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哈佛中国史——南北朝》第九章札记及全书总结【另附相关音频】


傲沧166 2018-02-12

​​

《哈佛中国史—南北朝》第九章札记及总结

  终于,这本书也被草草翻完了,跑去书店一剁手把一套全入了,后面有空再慢慢翻吧~

  本章题目为“书写”,南北朝的文化在我看来是古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极点,玄学、诗歌、文章、书法等等均大放异彩,总体反映了一个核心问题:政治无法从根本上压抑人性,只要有相对自由的土壤,根植于人性的文化便会井喷式发展。

  玄学是对汉代以来对儒家道德化的一种反思,更多地从宇宙论与形而上学方面讨论,其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末年杨雄的《太玄》,随着汉朝的覆灭,这些原本非主流的思想逐渐成为流行大势。南北思想在三国时期产生了分化,南方产生对《易经》等的新解读,北方则阐发了诸如“名与实”一类早期思辨,二者后来渐渐融合。较早的思想领袖是何晏与王弼,王弼对“无”的阐发,将其作为终极的源头,产生一切实体并衍生出秩序与意义,而统治者在他的思想中也应该超脱于世界之外,以理性“无为而治”。同时王弼更为推崇孔子,因为其能够“体无”,也对汉代的“名教”展开批评,将“名”从本源中排斥出去。而为人熟知的阮籍与嵇康可谓更加激进与彻底,嵇康的思想中不需要有所谓圣贤,真人的超脱与生活只是为了自我完善,阮籍则以极其洒脱的生活状态力图实现其“大人”的理想,竹林七贤大多如其二者。至于后来的郭象则以《庄子注》闻名,他将人与自然再次合并,但强调二者从产生开始都是“无目的、无意识、无技巧性和非道德的。”统治者在郭象眼里也不再是超越世界的唯一,只是“在这个宇宙的这个位置上自发形成的一个个体而已。”

  再来看抒情诗,起源同样在汉朝的“乐府诗”,南北分裂后其走向也出现差异,北方更多追求“雄壮的英雄主义”,而南方则以“情诗”闻名(对绝句的诞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到了汉末,曹氏三人以及建安七子大放光彩,曹植更是用诗歌抒发情感的典范(最早的抒情诗人之一),他改造了旧诗,创造了“表现与回应的新诗歌”(由最初所见场景开始反思,再抒发感受),细节变得很重要,但被流放后,曹植放弃了这种风格,选择将情感与精神融入景物的方方面面。下一代诗人则以竹林七贤为代表,其中我个人更喜欢阮籍,他“并不是自己所处的特殊境况,也不是对人类生活泛泛而谈,而是痛苦艰难地寻找个人存在的意义,并思考人之种种悲伤与脆弱”,一句“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真的感人。再接下来便是山水诗与隐逸诗的兴起,围绕竟陵王萧子良的竟陵八友成为翘楚,他们对声律与对偶的贡献巨大(与佛教梵音关系很大),使律诗发展成为理想形式。而围绕梁简文帝萧纲的宫体诗圈子可谓一个极端趋势,他们认为诗歌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词藻,是完全自主自发的领域,对技巧性要求较高,却成为后世文学批判的对象。

  文学理论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的明星,最早出现的著作便是曹丕的《典论》,认为文学为人类活动的最高形式,是衡量一个人的首要方式,认为文风与作者的“气”关系莫大。下一个伟大著作当属陆机的《文赋》,首次提出“最高等的文学是表达宇宙间秩序与原则的观念。”,也正是陆机最早“将情感看作诗歌的中心”,让心灵与外物契合,在精神上做好写作的准备,强调了灵感的重要地位。接下来重要的文学理论家当属钟嵘,他是“第一个强调诗歌直接性的批判家。”他反对过多的运用典故,而应对外部世界有着巧妙地描写,但他强调描写不是以自身为目的而应有更深的意旨。至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在当时并不被十分重视,到二十世纪才被视为最伟大的文学理论著作,其受佛教经典影响巨大,对文本进行了系统化的组织并奠基了著述时的基本思想模式,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书法在汉朝的前三个世纪并不十分重要,多与吏相联系,第一个将书法与个性相连的是蔡邕,他将流畅的文笔和精湛的书法联系在一起,在清议中针对“鸟虫篆”批判认为其“脱离道德品行,只重写字技法。”书法成为真正的艺术得益于汉朝行书与草书的发展啊,关于书法的第一部理论著作是赵壹的《非草书》,他认为“书法是身体的延展,是独特个性的表达,无法通过模仿来掌握。”关于“真伪”的二分法第一次运用到书法上是《论书表》中记载的王羲之逸事。而伪造的出现本身就反映了书法在这一时期价值的彰显。但要注意的是,当时仍然存在“严肃的公共文本应该用正式的隶书来书写”的观念。

  “南北朝时期写作发展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叙述文在形式与使用上的转型,这种转型是从史书的撰写开始。”史书在荀勖的《新簿》中被列为了单独的类别,而刘宋王朝第一次将史学划分为太学独立的一个部分,史学从此成为了独立的学问。这一时期的很多史学著作尝试将正统继承人与乱臣贼子区分开,最著名的莫过于陈寿的《三国志》。另外这一时期出现了地方性的史学著作,比如《华阳国志》;还有像《洛阳伽蓝记》这样反常规的著述。“历史与小说逐渐区分开,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志怪’这种新文体的繁盛。”“志怪”强调边缘性,多在南朝流传,虽然其被看作中国小说的源头,但创作者自身却认为在进行纪实写作,延伸了空间与道德的范围…

  至于本书结语则侧重南北朝向隋唐的过渡,这里不再详细说。总的来看,九章加结语浏览完,我个人对南北朝问题理解可能有了进益,但仍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需要配合传统的通史文本比照阅读,就到这里吧。#读书# #哈佛中国史:精装套装版-[加]卜正民,[美]陆威仪,[德]迪特.库恩[美]罗威廉(著),潘玮琳等(译)[图书]# #南北朝#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人一生要读的100本书
《国学备览》[ISO] | 资料 → 图书杂志 | VeryCD → 下载
国学与古代文学思想价值分析
陈寅恪书法
中国先秦时期的文学文化常识知多少?
《中国文学史㈠》:瑕不掩瑜的文学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