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礼无法,专法非法”,浅论朱元璋礼治思想的探索和实践

世人皆知朱元璋重法,在国家治理中大力推进“法治”建设。然而,在朱元璋的治国思想中,法治只是其中一方面。事实上,除了法治之外,他还特别主要“礼”的一面,这就是所谓的礼治。明之前是元朝,元吸取儒家文化不足,礼停留在国家层面,深入民间不够,而且还有着较为明显的蒙古特色,所以在“礼”上做得很不到位。朱元璋有感于这一点,在建立政权后,在进行法治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礼治建设。

朱元璋的礼治思想

礼治,也就是以礼治国,这是儒家主张的思想学说。礼在漫长的时期内主要用于维护宗法等级,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朱元璋同样继承了这一点。天下初定时,朱元璋就曾告谕礼部尚书牛谅,“礼者,国之防范,人道之纪纲。朝廷所当先务,不可一日无也”;同时,他还指出,“有礼则治,无礼则乱。”这说明朱元璋已经充分认识到礼的重要性。礼如此重要,通过礼可以达到什么目的呢?《明太祖实录》有载“礼立而上下之分定,分定而名正,名正而天下治矣。”显而易见,就是要维持三纲五常的秩序,维护社会阶层的等级名分,最终实现天下之治,最终实现“十年平之,十年富之,十年和之”的目标。

我们知道,礼偏向道德,是软约束,如何才能使其固定下来,并使人们严苛遵守呢?这就是礼法。朱元璋认为“非礼则无法,若专法而无礼,则又非法也。所以礼之为用,表也,法之为用,里也。”礼与法结合便表里呼应,成为一体。明代的法律大都承袭唐,而又结合明代实际,使得礼,尤其是成文之礼,具有刑法的性质。任何人一旦无礼或非礼,不仅受到道德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责罚。登基称帝后,朱元璋即“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明初修订完成的《洪武礼制》、《礼仪定式》、《诸司职掌》等书籍都有类似的规定,并且后来都上升到法的高度,成为不可动摇的礼法。

朱元璋礼治思想的探索和实践

明朝初年,治礼和立法活动比较频繁,这其实是朱元璋对于礼治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当时,朱元璋召集天下大儒,编写而成《大明集礼》,对冠服、车辂、仪仗、卤簿、字学、音乐等内容都做了详细规定,“凡升降仪节,制度名数,纤悉毕具。”《大明集礼》只是拉开了明代礼制的基本框架,朱元璋之后,朱棣等皇帝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大明集礼》是明朝修礼的直接成果,为了使这一成果得到落实,朱元璋尤为注重教化的作用。所谓教化,就是儒家一贯倡导的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为了明教化,朱元璋身体力行,多次颁布《教民榜文》,大力推行基层教化。榜文不仅是教育引导,还有法令的星的性质,如明代的“耆宿”“里老”制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推行的。

朱元璋认为,“明教化者,在于兴学校。学校兴,则君子务德。”因此,他将教化的重点放在学校。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在府州县三级大力兴办学校,请地方名儒“讲道论德”,教导学生学习经史、九章以及养老、乡饮酒等礼仪,其目的就是要“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

除了颁布榜文、兴办学校,朱元璋在地方还积极探索申明亭、旌善亭以及木铎等制度,不断将礼之教化得以继承,融入民风民俗。

礼治对明朝后世的影响

朱元璋在“礼治”方面的探索,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奠定了明朝礼制的基础。后世对这一动作,既有继承,也有所发展。朱元璋之后,其子孙修礼动作不断。惠宗朱允炆修纂而成《礼制》,成祖朱棣制定了巡狩、监国、经筵日讲等礼制,明世宗朱厚熜编纂而成了《大礼集议》《明伦大典》,这些礼制大都颁示天下,严格遵守,体现了统治者对礼的重视。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明朝宫廷发生的大礼仪之争也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在礼的问题上,明世宗与大臣来不得半点妥协,这多半继承了朱元璋对礼苛求的态度。“大礼议”名义上是礼,实质上追求法和秩序,这也再次验证了礼与法表里关系的统一。

同时,得益于礼的教化深入,到了明中后期,在士大夫的推行下,以“家礼”为代表的民间礼制也在悄然发生变革。一方面,“礼因俗制”,如清明、七月半墓祭之礼,丧葬之礼,相对于宋代,更加通俗化和社会化,适合民间行情;另一方面,礼下于庶人。在遵循礼之从俗的同时,就会向简的一面转化,毕竟要接地气。礼之简易的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结语

综合来看,朱元璋大力推行礼治的初衷,既有因袭前代之制,重振华风的目的;也有正人心、厚风俗的治国需求。元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礼制上汉化过程缓慢,让人不免有种断裂感。所以,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恢复和确立礼制的愿望十分强烈。朱元璋对礼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礼入法和以礼教化上,因而修订了大量的关于礼仪的规定,并为后世所遵守和延续。因此,明初初期的礼治探索其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在礼的推行上,朱元璋又特别强调法的作用,“非礼无法,专法非法”,礼与法的融合才是比较适合的状态。所以,在明朝的治理结构上,出现了礼治与法治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融合的路径,二者各有裨益,又相互补充。就机理而言,这是传统礼法文化的精华所在,当为后世借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德顺等:从礼治到法治
《论语?先进?子路等侍坐章》资料
浅论儒家之礼
多元时代需要更强大的民族精神——中国礼乐文化传统的现实意义[
(两材料)关于“礼”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看朱元璋如何用「乡饮酒礼」教化万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