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花瓷的渊源

(一)、青花瓷的溯源

青花瓷作为釉下装饰瓷器是我国陶瓷艺术的一项首创,它融合了多种历代陶瓷的烧制工艺,是以钴金属元素作为呈色剂的釉下彩瓷装饰。青花瓷艺术是瓷器生产过程中高度发展阶段的集中体现。而关于青花瓷的起源问题,学术界素来有着不同观点,大体有:唐代说、宋代说、元代说、元代后期说四种。

1975年,扬州市江苏农学院基建工地晚唐地层中出土了一件蓝色花纹的枕片(图1),由此有了“唐青花”的说法。李辉柄著.青花瓷器鉴定[M].2版.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第16页扬州出土的枕面残片与常见的唐代枕形极为相似,枕面碎片的釉下蓝彩颜色清晰,经测试表明为钴矿颜料。1983年,扬州市区文昌阁附近的三元路基建工地上,又发掘出了与之相类似的14片碗形残片标本(图2)。而近年来对巩县窑窑址出土的少量青花标本进行技术测定分析,与测定结果匹配,确认了其扬州出土的唐代青花残片的产地正是位于唐代的河南巩县窑。

1“唐青花标本(江苏农学院基建工地晚唐地层中出土)

图2出土“唐青花”碗片标本(扬州市文昌阁附近三元路基建工地出土)

通过对比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器分析,“唐青花”的命名是不妥的。虽然青花的呈色是氧化钴元素,且是用毛笔描绘出图案纹饰,但“唐青花”的胎质特征、胎色特征,以及青花装饰上,均出现了流散现象,上述几个特点足以证明它是釉上彩而不是釉下彩。事实上,所谓“唐青花”不过是唐三彩之中的一个品种而已。(李辉柄著.青花瓷器鉴定[M].2版.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第17页人类利用钴料作为陶瓷装饰的历史很早,较为成熟的青花装饰出现在7-9世纪的唐代,从七世纪中,唐三彩就开始用钴料进行装饰(朱裕平.青花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第8页,唐代陶瓷作品中出现的蓝色系钴料呈色,八世纪初的开元年间,蓝釉三彩已较多出现。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唐代“三彩”中的“蓝”的出现就意味着青花瓷雏形的产生。

“宋青花”一说的由来,主要是依据浙江两处宋代塔基所出土的瓷片而来。瓷片出土情况与其特征,在朱伯谦《浙江两处塔基出土宋青花瓷》一文中已有介绍。冯先铭先生在《冯先铭陶瓷研究与鉴赏》一书中指出,北宋浙江青花瓷器的来源问题,由于现有材料不多,只能作一些简单的推测:浙江是我国青瓷著名产地,就目前的窑址情况看,北宋初也烧青花。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发现宋代景德镇青花瓷器(冯先铭著.冯先铭陶瓷研究与鉴定[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第188页

国内近半个世纪才开始对青花瓷器有广泛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学术界才以元代为研究重点,逐渐形成青花瓷始于元代的说法。(冯先铭著.冯先铭陶瓷研究与鉴定[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第187页1978年,发现于杭州一座元代的至元丙子纪年墓中,出土了八件瓷器,其中三件为以青花装饰的青白釉观音坐像,造像中在观音的发、眼、眉及服饰的突出部位,用青花及褐彩描绘,胸部如意头纹蓝色清晰可见(图3)。考古立碑时间当为元代早期的前至元(1336年)。虽然杭州元墓出土的此三件观音造像,青花描绘不多,或与褐彩并用,但它仍使我们看到了元初景德镇青花瓷器的面目,从而增添了三件可靠的依据。

图3元代至元丙子纪年墓出土观音造像

    1976年韩国新安海底沉船舱内打捞出一万多件中国宋元瓷器,据此,有人认为船是元中期沉没的,且沉船中尚未发现任何青花瓷器,由此又得出青花瓷器始于元代后期的论点(冯先铭著.冯先铭陶瓷研究与鉴定[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第188页。李辉柄先生认为,青花瓷器起始于元代中期,元代后期才得到很大的发展。青花瓷经历了初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景德镇也随着青花瓷器的产生与发展而繁荣起来。

1975年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处延祐六年(1319)纪年墓中出土了一件青花塔式盖瓶(4),此瓶直口圆唇,瓶体瘦长,圈足外撇,瓶盖为七级塔形.盖顶为葫芦形宝顶。瓶身纹饰着三层青花纹饰,肩部以双钩连续正反如意纹为装饰,并浮雕象头、狮头各两个,象与狮间隔排列,其头部各装饰有如意头纹,腹部以缠枝四季花卉为主题纹饰,瓶胫上为莲瓣纹装饰,花瓣纹饰内绘有蕉叶及卷枝纹,上下三组纹饰之间以线纹相隔,盖面绘荷叶纹。整体纹饰用料浓淡相间,主题纹饰用色偏浓.其余纹饰用色偏淡,就其青花发色可以看出是国产钴土矿青料,与元后期的至正型器物所用青料不同,并非苏麻离青料,没有银黑色结晶,由此可见,这件盖瓶可视为元代中期带有典型性的器物。

图4元延祐六年青花塔式瓶

江西省历史博物馆现藏有两件带有纪年铭文的瓷器,一件为青花釉里红浮雕四灵盖罐(5),此件盖罐口部为直口,丰肩,罐身浮雕有青龙、白虎(虎头残缺)、朱雀、玄武。四灵身体上均以青花装饰着斜十字纹。四灵之间均辅以四组云纹浮雕,上涂青花,罐身近底部凸雕15个莲瓣。罐口及肩部以青花书写铭文共19字,口部自右至左为‘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十二个铭文,肩部一周自右至左为“刘大使宅凌氏用”七个铭文。罐盖饰串珠纹两周及浮雕八宝纹、顶部为塔钮,全器纹饰以青花、釉里红描绘。另一件为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图6)。谷仓为上下两层阁楼式,上下两层有活榫,可拆可装,仓前后门各二层,左右为重檐,上层共有歌舞俑12个,下层共有歌舞俑6个,青白釉上均以釉里红点饰,其屋檐瓦当以青花描点。这两件带纪年铭文的器物为我们判断元代青花釉里红和红釉瓷器的具体烧造时间提供了极为有力的依据。

图5元青花釉里红浮雕四灵盖罐

图6元青花釉里红谷仓

    总之,青花瓷的产生时代目前已追溯到唐代(以钴元素颜料作为装饰),但因不完全符合“青”、“花”、“瓷”三个要素,故被称为青花瓷的雏形宋青花亦如此,成熟的青花瓷要在元代才臻于成熟,且以至正年间为最精美。(王建华著.青花瓷收藏鉴赏百科[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第2页


(二)、青花瓷的发展历程

青花瓷的发展经历了唐宋(萌芽)、元、明、清、近现代几个时期。

青花瓷自唐代至宋代以来,一直处于萌芽状态,直至元代青花瓷大发展时期,我国青花瓷器一直都是沿着自身发展规律逐步前进的。唐代长沙窑创烧的釉下彩瓷,开启了我国陶瓷釉下彩绘的先河,并为青花瓷器的出现解决了工艺程序问题,宋代磁州窑釉下彩瓷白地黑花装饰的烧制成功与迅速推广,又进一步对青花瓷器的装饰有着重要的启发,因此,唐代长沙窑至宋金时期的磁州窑釉下彩装饰的大发展为元代青花瓷的出现奠定了重要基础。

直到元代,一方面由于烧瓷材料和技术的改进,特别是由于景德镇影青瓷的烧制成功与普及,而使玻璃釉的这项成果发扬光大。为青花瓷的出现创造了玻璃质透明釉的条件。

另一方面,当时回教商人因知晓中国为瓷器制造大国,慕名前来中国订制瓷器,顺便也同时带来了中东青花瓷器的样品和青料。综合这两项条件,元代生产出色彩鲜艳、花卉缛丽,具有层次多、装饰满艺术风格的元青花瓷器终于异军突出,于是,青花瓷在元代开始崛起,并受到世人的关注,从此致使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进入明代,方兴未艾的青花瓷应明代瓷器烧造的全盛局势,在官窑体制下首创了分工合作的制瓷生产方式,此项创举开创了青花瓷“一器之成”需经手七十二道手续的繁复过程。另外,明人对于瓷器的品味,日渐由简洁素雅的单色釉刻划花装饰,转变为繁美华丽的色彩绘画装饰。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青花瓷迅速发展开来。

1、元代青花瓷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在工艺制作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在元朝执政的八十九年中(公元1279-1368年),青花瓷由粗到细,断断续续地走向成功的顶峰。历经元早期、元延祐型时期、元至型时期、至正后期四个时代,由粗糙至精美不断发展。(王国丙著.元明清青花鉴定秘诀[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0:第97页总体来说,根据元青花瓷的发展,我们可以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早期(元初、延祐型):此阶段为二元烧法青花瓷的开始阶段。此时的元青花典型特征多为影青釉,其釉下青花色泽也多为黑褐色中带青色,青花料中的钴的含量很少,其造型和图案富有民间生活气息。

中期(至正型中早期):元青花走向成熟,纹饰中人物故事、中东花纹及纹饰大量出现。具“至正型”特征的元代青花瓷,以“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铭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标准器。“至正型”青花瓷的显著特征:青花色泽呈蓝中带紫的靛青色,浓艳青翠。以器形硕大、胎体厚重为主要特征,也有中等器形,其胎体的重量和厚度与器形相配的比重感相对应。青花纹饰繁密,主题纹饰鲜明突出,辅助纹饰分层排列,层次清楚。纹饰图案特别精美,绘画艺术水平相当高。

晚期(至正后期至明早期):晚期的元青花有精品,也有次品。如元枢密院督造的枢府瓷就要好一些,而这一产品在明早期还在烧造。在烧造枢府瓷的过程中,这些窑也烧造了相当多的青花瓷器,它们器形精美,其釉面厚度厚薄适当,胎土质地细腻、坚实。绘画装饰方面,用笔用料都很到位,纹饰精美。具备看起来粗、摸起来滑的视觉和触觉感受。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具备了元代青花瓷最精良的技艺特征。

图7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元朝统治者对制瓷业比较重视,在统一整个元帝国版图前夕的至元十五年(1278),元朝政府就在景德镇设立了全国唯一的瓷业行政管理机构——“浮梁瓷局”,专门对景德镇制瓷业实施管理。事实上浮梁瓷局还不是真正意义上具有“官窑”性质的监督机构,但它推动了当时陶瓷手工业的生产和发展,对中国瓷都——景德镇的形式和确立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我国青花瓷的成熟和发展业起到了催化作用。(周正琳 周毅勇著.元青花鉴识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第21页

纵观陶瓷史,在历朝历代的青花瓷器中,元青花一直是最美、最受世人欢迎的。元代是青花瓷起源后的成熟发展时期。从审美角度来看,元代青花技艺水准极为高超。从整体上看,脱俗流畅的造型和灵巧的高调手笔,以一种漫不经心的状态潇洒于器皿之上。(雷鸿智著.青花:中国历代最美青花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第5页装饰手法高超、构图饱满、层次繁多,其绘画语言与元代文人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配以浓重、晕散的苏麻离青,更始整个瓷器画面显得元气饱满、酣畅淋漓。

在承载装饰的器型方面,元代青花瓷多为大器,这与元代蒙古族的生活习俗有关。元代瓷器不论是继承还是创新都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大、胎厚、体重,可以说这是它的时代风格。

图8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

2、明代青花瓷

明代青花瓷的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瓷器装饰品种也大大增加,明代瓷器的大多数品种都是在永乐、宣德时开创的,著名的有青花、釉里红、青花五彩。明代封建统治者利用封建“匠籍制”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加之朝廷有充足的资金供给,采用了最好的原料,甚至要求不计成本地追求瓷器的精美。皇家用瓷制作讲究、纹饰规矩,装饰手法拘谨,且产量有限,它的价值在于制作精细、数量稀少。

明代的民窑青花瓷画面装饰轻松活泼,洒脱飘逸,或受到明代中国画中写意画、文人画的影响,或受到民间木刻版画、剪纸、刺绣、染织工艺等其它工艺美术种类的影响,显现出一种区别于官窑青花瓷端庄、细致风格的另外一种随意、生动的艺术风貌。

在承载装饰的器型方面,官窑青花瓷除了日用生活器皿外还有宫廷所用的祭器、礼器以及文房用具等,而民窑青花瓷由于在器型、装饰品种上受到官窑的种种限制,所以多为生活日常用器。民窑青花瓷不同于宫廷订烧,而是以商品为生产目的,因此产量巨大,造型没有官窑工整,且装饰画面简约、洒脱。

洪武青花瓷 洪武(1368-1398)青花瓷既保留了一些元青花的遗风,又有其创新的一面,洪武青花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变革时期。明代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专门烧制宫廷用瓷。并在洪武二年就已规定“祭器皆用瓷”。(《大明会典》第二十一卷)因明朝皇帝对青花瓷的嗜好与随着明代对外交、贸易的开拓,以及明朝与诸多国家交流、贸易往来中赏赐的需要等原因,青花瓷成为充当礼品、赏赐的首选。明代青花瓷受到中国画的影响颇多,采用中国画写意的手法,将中国画与陶瓷装饰结合起来,用笔娴熟、酣畅。洪武青花装饰也不例外,用笔粗犷拙实,继承了元青花装饰的大气磅礴之风。在装饰的题材上除了缠枝莲、缠枝牡丹、鱼藻纹等传统纹样,装饰多向文人画题材靠拢,如岁寒三友图、四君子图等。

图9明洪武青花缠枝莲纹玉壶春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永乐、宣德青花瓷 明代永乐与宣德两个时期的青花瓷风格大体相似,由于两者青料相同(都是进口原料)、装饰风格也非常相似,所以学术界一直有“永宣不分”的说法。尽管随着近几年考古的不断进步、发掘的标本不断增多,然而在明早期瓷器的研究中“永宣不分”仍是一直存在并值得探讨的问题。

永乐时期(1403-1424)的青花瓷,有所谓“诸料悉精,青花最贵”的说法。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永乐青花瓷逐渐摆脱元代遗风,造型、纹饰上出现了新的风格。一般来说,永乐青花瓷具有优美俊秀、厚薄适度、器形轻盈、色泽浓艳,纹饰舒朗等特征。(马希桂著.中国青花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84页永乐年间所生产的青花瓷,其目的是以外销为主。景德镇明代御窑厂发掘证明,出土的青花瓷器中,属于外销瓷的比重极大,而御用器的比例较小。(李辉柄著.青花瓷器鉴定[M].2版.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第52页

永乐青花在造型、装饰上与元青花有很大不同,在造型方面,元青花以大器为主,明初永乐的器型则为适应外销伊斯兰国家的需要,多模仿伊斯兰文化中传统金属器皿的式样进行生产制作。在装饰方面,元青花为了适应装饰满、层次多不留地的装饰艺术风格,对苏麻离青青料进行了些许的提炼与改造,而永乐青花则要充分发挥苏麻离青料固有的性能,改变了元青花的装饰方法与艺术风格,永乐青花为发挥出苏麻离青本身的料性特征(晕散、铁锈斑),一般使用较厚的青料,线条粗犷、用色浓艳、黑色结晶斑块明显、晕散流淌明显且深入胎骨,用手抚摸凹凸不平,这正是永乐青花所呈现出装饰上“天然成趣”的青花特征。而且,永乐青花在烧成温度上也是比其他各朝略高的。永乐时期的装饰继承了元青花纹饰先勾线、后填色的绘制方法,装饰图案多为缠枝莲纹、莲瓣纹、缠枝牡丹、松竹梅纹等。

图10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执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宣德(1426-1435)年间是明代青花瓷鼎盛时期,以胎釉精细,青花浓艳,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著称于世。青花瓷在明代宣德时期最为繁盛。宣德青花瓷为明代陶瓷作品中最为优秀的品种之一。被称为青花瓷的“黄金时代”。正如朱琰在《陶说》一书所赞:“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细。”宣德青花瓷数量大,质量好。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晶莹肥厚,青花色泽艳丽,这是宣德青花瓷的主要特征。(马希桂著.中国青花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107页宣德青花瓷在继永乐之后又有了很大发展,这与宣德皇帝对瓷器的钟爱程度也有关,当时皇宫对青花瓷器的需求非常大,结合传世至今的宣德青花器与各地出土器,对比据各相关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产量十分巨大,工艺非常精美。正如朱琰在《陶说》中所记载:“此明窑(宣德)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明代万历年间《窥天外乘记载》:“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以苏麻离青为饰...”。所以,宣德青花瓷体现出了产量大、数量多、质地好、青色美等特点。同时,胎质地细腻而洁白、釉色莹润而肥厚、青花艳丽而洒脱,这些都是宣德青花的明显特征。

图11明宣德青花把莲纹大盘(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永乐、宣德青花瓷基本摆脱了由洪武青花瓷从元青花过度阶段的特征,器物造型端庄规整、器型变化多样化,纹饰细腻精美,釉面莹润厚重,被学术界誉为景德镇青花瓷的“黄金时代”。

正统、景泰、天顺青花瓷因正统、景泰、天顺此三朝皇室长期争夺权位,内忧外患十分严重,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近三十年中,换了三个朝代。政治上的动乱使景德镇制瓷业也难以幸免,特别是直接为皇室服务的官窑瓷器受到了很大影响。许多文献都能有正统初年御窑厂停烧的记载。这一时期为明代制瓷史上的“空白期”。即使如此,瓷业生产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在景德镇也绝不会完全停止。就目前传世、出土实物来看,正统青花瓷在用料和烧成技术上,与宣德同类器物有着相似之处,而天顺一朝的青花瓷造型、纹饰却已趋向淡雅,并孕育着由成化开始的明中期制瓷阶段的某些特征。因此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可以说是处于承前(宣德)启后(成化)的一个过渡时期。

图12明正统青花松竹梅纹罐(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13明景泰青花鸳鸯卧莲纹梅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14明天顺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成化、弘治、正德青花瓷明代的中期政治趋于稳定,经济开始繁荣,因此景德镇瓷业生产形势从此一时期开始好转。这时期青花瓷有很大的变化。体现在造型上,由明初的敦厚逐渐变为轻巧,色调上,由明初的浓艳变为淡雅,绘画装饰风格又以舒朗为主。成化、弘治、正德三代青花自成一体,成为继永、宣之后明代青花瓷发展的第二大阶段。

成化(1465-1487)时期的青花瓷,造型玲珑秀丽,胎体细润晶莹,绘画淡雅幽婉。以轻盈秀雅风格独树一帜。成化瓷器大件较少,多见秀美、灵巧的小器。学术界常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典型成化青花瓷以胎薄釉白、颜色淡雅为其主要特征。这类器物也是成化青花瓷的代表。与永乐、宣德时期色彩浓艳的苏麻离青不同,成化与弘治时期所用青料多为国产料又称为“平等青”。成化青花瓷不仅官窑精美绝伦,民窑产品也相当精巧。成化民窑所用平等青料以靛青色为基调,淡雅清秀,几乎不见明早期民窑青花的黑褐斑点,且釉水厚润,装饰含蓄、清雅。

图15明成化青花怪石茶花纹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弘治(1488-1505)时期的青花在烧制上,全面继承了成化时期的优秀传统,无论在器型上、装饰上以及青料的使用上,都可以看做是成化风格的继承,绝大部分青花瓷的风貌与成化时期青花瓷极其相似,若无年款,两者不容易分辨。学术界历来有“成弘不分”之说。

由于历史的原因,景德镇瓷器曾经多次停烧,但民窑却并没有受到冲击,持续烧造。因此众多传世弘治青花瓷器中署“大明弘治年制”款的官窑青花瓷比较少见。对比成化青花瓷,弘治青花瓷的装饰在布局上更为细柔、纤巧,用笔更为流畅、舒展,画面留白较多。

图16明弘治青花月华纹诸葛碗

正德(1506-1521)时期的青花瓷,上承成化弘治旧制,下启嘉靖新风。因此,正德早期青花近成化,而晚期又像嘉靖,典型的正德青花瓷则以中期为代表。正德青花瓷釉面相对成化、弘治明显较薄,色白中泛青灰,釉中气泡较多,正德青花所用的青花料为江西瑞州产的“石子青”青色蓝中泛灰,图案略模糊,不渗入胎骨。正德时期的青花装饰多种多样,题材、手法丰富多彩。装饰纹样及层次逐渐增多,繁密程度逐渐增强。且正德时期常出现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装饰,这可能是正德皇帝重视伊斯兰文化并崇尚佛、道教的缘故。(李辉柄著.青花瓷器鉴定[M].2版.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第301页正德青花瓷与成化、弘治两朝的青花瓷,一般被合称为“明中期青花瓷”,正德青花瓷虽然较成、弘有了某些变化,但仍然是一脉相承,从而形成了明中期青花瓷发展的基本面貌。

图17明正德青花庭院仕女图叠盒(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嘉靖、隆庆、万历青花瓷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瓷,一般称之为“明代后期青花瓷”。从这三朝开始进入明代后期,明朝在这一阶段政治、经济开始逐渐走向衰落,景德镇青花瓷的烧制也受到时代的影响,质量明显下降,除少数宫廷所需器物精细外,大部分产品制作较前朝稍显粗糙,其风格与前代大不相同。由于明晚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商品经济一度发达,青花瓷的生产数量也空前扩大,民间窑业相当发达。而且明晚期的青花料采用了全新的“回青料”,加上纹饰风格顺应明晚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变化,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出现了一个制瓷的崭新景象。

   嘉靖(1522-1567)时期的青花瓷,由于使用“回青料”其色调浓紫艳丽,关于回青料的产地,有中东进口、云南生产和新疆生产等诸多说法,至今未有结论。(李辉柄著.青花瓷器鉴定[M].2版.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第301页嘉靖时期的浓艳红紫的回青色构成了鲜明的嘉靖时代特色。嘉靖时期青花瓷造型以浑厚敦实风格为主,装饰纹样多以道教图案为多,这与嘉靖皇帝崇尚道教有关除云鹤纹、葫芦纹、八卦纹等道教纹饰外,其它表现吉祥寓意及生活气息的纹饰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如花果纹、如意云头纹、蕉叶卷草纹、花鸟禽兽纹、人物故事纹等等,画风潇洒自在,生趣盎然,写意味道十足。

图18明嘉靖青花孔雀牡丹花碗(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隆庆(1567-1572)时期在明代历史上仅六年,由于时间过短,所以隆庆青花瓷在风格上基本承袭了嘉靖青花的风格,器物造型、纹饰等同嘉靖难以区分,故传世所见隆庆青花较少。隆庆青花瓷胎质坚细密致,胎体与嘉靖中晚期的相似,大型器的壁仍较厚,薄胎的很少,修胎不细。青花料仍用回青。

图19明隆庆青花团龙纹提梁壶

万历(1573-1620)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商品的蓬勃发展更加刺激了青花瓷的生产,数量剧增,还有专供外销的特殊青花装饰画面的外销瓷。同时,由于“官搭民烧”制度在万历年间的推行,青花民窑产品在质量、原料、制作工艺和技巧上都有大幅提高。目前万历青花瓷存世量极大,且出现高级民窑产品与官窑产品几乎很难区分。万历青花纹饰题材十分丰富,除前朝各种纹饰在万历青花上均有体现外,还出现了大量民间戏曲传说图案及市井场景图案。总体装饰特征为布局繁密,主题繁杂。其中,民窑为促进销量,其大量反映民间美好寓意的图案十分丰富,如福禄寿三星、八宝、魁星、八仙、百子图等等。万历青花瓷的青料,早期为与嘉靖时期一脉相承的回青料,直到万历24年,由于由于回青料日渐枯竭,遂改为用浙料。《明实录》中有详细记载:“描画瓷器,需用土青,惟浙青为上......”,除繁密的浙料青花装饰外,瓷器上的镂空透雕与塑雕工艺也十分流行。

图20明万历青花八仙龙纹大碗(现藏于苏州博物院)

天启、崇祯青花瓷天启、崇祯两朝历时不长,仅有二十四年,正处于明晚期历史阶段的多事之秋。景德镇御窑生产不景气,几近停产。因此传世和出土的明晚期瓷器中,署有两朝年号款的官窑青花瓷很少。要把天启、崇祯瓷器分开,如果没有款识,着实不易。学术界常常将两朝瓷器归为一体,统称为“明末瓷器”。天启、崇祯青花瓷,既承袭前朝万历时的青花风格,又开启了明末清初青花瓷器的新风貌。

  天启(1621-1627)时期的民窑青花瓷器产量较大,且不乏精品。其装饰风格古朴脱俗,装饰多为变形夸张、写意豪放的简笔画装饰手法。题材多变,完全突破了前朝官窑规格化的图案束缚。各种自然界、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植物、戏曲人物、诗词场景均可入画,还常配以诗句,日本陶瓷界称之为“古染付”。

图21明天启青花罗汉图兽钮钟(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崇祯(1608-1644)时期的青花瓷器即有明代青花瓷装饰的某些古拙特点,又兼具清代青花瓷细致缜密的特点。崇祯青花瓷主要使用国产浙料与江西所产的土青料,其装饰题材中,表现历史人物故事、文人生活场景、戏曲人物场景者居多。对清初顺治、康熙青花人物装饰有着极大的影响。

图22明崇祯青花竹林七贤图六方罐

明代青花瓷继元青花后,把青花瓷器的烧制工艺与绘画、装饰技艺推到了另一个高峰。从纯艺术的角度讲,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时期的标示性最为鲜明。从产量和完善性以及民窑产品方面看万历首当,各个阶段都有经典之作。明代青花最大的特性在于每一个年号都有着自己的艺术特征和风貌,胎体釉色的无穷更新变化,图文的疏朗繁琦共存。(雷鸿智著.青花,中国历代最美青花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第6页明代青花瓷无论从造型还是装饰方面,都呈现出种类繁多、百花竟放的面貌。从粗犷大气的洪武,到浓艳敦厚的永、宣,从淡雅舒朗的成、弘,到灰蓝异趣的正德,从蓝紫相宜的嘉、万,到逸笔草草的明末,无论官窑还是民窑,明代瓷器都展现出其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每个时代都蕴含着自己本朝对于美的崇尚。

3、清代青花瓷

清代(1644-1911)青花瓷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顶峰,从嘉庆以后,青花瓷逐渐走向了衰落。整个清代,景德镇始终保持着中国瓷都的地位,并代表着制瓷的最高水平。景德镇不仅恢复了御窑厂,还发展了民窑生产。制瓷业极为兴隆,有着“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美誉。

清代青花瓷的造型、装饰继承明代,同时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体现出了清朝的时代风貌。清代的青花装饰艺术,无不体现出吉祥美好的生活寓意,有着“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之称。在继承前朝图案、绘画装饰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如康熙的青花分水及人物绘画。分水技法的开创,丰富了元代以来,青花填色的平涂、拓水等单一技法,取得了类似水墨画的层次渐变效果,被世人称为“康青五色”。雍正青花舒朗、雅致之风,继承了成化的特色,同时有把国画工笔技法融入到青花的装饰之中。乾隆青花繁密而鲜亮,开创了青花繁密、满装饰的时代风貌,有着“密不透风”的特色,同时,清代青花瓷装饰在明代斗彩装饰的基础上,结合了釉上粉彩、古彩,开创了更为多元化的瓷上装饰风格。

清代早期的青花瓷在继承明代青花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青花瓷的品种多样,造型丰富、装饰多样。清三代(康、雍、乾)达到顶峰,直至清代嘉庆晚期,青花瓷的制作水平才慢慢衰退。青花瓷造型及装饰缺乏创新性,并且在整个风格上是从早期的精美、多样,感转向笨拙、粗糙的状态。清末至民国初期,不间断的战争使人们生活在社会的动荡不安中,使中国的手工业遭到了严重迫害。景德镇的制瓷业再也没有往日的繁荣,甚至处在艺绝人亡的地步。

顺治青花瓷 顺治(1644-1661)时期青花瓷继承了明末的风格,由于顺治朝是明清两个王超交替的时期,局部战争尚未平息,特别是景德镇地区,在明末清初仍时有战争发生,因此在顺治时期,主要是民窑瓷器,而且在胎釉、造型、纹饰与青料呈色诸方面,与明末崇祯青花瓷相似。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许多无款识的青花瓷只能粗略判断为“明末清初”烧造,难以区分确切朝代。

   顺治时期的青花装饰多用石子青,回青较少,青花色调丰富,已可以分出浓淡和明暗层次,早期色泽灰暗欠鲜亮,晚期色调青翠。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山水、花鸟、云龙、山石芭蕉等。用笔勾、皴、擦手法并用,体现出国画般的用笔手法。在渲染上已有明暗过度,为康熙时期分水技法的成熟发展做好了铺垫。

图23清顺治青花博古图筒式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康熙青花瓷 康熙(1662-1772)时期青花瓷,为清代青花瓷之冠,处于清代瓷器发展的高峰时期,不仅制作质量高、产量大,且发色艳丽,色彩古雅幽靓、色调层次分明,为清代各朝所无法比拟。由于釉料选择的多元宽泛,烧造出的青花釉色显得如玉器般润泽。体现出“白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特色。但从厚重感、沉稳性上仍无法与明代青花瓷相提并论。

    康熙早期政局尚不稳定,景德镇瓷业生产以满足城、乡民众与外销需要为主,由于青花瓷器是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所以产量极大。造型多样,品种繁多,花纹装饰多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故事题材,如“西厢记”、“三国演义”等题材,富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官窑青花瓷在任命臧应选为御窑厂总管以后(1683年)才开始大量生产的。并盛行仿制明代宣德、成化青花瓷器的风格。(李辉柄著.青花瓷器鉴定[M].2版.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第345页

    康熙中期的青花瓷是以康熙十九年御窑厂扩大规模烧造为时间节点,至康熙四十年(1701)以前(也有把下限时间定为康熙四十五年的)。这时期青花瓷进入最成熟的阶段,代表了康熙朝青花瓷的最高水平。无论官、民窑青花瓷的制作都极为讲究,工艺质量及艺术水准极高的作品层出不穷。无论从青花颜料来看,还是从胎、釉方面来看,工艺更加严格,制作更为精良。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使用了上好的国产浙料。绘制技法上由于吸取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渲染效果,而开创了“分水”技法,同时结合国画皴染技法和西洋画的透视技法,使画面富有真实感。

康熙晚期是指康熙四十年(1701)以后,或康熙四十四年(1705),自朗廷极被委任为江西巡抚,并主持景德镇御窑厂厂务开始。康熙晚期青花瓷在釉色或青花呈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胎体进一步趋薄,瓷化程度更高,釉色比中期更为细润。青花发色由早、中期浓艳青翠变为浅淡、灰暗,有的呈色不稳,纹饰在整体器物中的面积缩小,开拓了雍正青花平淡雅致、简约舒朗风格的先河,雍正时那种典型青花瓷,这时已有少量出现。

图24清康熙青花异兽图盘(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雍正青花瓷 雍正(1723-1735)时期是清代的三大盛世之一,皇帝先后派遣出色的督陶官年希尧和唐英前往景德镇督理窑务,制瓷业取得巨大成就。雍正时期的瓷器,瓷质莹洁、胎骨细白,工艺精细、器形隽秀,典雅优美、品种繁多。雍正青花继承康熙青花的艺术风格,雍正前期与康熙后期青花色泽大抵相同,中期以后雍正青花多仿照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效果。其中,以仿成化青花淡雅色调最为成功。其花卉、山水装饰,受到同时期“四王”与恽寿平的影响,画风细腻,纹饰清雅。其装饰效果课概括为构图舒朗、画工精细、清秀典雅。在清新雅致方面多胜过康熙、乾隆。

图25清雍正青花缠枝花卉纹大盘(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乾隆青花瓷 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瓷装饰的特征为纹饰繁缛,图案化、规矩化特征比较明显,在纹饰上追求对称、满装饰。乾隆皇帝在为六十年,这是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极盛时期。此时景德镇荟萃了一代名师巧匠,乾隆青花瓷在清代青花瓷中占有较大比重,传世品品种十分丰富,但乾隆青花瓷刻意追求豪华与工整,已无自然、生动的艺术趣味。乾隆时期青花的基本色调,较雍正时期深重,深蓝色中微闪红紫,乾隆中期为蓝中泛黑,呈色凝重、深沉,装饰层次不甚清晰,乾隆后期,色泽显青灰,紫红色减弱。其装饰题材丰富多彩,几乎包罗了前朝出现的所有题材。

图26清乾隆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大瓶(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嘉庆青花瓷 嘉庆(1796-1820)朝共二十五年,嘉庆青花瓷基本沿袭乾隆朝旧制,按其传统造型烧造,装饰纹样、绘画手法也多承接前代,但大不如前。官窑青花瓷的生产大幅度下降,唯民窑依然如旧。自嘉庆开始,至清末时期,青花瓷无任何新意。胎釉原料、工艺水准则逐渐退步,艺术水平整体下降,是清代瓷业有盛而衰的反映。

图27清嘉庆青花云蝠龙纹螭耳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道光青花瓷 道光(1821-1850)时期的青花瓷分为前后两期,前20年间烧造的青花瓷比较精致,作品也较接近前朝风格;后期十年间生产的青花瓷多较粗劣笨拙,质量也大为下降。景德镇瓷器生产自道光已然开始明显走下坡路,随着社会经济衰退,官窑、民窑制瓷业每况愈下,且由于制瓷原料的大量匮乏,制瓷技术也逐渐低下,已无创新。

图28清道光青花云龙纹鼓式缸(现藏于江西省文物商店)

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青花瓷 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光绪(1875-1908)、宣统(1909-1911)四个朝代经历了帝国主义入侵和内乱频繁的历史时期。领土、主权逐步丧失,社会经济每况愈下,景德镇官窑瓷的生产处于衰落境地,民窑虽亦在大量生产,但多数比较粗糙。只有同治、光绪两朝,因慈禧为首的封建贵族集团,为满足穷奢极欲的生活,不惜成本,大力烧制瓷器,大有中兴之势,使官窑生产又进一步发展。尤其光绪官窑器,无论品种与数量,均居晚晴各朝烧制官窑的首位。

   咸丰时期青花制作水平不高,制瓷数量非常有限,造型趋向笨拙,釉面呈现出波浪的特征,被称为“波浪釉”。青花呈色较暗淡,呈现出漂浮的现象。此时期较代表的装饰为竹石芭蕉纹,许多此类作品画工精细,尚不逊于前代。

图29清咸丰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同治时期的青花瓷器,较之前朝代制瓷水平更显萎缩,相比之下恐怕是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官窑生产的最低水平。民窑也不甚景气,瓷质、釉色粗糙、装饰呆板,青花色泽暗淡,釉面漂浮现象严重。纹饰以万物万寿纹、龙凤呈祥纹居多。

图30清同治青花缠枝莲纹盘(现藏于景德镇陶瓷馆)

光绪时期崇尚模仿康熙朝的青花瓷,尽管色泽相似,但青花色调漂浮,有些照片画工精良,青花清脆艳丽,为光绪时期仿制康熙青花瓷的佳品。缠枝纹、婴戏图、人物故事为此一时期的精品。光绪青花一反晚晴青花瓷器整体低靡、衰退的局势,成为晚清青花瓷的代表。

图31清光绪青花花卉纹花盆、盆托(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4、近代青花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青花瓷艺术逐渐摆脱了清代的衰退与低靡,开始慢慢恢复。无论从制瓷水平到装饰手法、从设计构思到艺术创新,日渐兴盛,较之前代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出现了反应新时代精神面貌的青花装饰艺术作品,体现出了明显的时代创新性。建国后的青花产业主要反映在传统青花陈设瓷和仿古青花艺术领域。该时期著名的青花瓷艺术家有王步、聂杏生、王希怀、陈茂松等。

有着“青花大王”美誉的王步,在青花绘画艺术领域创造了新的高峰,他摆脱仿古瓷的制作方式,采用水墨画的技法绘制青花。王步的大片分水技法(面积大的一尺余),从浓到淡一气呵成,料分五色,浑然一体,除“分水之外,其用笔特征可归纳为以线为骨,生平好用铁线描与折芦描,用笔圆润苍劲,其线条有如惊蛇走龙,疾驰于淋漓苍润的分水画面之中。王步创造性地运用国画艺术中的笔墨法则,创造出大方、清新的青花作品,一洗晚清瓷画的陈规陋习,在当时的陶瓷艺术界开启了一种崭新的风气。进一步拓展了青花装饰艺术的绘画高度,开启了青花艺术创作中笔墨精神的先河。

20世纪改革开放以后,青花装饰艺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自由豪放的装饰风格流派纷呈,古典、民间、现代的风格互相融合。青花装饰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特征。工写兼备、装饰与绘画并存,古典与创新相融。20世纪末,陶瓷艺术受到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及各新兴艺术领域、艺术流派的影响,陶瓷造型更加新颖,构思别出心裁,样式应有尽有,现代青花装饰艺术逐渐出现。

图32王步青花作品《芦叶小鸟双耳扁瓶》

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无论其艺术高度、工艺水平、烧造产量,都以景德镇为代表。除景德镇外,较重要的青花产地还有有江西的乐平、吉安;福建的德化、漳浦、平和、安溪;浙江的江山、象山;云南的玉溪、禄丰;广东的饶平、汕头、博罗;湖南的益阳等。(吴战垒著.鉴识青花瓷[M].福建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第39页现代青花瓷产业,基本是在原有产地进一步发展。依托传统产业传统基础,吸收现代艺术与设计,仿古与创新并行,在装饰和造型上更为多元化。


本文节选自:余勇、高相坤著《陶瓷·釉下青花装饰》

第一章 青花瓷概述:第二节 青花瓷的渊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代各时期青花瓷赏析
你知道明青花瓷器在哪个时期最美吗?最爱“宣德年制”
瓷器鉴定的五大要领 下
中国国家博物馆——明朝瓷器藏品赏析(四)
最具民族特色的青花瓷
中国国家博物馆——明朝瓷器藏品赏析(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