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象视界】一场大拍,一眼千年!从一尊神品北魏造像开启美妙时光之旅

今天我们为朋友们探访的是古天一秋拍,古天一是大象个人十分喜爱的一家拍卖公司,占据绝大部分拍卖行主体的书画或者瓷器古天一都未涉足;相反,在佛像、古玉等板块,古天一则可以做到在业内名列前茅,拍品质量奇高,把关严格,经常会出现一些为业内所津津乐道的超级明星拍品,同时,古天一每次的精心布展,更是您不得不去认真体验的,他们每次都会用心的带您走进一个奇妙的时光隧道之中,体验古人的信仰与匠心。

2018年古天一秋拍预展现场

而今天我们的标题说到“一眼千年 ”,是古天一拍卖从去年开始启动的一个全新拍卖概念,或者说是古天一首创的大型文化传承项目,历史上,不同时代留存下来的艺术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工艺美术水平,更是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场大拍,汇集了古人最优秀的工艺和匠心,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古天一希望更加立体的挖掘艺术品背后的人文故事及文化内涵,使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能够更好的被当下所关注。无论时间如何流转,艺术品终将随着收藏者的传递,带着收藏者的故事,传承给下一位收藏者。

古天一拍卖的相当一部分古代艺术瑰宝,都有着显赫的传承经历,比如古天一曾经呈现过一批日本传奇大行坂本五郎旧藏的古玉和佛像,一度引起一波市场热潮。很多属于中国民族的瑰宝,都在海外名家世族手中世代递藏,

而古天一的“一眼千年”提出了一个宏大的命题——向前整理一千年,向后传承一千年!将目光投向千年之后的中国,无论过去千年,一件中华古物的传承如何,我们需要做的是去认真的梳理,研究,挖掘艺术品背后人文故事和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搞清楚,留给我们一千年后的后人一些怎样的文化瑰宝!

就比如刚刚在香港秋拍拍出3132万元的良渚玉琮,为金华堂1997年购于香港,后为云中居主人递藏,而有幸请到它的藏家,便成为了这件名品传承的一部分了!我们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这一件,正是代表着中华文明在五千年前起源的最高艺术水准的珍品,也是我们应该留给一千年后的华夏子孙的瑰宝。

古天一希望未来不仅仅只是做好每一场的春秋大拍,“一眼千年”项目下所有遴选的艺术品,未来还会通过专家解读,组织研讨会,多方位品评,再形成文案,制成可流传的文本册页,与艺术品一起流传,以便后人在收藏时能够更加全面的理解收藏品,并了解到当时专家学者对收藏品的点评信息。“一眼千年”每一次的出版,每一次的活动,每一次的流转,都将有明确的记录。这样,我们的每一个收藏者,每一个经手藏品的专家学者,都会成为这一段收藏历史的书写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人类的文化瑰宝流传至下一个千年,这不是今天我们收藏的意义所在吗?

以下就请朋友们一起欣赏本次古天一秋拍的部分精彩藏品,上至三代古玉,高古造像下至乾隆宫廷的美物,其中的大部分都流传有序,有来自于日本欧洲世家贵族的珍藏,也有明代大才子文徵明把玩过的美物,真可谓“一眼千年”了!而正如我们前文所述,如果您有缘请的其中的藏品,那么新的传承故事,将由您来续写。

前文提到,香港佳士得秋拍的云中居良渚玉琮拍出了3132万港元,而古天一秋拍这次也有一件良渚玉琮,其传承更加的传奇,一起看看:

红沁大玉琮

H5cm;8.5×8.5cm

RMB: 1,500,000

玉琮呈端正方柱状,器表打磨光泽规整;深浅交杂的赭黄至赭红色玉,大部分沁作灰白色,沁色柔美,古朴非凡。其精细的打磨与高明的工艺,给人神秘的美感;其风格与特征即具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之玉琮造型。而这件良渚玉琮,出自明代真赏斋旧藏,配有原装木盒,木盒上刻有铭文:

《三代器琮考》:古帝王有六瑞之玉,苍璧祈天,黄琮祈地,青珪设东方,白琥设西方,赤璋设南方,玄璜设北方。此琮亦六瑞之一也,高汉尺一寸八分,宽二寸八分,四方形式,中一圆洞,上下错刀四围花纹,细如发丝,全体斑驳陆离,一种古厚之气扑入眉宇,可称为无上上品,其为三代之器无疑矣,诚希世之珍也。无锡华氏小真赏斋藏。

真赏斋正是明代吴门巨子文徵明的收藏家好友——华夏的斋号。

明  文徵明《真赏斋图》  上海博物馆藏

明 文徵明《真赏斋图》局部  国家博物馆藏 

华夏,字中甫,为明代中晚期鉴藏巨子。交游极广,其朋友圈几乎网罗同时代所有知名文人;早年更是曾师事王阳明,是这位心学宗师的学生。按照《无锡金匮县志》中所述:与文徵明、祝允明辈为性命交。如今存有两卷文徵明所绘的《真赏斋》题记分别为:“嘉靖三十六年,岁在丁巳。四月既望,长洲文徴明著并书,时年八十有八。”“嘉靖己酉秋,徴明为华君中甫写真赏斋图,时年八十。” 

华夏博学好古,时人誉其品鉴,推为:江东巨眼。收藏绘画法书鼎彝玉器极富,建真赏斋。而文徵明充当着华夏鉴藏事务顾问,为他的藏品把握次第,以及考订鉴别;文徵明甚至还详细地将之记录在藏品的跋言当中,甚至可以遥想,此玉琮也曾在文徵明的手上盘桓过!

玉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典型器物之一。“琮”之名,始见于《周礼》等古籍。其形制依《周礼·考工记·玉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东汉时的《白虎通·文质篇》也指出:“圆中牙身玄外曰琮”。虽然学术界关于玉琮的起源及用途众说纷纭,但从出土墓葬中所发现玉琮之数量足以显示玉琮在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特殊地位。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玉琮是和某种神袛崇拜有关的礼仪用玉。

而良渚遗址的发掘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所以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人们对于良渚玉器的断代,一直都混淆不清,因此,早在明代重器,华夏将其断代为“三代器”,已然是相当不错的判断了,只是他们当时并不知道,这件玉琮的历史要更加的久远,可以直接追溯到五千年钱的华夏文明起源!

参阅:良渚文化  玉琮《良渚与古代中国》  故宫出版社


参阅:玉琮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新石器时代玉器图录》

参阅玉琮  良渚文化  故宫博物院藏

玉琮内壁阴刻乾隆御题诗一首:辋头于古不为重,重以历今千百年。物亦当前弗称宝,人应逮后乃知贤。试看血土经沈浸,已阅沧桑几变迁。张释之言真可省,拈毫欲咏意犁然。后有“戊戌季夏御题”,及“乾”字圆章,“隆”字方章。

各大博物馆的良渚玉琮标准器,可作比对。


再来看一尊让大象极为震撼的神品: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

H18cm

RMB:1,200,000-1,800,000

来源:台湾

这尊品相完好,罕见精美的北魏造像,是本次古天一秋拍大象个人最为关注的一件神品,精美绝伦的大背光塑造,堪称世界级名品!

主像的精美绝伦的大背光,无疑是这尊神品造像最受关注的地方,莲瓣形背光,装饰象征项光与身光图像,是佛“三十二相”中“眉间白毫”和“丈光相“的体现。

而造像头部周围一圈光明头光,因头光形状是圆轮,所以称为光轮。在头部周围,如同光线、阳光,或者如同火焰,环绕头部放出光明。光轮外一圈,环绕九化佛。

参阅:龙门石窟北魏造像

这种丰富的背光制式,在龙门、云冈石窟中都有所见,都堪称是最为精美的造像样式。在敦煌壁画中,也有相似的图式呈现。

参阅:敦煌壁画  北魏  第二百五十四窟

而古天一这尊造像最令人惊叹的是其背光后部,在有限空间里,遍布佛、化佛、飞天、供养天人等形象,制作之精美,内容之丰富,让人瞠目结舌。

参阅:北魏 铜鎏金佛像 上海博物馆藏

参阅:北魏  铜造镀金如来坐像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这样的北魏神品造像,放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博物馆都是镇馆之宝级的存在,而盘点全球各大博物馆,也只有上海博物馆和出光美术馆各有一尊相类似的北魏造像可以与之相媲美。这样的一眼千年,令人过目再难忘。


铜鎏金观音立像

H7.8cm

RMB:800,000-1,000,000

来源:日本大阪 秦 古美术

东晋十六国时期(265~420),佛教在中国传播程度与日俱增,佛像艺术也步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个时期佛像,在承传印度与西域风格的同时,融入汉式审美,成为不折不扣的中国化艺术。同时,北方战乱不断,佛教给了苦难中的人们点燃了信仰的明灯。

十六国金铜佛像,头部多为束发式高肉髻,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衣饰多为无领通肩袈裟;佛座常见造型为简单四方台,或是四足束腰须弥座。古天一这尊的形如杏仁的双目、衣饰褶纹表现尤有十六国时代风格,曹衣出水一般,线条飘逸而显得有力量,时代风格鲜明。

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十六国金铜佛像,常见形象多是坐姿;站姿之像,少之又少,廖若星辰!近十年艺术品拍卖市场都没有十六国时代的站像!弥足珍贵!


铜鎏金兔形长柄器

H25cm

RMB:500,000-600,000

出版:《吉金樂石》1988.11.28 田岛充发行 LOT38

备注:附田岛充销售证明

商 晚期 1976年妇好墓出土

兔子的艺术形象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商代殷墟妇好墓里就显见。兔文化源远流长,一直以来,兔子即被视为祥瑞之征。

这件兔形长柄器,就体现着瑞征之气势。通体鎏金,等级至高;兔之形态,简洁明快,完全捕捉到了瑞兔神态。

铜鎏金兔形长柄器柄身与台北故宫藏《宫乐图》局部纹饰

柄身刻画典雅纹饰,崭露出大美的唐代气韵。其旧藏者田岛充,1936年出生于日本福井县松冈,父亲是开设私人诊所的医生,热爱古董。田岛充读初中的时候,已经开始搜集瓷器,被业内称做天才少年,收藏颇丰。


田黄乌鸦皮巧雕九龙纹钮印

清早期

H4.5cm;3.3X3.3cm;120.5g

RMB:6,000,000-8,000,000

这枚清早期田黄的美妙之处在于,除底面外,其余五面均有生动、微透明的乌鸦皮包裹。乌鸦皮田黄,又名黑皮田,外表裹一层黑皮的田黄石。乌鸦皮田黄外表附有微透明、黑色石皮;在上、中、下三坂中偶然可现。但是能够如此浑然天成而又做成方章的,可谓万中无一,市场上出现过的比较好的田黄,大象几乎全部都上手过,也没有看到过一件这样的奇品。

自古就珍贵的田黄在入清之后,因为其“明黄”色泽,将其神秘化,使之成为“皇家独享”之品,其本身已经脱离、凌驾于一般“寿山石”之上,成为皇家贵族的专享。而这件印钮雕琢九龙八凤,落落有致;皇家气息极为浓郁,如果您希望收藏一件田黄,那么这一件就足以和市场上的其他任何一件顶尖藏品相媲美了。


碧玉海晏河清烛台一对

清代宫廷

H23cm

RMB: 280,000

清代宫廷玉雕。碧玉制成,主体为振翅欲飞的海雁,作品下部为圆盘,盘壁饰“海水江崖”纹,中部伏一龟,雁立于龟背,以鸟、龟示“海晏河清”之意,清代宫廷多有此类用具。

乾隆五十四年开始,乾隆皇帝颁布禁令,对玛纳斯碧玉实行了严格的管控措施,成为了宫廷的垄断性资源。


青黄玉人形佩

H6.3cm

RMB: 350,000-500,000

春秋战国风格。白玉红沁带有灰皮,玉料极佳,雕作人形佩,双面施工,中间有通天孔,玉人颈部另有双圆孔。

玉人呈站立状,两面纹饰整体相似,仅在嘴部的刻画上有所不同,一面张开,一面闭合,为高古玉器“阴阳纹”的表现手法。另外一处也极为特别,位于玉人最底部,雕饰有兽面纹,双眼凸起,双角上卷,与玉人头上的发髻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出土或传世的战汉时期的人形佩来看,如玉舞人,多是片状雕琢,较为轻薄,但这件人形佩却非常厚实,这样的厚度在早期人形佩中是极为少见的。玉人的开脸及衣纹的造型工艺,具有战国时期楚式文化风格。战国中、晚期,为楚式玉器风格的成熟期,楚式玉器的风格此时达到鼎盛,且开始一定程度影响到中原地区的玉器。

战国时期,流行一种玉组佩,一般由玉璧、玉璜、韘形佩、玉人等组成,而玉人则是位于中心位置,此玉人选材顶级玉料,形制及纹饰均十分罕见可视为帝王级组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雕兽面牌

H4.5cm

RMB: 100,000

正面浮雕兽面纹,双眼圆凸,兽鼻突起,另刻画卷曲的兽角及须。地子上可见明显刀痕,是为高古琢玉特征。

此类兽面玉饰多出现在商、周时期,商代玉兽面具有典型的“臣”字眼,有的以玉琮边角改制。本器的装饰纹样与青铜器的装饰效果极为相似,以商代晚期常见的双阴线纹手法和兽面纹作装饰。整体风格商代特征十分明显。


合金铜般若佛母立像

11-12世纪

H73cm

RMB:1,500,000-2,000,000

来源:有容旧藏

著录:

1. 有容古文物艺术(2001),《唵》,12-17页。

2. 李海玲;卢大伟,《缘起--喜马拉雅艺术》,文物出版社(2017),编号39.般若佛母。

展览:2017年12月24日,北京,《 缘起--喜马拉雅艺术》。

西藏西部的古格王朝,是后弘期较早复兴佛教之地。古格王朝是由吐蕃王室后裔在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政权,其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包括如今属于印度的拉达克、斯比蒂以及西藏的古格地区。

此时,著名的大译师仁钦桑波被派到克什米尔之后,将几十名克什米尔工匠带回古格。除了翻译经典,传播佛教,仁钦桑布在阿里地区修建了托林寺等寺院,至今的阿里和拉达克地区,人们还认为当地重要的寺院是仁钦桑布修建的,可见其影响之大。因此,这一时期许多克什米尔工匠在西藏从事创作,也有一些克什米尔的佛像被带入藏西供奉,这件般若佛母像为西藏仿克什米尔风格。

般若佛母有多种形态,以两臂和四臂像最为常见。这尊般若佛母一面四臂站立,呈现出静谧清明的静寂容颜,散发婉约女性躯体特质。四臂中,中央两手分别结禅定印和安慰印,其他两手向上持握经书与金刚杵。佛母的宝冠与缯带是典型的克什米尔样式,项链与臂钏样式也常见于克什米尔造像之中。眼睛细长,俯视状,塑造出温和秀美的面部神态。这尊像虽有克什米尔特点,但面部和身体的直线特征已经开始出现西藏本土化倾向。许多的元素反映出藏西独特的卓越风格,艺术水平极高。


铜鎏金狮犼观音像

清乾隆

H29cm

RMB:1,100,000-1,600,000

来源:比利时贵族旧藏,1960年 J.Van Goidsenhoven Gallery 递藏。

清代诸位帝王中,对藏传佛教的信奉以乾隆朝为最,这件骑犼观音像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题材上来说,都堪称乾隆时期难得的精品。

观音像脸型圆而饱满,头束染蓝高髻,戴五叶十字花形宝冠,弯眉大眼,上眼睑微微下垂,俯视的眼神表达出遍观众生与慈悲沉静的神态。

从风格判断,这是一件典型的乾隆时期作品,与现存许多带有“大清乾隆年敬造”的作品风格如出一辙。人物比例协调,姿态优美自然,采用鎏衣不鎏肉的手法,造像面部与身体裸露处原来泥金,现已大部剥落,露出黄铜质地,菩萨衣缘与犼背正中覆搭的织物上,錾刻细腻华丽的莲花纹样,凸显了制作的精细程度。造像整体的工艺处理一丝不苟,在乾隆造像中堪称难得的佳作。

在题材上,这尊像体现了乾隆时期汉藏兼容的特点。藏传佛教中骑狮的观音,常见狮犼观音,而骑犼观音多见于汉地,常与骑狮的文殊、骑象的普贤合称“三大士”。这一汉传佛教美术题材出现在乾隆时期的宫廷风格造像中,体现了此时造像题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司徒班钦唐卡

18世纪

79×57cm

RMB:1,100,000-1,500,000

司徒班钦(1700-1774)是18世纪藏族著名的学者,一生博学多闻、著作等身。司徒班钦的全名为司徒班钦·却吉迥乃,1700年出生于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定仁岗8岁时,由八世夏玛巴(红帽系活佛)却吉顿珠认定为八世司徒活佛,司徒活佛为噶玛噶举派著名的活佛系统之一,始于明初,其活佛系统的名称司徒源于明朝皇帝的封赐,全称“大司徒”。

这幅唐卡表现的是司徒班钦画像,这幅画中司徒班钦的外表似乎可以追溯到18世纪30年代末或更早。画面最上方正中为与司徒有着特殊关系的长寿女神白度母,也被列入司徒班禅长生不老的祝愿。

经文下面有一位左手托钵,右手持杵的喇嘛,唐卡左下有两位画师正在绘制唐卡,所绘分别是释迦牟尼和司徒班钦本人,呈现了汉地绘画中经典的画中画方式。

参阅:司徒班钦唐卡 纽约鲁宾博物馆藏

唐卡的背面有经文注明悬挂的位置,说明此幅唐卡应为一组中的一张。对比鲁宾博物馆以及其他同类藏品,此幅唐卡上的经文更为特殊而珍贵,是表明主尊身份的直接证据,对宗教和历史研究有重要价值,是一件极为难得的馆藏级艺术品。

古天一2019秋季拍卖会

预展:

12月1日       10:00-20:30

12月2日       10:00-17:00

12月3日       10:00-19:00(仅限藏传佛教专场)

拍卖:

12月3日                 

清玩聚珍                  14:00

金和轩玉器专场            时间顺延

缘起——藏传佛教艺术      19:30

地点:北京金茂威斯汀大饭店(朝阳区东三环北路7号)

咨询:+8610 5166240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魏《魏灵藏造像记》高清欣赏
29 北魏龙门造像记 魏灵藏造像
北魏《樊奴子造像》
书法段子二十一 | 龙门佛龛藏神品
北魏 曹望熹造像图片
瓷器拍卖“经久不衰”:古玉拍卖,大量买家频频出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