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诺奖热门被言中!625万人民币奖励他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

北京时间10月3日下午5点30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评选委员会秘书托马斯·珀尔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洛琳医学院宣布,因发现细胞的自噬机制(mechanismsfor autophagy),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获得该奖,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约625万人民币)。



据诺贝尔官方网站报道,自噬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自食”,自噬机制是细胞成分降解和回收的基本处理机制。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首先观察到,细胞能通过封闭细胞膜形成袋状囊泡,囊泡被运输到一个“回收室”即溶酶体后,其包裹的内容物被降解,溶酶体降解概念诞生。


此后,科学家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困难重重,直到90年代初,大隅良典用面包酵母确定了基因自噬是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详细阐明了自噬机制,并表明如此精密的机制也存在与人类细胞之中。该机制的发现,是我们理解细胞如何回收内容物的新范例,他的发现打开了理解许多生理过程的通路,比如,在适应饥饿或者响应感染时,自体吞噬的重要性。此外,因自噬过程涉及若干条件,自噬基因的突变能导致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更重要的是,他在90年代初就拥有了一种识别和描述参与自噬机制过程关键基因的方法,这一重大突破性成果发表于1992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901年首次颁发,1901-2015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总共颁出了106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9年因一战或二战中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健康:从“断食”到“熬夜”,最新两届的诺贝尔医学奖都关乎养生…
一张图解读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研究
细胞大扫除:自噬作用|诺贝尔生物学奖
2016诺贝尔生理学奖:大隅良典和吃掉自己的细胞(图)
2016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自噬作用机制详解
2016年诺奖获得者:大隅良典 (“细胞自我吞噬”的基因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