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天窑烟 | 揭开安南陶瓷的面纱(二)连载
导语
今天的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是东南亚重要的陆地国家之一,其成为独立主权国家的道路曲折而漫长的,也正是因为这一过程才使得越南文化呈现出了自身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就整个东南亚地区而言,主要的陶瓷生产国有泰国、越南和高棉,而从新时期时期开始,这一地区的陶瓷发展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根据郑德坤先生在《东南亚陶瓷研究》(The Study of Ceramic Wares in Southeast Asia,1972)一书中的论述,归结如下:第一时期是上古时期,原始陶器以绳纹硬陶为代表,与东亚各国生产的陶器无明显区别,应为同一系统;第二时期是中古时代,朝代约为汉魏六朝至唐宋,除绳纹陶器外,还由中国输入陶瓷器皿;第三时期是华人南殖阶段,约为元明清三代,这一时期华族陶人又开始利用本地原料在安南及泰国两地分设陶窑,仿造中国陶瓷。[1]
1-3世纪陶器
1
何为陶瓷
在中国文献中常见的概念就是陶器和瓷器,但在国外的研究著作中我们常常会看到Ceramic、Pottery、Earthware、Stoneware、Porcelain等概念。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含义,了解他们对应的中文概念,这对于文献的阅读,文物的分类和研究各个国家的陶瓷发展历程都有重要的意义。
Ceramics:来源于希腊语Keramos,意义是“烧成的材料”。由于陶器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烧成的材料”,因而ceramics的主要含义就是陶器。[2]但是瓷器也属于“烧成的材料”的范畴,所以ceramics既包括陶器也包括瓷器,可译为“陶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ceramics的广义概念是大于陶与瓷的,外延的概念还可以包括玻璃、珐琅等一切烧成的材料。
Pottery:原义是陶器的通称[3],但现在外延有所扩大,可指代陶瓷(在英文中,Pottery包括Earthware、Stoneware和Porcelain),但含义范围依然小于Ceramics。
1-3世纪越南印纹盆
1-4世纪施釉高足罐
1-4世纪施釉陶罐
Earthware:是一种低温陶器,烧成温度没有达到玻璃化的程度,吸水性比Stoneware和Porcelain高,不透明。[4]
Stoneware:概念源于欧洲,日文译为“炻器”,后来传入中国。是在高温下烧成的,达到半瓷化程度,无气孔的器物。[5]中国国家标准局1985年3月11日发布,1985年12月1日实施的《日用陶瓷名词术语》这样定义:炻瓷(Stoneware)是一种胎体部分玻化、质地较致密、透光性差、断面呈石状、带任意颜色、吸水率不大于3%的一类瓷器。[6]在《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化学·化工》中,除上述定义外,还谈到炻器属瓷器范畴,坯体可以不受颜色限制,胎一般较厚,有时又称为缸器,被视为陶器与瓷器之间的产品。[7]但是在约翰·盖伊《东南亚贸易陶瓷》一书中,明确提出,炻器的烧成温度是在1200至1280摄氏度之间,炻器的胎体是厚重不透明。[8]但关于炻器与瓷器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Porcelain:胎质白净细腻,有半透明性,高温烧成。区别于Earthware的粗质、不透明性和低温烧成,与stoneware相比较胎质更细腻。[9]同样是在约翰·盖伊(John Guy)的Oriental trade ceramics in Southeast Asia(《东南亚贸易陶瓷》)中明确瓷器的烧成温度是1300至1350摄氏度,胎体包含高岭土和白墩子,胎质轻薄。[10]
综上所述,可以将以上概念归纳为:
类型
烧成温度
吸水性
透光性
胎体特征
Earthware
(低温陶器)
低温
不透光
未玻化,结构不致密,断面粗糙
Stoneware
(炻器)
高温
透光性较差
部分玻化,胎体较厚,断面呈石状,制作精密
Porcelain
(瓷器)
高温
透光性好
玻化程度高,结构致密,胎质细腻,断面呈石状或贝壳状
陶瓷类型概念表
2
安南何以制瓷
越南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陆地国家,占据着中南半岛东部的狭长地带,东临南中国海,北临中国的云南省和广西省,南临老挝,西临柬埔寨,北部人民主要生活在今天的河内陆区,属红河流域。越南是季风气候,但不同于北部高原的严寒和南部平原的湿热,良好的地理条件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越南北部地区的陶瓷生产以河内周边地区为中心,越南北部地区水网密布,如红河、沱江、锦江、泸江、马江、宋江等。马江、黑河交汇于河内附近,沿着红河、马江有丰富的水资源,因此在红河流域及红河三角洲地区都可以为陶瓷生产提供良好的水源条件。在河内南方有清化省,马江、宋江流经并汇聚于此地。
河内附近还有高质量的土质资源可供为陶瓷生产的原料,越南北部的泥土相较于中国同期的土质更加细腻、光滑,主要位于宋江东岸。而对于陶瓷生产来说,河内周边地区的高岭土、长石资源也毫不匮乏:高岭土分布在Dong-trien地区的Ho Lao,位于河内东部约50公里、位于Chu Dau东北部30公里;长石在清化Thonh-hoa、Dong-trien均有分布。越南数千年来在居于其北方大国中国的影响之下,本国也基本掌握了窑炉技术,烧造温度也能够得到基本保证。
越南北部Thien Truong地区图
2.1、11世纪之前的安南陶瓷发展
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有言,“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世变亦隐隐相关焉”,[11]中国陶瓷如此,越南陶瓷发展的历史亦如是。越南陶瓷与越南陶瓷发展命运息息相关,约翰·史蒂芬孙在《越南陶瓷:单独的系统》一书中说道:越南陶瓷发展进程与越南历史平行,反映了人们如何在此处生活,人们如何与邻近文化发生着联系,[12]更是强调了越南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而与邻近的文明发生着互动而影响着该地陶瓷文化。
1、远古时代:越南陶器之源起
越南最原始陶器生产至晚出现于距今9000-7000年的北山(Bac-Son)文化遗址中[13],此时生产陶器均是粗糙的手制陶器。在琼文、保卓、丐博遗址中还发现有尖底或圆底陶器,纹饰有绳纹、红泥浆纹、篮纹或席纹以及锯齿纹。[14]不同的地区陶器生产的水平有差异,总体而言中部及沿海地区的陶器相比于内陆更加精密[15]。
在公元前2000年到1500年的冯原(Phung Nguyen)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釜、瓮、盆等陶器,这些陶器不仅有手制而成的,还有轮制陶器。陶器纹饰细腻,设计匀称和谐。
陶器向更精美的方向、更具有装饰性的发展,被认为可能是东山文化金属冶炼风格的源起[16]。东山文化流行年代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后,遗存中最为辉煌的成果便是铜鼓。这一时期的陶器与同时期中国南部的几何形扁平压印陶文相似。[17]
著名的越南东山文化铜鼓
越南国家博物馆 藏
2.北属时期:精美的汉代陶瓷及其后的中间期
越南古代历史文献《越史略》中的《国初沿革》记载了越南(交趾)从传说的黄帝时期至南越王赵佗统治越南的过程,在黄帝时期,传说越南有十五个部族,在赵佗南越政权占领越南之前,这十五个部族之间便已存在相互兼并的关系。秦朝末期,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Nam Việt Quốc),自称“南越武王”(Nam Việt Vũ Vương)。越南人将其称作赵朝(Nhà Triệu)或前赵朝(Nhà Tiền Triệu),并于公元179年设置交趾(今河内)、九真(今清化)二郡。
“昔黄帝既建万国,以交趾逺在百粤之表,莫能统属,遂界於西南隅,其部落十有五焉,曰交趾、越裳氏、武宁、军宁、嘉宁、宁海、陆海、汤泉、新昌、平文、文郎、九真、日南、懐驤、九德,皆禹贡之所不及……秦末赵佗据欝林、南海、象郡以称王,都番禺,国号越,自称武皇。时安阳王有神人曰臯鲁,能造栁弩,一张十放,教军万人。武皇知之,乃遣其子始为质,请通好焉。後王遇臯鲁稍薄,臯鲁去之。王女媚珠又与始私焉,始诱媚珠求看神弩,因毁其机。驰使报武皇,武皇复兴兵攻之,军至,王又如初,弩折,众皆溃散,武皇遂破之。王衔生犀入水,水为之开,国遂属赵。”[18]
汉代,汉武帝于公元111年平定南越,置九郡,其中的三郡:交趾、九真、日南,在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三国时期,226年吴王孙权分交趾以南三郡(交趾、九真、日南)置交州,由刺史主管。唐代,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称越南为安南的历史自此开始。[19]宋太祖乾德六年(公元968年),丁部领建立“大瞿越国”,自称“大胜明皇帝”,建立了独立王朝。越南自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建立象郡到公元968年丁部首领建立“大瞿越国”,因属于中国的“郡县”故称此段时期为郡县时期或称之为越南北属时期。[20]
北属时期的越南陶瓷大致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从越南北方墓葬出土的材料可以看到,汉代时期的越南北方地区陶瓷受中国影响,器型与中国同时期及稍前的陶瓷或青铜器器型相似。之后的发展阶段并没有太多实物材料留存,可将之称为中间期。
越南Dong Nai 地区陶瓷,距今2000-2900年
越南国家博物馆 藏
(1)汉代铅釉陶器
大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越南北方便生产出铅釉陶。这一时期的器物大多墓葬出土,至今仍未找到汉代时期的窑址,虽然如此,但其胎、釉等特征与同时期的中国陶瓷相同,因此可以把该类型陶陶瓷概括为一种类型,本文以越南地区的汉代铅釉陶器指代之,有的论著直接以“汉-越陶瓷”[21](Han-Viet ceramics)称之,该类型陶瓷器的流行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1至3或4世纪[22]。
越南北方地区尤其是清化(Thanh Hoa)的墓葬中出土了许多铅釉陶陪葬品。这些陪葬品中有陶制的农场,堡垒模型,此外还有与中国汉代及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器型相仿的铅釉陶,器型有椭圆形耳杯、香炉、壶、花瓶、盆、罐、三足器等。这些铅釉陶大多具有礼仪性质,但也少有实用性质的器物。
 越南农场、堡垒模型
越南地区的铅釉陶器型与中国汉代的类似,但其胎釉因其原料来源地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汉代的胎土是发红的褐色与浅黄色之间的颜色,越南胎土则是浅白色。中国釉色是不透明的绿色,这种绿色是氧化铅所致,十分厚重;越南铅釉陶器釉色有的呈乳白色,也有浅绿色,是草木灰釉,相对更薄,烧制温度更高。[23]
越南汉代蒸汽隔
除此之外,该类型铅釉陶器有一显著特征,即器物表面有一至两滴釉滴,多为绿色且有裂痕,这种有特色的釉滴也被专注于东南亚田野的瑞典考古学家 Olov Janse (1892-1985年)称为气泡“blisters”[24]。至于这种“特意设计而为之”的做法依据,可能是为了表现出青铜色,或暗示在越南的陶工确实知道中国汉代铅釉陶的绿色铅釉特征。[25]
越南汉代时期白釉盖罐
青釉香炉
越南1-3世纪白釉罐
(2)中间期陶瓷
汉代之后、独立之前,越南的陶瓷生产情况并没有全部为我们所知,得到的材料基本上都是陵墓发掘的材料,数量极少,这段时间被称之为中间期。[26]这些陶瓷粗糙、古朴、厚重;胎为白胎,釉厚绿釉,器物素面多无装饰。
越南中间期陶瓷
这段时期有一件陶瓷体现了与其他陶瓷不同的特征,现藏于东京国家博物馆的越南青釉划花罐,其年代在5-7世纪。器物高25米,口沿高1厘米左右,上部外凸,下部内凹,应为多段拼接而成,平底。器肩有六小耳,其中四耳下有动物装饰,且肩部刻印莲花瓣纹。该通身布满通透的绿釉且有冰裂纹,有流釉痕迹。该器物器型规整,视觉效果精美、与众不同。
越南5-7世纪青釉划花罐
3
后记:安南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天祐二年(公元905年),唐朝派遣独孤损出任静海军节度使。后其在贬职流放到海南岛时被杀死,这是唐朝派遣到越南的最后一个节度使。[27]但也有另一种说法,独孤损在被任命为静海军节度使之后,由于朝野内的权利争斗,在未赴任前就已被杀害,即著名的“白马驿之祸”,明年正月,责授濮州司户,与裴枢、崔远、独孤损等被害于滑州白马驿,时年五十九。[28]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混乱的局势给越南独立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后鸿州(海兴省)地区的豪长曲承裕自称节度使,利用旧政权的机构和名义,从外国统治者手中夺取了政权,基本上摆脱了北方封建统治一千多年的枷锁,他被看成是越南民族独立的奠基人之一。[29]其死后,他的子孙继续开展民族独立的事业。南汉时期,曲承裕之孙曲承美被俘,曲氏的一位老将杨廷义决心继承曲氏争取民族独立的事业。杨廷义自称节度使,他的女婿吴权镇守爱州,丁公著(丁部领的父亲)担任驩州刺史。公元937年杨廷义被矫公羡杀害,吴权北上讨伐,939年与南汉军队在白藤江展开激战,吴权获胜。白藤江大捷之后,吴权称王,自治制度从此结束,经过了一千多年外族封建阶级统治后,越南历史开始了新纪元。[30]而公元944年吴权逝世之后,越南各个封建势力展开了割据,这就是历史上的“十二使君之乱”,由此丁部领登上了历史舞台,首先他和布海口的使君陈贤合作,其后不断扩大自身力量,打败了各个使君,公元987年年底平息了叛乱。公元968年,丁部领即皇帝号位为丁先皇(当时群臣上尊号曰“大胜明皇帝”,死后号“先皇帝”),并建国号为“大瞿越”。[31]丁部领被刺杀后,幼儿继位,国内外形势危急,丁朝的廷臣拥立黎桓为帝,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史称“前黎朝”,定都于华闾,年号天福,一直统治到1009年。前黎朝在保卫和建设国家的事业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后期的政治与残暴,朝廷推举了李公蕴为帝,建立起了李朝(1010年至1225年),迁都升龙(今河内)。
从唐代晚期以后,越南开始了一步步的独立步伐,体现出了一个规律:从曲承裕开始,其后的民族解放领袖都是从“曲承裕体系”中诞生的,而越南全民族的独立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每一个越南王朝的末期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其后的李朝和陈朝维持了长期的统治,与之前的朝代更迭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中的制度完善则影响着统治的延续和领土的完整。“吴——丁——前黎朝”时期,越南一步步实现并巩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进入李朝之后,越南作为一个真正的独立主权国家,其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下一期将重点介绍越南李朝和陈朝的陶瓷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Cheng. Te-k'un(郑德坤):The Study of Ceramic Wares in Southeast Asia,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1972,vii.
[2] 吴嘉兆,《有关陶瓷概念、分类与名称的若干浅见》,《中国陶瓷》,1982年,第4期
[ 3 ] 吴嘉兆,《有关陶瓷概念、分类与名称的若干浅见》,《中国陶瓷》,1982年,第4期
[ 4 ] 大英百科全书网站http://global.britannica.com/art/earthenware
[ 5 ] 大英百科全书网站http://global.britannica.com/art/stoneware
[ 6 ] 王建保、张茂林,《重新审视中国古代陶与瓷之界定标准》,《中国文物报》,2014年4月9日,第007版
[ 7 ] 林崇德,姜璐,王德胜主编;王德盛分卷主编,《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化学·化工》,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753页
[ 8 ] John Guy,John Guy,Oriental Trade Ceramics in South-East Asia, Ninth to Sixteenth Centur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144页
[ 9 ] 大英百科全书网站http://global.britannica.com/art/porcelain
[ 10] John Guy,Oriental Trade Ceramics in South-East Asia, Ninth to Sixteenth Centur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第144页
[11 ]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载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三集第六辑[M]:146
[ 12 ]  Stevenson, J & Guy, J. Vietnamese Ceramics: A Separate Tradition [M]. Chicago: Avery Press, 1997:23
[ 13 ]  ①据《剑桥东南亚史》,在许多和平文化洞穴遗址的较高低层发现有陶器碎片,在越南表现为明确的草纹或席纹,有可能是洞内混乱的结果。([新]尼古拉斯·塔林主编、贺圣达等译.剑桥东南亚史(I)[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69-70)。
②《东南亚文化发展史》称,和平文化未发现陶瓷。(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22)。
③[越]陶维英著《越南古代史》称,在宁平出土的石器也与和平出土的器物同属一个时期。特别是在宁平的中堆、安良遗址,人们只发现打制石器,没有丝毫经过磨光的痕迹和没有掺夹任何陶器残片。([越]陶维英著、刘统文等译.越南古代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16)
总结之,和平文化早期、中期并没有陶器,在和平文化后期的时候出现了陶器碎片。北山文化算作广义上的和平文化后期,因此越南最早的陶器至晚出现于北山文化之中。
[ 14 ]  [新]尼古拉斯·塔林主编、贺圣达等译:剑桥东南亚史(I)[M]:77
[ 15 ]  [越]陶维英著、刘统文等译.越南古代史[M]:24
[ 16 ]  [新]尼古拉斯·塔林主编、贺圣达等译:剑桥东南亚史(I)[M]:100
[ 17 ] [新]尼古拉斯·塔林主编、贺圣达等译:剑桥东南亚史(I)[M]:102
[ 18 ] [明]佚名《越史略》越史略卷一,《国初沿革》,清守山阁丛书本。
[19 ] 王民同主编.东南亚史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55
[ 20] 郭振铎、张笑梅主编.越南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8
[ 21 ]  可见John A. Stevenson and Donald A. Wood, Dragons and Lotus Blossoms: Vietnamese Ceramics from the Birmingham Museum of Art[M],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1:42;Stevenson, J & Guy, J. Vietnamese Ceramics: A Separate Tradition [M]: 28
[ 22 ] 具体时间尚有争议,Dragons and Lotus Blossoms:Vietnamese Ceramics from the Birmingham
Museum of Art认为是1-4C,也有认为是1-3C,虽然东汉结束于3世纪,但是对于越南陶瓷的影响可以至4世纪,因此,同样可以称之为“越南地区的汉代陶瓷”。
[ 23 ]参见:Stevenson, J & Guy, J. Vietnamese Ceramics: A Separate Tradition [M]: 28;Roxanna M. Brown, The Ceramics of South-East Asia: Their Dating and Identification [M], 2nd edition,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18
[24 ] Janse, Olov R.T.,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Indo-China, 3 vol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ol. 1, 1947: 28
[ 25 ] John A. Stevenson and Donald A. Wood, Dragons and Lotus Blossoms: Vietnamese Ceramics from the Birmingham Museum of Art[M]:42
[ 26 ] 参考Roxanna M. Brown, The Ceramics of South-East Asia: Their Dating and Identification [M]:19
[ 27 ]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著,《越南历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143页
[ 28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 29]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著,《越南历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144页
[ 30 ] 明峥著,《越南史略》,北京三联出版社,1960年版,50页
[ 31 ] 明峥著,《越南史略》,北京三联出版社,1960年版,52页
作者:刘星辰、胡百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独家·24小时——文化篇】漫谈古代陶瓷烧成温度
瓷器和陶器有何区别--陶艺的起源
钧瓷的源流及演变(上)
白陶瓷器
陶瓷的釉质鉴定之长石釉与琉璃釉
陶瓷术语中英文对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