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希祖:冠绝一时的草书大家——谈林散之、高二适草书风格(上)

庄希祖 泰州高二适纪念馆 2019-01-04


草书大家的风骨

南京浦口区求雨山上先后建立了林散之、萧娴、高二适、胡小石4位大书法家的纪念馆(林散之纪念馆建于1988年,萧娴纪念馆建于1998年,高二适纪念馆建于1999年,胡小石纪念馆建于2006年)。他们是当代中国书法碑帖各派的杰出代表。他们以各自不同的师承,选择了不同的书学之路:有以碑学为主的,有以帖学为主的,也有碑帖相结合的。他们均以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风貌屹立于中国书法史的高峰。

萧娴是纯碑派,是康有为的女弟子,她全盘继承康南海(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的衣钵,并发扬光大,以大气磅礴、敦厚朴茂的擘窠大字而名扬海内外。胡小石和林散之走的是碑帖结合之路,胡小石是茒清李瑞清的入室弟子,因此碑学功底深厚,早年酷似乃师,晚年习草甚精,是以碑入草的领军人物。林散之是黄宾虹的学生,书法精擅各体,于汉隶、魏碑下过深功,并能将其以碑质帖貌的形式形成自己独特的草书风格,晚年大草书因前无古人的散逸虚幻而得名。高二适则是章士钊的学生,书法走的是纯粹帖学之路,专攻二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二王”)及章草,旁及元代汉学家和书法家康里子山及宋仲温草书,晚岁自创新体,将章草、今草、行书、大草书融合一体,形成风格独特的四体书而名扬天下。

林散之和高二适

在这四大书法家中,林散之、高二适两位先生以草书而闻名。本人有幸曾为二老磨墨伸纸侍奉左右,对他们的书写习惯及书艺主张有些了解。

林散之出生于1898年,1989年故去,江苏江浦人。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更名散之,别号散耳,江上老人。1929年赴沪上师从黄宾虹学山水,1934年孤身北上,徒步入川作万里行,得画稿800余幅,诗200余首。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后为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因诗、书、画艺成就卓著而被号为诗、书、画“当代三绝”。出版有《江上诗存》《林散之书法集》及书画集多种。

高二适出生于1903年,1977年病故。江苏姜堰(旧属东台)人。原名锡璜,后易为二适,号瘖庵、舒凫等。21岁任立达国民学校校长,25岁考入上海正风文学院,26岁考入北平研究院为国学研究生,后任侨务委员会科员、立法院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65年以《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而名扬天下,出版有《〈刘梦得集〉校录》《新定急就章及考证》《高二适书法选集》《高二适手札》等。

高二适《新定急就章及考证》

林散之、高二适两位草书大家均以独特卓越的书风屹立于当代,他们不同风格的书法艺术又与他们不同的性格、师承学养及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两位先生均道德高尚,操守自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大义凛然。这一点能从他们留存的诗文中得到验证。

高二适先生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强烈而直接,如“兰亭”论辩中,敢于与权威论辩,表现出中华传统文人的铮铮铁骨。林散之先生同样坚持原则,却比较含蓄而委婉。

高二适“兰亭论辨”手稿

独树一帜的草书艺术

林散之先生的草书温文尔雅,不激不厉。他深得宾虹先生运笔“平、留、圆、重、变”之要诀,深刻理解了“金之重,而以柔见珍,铁之重,而以秀为贵”的道理。因此,他的草书笔画圆浑、凝练如万岁枯藤,迟送涩进,线条是无粟米不曲的屋漏痕,表现出强烈的金石气。林先生这种充满金石意味的线条,既不像于右任行草书中形式上的魏碑意味,也不像李瑞清的书作以金错刀的样式表现出来的生硬碑意。他与众不同的碑帖结合之路是能将数十年如一日的临习汉魏碑帖的功力融化在血液里,以草书线条的屈曲涩进、似有若无的形式表露出来。他是将功力内涵在草书的笔画之中,因而是自然的、成功的。

林散之《题高二适先生遗墨》

林先生的书法功力还含有山水画的阴阳虚实、主次揖让等构图上的基本功以及对水墨的驾驭能力。临老草书的墨色变化,可以说是仰仗了山水画的技法,他全盘继承了黄宾虹先生的衣钵,对水墨的运用驾轻就熟。宾虹先生所编《美术丛书》第一卷开首之篇即为笪重光《书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据1936年神州国光社第三版影印出版),足见黄宾虹对其极为推崇。林先生深悟其中的奥妙,不仅为学生抄写全文,还逐字逐句的讲解,深得个中三昧。《书筏》中有“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是说林先生再三要求学生磨墨要熟,即墨要磨得很稠,要悬肘,顺时针重按慢磨,水不能太多,多了会溅出,要不断添水,要将砚池中的墨汁磨到不淹墨磨的痕迹,这就是“熟”。这么稠的墨会滞笔,因此要“破水用之则活”。林先生的书写习惯是在砚池旁另加一小碟,里面盛淡墨汁,即洗笔水,有时还会用笔蘸一些浓墨调和在水碟里,再将笔刮干,然后再蘸浓墨书写。下笔时笔饱墨涨,血肉浑成,任其洇化。他是不赞成用废宣纸吸按涨墨,而是顺其自然,要的就是这种浓重湿墨的效果。林先生惯用长锋羊毫笔,因锋长且软,故聚散顺绞,平逆翻转,八面用锋。其笔画也由浓到枯到淡到渴,变化无穷。有时看似枯淡无墨,然笔一翻转又能写出几个字来,然后再蘸墨点水或蘸水点墨,因时而异,并无定式。有时写到绞转的笔画,如“帝”字的绕圈,笔已绞成麻花状,他或径直用笔腹如山石的皴法继续完成绞转的笔画,故林先生草书中的这类笔画,分辨不出是中锋、侧锋、偏锋,给人一种似梦似仙的空灵虚幻,如烟如霞的感觉。然写到最后一竖时,照样将在书写过程中理顺,最后收笔处仍能中锋驻笔,表现出极强的运笔功力。

高二适《答林散之送蟹》

林先生的草书转多折少,但转折分明,十分守法。结体也气满势圆,不露圭角,他常以太极拳来比喻草书的结构,要达到单字内在的和合融结,字与字之间上下连贯绵延,总的来说,林先生草书的欹正、大小的变化不若王铎那么强烈激越,即以林先生自身的书作而言,亦由70岁以前的正侧俯仰之跌宕而渐次进入中正平和,由老辣紧结而进入宽博绵缓;笔画以及墨色也由原来的刚挺古秀之折钗股而进入遒劲毛涩、浓枯燥润相间的屋漏痕。90岁以后则完全由动入静,进入一种平正、大小均等、字字独立、互不勾连的状态。墨色也由浓入淡,由燥变润,真正到达一种超凡脱俗、炉火纯青的境界。与传统古人张旭、怀素、黄山谷、祝允明、王铎的草书不同之处在于笔画的柔润、毛涩和空灵,其内涵之丰蕴、气息之内敛似更胜一筹,故能成全其草书大家之美誉。

林散之、萧娴观看高二适作品

高二适先生的小草铁画银钩,典雅端庄,骏逸神飞,笔画劲净爽利如金刀之割净,洋溢出一种隽秀古雅之气,与传统二王小草一脉相承,他的书法可以说宗法二王,尤以《阁帖》之二王书时时观摩,常常临习。“文革”期间古书佳帖均被抄走,唯留枕下日日翻阅之王羲之帖幸免于难。故有:“六六文运,仅存此册,夜便狂书十纸也。不死适老子。”(《淳化阁帖》第七卷)的题跋(见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1997年增刊《高二适研究》之《高二适书论》)。

高二适《风筝帖》

高二适先生的草书法度森严,提按转折果断而守法,引带与笔画轻重分明,绝不含混。由于他研究皇象急就章数10年,著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一书,对草书的流变及历代大家的讹误烂熟于胸,故其书作竟无一错字(凤凰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高二适手札》两大册凡400件信札题记或诗稿,均系随手而书竟无一错字。此见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先生晚年(约70岁前后)自创新体,将章草、今草、大草乃至行楷融合在一幅书作中,显得十分的自然和谐,既和而不同,又违而不犯。它不似郑板桥乱石铺路的六分半书是忽楷忽隶,中间用行草书作黏合剂将其拼凑在一起。高先生是用数十年如一日的临池功夫,将各种书体融合在一起,随性所至,时行时草,时章时狂,甚至偶然出现一个楷书,独立特行,却并不突兀、生硬,反觉得妙不可言。字以大小疏密,行停自如。尤其是行间的夹注小字,楷行草书随意流走,既字字分明,又互不碰撞相违,表现出揖让变形见缝插针的高超技巧,但又自然无牵强之嫌。高先生的手札变化无穷,风格多样,一件有一件的面貌,一件有一件的风神。他是随着纸质及大小的不同,笔的新旧锐秃而变化,哪怕一小纸片之题记亦能起伏错落,成为一件极为精妙的书作。值得特别强调的是高二适先生的书作是纯粹的真情的流露,绝无一件为金钱而书的应酬之作,故其书作气息高雅,幽馨扑鼻。

作者:庄希祖

整理编辑:泰州高二适纪念馆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十世纪草书书风与碑帖观念嬗变
2021名家真迹报道——著名书法家桑作楷
林散之“书”“画”精髓
品书读画:林散之《致高二适诗稿》
一代书法大师、当代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草圣遗法在此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