酉中秋为季迁老弟题。吴湖帆。

吴湖帆  快雪时晴  1930年(庚午)三十七岁仿唐代画家杨昇之作


吴湖帆 汉室山河图

吴湖帆 红树青山图


吴湖帆 1939年作 楼台烟雨图

吴湖帆 锦绣疏松

吴湖帆 青绿山水 1931年作

吴湖帆  松壑鸣泉 1938年作

吴湖帆 楼台烟雨图 1939年作

本文原载香港《大人》杂志第四十二期(1973 年10 月15 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鉴画纪余 | 王季迁早年鉴画琐谈
古代书画鉴定“要诀”——吴湖帆:山水画家、书法家、书画鉴定家
书画
王季迁与吴湖帆
徐书城, 其父为我国著名的画家、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徐先生家学渊源,自幼习画,并得我国著名大师级画家吴湖帆、篆刻家陈巨来亲传,深得传统精粹。[耶][耶]
他是海上画坛的一代宗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