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一篇?经络与输穴
(2011-09-14 07:23:30)作者:宏仁堂
一、经络与输穴
1.1 十四经络与起止穴
十二经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其中手三阳经从胸走向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向头;足三阳经从头走向足,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腹胸。任脉和督脉均出于会阴,分别向上行于人体前后正中线。
经 名
起止穴位
主要分布
起穴
止穴
四肢
躯干
头面颈项
手三阴
太阴肺
中府
少商
上肢内侧前
胸外侧上部
厥阴心包
天池
中冲
上肢内侧中
乳外侧
少阴心
极泉
少冲
上肢内侧后
腋窝
手三阳
阳阴大肠
商阳
迎香
上肢外侧前
肩前
颈、下肢、鼻旁
少阳三焦
关冲
丝竹空
上肢外侧中
肩上
颈、耳后、眉梢
太阳小肠
少泽
听宫
上肢外侧后
肩胛
颈、颧、耳中
足三阳
阳阴胃
承泣
厉兑
下肢外侧前
胸腹每二侧线
目下、面、上齿、颈前
少阳胆
瞳子髎
窍阴
下肢外侧中
胁、腰侧
目外眦、颞、头部第二侧线、颈后
太阳膀胱
晴明
至阴
下肢后
背部第一、二侧线
足三阴
太阴脾
隐白
大包
下肢内侧中前
胸腹第三侧线
厥阴肝
大敦
期门
下肢内侧前中
前阴、胁
少阴肾
涌泉
俞府
下肢内侧后
胸腹第一侧线
督脉
长强
龈交
后正中线
头正中、人中沟、上齿龈
任脉
会阴
承浆
前正中线
颈正中、颏唇沟
歌诀:
肺起中府止少商,三焦关冲止竹空,
包络天池中冲止,脾起隐白大包乡;
心起极泉止少冲,小肠少泽止听宫,
胃起承泣厉兑终,三焦关冲止竹空;
胆瞳子髎止窍阴,肝起大敦止期门,
肾起涌泉止俞府,膀胱睛明到至阴,
任脉会阴承浆止,督起长强龈交唇。
1.2 五输穴
十二经脉在肘、膝以下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输穴,总称五输穴。其次序是从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撕列:井-指经气尚小,有如泉水之初出;荥-指经气稍盛,有如泉水成流;输-指经气渐盛,有如水流灌注;经-指经气更盛,有如水流通行;合-指经气充盛,有如水流汇合。
五输穴的治疗作用:井穴一般主治-神志病和心下烦闷;荥穴一般主治-发热病;输穴一般主治-风湿痹痛(体重节痛);经穴一般主治-咳喘,咽喉部病症(咳嗽寒热);合穴一般主治-肠胃、六腑病证(六腑在足三阳经上各有一合穴称下合穴)。
原穴:十二经脉于四肢部分各有一原气所注流的输穴称为原穴(阴经的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相同)。原穴对诊察和治疗经络、脏腑的病证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原”-即本源,原气之意,原穴是脏腑之原气输注汇集和经过留止的部位,故在临床上可根椐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病变情况,同时“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可取其原也”)。
1.2.1 五输穴阳经表
穴别
流注
五行
主治病证
阳经五输穴
大肠
小肠
膀胱
三焦
神志病、心下烦闷
商阳
厉兑
少泽
至阴
关冲
窍阴
发热病
二间
内庭
前谷
通谷
液门
侠溪
风湿痹痛
三间
陷谷
后溪
束骨
中渚
临泣
本经络脏腑病
合谷
冲阳
腕骨
京骨
阳池
血墟
喘咳、咽喉病症
阳溪
解溪
阳谷
昆仑
支沟
阳辅
肠胃等六腑病
曲池
三里
小海
委中
天井
阳陵泉
歌诀:
五输排序形象:
井出、荥流、输所注,
原过、经行、合所入。
五输阳经主治病:
心下烦闷神志病,
针五行金穴别井;
身发热病归水荥;
木输治风湿痹痛;
原穴本经脏腑证;
喘咳、咽喉属火经;
土合肠胃六腑病。
阳经:井、荥、输、原、经、合:
商阳、二、三间、合谷,
阳溪、曲池、大肠属。
厉兑、内庭、陷谷胃,
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
阳谷、小海小肠全。
至阴、通谷、束京骨,
昆仑、委中、膀胱乎。
关冲、液门、中渚(三)焦,
阳池、支沟、天井窍。
窍阴、侠溪、临泣胆,
丘墟、阳辅、阳陵泉。
1.2.2 五输阴经穴流注五行主病表
穴别
流注
五行
主治病证
阳经五输穴
心包
神志病、心下烦闷
少商
隐白
少冲
涌泉
中冲
大敦
发热病
鱼际
大都
少府
然谷
劳宫
行间
风湿痹痛
太渊
太白
神门
太溪
大陵
太冲
喘咳、咽喉病症
经渠
商丘
灵道
复溜
间侠
中封
肠胃等六腑病
尺泽
阳陵泉
少海
阴谷
曲泽
曲泉
注:阴经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相同。
歌诀:
五输阴经主治病:
穴别流注同阳经,
唯原输穴为同名,
木火土金水不同。
阴经:井、荥、输、经、合:
少商、鱼际与太渊,
经渠、尺泽与太渊,
经渠、尺泽肺相连。
隐白、大都、太白脾,
商丘、阴陵泉上膝。
少冲、少府属于心,
神门、灵道、少海寻。
涌泉、然谷与太溪,
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
大陵、间使、曲泽窝。
大敦、行间、太冲看,
中封、曲泉属于肝。
1.2.3 下合穴-指六腑经脉合于下肢三阳经的六个输穴。在临床上,按照疾病所属不同的内腑,即可采用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大肠合于巨虚上廉,若大肠有病,即可取上巨虚治疗;胆合于阳陵泉,若胆有病,即可取阳陵泉治疗等等(合治内腑)。
阳   经
下合穴
主治病
手三阳
太阳小肠
下巨虚
小肠疾病
少阳三焦
委阳
三焦病症
阳阴大肠
上巨虚
大肠病症
足三阳
太阳膀胱
委中
膀胱病症
少阳胆
阳陵泉
胆病症
阳明胃
足三里
胃病症
歌诀:
下合穴、指六腑,合于下肢三阳部。
小(肠)下巨虚,焦委阳,胃三里,上巨虚大肠,
胆阳陵泉、委中膀胱,合治内腑病无恙。
1.2.4 十二经母子补泻穴
根椐五输穴的主治性能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的配合(1.2.1表和1.2.2表),并结合脏腑的五行属性,在《难经》中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治疗方法。如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经的实证,可取肺经五输中属水的合穴尺泽,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取尺泽即所谓“实者泻其子”。若肺经的虚证,可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的输穴太渊,因“土”生“金”,“土”为“金”之母,取太渊穴即所谓“虚者补其母,以此类推”。
五行
脏腑
母穴
子穴
太渊
尺泽
大肠
曲池
二间
复溜
涌泉
膀胱
至阴
束骨
曲泉
行间
侠溪
阳辅
少冲
神门
小肠
后溪
小海
心包
中冲
大陵
三焦
中渚
天井
大都
商丘
解溪
厉兑
歌诀:
肺补太渊、泻尺泽,大肠曲池、二间挨。
肾补复溜、泻涌泉,膀胱至阴、束骨点。
肝补曲泉、泻行间,胆补侠溪、阳辅全。
心补少冲、泻神门,小肠后溪、小海针。
心包中冲、大陵泻,三焦中渚、天井穴。
补脾大都、泻商血,胃补解溪、厉兑首。
1.3 络穴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分各有一络脉,使阴经与阳经之间表里相通;在躯干部,又有督脉络、任脉络及脾之大络,分布于身后、身前及身侧。各络脉均有一络穴,总称十五络穴。络穴主治-与表里两经相关及其分布部位之病证因“络”-即联络之意,络穴是表里两经联络之处。
经 名
络穴
主治病证
手三阴
太阳肺
列缺
头痛项强、咳喘、咽肿痛、口眼歪邪
少阴心
通里
心悸怔怔、头晕、目眩、咽肿痛、舌强
厥阴心包
内关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痫、热病
手三阳
太阳小肠
支正
项强、肘挛、手指痛,热病、癫狂
阳明大肠
偏历
鼻衄、耳聋、手臂酸痛、水肿
少阳三焦
外关
热病、头痛、颊痛、胁痛、耳鸣聋
足三阳
太阳膀胱
飞扬
头痛、目眩,鼻塞、鼻衄,腰痛、腿软
阳明胃
丰隆
胸痛、气喘、痰多,咽肿痛、下肢痿痹
少阳胆
光明
膝痛、下肢痿痹、目痛、夜盲、乳痛
足三阴
太阴脾
公孙
胃痛、呕吐、肠鸣、腹痛、泄痢
火阴肾
大钟
咳血、气喘、腰脊强痛、尿不利、足跟痛
厥阴肝
蠡沟
月经不调,尿不利、疝气、胫部酸痛
督脉
长强
便血、泄泻、便秘、痔疾、脱肛
任脉
鸠尾
心胸痛、翻胃、癫狂、痫
大包
胸胁痛、气喘、全身痛、四肢软弱
歌诀:
肺络列缺头项痛,咳喘歪邪咽痛肿。
心络通里主心悸,头晕眩舌强不语。
心包络内关呕吐,心胃痛悸热病乎
小肠络支正项强,肘手指痛、热癫狂。
大肠偏历鼻衄聋,手臂酸痛及水肿。
焦络外关发热病,头颊胁痛耳鸣聋。
膀胱飞杨头痛眩,鼻塞衄腰痛腿软。
胃络丰隆胸咽痛,喘痰下肢痿痹证。
胆络光明膝痛痹,目痛夜盲乳痛兮。
脾络公孙痛胃腹,肠鸣泄泻和呕吐,
肾络大钟咳血喘,腰脊跟痛尿涩痊。
肝络蠡沟经不调,尿涩疝气经痛疗。
阳督之络名长强,便血秘泻痔脱肛。
阴任之络这鸠尾,心胸痛胃癫痫医。
脾之大络号大包,胸胁身痛肢软疗。
1.4 郄穴
郄穴是间隙的意思,指经气深聚的部位。在四肢部,十二经脉各有一郄穴,奇经八脉中的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称十六郄穴。郄穴能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其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痛。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孔最治咳血、痔血,中都治崩漏等。阳经郄穴多治疗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外丘;胃脘痛取梁丘。此外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又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可协助诊断。
经 名
郄穴
主治病证
手三阴
太阴肺
孔最
咳喘、咳血、咽肿痛、肘臂痛
厥阴心包
郄门
心痛、心悸、呕血、衄病、疔疮
少阴心
阴郄
心痛、惊悸、盗汗
手三阳
阳明大肠
温溜
头痛、面肿、咽肿、肠鸣腹痛
少阳三焦
会宗
耳聋、上肢疼痛、痫证
太阳小肠
养老
视物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足三阳
阳明胃
梁丘
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
少阳胆
外丘
颈项痛、胸胁痛
太阳膀胱
金门
癫痫、腰痛、外踝痛、下肢痹痛
足三阴
太阴脾
地机
腹胀、痢疾、食不振、经不调
厥阴肝
中都
崩漏、疝气
少阴肾
水泉
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尿涩、目昏
阴跷脉
交信
月经不调、崩漏、阴挺、睾丸肿
阳跷脉
跗阳
头重、头痛、腰骶痛、瘫痪
阴维脉
筑宾
癫狂、小腿内侧痛
阳维脉
阳交
胸胁胀满、膝痛、足痿无力
歌诀:
肺郄孔最主咳喘,咳血痛在肘臂咽。
心包郄门心悸痛,呕血衄血疮毒疔。
心郄穴名为阴郄,主心痛盗汗惊悸。
大肠温溜面咽肿,头和腹痛及肠鸣。
三焦会宗主耳聋,上肢疼痛与痫证。
小肠养老视不明,肩背肘臂酸及痛。
胃梁丘下肢不遂,胃痛乳痈膝肿腿。
外丘少阳胆郄穴,主颈项痛与胸胁。
膀胱金门癫痫疾,腰外踝痛下肢痹。
脾地机治腹胀痢,经不调和没食欲。
厥阴肝中都郄, 主治崩漏与疝气。
肾郄水泉经不调,阴挺尿涩目昏疗。
阴跷交信调月经,崩漏睾丸阴挺肿。
阳跷跗阳头痛重,腰骶疼痛瘫痪症。
阴维筑宾治癫狂,小腿内侧痛无恙。
阳维阳交胸胁满,膝痛足痿无力痊。
1.5 背俞穴与募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相应的输穴,称为背俞穴(俞-与输、腧义通。)背俞穴均位于背部脊柱两旁(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多与脏腑相近,大体依脏腑之名。当某一脏腑有病时,往往在其相应的背俞穴上出现痛等异常反应,背俞穴对于诊察和治疗有头脏腑的病证都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即“阴病行阳”、“阴病治阳”,如心病多取心俞,脾病多取脾俞。
募(又作幕,义通)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输穴,其位置多与相应的脏腑相近。如某一脏腑有病时,常于相应的募穴部位出现压痛等异常反应。募穴对于诊察和治疗有关脏腑的病证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募穴常用来治疗六腑病症,即“阳病行阴”、“阳病治阴”,如胃病多取中脘,大肠病多取天枢。同时俞募穴不仅单独或配合使用,治疗相应脏病或腑病,而且还可用来治疗与其脏腑相关的组织器官的病证。如肝开窍一目,目疾取肝俞;肾开窍于耳,耳聋取肾俞等。
俞穴
募穴
俞穴
募穴
肺俞
中府
胃俞
中脘
厥阴俞
心包
膻中
胆俞
日月
心俞
巨阙
膀胱俞
膀胱
中极
肝俞
期门
大肠俞
大肠
天枢
脾俞
章门
三焦俞
三焦
石门
肾俞
京门
小肠俞
小肠
关元
歌诀:
脏腑俞穴背部行,上下排列脏腑名。
本脏腑病俞穴痛,俞穴主其脏腑病。
募穴位置在腹胸,诊治该脏腑病证:
中脘主胃、脾章门,期门主肝、京门肾,
中府主肺、巨阙心,膻中心包、焦石门,
中极膀胱、日月胆,大肠天枢、小(肠)关元。
1.6 交会穴
经脉和经脉之间常相会合(两经或数经相互会合处)部的输穴,称交会穴。交会穴绝大多数分布在头面和躯干部,不仅能治本经病证而且还能治所交会经脉之病证。其中以属于督脉和任脉的交会穴比较重要,其治疗作用较广。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所以既可治疗任脉(病证),又可治疗足三阴之病证。又如大椎穴是督脉的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所以既可治督脉病,又可统治诸阳经之病证等。
1.6.1 八脉交会穴-在四肢部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相通的八个输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具有主治奇经病证的作用,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二穴配合可治胃、心、胸部病症等。
交会穴
所通经脉
主治病(会合部)
内关
阴维脉
上腹部、心、胸、胃病
公孙
冲 脉
申脉
阳跷脉
目内眦、颈项、耳、肩病
后溪
督 脉
外关
阳维脉
目锐眦、耳后、颊、颈、肩病
临泣
带 脉
列缺
任 脉
肺系、咽喉、胸膈病
照海
阴跷脉
歌诀:
八脉交会主治病:
内关、公孙:阴维、冲(脉),
主治上腹、胃、心、胸。
申脉、后溪:耳、肩、颈,
阳跷、督脉、内、眦病。
外关、临泣:阳维、带(脉),
锐眦、耳后、颊、颈哉。
列缺、照海:任、阴跷脉,
肺系、咽喉与胸膈。
1.6.2 八会穴-脏、腑、气、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处的八个输穴。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在治疗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症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即治疗对其有关某一方面的病症。
会名
脏会
腑会
气会
筋会
血会
脉会
骨会
髓会
会穴
章门
中脘
膻中
阳陵泉
膈俞
太渊
大抒
绝骨
歌诀:
脏会章门、腑中脘,
气膻中、筋阳陵泉,
血会膈俞、脉太渊,
骨大抒位背上端,
髓会绝骨、八会全,
治病与其有关联。
1.7 十四经输穴的主治纲要
十四经输穴的主治纲要,是根椐“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归纳的。凡属同一经脉的输穴,均有其共同性。如:手太阴肺经的输穴,一般均能主治肺及咽喉方面的病证;足阳明胃经的输穴均能主治胃肠及头面部病证。
1.7.1 四肢输穴-分经主治:既能治局部病证,又能治该经循行所过的远隔部位之病证。(图1、图2、图3)
分经主治
本经主治
二经相同
手三阴
太阴肺
肺、喉
胸、神志病
厥阴心包
心、胃
少阴心
手三阳
阳明大肠
面、鼻、口、齿
头、眼、喉、热病、神志病
少阳三焦
颞、耳、胁
太阳小肠
项、耳、肩胛
足三阳
阳明胃
面、口、齿、喉、胃肠
头、热病、神志病
少阳胆
颞、眼、耳、胁
太阳膀胱
项、眼、腰背
足三阴
太阴脾
脾、胃肠
腹、生殖、小溲
厥阴肝
肝、前阴
少阴肾
肾、肠、肺、喉
歌诀:
十四经输穴主治病,
同经穴有共同性:
主本经及循行部位病。
手三阴治本经和循行(部),
同治:胸及神志病。
手三阳治经行部,
同(治)头、眼、喉、热(病)神乎。
足三阳治本经通(部位病),
同治:头、热(病),神志症。
足三阴治本经及通(过)部,
同治:尿、生殖,腹。
1.7.2 头面、躯干部输穴-分部主治:主治邻近部位及内部脏器的病证。一般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胸和上背部输穴,主治心脏病证;上腹和下背部的输穴,主治肝、胆、脾、胃病证;下腹和腰骶部输穴,主治肾、肠、膀胱病证等。头面颈项部以及督脉和任脉的输穴,因其部位的特殊,除了主治其邻近的脏器之病证外,还主治全身病证。(图4、图5、图6)
分   部
主   治
头面颈项
脑、眼、耳、鼻、口齿、喉
胸、上背(胸1~7)
肺、心
上腹、下背(胸8~腰1)
肝、胆、脾、胃
下腹、腰骶(腰2~骶4)
肾、肠、膀、胱
歌诀:
头面躯干部输穴,
临近部及内脏为主治诀:
穴在面部颈项头,
主脑、眼、耳鼻、口、齿、喉。
胸上背穴一至七,
主治心和肺。
上腹下背八(至)腰一,
主治肝、胆、胃与脾。
下腹腰骶二(至)四六。
主治肾、肠、膀胱也。
1.8 十要穴
病位
肚腹
腰背
头项
面口
患处
胸胁
主治穴
足三里
四白
委中
后溪
列缺
合谷
阿是
公孙
内关
歌诀:
肚腹:三里、四白求,
腰背:殷门、委中留;
头项:后溪并列缺,
面口:合谷收;
患处酸痛:取阿是,
胸胁:公孙、内关谋。
1.9 输穴的定位法
输穴在人体各有一定的位置,输穴定位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了治疗效果。临床常用的定位有三种。
1.9.1 体表标志-根椐人体体表标志来定取穴位的方法,分这固定标志与活动标志两类。
1.9.1.1 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如鼻尖取素髎穴,两眉中间取印堂穴,俯首显示最高的第七颈椎棘突下取大椎等。此外,可依肩胛冈内侧端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髂嵴最高点平第四腰椎棘突为标志取背腰部输穴。
1.9.1.2 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如耳门、听宫、听会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取,曲池须屈肘取等等。这些都是在动态情况下出现的标志,称活动标志。
1.9.2 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全身各部的长短、大小,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按这一标准测量,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图7)
部位
名称
分部的起至标志
折作尺寸
1
直寸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
横寸
耳后两乳突之间
9
两头维(胃8)之间
9
2
直寸
胸部以肋间隙为依椐。
侧胸部腋纹头至十一肋骨端
12
上腹部:胸肋角至脐中
下腹部:脐中至耻骨朕合上缘
8
横寸
两乳头或两锁骨中线之间
5
3
直寸
以脊椎棘突为依倨
8
横寸
肩胛骨内侧缘至脊柱正中线
3
4
上臂
腋纹头至肘横纹
9
前臂
肘横纹至腕横纹
12
上肢内外侧均相同
5
内侧
从平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
18
外侧
从股骨大转子隆起至膝中
19
内侧
从胫骨内踝下缘至内踝高点
13
外侧
从膝中至外踝高点
16
歌诀:
骨度分寸以寸算:
肩胛内缘至脊中线,
折定尺寸数为3;
脐至耻骨上缘,
5寸一定记心间;
胸肋角至脐中点,
两乳头之连线,
两锁骨中线间,
全按8寸来计算。
两头维、耳后两乳横突寸,
腋纹头至肘横纹,
三处全按9寸分。
前后发际间,
侧胸腋纹头至十一肋端,
按12寸来计算;
胫骨内髁下缘至内踝高点,
折直尺寸为13。
膝中至外踝高点,
按16寸来折算。
耻骨上缘至股骨内上髁,
折合尺寸18哉。
股骨转子至膝中,
按19寸定。
1.9.3手指比量法-是以患者手指的长度与宽度的标准来量取输穴的方法。
1.9.3.1 中指同身寸:是以中指屈曲时,当第二指节两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 寸(图8)。
1.9.3.2 一夫法:是以食、中、无名、小指并拢时,于中指一、二指关节、背侧皱纹处相平,四个手指节的横宽度作为3寸(图9)。
名 称
比量方法
定为寸数
中指同身寸
中指届曲、以第二指节两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
1
一夫法
以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于中指一、二指关节背侧皱纹处相平处,四个手指的宽度。
3
歌诀:
手指比法二种:
中指屈曲、同身寸名,
纹间距离1寸定。
一夫法:四指并拢,
宽度定为3寸整。
二、十二经脉和输穴
2.1 手太阴肺经(图10、图11)
穴 名
位 置
主 病
刺 灸 法
1
中府
(募穴)
锁骨外端下方云门(肺)直下1寸许
咳、喘、胸痛、胸烦、肩背痛
斜向胸外直刺0.3~0.5寸
2
云门
锁骨外端凹陷中,距任脉6寸
咳、喘、胸痛、胸烦、肩背痛
直刺0.5~1寸,可灸
3
天府
上臂内侧,腋纹头下3寸
气喘,鼻衄,上臂内侧痛
直刺0.3~0.5寸
4
侠白
上臂内侧,天府下1寸
咳嗽,胸满、上臂内侧痛
直刺0.3~0.5寸,可灸
5
尺泽
(合穴)
微屈肘,在肘横纹上
咳嗽,咳血,潮热,气喘、胸胀满、咽肿痛
直刺0.3~0.5寸
6
孔最
(郄穴)
太渊与尺泽连线上,大渊上7寸
咳嗽,咳血,咽肿痛,肘臂痛
直刺0.5~0.7寸,可灸
7
列缺
(络穴)
在桡骨茎突上方,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尖端处
头项痛、咳喘、咽肿痛,口眼歪邪
斜刺0.3~0.5寸,可灸
8
经渠
(经穴)
腕横纹上1 寸,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咳、喘、胸痛,咽肿痛,手腕痛
直刺0.1~0.2寸
9
太渊
(输、原穴)
掌后横纹上,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咳喘,咳血,咽肿痛,心悸
直刺0.2~0.3寸,可灸
10
鱼际
(荥穴)
第一掌骨中点之桡侧,赤白肉际
咳嗽、咳血、咽肿痛,发热
直刺0.5~0.7寸,可灸
11
少商
(片穴)
拇指桡侧指甲角后1分许
咳喘、咽肿痛,鼻衄,手指痛、热病
向上斜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歌诀:
手太阴肺十一穴, 中府云门天府也,
侠白尺泽孔最接, 列缺经渠太渊决。
拇指白肉鱼际穴, 少商甲角点刺血。
2.2 手阳明大肠经(图12、图13)
穴 名
位 置
主 病
刺 灸 病
1
商阳
(片穴)
食指桡侧指甲角后1分许
齿痛,咽肿痛,颔肿,手指麻木,热病
斜刺0.1寸三棱针点刺出血
2
二间
(荥穴)
微握拳,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赤白肉际
目昏、鼻衄、齿痛咽肿痛,热病
直刺0.2~0.3寸,可灸
3
三间
(输穴)
微握拳,食指桡侧第二掌骨小头后凹陷处
目痛、齿痛、咽肿痛,手指、手背红肿
向尺侧直刺0.5~1寸,可灸
4
合谷
(原谷)
第一、二掌内间,约为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
头痛、目肿痛、鼻衄,齿痛、面肿、咽肿痛、无汗、多汗、口眼歪
直刺0.5~0.8寸,可灸孕妇禁
5
阳溪
(经穴)
腕关节桡同侧,拇指上花生翘凹陷处
头痛、目肿痛、齿痛、咽肿痛、手腕痛
直刺0.3~0.5寸,可灸
6
偏历
(络穴)
在阳溪上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鼻衄、耳聋、手臂酸痛、水肿
直刺0.3~0.5寸,可灸
7
温溜
(郄穴)
侧拳屈肘、在阳溪上5寸
头痛、面肿、咽肿痛、肠鸣腹痛,肩臂痛
直刺0.5~0.8寸,可灸
8
下廉
在曲池下4寸
肘臂痛、腹痛
直刺0.5~0.7寸,可灸
9
上廉
在曲池下3寸
肩臂酸痛,上肢不遂,手臂麻木、腹痛
直刺0.7~1寸,可灸
10
手三里
曲池下2寸
腹痛吐泻,肩痛,上肢不遂
直刺11~1.2寸,可灸
11
曲池
(合穴)
屈肘,肘横纹与肘尖之中点
热病、咽肿痛、吐泻腹痛,瘰沥、风疹、肘痛、上肢不遂
直刺1~1.5寸,可灸
12
曲池斜向上外1寸
肘臂痛、挛急、麻木不仁
直刺0.3~0.5寸,可灸
13
五里
曲池上3寸
肘臂挛急、疼痛瘰疬
艾条灸5~10分钟
14
曲池与肩 连线上,三角肌下端上方
肩臂痛、瘰疬
直刺0.5~0.7寸,可灸
15
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前边的凹陷处
肩臂痛、上肢不遂风疹、瘰疬
向下斜刺0.6~
1.2寸,可灸
16
巨骨
肩上,锁骨肩峰端与肩甲冈间凹陷处
肩痛、手臂痛、不能屈伸
直刺0.5~0.7寸,可灸
17
天鼎
锁骨上窝中点上方
咽肿痛、音哑、瘰疬、气瘿
直刺0.3~0.5寸,可灸
18
扶突
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间
咳喘、咽肿痛、音哑、瘰疬、瘿
直刺0.3~0.5寸,可灸
19
鼻孔外缘直下,与人中相平
鼻衄、鼻塞、口角歪邪
斜刺0.2~0.3
20
迎香
平齐鼻唇沟里取
鼻塞、鼻衄、鼻渊、口角歪、面痒肿
斜刺0.3寸
歌诀:
阳明大肠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当,
阳溪偏历温溜乡,下廉上廉三里庄,
曲池肘髎五里长,臂臑肩髃巨骨上,
天鼎扶突禾髎旁,鼻外五分刺迎香。
2.3 足阳明胃经(图14、图15)
穴 名
位 置
主 治
刺 灸 法
1
承泣
在眼球与眶下之间正中
目赤痛、迎风流泪、夜盲、口眼歪斜、眼睑瞤动
沿眶下直刺0.3~0.7寸,不捻转
2
四白
在承泣下方,当眶下孔凹陷处
与足三里同功能、目赤痛、口眼歪斜、眼睑瞤动 、面痛
直刺0.2~0.3寸,不可深刺
3
四白直下,与鼻翼下平齐,鼻唇沟外侧
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鼻衄、齿痛、唇颊肿
直刺0.3~0.4寸,可灸
4
地仓
口角外侧,巨 直下
口角歪斜、流涎、眼睑瞤动
直刺0.5~1寸,可灸
5
大迎
下颔角前方,闭口鼓气时,即出现一沟形凹陷处
牙关紧闭、口角歪斜,颊肿、齿痛
斜向颊车针0.3寸,可灸
6
颊车
上下齿咬紧时出现肌肉隆起处
口眼歪斜、颊肿、齿痛、牙关紧闭,颈强痛、痄腮
直刺0.3~0.5寸,可斜向地仓
7
下失
弓下 ,呈凹陷处,闭口取穴
耳聋、鸣、口眼歪斜、齿痛、牙关开合不利
直刺0.3~0.5寸,可灸
8
头维
额角发际五分
头痛、目眩、目痛、迎风流泪
沿皮刺0.5~1寸
9
人迎
平结喉旁,颈总动脉处
咽肿痛、气喘、头晕、目赤
直刺0.3~0.5寸
10
水突
胸锁乳突肌前
咽肿痛、气喘
直刺0.3~0.5寸,可灸
11
气合
锁骨内侧端上缘
咽肿痛、气喘
直刺0.3~0.4寸,可灸
12
缺盆
锁骨上窝中点
咳喘、咽肿痛、缺盆中痛
直刺0.3~0.5不可深,可灸
13
气户
在锁骨中点之下缘乳中线上
咳喘、胸胀满
直刺0.3寸,可灸
14
库房
在乳中线上第一肋间隙
咳喘胀满、咳嗽
斜刺0.3寸,可灸
15
屋翳
在乳中线上,第二肋间隙
咳喘、胸胀满、乳痛
斜刺0.3寸,可灸
16
膺窗
在乳中线上、第三肋间隙
咳喘、胸胀满、乳痛
斜刺0.3寸,可灸
17
乳中
乳头直下一肋间
咳喘、乳痈、乳少、胸汁痛
斜刺0.3寸,可灸
18
乳根
乳头直下一肋间
咳喘、乳痈、乳汁少、胸痛
斜刺0.3寸,可灸
19
不容
在脐上6寸,旁开2寸
腹痛、呕吐、胃痛、食欲不振
直刺0.5~0.7可灸
20
承满
脐上5寸,旁开2寸
胃痛、腹胀、呕吐、食欲不振
直刺0.5~1寸可灸
21
梁门
脐上4寸,旁开2寸
胃痛、食欲不振、呕吐、大便糖
直刺0.7~1寸,可灸
22
关门
脐上3寸,旁开2寸
腹胀痛、肠鸣泻泄、食欲不振、水肿
直刺0.7~1寸,可灸
23
太乙
脐上2寸,旁开2寸
癫狂、心烦不宁、胃痛、消化不良
直刺0.7~1寸,可灸
24
滑肉门
脐上1寸,旁开2寸
癫狂、呕吐、胃痛
直刺0.7~1寸,可灸
25
天枢
(大肠募穴)
脐中旁开2寸
腹痛胀、泻痢、便秘、肠鸣、水肿、月经不调
直刺0.7~1、2寸,可灸
26
外陵
脐下1寸,旁开2寸
腹痛、疝气
直刺0.7~1.2寸,可灸
27
大巨
脐下2寸,旁开2寸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遗精、早泄
直刺0.7~1.2寸,可灸
28
水道
脐下3寸,旁开2寸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
直刺0.7~1.2寸,可灸
29
归来
脐下4寸,旁开2寸
腹痛、疝气、闭经、阴挺
直刺0.7~1.2寸,可灸
30
气冲
脐下5寸,旁开2 寸
外阴肿痛、疝气、月经不调
直刺0.5~1寸可灸
31
髀关
屈股时呈凹陷处
下肢痿痹,股痛、屈伸不利
直刺1~1.5寸,可灸
32
伏兔
在髌骨外上缘6寸
腰胯痛、膝冷、下肢麻痹、脚气
直刺1~1.5寸,可灸阴
33
阴市
髌骨外上缘上3寸
腿膝麻痹、酸痛屈伸不利、下肢不遂
直刺0.7~1寸,可灸
34
梁丘
髌骨外上缘上2寸
胃痛、乳痈、膝肿痛、下肢不遂
直刺0.5~1寸,可灸
35
犊鼻
屈膝、外膝眼
膝痛、麻木、屈伸不利、脚气
针尖略向内侧斜刺0.7~1寸可灸
36
足三里
(合穴)
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1横指
胃痛、呕吐、腹胀、完谷不化,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半身不遂、头晕
直刺0.5~1.3寸,可灸,强壮要穴
37
上巨穴
犊鼻下6寸(为大肠下合穴,主大肠腑证)
腹痛胀、肠鸣、泻痢、肠痈、半身不遂、脚气小腿痿痹、肩痛
直刺0.5~1寸
38
条口
外膝眼下8寸,当解溪与犊鼻连线中点
小腿痿痹、肩痛
直刺0.5~1寸,可灸
39
下巨虚
在外膝眼下9寸,上巨虚下3寸,(为小肠之下合穴,主治小肠腑证)
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乳痈,下肢痿痹
直刺0.5~1寸,可灸
40
丰隆
外踝前上8寸,条口后方1横指
胸痛、气喘、痰多、咽肿痛、下肢痿痹、肿痛头晕、癫、狂、痫证
直刺0.5~0.7寸,可灸
41
解溪
(经穴)
足背与小腿交界处
头面浮肿、头晕痛、腹胀、便秘、下肢痛
直刺0.5~0.7寸,可灸
42
冲阳
(原穴)
在解溪下,足背最高处
口眼歪邪、足痿、足背红肿
直刺0.3寸,可灸
43
陷谷
(输血)
在第二、三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面目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直刺0.5~0.7寸,可灸
44
内庭
(荥穴)
第二跖骨关节前方凹陷中
齿痛、口角歪斜、鼻衄、腹胀痛、泻痢、足背肿、热病
直刺0.3~0.5寸,可灸
45
厉兑
(片穴)
第二跖外侧、趾后1分许
面肿、口角歪斜、齿痛、鼻衄、胸腹胀满,足胫寒冷,热病
斜刺0.1寸,可灸
歌诀:
四十五穴胃阳明,承泣四白巨髎孔,
头维下关颊车隆,地仓大迎下人迎,
水突气舍外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胸,
膺窗乳中乳根从。脐上六寸外二寸:
不容承满下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
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根,
上十二穴隔一寸。髀关伏兔阴市腿,
梁丘犊鼻三里随,上巨虚下条口位,
下巨虚丰隆外飞,解溪冲阳陷谷追,
内庭二三趾缝内,次趾外甲角厉兑。
2.4 足太阴脾经(图16、图17)
穴 名
位 置
主 治
刺灸法
1
隐白
(片穴)
足母趾内侧甲角后1分
腹胀、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斜刺0.1寸,可灸
2
大都
(荥穴)
第一跖骨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腹胀、胃痛、热病无汗
直刺0.1~0.2寸,可灸
3
太白
(输、原穴)
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赤白肉际处
胃痛、腹胀、痢疾、便秘、吐泻、脚气、身体沉重
直刺0.3寸,可灸分
4
公孙
(络穴)
第一跖骨底前下缘凹陷外(八脉交会穴)
胃痛、呕吐、肠鸣、腹痛、泄泻、痢疾
直刺0.5~1寸,可灸
5
商血
(经血)
内踝前下方凹陷处
肠鸣、腹胀、舌本强痛、便秘、泄泻
直刺0.2~0.3寸,可灸
6
三阴交
内踝高点直上3寸,(足三阴之会穴)
肠鸣腹胀、便糖女经、崩、带、病、不孕、遗精、阴痛、失眠
直刺0.5~1寸,可灸,孕禁
7
漏谷
内踝高点上6寸
腹胀、肠鸣、腿痛、厥冷、麻痹
直刺0.5~1寸,可灸
8
地机
(郄穴)
胫骨内踝下3寸
腹胀、食欲不振、痢疾、月经不调、尿不利、水肿
直刺0.5~1寸,可灸
9
阴陵泉
(合穴)
胫骨内踝下缘凹陷处
腹胀、水肿、黄疸、泄泻、阴痛、遗精、膝痛、尿不利
直刺0.5~1寸,可灸
10
血海
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或手掌按膝盖,大指尖端所指处
月经病、崩漏、皮肤风疹
直刺0.7~1.2寸
11
箕门
血海上6寸
小便不通、遗尿、腹股沟肿痛
直刺0.5~0.3寸,不可深,可灸
12
冲门
腹股沟外端之上缘,曲骨旁开3.5寸
腹痛、疝气、小便不通
直刺0.5~1寸,可灸
13
府舍
冲门上0.7寸,任脉旁开4寸
腹痛、疝气、痞块
直刺0.7~1寸,可灸
14
腹结
府舍上3寸
绕脐痛、疝气、泄泻
直刺0.5~1寸,可灸
15
大横
脐中旁开4寸
痢疾、便秘、小腹痛
直刺0.5~1寸,可灸
16
腹哀
在横上3寸
腹痛、完谷不化、便秘、痢疾
直刺0.5~1寸,可灸
17
食窦
乳中线外2寸,即脉旁开6寸,第5肋间隙
胸胁胀痛
斜刺0.3~0.5,可灸
18
天溪
乳头外2寸,第四肋单孔间隙
胸胀痛、咳嗽、乳痈、乳汁少
斜刺0.4~0.5寸,艾条灸8分种
19
胸乡
第3胁间隙,任脉旁开6寸
胸胁胀痛
斜刺0.4~0.5寸,可灸
20
周荣
第2胁间隙,,任脉旁6寸,上直对中府
胸肋胀痛,咳嗽
斜刺0.4~0.5寸,可灸
21
大包
(脾之大络)
腋窝与11肋端之中点
胸胁痛、气喘、全身痛、四肢无力
斜刺0.3~0.5寸,可灸
歌诀:
脾足腿腹向胸走,隐白趾头治崩漏,
大都太白赤白肉,络穴公孙连商血;
三阴交上为漏谷,地机阴陵泉直走,
血海箕门冲门投,府舍腹结大横候,
腹哀五肋间食窦,天溪胸乡周荣首,
腋下六寸大包后,胸穴斜刺皆可灸。
2.5 手少阴心经(图18)
穴 名
位 置
主 治
刺灸法
1
极泉
腋窝中,腋动脉内侧
胁痛、心痛、瘰疬、肘臂冷痛
直刺0.5~1寸,可灸
2
青灵
屈肘,内侧横纹上3寸
目黄、胁痛、肩臂痛
直刺0.3~0.5寸,可灸
3
少海
(合穴)
屈肘,内侧横纹头凹陷处
心痛、臂麻、手颤、肘挛,腋胁痛、瘰疬
直刺0.3~0.5寸,可灸
4
灵道
(经穴)
仰掌、尺侧腕横纹上1寸处
心痛、暴瘖、肘臂挛急,抽搐
直刺0.3~0.5寸,可灸
5
通里
(络穴)
仰掌、尺侧腕横纹上1寸处
心悸怔忡、头晕目眩 、咽种痛、暴瘖,舌强不语,腕臂痛
直刺0.3~0.5寸,可灸
6
阴郄
(郄穴)
腕横纹尺侧0.5寸处
心痛、惊悸、盗汗
直刺0.3~0.5寸,可灸
7
神门
(输、原穴)
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凹陷中
心痛、心烦、癫狂痫、健忘、怔肿、惊悸、失眠、目黄、胁痛
直刺0.3~0.5寸,可灸
8
少府
(荥穴)
在手掌内四、五掌骨间,握拳时小指尖所点处
心悸、胸痛、掌中热、皮肤痒、尿不利、遗尿
直刺0.3~0.5寸,可灸
9
少冲
(片穴)
小指桡侧,指甲角后1分许
心悸、心痛、热病、胸胁痛、癫狂、昏厥
斜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血,可灸
歌诀:
九穴手少、阴心经,腋窝极泉下青灵,
少海灵道主心痛、通里阴郄惊悸忡,
神门少府少冲井。
2.6 手太阳小肠经(图19、图20)
穴 名
位 置
主 治
刺灸法
1
少 泽
(片穴)
在小指尺侧,爪甲角后1分许
热病、昏厥、乳汁少、咽肿痛、目翳
斜刺0.1寸,可灸
2
前 谷
(荥穴)
微握拳,在第5掌指失节前、赤白肉际
手指麻木、热病
直刺0.2~0.3寸,可灸
3
后 溪
(输穴)
微握拳,第5掌骨小头后之尺侧,赤白肉际凹陷处
头痛、项强、目赤、耳聋、热病、癫痫、盗汗、肘臂及手指挛急
直刺0.5~1寸,可灸,八脉交会穴
4
腕 骨
(手、原穴)
手掌尺侧第5掌骨基底与三角骨间凹陷处
头痛、项强、目翳、胁痛、黄疸、热病
直刺0.3~0.5寸,可灸
5
阳谷
(经穴)
有腕关节尺侧、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凹陷处
颈颔肿、臂外侧痛、手腕痛、热病
直刺0.3~0.4寸,可灸
6
养老
(郄穴)
掌心对胸、尺骨茎突之 桡侧骨缝中
视物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直刺0.3~0.5寸,可灸
7
支正
(络穴)
腕后5寸,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
项强、肘挛、手指痛、热病、癫狂
直刺0.3~0.5寸,可灸
8
小 海
(合穴)
屈肘、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
颊肿、颈后、肩臂外后侧痛、痫证
直刺0.3~0.7寸,可灸
9
肩贞
上臂内收时,腋纹头上1寸处
肩胛痛、手臂痛不举
直刺0.5~1寸,可灸
10
臑俞
上臂内收、肩胛冈下外侧凹陷中
肩臂酸痛无力
直刺0.8~1寸,可灸
11
天 宗
在肩胛冈下窝
肩胛痛、肘臂外后侧痛
斜刺0.5~1寸,可灸
12
秉 风
肩胛冈上窝中点,举臂有凹陷处
肩胛痛、上肢酸麻
直刺0.5~0.7寸,可灸
13
曲 垣
肩胛冈上窝内侧端
肩胛强痛
直刺0.3~0.5寸,可灸
14
肩外俞
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肩背酸痛、颈项强急
斜刺0.3~0.6寸,可灸
15
肩中俞
第七项椎棘突下旁开2寸
咳喘、肩背疼痛
斜刺0.3~0.6寸,可灸
16
天 窗
颈侧、胸锁乳突肌之后缘
耳鸣聋、咽肿痛、颈项强痛
直刺0.5~0.8寸,可灸
17
天 容
在下颌角后方
耳鸣聋、咽肿痛、咽中如梗、颊肿
直刺0.5~0.8寸,可灸
18
颧 髎
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
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齿痛、目黄
直刺0.5~0.8寸,可灸
19
听 宫
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
耳鸣、聋、 盯耳
直刺0.3~1寸,可灸
歌诀:
太阳小肠一十九,少泽起于小指头,
前谷后溪腕骨手,阳谷养老支正后,
小海肩贞腋纹头,臑俞天宗秉风走,
曲垣肩外俞刺灸,肩中俞上天窗首,
天容颧髎颧下沟,听宫耳屏微张口。
2.7 足太阳膀胱经(图21、图22、图23)
穴 名
位 置
主 治
刺灸法
1
睛明
闭目、在目内眦角下0.1寸处
目赤肿痛、见风流泪,眦痒、夜盲、色盲
沿眼眶边直刺0.3寸,不捻转和提插
2
攒竹
在眉毛内侧端
头痛、目眩、眉棱骨痛、视物不明、见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 瞤动
向下或向外沿皮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3
眉冲
从眉头直上入发际5分
头痛、眩晕、痫症
向上方,沿皮刺0.3~0.5寸
4
曲差
在神庭旁1.5寸
头前顶痛、目眩、目痛、鼻塞、鼻衄
向上沿皮刺0.3~0.5寸
5
五处
曲差直上、入发际1寸
头痛、目眩、痫症
沿皮刺0.3~0.5寸
6
承光
入发际2.5寸,督脉旁开1.5寸
头痛、目眩、鼻塞
沿皮刺0.3~0.5寸
7
通天
承光后1.5寸,督脉旁开1.5寸
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
沿皮刺0.3~0.5寸
8
络却
通天后1.5寸,督脉旁开1.5寸
眩晕、耳鸣、癫狂
沿皮刺0.3~0.5寸
9
玉枕
脑户穴外开1.3寸
头痛、目痛、鼻塞
向下方沿皮刺0.3~0.5寸
10
天柱
在哑门旁1.3寸
头痛、项强、鼻塞、肩背痛
直刺0.5寸
11
大杼
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八会穴之一)
咳嗽、发热、头痛、肩胛痛、颈项强
斜刺0.5寸,可灸
12
风门
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腰背痛
斜刺0.5寸,可灸
13
肺俞
(背俞穴)
第三胸椎刺突下旁开1.5寸
咳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
斜刺0.5寸,可灸
14
厥阴俞
(背俞穴)
第四胸椎刺突下旁开1.5寸
咳嗽、心痛、胸闷、呕吐
斜刺0.5寸,可灸
15
心俞
第五胸椎刺突下旁开1.5寸
痫症、惊悸、健忘、心烦、咳嗽、吐血
斜刺0.5寸,可灸
16
督俞
第六胸椎刺突下旁开1.5寸
心痛、腹痛
斜刺0.5寸,可灸
17
膈俞
第七胸椎刺突下旁开1.5寸
呕吐、呃逆、饮食不下,喘咳、吐血、潮热、盗汗
斜刺0.5寸,可灸
18
肝俞
第九胸椎刺突下旁开1.5寸
黄疸、胁痛、吐衄、目赤、眩、夜盲、脊背痛、癫狂
斜刺0.5寸,可灸
19
胆俞
第十胸椎刺突下旁开1.5寸
黄疸、口苦、胸胁痛、肺痨,潮热
斜刺0.5寸,可灸
20
脾俞
第十一胸椎刺突下旁开1.5寸
腹胀、黄疸、呕吐、泄痢、完谷不化、水肿、背痛
斜刺0.5寸,可灸
21
胃俞
第十二胸椎刺突下旁开1.5寸
胸胁痛、胃脘痛、腹胀、翻胃、呕吐、肠鸣、完谷不化
斜刺0.5寸,可灸
22
三焦俞
第一腰椎刺突下旁开1.5寸
腹胀、肠鸣、完谷、呕吐、泻痢、水肿、腰脊强痛
直刺1~1.5寸,可灸
23
肾俞
第二腰椎刺突下旁开1.5寸
遗精、阳萎、遗尿、月经不调、白带、腰酸膝软、目昏、耳鸣、水肿
直刺1~1.5寸,可灸
24
气海俞
第三腰椎刺突下旁开1.5寸
腰  痛
直刺1~1.5寸,可灸
25
大肠俞
第四腰椎刺突下旁开1.5寸
腹胀痛、肠鸣、泄泻、便秘、腰痛
直刺1~1.5寸,可灸
26
关元俞
第五腰椎刺突下旁开1.5寸
腹胀、泄泻、腰痛
直刺0.7~1寸,可灸
27
小肠俞
平第一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
遗精、遗尿、尿血、小腹胀满、痢疾
直刺0.5~1寸,可灸
28
膀胱俞
(背俞穴)
平第二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
尿不通、遗尿、泄泻、便秘、腰背强
直刺0.5~1寸,可灸
29
中膂俞
平第三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
痢疾、疝气、腰脊强痛
直刺0.7~1寸,可灸
30
白 环俞
平第四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
月经不调、遗精、白带、疝气、腰髋痛
直刺0.7~1寸,可灸
31
上髎
第二骶后孔中、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共八穴、合称八髎
腰痛、 经不调、阴挺、带下、大、小便不利
直刺0.7~1寸,可灸
32
次髎
第二骶后孔中
腰痛、 经不调,带下、疝气、下肢痿痹
直刺0.7~1寸,可灸
33
中髎
第三骶后孔中
经不调,带下、腰痛、尿不利、便秘
直刺0.7~1寸,可灸
34
下髎
第四骶后孔中
小腹痛、便秘、尿不利、腰痛
直刺0.5~1寸,可灸
35
会阳
尾骨下端之两旁,督脉旁开0.5寸
带下、阳萎、泄痢、便血、痔疾
直刺0.5~1寸,可灸
36
承扶
臂下横纹正中,伏卧取之
痔疾、腰、骶、臂、股部痛
直刺0.7~1.5寸,可灸
37
殷门
承扶下6寸
腰背痛、大腿部疼痛
直刺0.7~1.5寸,可灸
38
浮郄
委阳上1寸,微屈膝取之
臂股麻木 、腘筋挛急
直刺0.5~1寸,可灸
39
委阳
委中阳侧(三焦下合穴,主三焦腑证)
腰背痛、小腹满、尿不利、腿足挛痛
直刺0.5~1寸,可灸
40
委中
腘窝横纹中央,屈膝或腑卧取
腰背痛、髋关节不利、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腹痛、吐泻
直刺0.5~1.5寸,或三楼针点刺出血
41
附分
第二胸椎刺突,下旁开3寸
肩背枸急、颈项强痛、肘臂麻木
向下斜刺0.3~0.5寸,可灸
42
魄户
第三胸椎刺突,下旁开3寸
肺痨、咳喘、项强、肩背痛
向下斜刺0.3~0.5寸,可灸
43
膏盲俞
第四胸椎刺突下旁开3寸
肺痨、咳喘、吐血、盗汗、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向肩胛骨下斜刺0.3~0.5寸,可灸
44
神堂
第五胸椎刺突下旁开3寸
喘咳、脊背强痛
斜刺0.5寸,可灸
45
意喜
第六胸椎刺突下旁开3寸
咳喘、肩背痛
向下斜刺0.5寸,可灸
46
膈关
第七胸椎刺突下旁下开3寸
饮食不下、呕吐、嗳气、脊背强痛
向下斜刺0.5寸,可灸
47
魂门
第九胸椎刺突下旁开3寸
胸胁痛、背痛、呕吐、泄泻
向下斜刺0.5寸,可灸
48
阳纲
第十胸椎刺突下旁开3寸
肠鸣、腹痛、泄泻、黄疸
向下斜刺0.5寸,可灸
49
意舍
第十一胸椎刺突下旁开3寸
腹胀、肠鸣、泄泻、呕吐、饮食不下
向下斜刺0.5寸,可灸
50
胃仓
第十二胸椎刺突下旁开3寸
腹胀、胃脘痛、脊背痛
向下斜刺0.5寸,可灸
51
盲门
第一腰椎刺突下旁开3寸
上腹痛、痞块、便秘
直刺0.5~1寸,可灸
52
志室
第二腰椎刺突下旁开3寸
遗精、阳萎、尿不利、水肿、腰脊痛
直刺0.7~1寸,可灸
53
胞肓
第二骶骨刺突下旁开3寸
肠鸣、腹胀、腰脊痛
直刺0.7~1.3寸,可灸
54
秩边
胞肓直下、督脉旁开3寸
腰骶痛、痔疾、下肢痿痹
直刺1~1.5寸,可灸
55
合阳
委中直下2寸
腰脊痛、下肢酸痛麻痹
直刺0.7~1寸,可灸
56
承筋
腓肠肌肌腹中央
小腿痛、痔疾、腰背枸急
直刺0.5~1寸,可灸
57
承山
委中下8寸
腰痛、腿痛转筋、痔疾、便秘
直刺0.5~1寸,可灸
58
飞扬
(络穴)
昆仑直下7寸
头痛、目眩、鼻塞、鼻衄、腰痛、腿软无力
直刺0.7~1寸,可灸
59
跗阳
昆仑直上3寸
(阳跷脉郄穴)
头重痛、腰骶痛、外踝红肿、瘫痪
直刺0.5~1寸,可灸
60
昆仑
(经穴)
外踝与跟腱之中央凹陷处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肩背枸急、腰痛、脚跟痛、小儿痫症、难产
直刺0.5寸,可灸
61
仆参
昆仑直下,跟骨陷凹中之赤白肉际处
下肢痿弱、足跟痛
直刺0.3~0.5寸,可灸
62
申脉
外踝正下方凹陷中
(八脉交会穴)
痫狂、癫疾、头痛、晕眩、失眠、腰腿酸痛
直刺0.3寸,可灸
63
金门
(足郄穴)
申脉前下方
癫痫、小儿惊风、腰痛、外踝痛、下肢痹痛
直刺0.5,可灸
64
京骨
(原穴)
足跗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
癫痫、头痛、项强、腰腿痛
直刺0.3~0.5寸,可灸
65
束 骨
(输穴)
足跗外侧,第五跖骨小头后下方
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背及下肢后侧痛
直刺0.3寸,可灸
66
通谷
(足荥穴)
第五跖骨关节前下方凹陷处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
直刺0.2寸,可灸
67
至 阴
(井穴)
足小趾外侧趾甲角后1分
头痛、鼻塞、鼻衄、目痛、足下热、难产
斜刺0.1寸,可灸,孕妇禁针
歌诀:
六十七穴足太阳,睛阳攒竹眉冲上,
曲差五处上承光,通天络却玉枕香,
天柱脑后哑门旁。一椎下旁寸五分:
大杼风门肺厥阴(俞),心督膈挨节寻;
九椎下十一穴跟:肝胆脾胃三焦肾(俞)
气海大肠关元(俞)针,小肠膀胱(俞)直一寸,
中膂白环俞底根。上次中下八髎深,
会阳承扶下殷门,浮郄委阳委中纹。
督脉向外开三寸:二胸椎下是附分,
魄户膏肓俞下寻,神堂意喜关跟:
九椎下魂门阳纲,隔椎意舍和胃仓,
肓门志室腰二旁,胞肓秩边直下方。
合阳承筋位腿上,承山外下是飞杨;
附阳直下是昆仑,仆参申脉前金门,
京骨束骨向前寻,终端通谷和至阴。
2.8 足少阴肾经(图24、图25)
穴 名
位 置
主 治
刺灸法
1
涌泉
(井穴)
在足心,踡足时呈凹陷处
头顶痛、眩晕、目昏花、咽痛、 舌干、失音、尿不利、大便难、昏厥
直刺0.3~0.5寸,可灸
2
然谷
(荥穴)
足内踝前下方
阴痒、阴挺、经不调、遗精、咳血、泄泻、足跗肿
直刺0.3寸,可灸
3
太 溪
(输、原穴)
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平对内踝高点
咽痛、齿痛、耳聋、咳血、气喘、经不调、失眠、阳萎、小便数
直刺0.3寸,可灸
4
大钟
(络穴)
内踝后下方,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凹陷中
咳血、气喘、腰脊强痛、尿不利、足跟痛
直刺0.3寸,可灸
5
水泉
(郄穴)
太溪直下1寸
经不调、痛经、阴挺、尿不利、目昏花
直刺0.4寸,可灸
6
照海
内踝下1寸
(八脉交会穴)
经不调、阴挺、阴痒、疝气、尿频数、咽干痛、失眠、痫症
直刺0.3~0.5寸,可灸
7
复溜
太溪直上2寸
肠鸣、泄泻、腹胀、水肿、腿肿、足痿、盗汗、自汗、散结消肿
直刺0.3~0.5寸,可灸
8
交信
在复溜前5分
(阴跷脉郄穴)
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
直刺0.4寸,可灸
9
筑宾
太溪上5寸许(阴维脉郄穴)
癫狂、小腿内侧痛
直刺0.5~0.8寸,可灸
10
阴谷
(合穴)
窝内侧,与委中平
阳萎、疝气、崩漏、膝股内侧痛
直刺0.8~1寸,可灸
11
横骨
脐下5寸,曲骨旁开5分
阴部痛、遗精、阳萎、尿不利
直刺0.5~0.8寸,可灸
12
大赫
脐下4寸,中极旁开5分
阴部痛、遗精、带下
直刺0.5~1寸,可灸
13
气穴
脐下3寸,关元旁开5分
经不调、泄泻
直刺0.5~1寸,可灸
14
四满
脐下2寸,石门旁开5分
崩漏、经不调、产后腹痛、泄泻
直刺0.5~1寸寸,可灸
15
中注
脐下1寸,阴交旁开5分
经不调,小腹痛、便秘
直刺0.5~1寸寸,可灸
16
肓俞
脐中旁开5分
呕吐、腹痛、腹胀、便秘
直刺0.5~1寸寸,可灸
17
商曲
脐上2寸下脘旁开5分
腹满,泄泻、便秘
直刺0.5~1寸寸,可灸
18
石关
脐上3寸建里旁开5分
呕吐、腹痛、便秘、产后腹痛
直刺0.5~1寸寸,可灸
19
阴都
脐上4寸中脘旁开5分
肠鸣、腹胀、腹胀
直刺0.5~1寸寸,可灸
20
通谷
脐上5寸上脘旁开5分
腹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
直刺0.5~1寸寸,可灸
21
幽门
脐上6寸巨阙旁开5分
呕吐、腹痛、泄泻
直刺0.3~0.7寸寸,可灸
22
步廊
第五肋间隙,任脉旁开2寸
咳嗽、气喘
斜刺0.3~0.5寸,可灸
23
神封
第四肋间隙,任脉旁开2寸
咳喘、胸胁胀满、乳痈
斜刺0.3~0.5寸,可灸
24
灵墟
第三肋间隙,任脉旁开2寸
咳喘、胸胁胀满、乳痈
斜刺0.3~0.5寸,可灸
25
神藏
第二肋间隙,任脉旁开2寸
咳喘、胸痛
斜刺0.3~0.5寸,可灸
26
彧中
第一肋间隙,任脉旁开2寸
咳喘、胸胁胀满
斜刺0.3~0.5寸,可灸
27
俞府
锁骨下缘凹陷中,任脉旁2寸
咳喘、胸痛
直刺0.3寸,可灸
歌诀:
足少阴肾二十七,涌泉然谷上太溪,
大钟水泉前照海,复溜交信筑宾兮,
阴谷前穴足走膝。任旁五公穴十一:
脐下五寸向上去,横骨大赫气穴益,
四满中注肓俞脐,脐上二寸为商曲,
石关阴都紧连系,通谷幽门按寸取。
六穴任旁二寸距:步廊位于五肋隙,
四三隙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齐。
2.9 手厥阴心包经(图26、图27、图28)
穴 名
位 置
主 治
刺灸法
1
天池
乳头外铡旁开1寸第四肋间隙
胸闷、胁痛、腋下肿痛
斜刺0.2寸,不宜深刺,可灸
2
天泉
腋纹头下2寸
心痛、胁胀、咳嗽、胸背及上臂内侧痛
直刺0.5~0.7寸,可灸
3
曲泽
(合穴)
肘横纹上,尺侧
胃痛、呕吐、热病、烦燥、心痛、心悸、肘臂痛
直刺0.5~0.8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4
郄门
(郄门)
腕横纹上5寸
心痛、心悸、呕血、衄血、疔
直刺0.5~0.8寸,可灸
5
间使
(经穴)
腕横纹上3寸,两肌腱正中间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烦燥、疟疾、癫狂、痫症
直刺0.5~1寸,可灸
6
内关
(络穴)
腕横纹上2寸,两肌腱之 间
胸胁病、心痛、心悸、胃痛、 热病、癫痫、呕吐
直刺0.5~1寸,可灸(八脉交会穴)
7
大陵
(输、原穴)
腕横纹正中凹陷部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胸胁痛、癫狂、痫症
直刺0.3~0.5寸,可灸
8
劳宫
(荥穴)
握拳中指尖点掌处
心痛、癫狂、痫症、呕吐、口疮、口臭、鹅掌风
直刺0.3~0.5寸,可灸
9
中冲
(井穴)
手中指尖端之中央处
心痛、烦闷、昏厥、舌强不语、热病、中暑、惊厥
直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歌诀:
九穴心包手厥阴,天池天泉臂上寻,
曲泽郄门间使深,内关大陵腕横纹,
劳宫中冲指尖针。
2.10 手少阳三焦经(图29)
穴 名
位 置
主 治
刺灸法
1
关冲
(井穴)
无名指外侧,指甲角后1分
头痛、目赤、 舌强、咽肿痛、心烦、热疬
斜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2
液门
(荥穴)
第四、五指缝间,握拳取之
头痛、目赤、耳聋、咽肿痛、手臂痛
向掌骨斜刺0.3~0.5寸,可灸
3
中渚
(输穴)
俯掌、手背第四、五掌骨间,关节后凹陷处
头痛、目赤、耳鸣聋,咽肿痛、热病
直刺0.3~0.5寸,可灸
4
阳池
(原穴)
天腕关节部,凹陷处
耳聋、腕痛、肩臂痛
直刺0.3寸,可灸
5
外关
(络穴)
阳池上2寸,尺桡两骨间(八脉交会穴)
热病、头痛、颊痛、耳鸣聋、胁痛、手指痛
直刺0.7~1寸,可灸
6
支沟
(经穴)
阳池上3寸,尺桡两骨间
便秘、暴  、耳鸣聋、呕吐、肩背酸重
直刺0.7~1寸,可灸
7
会宗
(郄穴)
腕后3寸,支沟尺侧1横指
耳聋、上肢痛、痫症
直刺0.5~1寸,可灸
8
三阴络
阳池上4寸,尺桡骨之间
暴  、耳聋、手背痛
直刺0.5~1寸,可灸
9
四渎
肘尖下5寸,尺、桡骨之间
暴  、耳聋、齿痛、前臂痛
直刺0.5~1寸,可灸
10
天井
(合穴)
屈肘、肘尖上方1寸、凹陷处
偏头痛、胁肋、颈项、肩臂痛
直刺0.3~0.5寸,可灸
11
清冷穴
天井上1寸
肩臂痛
直刺0.3寸,可灸
12
消泺
前臂旋前时,肱三头肌外侧头隆起下缘
头痛、项项强痛、臂痛
直刺0.5~0.7寸,可灸
13
臑会
肩髎直下3寸
肩臂痛、气瘿
直刺0.5~0.8寸,可灸
14
肩髎
肩髃后1寸,凹陷处
肩重、臂痛
直刺或向下斜刺0.7~1寸,可灸
15
天髎
肩胛骨上角处
肩臂痛、颈项强痛
直刺0.3~0.5寸,可灸
16
天牗
胸锁乳突肌后缘
头晕、面肿、暴聋、目昏、项强
直刺0.3~0.5寸,可灸
17
翳风
耳垂后凹陷中
耳鸣聋、口眼歪斜、牙关紧、颊肿
直刺0.5~1寸,可灸
18
瘛脉
乳突之中央
头痛 、耳鸣聋
斜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19
颅息
耳后、翳风与角孙沿耳、翼连线的上、中交点处
头痛、 耳鸣、耳痛
下斜刺0.1寸,可灸
20
角孙
耳尖正上方发际处
耳红肿、目赤痛肿、齿痛
向下斜刺0.1寸,可灸
21
耳门
耳屏上切迹之前方,张口取穴
耳鸣聋、 耳、齿痛
直刺0.3~0.5寸,可灸
22
和髎
耳门之前上方
耳鸣、头重病、牙关枸急
斜刺0.1~0.3寸,可灸
23
丝竹空
眉毛外端凹陷处
头痛、目眩、目赤痛、眼睑瞤动
向后沿皮刺0.3寸
歌诀:
少阳三焦二十三,关冲无名指外端,
液门中渚阳池腕,外关支沟会宗偏,
三阳络四渎天井陷,清冷渊消泺上延,
臑会肩髎天髎肩,天牗翳风垂后边,
瘛脉颅息耳后点,角孙耳门开口现,
和髎丝竹孔眉端。
2.11 足少阳胆经(图30、图31)
穴 名
位 置
主 治
刺灸法
1
瞳子
目外眦外方,眶骨外侧缘凹陷中
头痛、目痛、视力衰退、目赤流泪
向外沿皮刺0.2~0.3寸,可灸
2
听会
耳屏间切迹之前,张张口取穴
耳鸣聋、齿痛
直刺0..5~0.7寸,可灸
3
上关
颧弓上缘,下关直上方凹陷处
头痛、耳鸣聋、齿痛、口眼歪斜
直刺0..3寸,不宜深刺,可灸
4
颔厌
鬓发上、入发际处
偏头痛、目眩、目外眦痛、耳鸣
向后沿皮刺0.3~0.5寸,可灸
5
悬颅
鬓发弧形连线之中点
偏头痛、目外眦痛
向后沿皮刺0.3~0.5寸,可灸
6
悬厘
鬓发之下际
偏头痛、目外眦痛
向后沿皮刺0.2~0.3寸,可灸
7
曲鬓
角孙前1横指处
鬓角痛、颔颊肿、牙关紧闭
向后沿皮刺0.2~0.3寸,可灸
8
率谷
耳尖上方,入发际1.5寸
偏头痛
沿皮刺0.3~0.5寸,可灸
9
天冲
耳廓后上方,入发际2寸
头痛、齿龈肿、癫症
沿皮刺0.3寸
10
浮白
耳后乳突后上方
头痛、耳鸣聋
沿皮刺0.3寸,可灸头痛
11
头窍阴
乳突后上方
头项痛、耳痛、耳鸣聋
沿皮刺0.3寸,可灸
12
完骨
乳突后上方凹陷中
头痛、失眠、颈项强痛、颊肿、齿痛、口眼歪斜
向下斜刺0.3~0.5寸,可灸
13
本神
前额发际内5分,神庭与头维之内 与外 交点
头痛、目眩、痫症
向后沿皮刺0.3~0.5寸,可灸
14
阳白
前额眉毛中央上1寸
前额痛、目眩、迎风流泪、外眦痛、眼睑 动
向下沿皮刺0.3~0.5寸,可灸
15
头临
阳白直下、入发际0.5寸
头痛、目眩、迎风流泪、外眦痛、鼻塞
向上沿皮刺0.3~0.5寸,可灸
16
目窗
头 泣后1.5寸
头痛、目眩、目赤痛
向后沿皮刺0.3~0.5寸,可灸
17
正营
目窗后1.5寸
偏头痛、目眩
向后沿皮刺0.3~0.5寸,可灸
18
承灵
正营后1.5寸
头痛、鼻渊、鼻衄
向后沿皮刺0.3~0.5寸,可灸
19
脑空
风池直上,枕外粗 隆之外侧
头痛、颈项强痛
向下沿皮刺0.3~0.5寸,可灸
20
风池
项后,枕骨下凹陷处
头痛、眩晕、颈项痛、目赤痛、鼻渊、肩背痛、热病、感冒
向鼻尖向直刺0.5~1寸,可灸
21
肩井
大椎与肩峰之间中点,肩部电高处
头项强、肩背痛、手臂不举、乳痈、中风、难产
直刺0.5寸,可灸
22
渊腋
腋中线上,腋下3寸
胁痛、腋下肿
斜刺0.3~0.5寸,可灸
23
辄筋
渊液前1寸,平乳头
胸满、气喘
斜刺0.3~0.5寸,可灸
24
日月
(募穴)
期门直下1肋间
呕吐、吞酸、黄疸、呃逆
斜刺0.3~0.5寸,可灸
25
京门
(肾募穴)
十二肋骨 离端下际
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痛
直刺0.3~0.5寸,可灸
26
带脉
十一肋骨端直下与脐平处
经不调、带下、疝气、腰胁痛
直刺0.5寸1寸,可灸
27
五枢
腹侧、平脐下3寸处
带下、疝气、腰胯
直刺0.5寸1寸,可灸
28
维道
五枢前下5分
腰胯痛、带下、阴挺、少腹痛
直刺0.5寸1寸,可灸
29
居髎
侧卧、髂前上刺与大转子连线之中点
腰腿痹、瘫痪
直刺0.5寸1寸,可灸
30
环跳
侧卧屈股取穴、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孙连线的外  内交点
腰胯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
直刺1.5~2.5寸,可灸
31
风市
大腿外侧中线上,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听点处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痒
直刺0.7~1.2寸,可灸
32
中渎
大腿外侧、 横纹上5寸
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直刺0.5~0.8寸,可灸
33
膝阳关
屈膝、在阳陵泉上3寸
膝肿痛、 筋挛急、小腿麻木
直刺0.5寸
34
阳陵泉
(合穴)
腓骨小头前下方之凹陷处(八会穴)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口苦、呕吐、胁痛
直刺0.8~1.2寸,可灸
35
阳交
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后缘(阳维脉郄穴)
胸胁胀痛、膝痛、足痿无力
直刺0.5~0.8寸可灸
36
外丘
(郄穴)
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前缘
颈项痛、胸胁痛
直刺0.5~0.8寸可灸
37
光明
(络穴)
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
膝痛、下肢痿痹、目痛、夜盲、乳胀痛
直刺0.7~1寸可灸
38
阳辅
(经穴)
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
偏头痛、目外眦痛、腋下痛、瘰疬、胸、胁、下肢外侧痛
直刺0.5~0.7寸可灸
39
悬钟
(绝骨)
外踝高点上3寸
半身不遂、颈项强、胸腹胀满、胁痛膝腿痛、脚气
直刺0.4~0.5寸,可灸
40
血墟
(原穴)
外踝前下缘凹陷处
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吐酸、下肢痿痹、外踝肿
直刺0.3~0.5寸,可灸
41
足临泣
(输穴)
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下方的凹陷中(八脉交会穴)
目外眦痛、目眩、胸胁痛、乳房胀痛、足跗肿痛
直刺0.3~0.5寸,可灸
42
地五会
足第四、五跖骨间,小趾伸肌腱内缘
目赤痛、腋下肿、足背红肿、乳房胀痛
直刺0.3~0.5寸
43
侠溪
(荥穴)
第四、五趾缝间、趾蹼缘之上方
外眦痛、目眩、耳鸣、颊颔痛、胁肋痛、热病
向下斜刺0.2~0.3寸,可灸
44
足窍阴
(井穴)
第四趾外侧趾甲角后一分许
偏头痛 、目痛、耳聋、胁痛、多梦、热病
斜刺0.1~0.2寸,可灸
歌诀:
足少阳胆四十三,瞳子髎位眶外缘,
听会上关上颔厌,悬颅悬厘曲鬃连,
率谷天冲浮白现,头窍阴完骨冶失眠,
本神阳白眉上边,头临泣目窗医目眩,
正营承灵脑空悬,风池肩井肩高点,
渊腋辄筋胸满喘,日月京门带脉疝,
五枢维道居髎瘫,环跳风市麻痒痊,
中渎之下膝阳关,阳陵泉阳交胸胀满,
外丘光明疾在眼,阳辅悬钟血墟原,
足临泣地五会缘,侠溪足窍阴趾边。
2.12 足厥阴肝经(图32、图33)
穴 名
位 置
主 治
刺灸法
1
大敦
(井穴)
足大趾末节的外侧趾背上,外侧趾甲根与趾关节之间
阴挺、疝气、崩漏、遗尿
斜刺0.1~0.2寸,可灸
2
行间
(荥穴)
足第一、二趾的趾缝间,趾蹼缘之后方
月经过多,尿道疼痛、遗尿、尿不通、疝气、口角歪斜、目赤肿痛、胁痛、头痛、目眩
斜刺0.5寸,可灸
3
太冲
(输、原穴)
第一、二趾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崩漏、疝气、遗尿、尿不通、胁胀、口角歪斜、小儿惊风、痫症、头痛、眩晕、失眠
直刺0..5寸,可灸
4
中封
(经穴)
内踝前1寸,胫骨前肌肌腱之内侧凹陷处
阴部痛、遗精、疝气、小便不通
直刺0.3~0.5寸,可灸
5
蠡沟
(络穴)
内踝高点上5寸,胫骨内侧缘处
经不调、尿不利、疝气、胫部酸痛
向后沿皮刺0.3~0.5寸,可灸
6
中都
(郄穴)
内踝高点上7寸
崩漏、疝气
沿皮刺0.3~0.5寸,可灸
7
膝关
阴陵泉后方1寸处
膝内侧痛
直刺0.4~0.6寸,可灸
8
曲泉
(合穴)
膝关节内侧、屈膝、横纹头上方
阴挺 、少腹痛、尿不利、阴痒、惊狂、遗精
直刺0.5~0.8寸,可灸
9
阴包
股骨内上踝上
经不调、尿不利、腰骶引小腹痛
直刺0.6~0.7寸,可灸
10
五里
气冲下3寸,长收肌外缘
小腹胀、尿不通
直刺0.5~1寸,可灸
11
阴廉
气冲下2寸,长收肌外缘
经不调、腿股痛
直刺0.5~1寸,可灸
12
急脉
耻骨结节之下外侧、距任脉2.5寸
外阴部痛、疝气
艾条灸3-5分种
13
章门
(脾募穴)
侧腹部,第十一肋端之下际(八会穴)
呕吐、腹胀、泄泻、完谷不化、腰、背、胁肋痛
直刺0.8~1寸,可灸
14
期门
(募穴)
乳中线下,乳头下二肋间
胸胁痛、腹胀、胸满、呕吐、呃逆
斜刺0.3寸,可灸
歌诀:
一十四穴厥阴肝,大敦行间太冲看,
中封蠡沟中都疝,膝关之上为曲泉,
阴包五里上阴廉,急脉章门季肋端,
期门乳下二肋间。
三、奇经八脉与输穴及经外奇穴
3.1 督脉(图34、图35)
穴 名
位 置
主 治
刺灸法
1
长强
尾骨尖端与肛门之间中点,伏卧取穴
便血、便秘、痔疮、泄泻、脱肛、腰脊痛
直刺0.5~1寸,可灸
2
腰俞
骶管裂孔中
经不调、腰脊强痛、痫症、痔疾、下肢 痿痹
向下斜刺0.5寸,可灸
3
腰阳关
第四腰椎棘突
腰骶痛、下肢痿痹、经不调,遗精、阳萎
直刺0.5~1寸,可灸
4
命门
第二腰椎刺突下
脊强、腰痛、带下、阳萎、遗精、泄泻
直刺0..5~1寸,可灸
5
悬枢
第一腰椎棘突下
完谷不化、泄泻、腰脊强痛
直刺0..5~1寸,可灸
6
脊中
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黄疸、泄泻、痫症
直刺0..5~1寸
7
中枢
第十胸椎棘突下
胃脘痛、腰痛、脊强
直刺0..5~1寸,可灸
8
筋缩
第九胸椎棘突下
痫症、脊强、胃痛
直刺0..5~1寸,可灸
9
阴包
股骨内上踝上4寸
经不调、尿不利、腰骶引小腹痛
直刺0.6~0.7寸,可灸
10
灵台
第六胸椎棘突下
健忘、惊悸、心痛、脊背强痛、咳嗽
直刺0.5~1寸,可灸
11
神道
第五胸椎棘突下
健忘、惊悸、心痛、脊背强痛、咳嗽
直刺0.5~1寸,可灸
12
身柱
第三胸椎棘突下
咳喘、痫症、腰脊强痛、疔疮
直刺0.5~1寸,可灸
13
陶道
第一胸椎棘突下
脊强、头痛、疟疾、热病
直刺0.5~1寸,可灸
14
大椎
第一胸椎棘突上,约与肩相平
热病、感冒、咳喘、项强、骨蒸潮热
直刺0.5~1寸,可灸
15
哑门
入发际与分凹陷中
癫狂、痫症、中风、不语、后头痛、项强、暴 、鼻衄
直刺0.5~1寸,不宜深刺
16
风府
入发际1寸凹陷中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咽肿痛、中风不语、半身不遂
直刺0.5~1寸,不宜深刺
17
脑户
风府上1.5寸
癫痫、颈项强、头晕
沿皮刺0.3~0.5寸,可灸
18
强间
百会与风府之中点
癫狂、头痛、目眩、项强
沿皮刺0.3~0.5寸,可灸
19
后顶
强间上1.5寸
癫狂、痫症、头痛、晕眩
沿皮刺0.3~0.5寸,可灸
20
百会
两侧耳廓尖连线之中点取之
癫狂、中风、头痛、头晕、耳鸣、目眩、鼻塞、脱肛
沿皮刺0.3~0.5寸,可灸
21
前项
百会前1.5寸
痫症、头晕、目眩、头顶痛、鼻渊
沿皮刺0.3~0.5寸,可灸
22
囟会
百会前3寸,前发际后2寸
头痛、目眩、鼻渊
沿皮刺0.3~0.5寸,可灸
23
上星
入发际1寸
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
身后沿皮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24
神庭
前正中线,入发际0.5寸
痫症、惊悸、失眠、头痛、眩晕、鼻渊
向上沿皮刺0.3~0.5寸,可灸
25
囟素
鼻头尖端
昏厥、鼻塞、鼻衄、酒渣鼻
直刺0.2~0.3寸
26
人中
(水沟)
人中沟近上方正中
癫狂、痫症、惊风、昏迷、牙关紧、口眼歪斜、面肿
向上斜刺0.2~0.3寸
27
兑端
上唇尖端、人中沟与口唇接连处
癫狂、唇吻强、齿龈痛
直刺0.2~0.3寸
28
龈交
上唇与上齿龈之间
癫狂、鼻渊、牙龈肿痛
向上斜刺0.1~0.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歌诀:
督脉首穴为长强,尾骨肛门正中央,
腰俞腰阳关四下,二腰椎下命门乡,
悬枢脊中十中枢,筋缩九下医脊强,
至阳第七胸椎下,灵台神道六五当,
身柱陶道三一藏,大椎第一胸椎上。
以下十四穴位头上:哑门风府治癫狂,
脑户强间上后顶,百会前顶头中央,
囟会上星前神庭,素髎人中昏脊强,
兑端龈交唇带上。
3.2 任脉(图36)
穴 名
位 置
主 治
刺灸法
1
会阴
在会阴部正中,前后二阴中间
阴痒、经不调、肛门肿痛、尿不通、遗尿、遗精、癫狂
直刺0.5~0.8寸,可灸
2
曲骨
腹部正中线,脐下5寸
遗精、阳萎、带下、尿闭、疝气
直刺0..3~1寸,可灸
3
中极
腹部正中线,脐下4寸(膀胱募穴)
遗精、遗尿、尿不通、小便、频数、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阴痛
直刺0..8寸,可灸
4
关元
(强壮穴)
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小肠募穴)
遗精、遗尿、小便数、尿不通、经不调、痛经、带下、崩漏、小腹痛
直刺0.8~1.2寸,可灸
5
石门
腹部正中线,脐下2寸
崩漏、带下、闭经、产后出血、疝气、腹痛、泄泻、尿不通、遗尿 、水肿
直刺0.5~1寸,可灸
6
气海
(强壮穴)
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
崩漏、带下、经不调、产后出血、疝气、遗尿、腹痛、泄泻、水肿、便秘
直刺0.8~1.2寸,可灸
7
阴交
腹部正中线,脐下1寸
崩漏、带下、经不调、阴痒、脐周围痛、疝气、产后出血
直刺0.8~1.2寸,可灸
8
神阙
脐窝正中
中风脱症、肠鸣、腹痛、泄泻不止、脱肛
禁针、大艾柱灸5~15壮
9
水分
腹部正中线、脐上1寸
肠鸣、腹痛、水肿
直刺0.5~1寸,可灸
10
下脘
腹部正中线、脐上2寸
胃痛、腹胀、痢疾、肠鸣、呕吐、完谷不化
直刺0.8~1.2寸,可灸
11
建里
腹部正中线、脐上3寸
胃痛、呕吐、食不振、腹痛、水肿
直刺0.8~1.2寸,可灸
12
中脘
(八会穴)
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胃痛、腹胀、翻胃吞酸、呕吐、泄泻、痢疾、完谷为化
直刺1~1.5寸,可灸
13
上脘
腹部正中线、脐上5寸
胃痛、翻胃、呕吐、痫症
直刺0.8~1.2寸,可灸
14
巨阙
(心募穴)
腹正中线、脐上6寸
心胸痛、翻胃吞酸、噎膈、恶心、癫狂、痫狂、痫症、心悸
直刺0.3~0.8寸,可灸
15
鸠尾
(络穴)
剑突下方、脐上7寸
心胸痛、翻胃、癫狂、痫症
向下斜刺0.5寸
16
中庭
胸骨正中线上,平第五肋间隙
胸胀满、噎膈
沿皮刺0.3~0.5寸,可灸
17
膻中
(八会穴)
胸骨正中线、两乳头正中(心包募穴)
气喘、呃逆、胸痛、产妇乳汁少
沿皮刺0.3~0.5寸,可灸
18
玉堂
胸骨正中线上,平第三肋间隙
咳喘、胸痛
沿皮刺0.3~0.5寸,可灸
19
紫宫
胸骨正中线上、平第二肋间隙
咳喘、胸痛
沿皮刺0.3~0.5寸,可灸
20
华盍
胸骨正中线上、平第一肋间隙
气喘、咳嗽、胸痛
沿皮刺0.3~0.5寸,可灸
21
璇玑
胸骨正中线上、天突与华盍之间
咳喘、胸痛
沿皮刺0.3~0.5寸,可灸
22
天突
胸骨上窝正中
咳喘、暴 、呃逆、咽肿痛
向胸骨后下方斜刺0.5~0.7寸,不宜深刺,可灸
23
廉泉
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舌下肿、舌缓流涎、舌强不语、暴 、吞咽困难
向上直刺0.5~1寸
24
承浆
颏唇沟正中凹陷处
口眼歪斜、面肿、龈肿、齿痛、流涎、癫狂
向上斜刺0.2~0.3寸,可灸
歌诀:
任脉会阴两阴间,曲骨中极上关元,
石门气海(脐)下寸半,阴交神阙脐中点。
七穴隔一(寸)脐上边:水分一寸二下脘,
建里中脘和上脘,巨阙鸠尾癫狂痫。
以下五穴五肋间:中庭颤中呃气喘,
玉堂紫宫华盍连。璇玑天突窝中点,
廉泉承浆唇沟陷。
3.3 冲脉(图37)
项名
明 细
1
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
2
向上行于脊柱之内;
3
其外行者经气冲部与足少阴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
4
上达咽喉;
5
环绕口唇;
1
会阴(任1)
2
横骨(肾11)
3
大赫(肾12)
4
气穴(肾13)
5
四满(肾14)
6
中注(腹,肾15)
7
肓俞(肾16)
8
商曲(肾17)
9
石关(肾18)
10
阴部(肾19)
11
通谷(腹,肾20)
12
幽门(肾21)
歌诀:
冲脉起于小腹内乎,下出会阴部;
上行于脊柱内向上行;
经气冲交会肾经,沿腹两侧向上冲;
上达咽喉通,环绕口唇终。
冲脉交会首会阴,横骨大赫气穴跟,
四满中渚肓俞肾,商曲石关阴都寻,
通谷最后是幽门。
3.4 带脉(图38)
项名
明 细
1
起于季胁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胆26)、五枢(胆27)、维道(胆28)
2
横行绕身一周
1
带脉(胆26)
2
五枢(胆27)
3
维道(胆28)
歌诀:
带脉起于季胁下,斜向下行带脉穴,
内斜五枢维道接,横行桡身一周也。
带脉交会穴有三:带脉、五枢、维道全。
3.5 阳跷脉(图39)
项名
明 细
1
起于足跟外侧(申脉、仆参);
2
沿外踝上行,经腓骨后缘,沿大腿外侧,胁肋后方,从腋缝后上肩,沿颈部挟口角,进入目内眦(睛明),与阴跷脉相会合,再沿足太阳进上额;
3
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部
1
申脉(膀胱62)
2
仆参(膀胱61)
3
跗阳(膀胱59,阳跷脉郄穴)
4
居髎(股,胆29)
5
臑俞(小肠10)
6
肩髃(大肠15)
7
巨骨(大肠16)
8
地仓(胃4)
9
巨髎(鼻,胃3)
10
承泣(胃1)
11
晴明(膀胱1)
12
风池(胆20)
歌诀:
阳跷脉起足跟外;
上行沿外踝, 经腓后沿大腿外侧,
再上行到胁肋,沿颈挟口内眦哉,
相会合于阴跷脉,再沿膀胱经上额;
在风池合胆经脉。
阳跷交会十二穴:申脉仆参跗阳诀,
居髎臑俞肩臑也,巨骨地仓巨髎别,
承浆睛明风池穴。
3.6 阴跷脉(图40)
项名
明 细
1
起于足舟骨的后方(照海);
2
上行于内踝的上部;
3
直上沿大腿内侧后缘;
4
至前阴部;
5
再上沿胸部;
6
进入缺盆部;
7
上行结喉旁人迎之前;
8
沿颧骨部;
9
到达目内眦(睛明),与阳跷脉相会合
1
照海(肾6)
2
交信(肾8、阴跷脉郄穴)
歌诀:
阴跷脉起足照海;上行经内踝;
直上沿大腿内侧;到前阴、上沿前胸肋,
进入缺盆,上行结喉侧,沿颧骨至晴明合阳跷脉。
阴跷脉交会穴:照海交信郄穴也。
3.7 阳维脉(图41)
项名
明 细
1
起于足跟部(金门)
2
向上出于外踝
3
沿足少阳上行, 经过髋关节部
4
循胁肋后侧
5
从腋后上肩
6
到前额
7
再到项后,合于督脉(风府、哑门)
1
金门(足、膀胱63)
2
阳交(胆35、阳维脉郄穴)
3
臑俞(小肠10)
4
天髎(三焦15)
5
肩井(胆21)
6
头维(胃8)
7
本神(胆13)
8
阳白(胆14)
9
头临泣(胆15)
10
目窗(胆16)
11
正营(胆17)
12
承灵(胆18)
13
脑空(胆19)
14
风池(胆20)
15
风府(督16)
16
哑门(督15)
歌诀:
阳维脉起足跟,出外踝,经髋循,
腋下后侧、肩上奔,到前额、合督脉于哑门。
阳维脉交会十六穴:金门阳交臑俞决。
天髎肩井上头维,本神阳白头临泣,
目窗正营承灵兮,脑空风池风府齐,
合于督脉哑门聚。
3.8 阴维脉(图42)
项名
明 细
1
起于小腿内侧(筑宾)
2
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
3
与足太阳经相合
4
沿着胸部
5
与任脉会于颈部(廉泉)
1
筑宾(肾9、阴维脉郄穴)
2
府舍(脾13)
3
大横(脾15)
4
腹哀(脾16)
5
期门(肝14)
6
天突(任22)
7
廉泉(任23)
歌诀:
阴维脉起小腿内侧部,
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
与脾经合沿胸乎,
与任脉合于颈部。
阴维脉交会穴:七个筑宾上府舍,
大横腹哀期门也,天突廉泉颈部穴。
3.9 经外奇穴(图43-图49)
穴 名
位 置
主 治
刺灸法
1
印堂
两侧眉头连线之中点
小儿惊风、前额痛、鼻渊
向下方沿皮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2
太阳
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之中点,向后凹陷处
头痛、目赤肿痛
直刺或向后斜刺0.3~0.4寸,或三棱针刺出血
3
鱼腰
眉毛正中
眉棱骨痛、眼睑 动、目翳、目赤痛
沿皮刺0.2~0.3寸
4
四神聪
在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
头痛、晕眩、失眠、健忘、痫症
斜刺0.5~1寸
5
全津玉液
舌下系带两侧静脉上
呕吐不止、舌强不语
舌尖舐上胖腭,三棱针点刺出血
6
定喘
大椎旁开5分
哮喘、咳嗽、项强、肩背痛
向椎体方向斜刺0.5~1寸,可灸
7
华佗夹脊
第一胸椎起至第五腰椎止,每椎沿棘突旁开各1穴
与相平的背俞穴主治相似
沿棘突边直刺,胸椎部0.5~1寸,腰椎1.5~2寸,均可灸
8
胃管下俞
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呕吐、腹痛
斜刺0.5~0.7寸,可灸
9
腰眼
第四、五腰椎棘突间的两旁凹陷处、俯卧取穴
肺痨、经不调、腰痛
直刺0.5~1.5寸,可灸
10
十七椎
第五腰椎棘突下凹处
腰痛
直刺0.5~1寸,可灸
11
子宫
中极旁开3寸
阴挺、经不调
直刺1~1.5寸,可灸
12
肩前
(肩内陵)
垂臂、腋前纹端与肩髃连线中点
肩臂痛、上肢不遂
直刺0.6~1寸,可灸
13
中泉
阳池与阳溪之间凹陷处
胸闷、吐血、胃痛
直刺0.3~0.5寸,可灸
14
四缝
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二关节横纹
小儿疳积
三棱针点刺、挤出黄色液体
15
十宣
两手十指尖端,距指甲1分
中风、热病、昏迷、咽肿、指端麻
三棱针点刺出血
16
八邪
微握拳、手背五指缝上端、共8穴
手背红肿、手指拘挛
向掌骨间斜刺0.3~0.5寸
17
膝眼
屈膝、髌 带两侧之凹陷处
膝冷痛、下肢乏力
针尖斜向中间、针0.5~1寸,可灸
18
尾穴
足三里下2寸
肠痈、下肢痿痹
直刺0.5~1.3寸
19
胆囊穴
阳陵泉下1寸处
胁痛、下肢痿痹
直刺0.5~1.3寸
20
八风
足背五趾的趾缝间,趾蹼的后方
脚气、脚背红肿
向上刺0.5寸
歌诀:
经外奇穴首印堂,位于两眉头中央,
眉梢眦后凹太阳,眉毛正中鱼腰藏,
四神聪失眠健忘,金津玉液呕舌强,
定喘华佗夹脊相,胃管下俞腰眼乡,
十七椎子宫阴挺匡。肩前中泉四缝疳,
十宣八邪和膝眼,阑尾穴胆囊穴连,
八风足背趾蹼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奇经八脉
195穴
针炙
十二筋络
执考常用针灸经络穴位表
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