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沙林林,张树剑|针灸医案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作者简介:

沙林林,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针灸临床及文献研究。

张树剑,青年中医学者,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目前对针灸医案的研究可分为三类:1)针灸医案综合性研究;2)医家医著针灸医案研究;3)针灸医案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其中,针灸医案综合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医案研究的概况、不同历史时期的医案整理及特点研究;医家医著针灸研究主要集中于杨继洲、王执中等著名医家及部分类编类著作的医案研究,针灸医案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将医案作为学习内容、利用针灸医案教学及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等。据此,认为针灸医案的研究范围可进一步扩大,且在研究过程中须注意排除重复资料、纠正传谬,此外,针灸医案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仍有拓展空间。

医案,是医生对患者信息、病因、症状、诊疗过程、疗效等的记录,是临证的第一手资料,体现着医家在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穴、术)应用的方法思路。从汉代开始就有医案的记载,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扁鹊治虢太子尸厥的案例。在此后的医学文献中,医案也都是备受关注的部分。近年来对历代针灸医案的研究受到业界学者的关注,并且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50-2016年)对当前针灸医案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筛选了相关文献40篇,并依据文献内容将其分为针灸医案综合性研究、医家医著针灸医案研究、针灸医案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同时,对针灸医案的研究现状及问题作出思考。

1 针灸医案综合性研究

1.1
针灸医案的研究综述

岗卫娟[1]考察了古代针灸医案概况及其研究现状,认为清以前有近百种著作载有针灸医案,以《扁鹊心书》《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中记载的针灸医案数量较多;近现代对针灸医案进行注释整理的主要有《古代针灸医案释按》《古今名医医案赏析》等;学术研究中大部分是对杨继洲针灸医案的研究,其他医家的相关研究较少。

1.2
不同历史时期针灸医案的研究

黄凯文[2]借助《二十四史》的史料研究针灸医案,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医家已采用针药结合方法治病;西汉时期经络学理论已在指导临床;各时代的医家常采用放血疗法、单穴治病等。邓伟[3]则详细地从医史文化背景分析了秦汉至明代各时期的针灸学发展及针灸医案的概况,重点统计梳理了每个时期医书、史书、笔记等书籍中的针灸医案,分时期阐述了这些医案的记叙特点,还分析了宋金元时期的误治医案,如灸误、滞针等。该研究对针灸医案的收集较为全面,但未对医案诊疗特点作细致探讨。卓春萍[4]对明代针灸医案进行了整理,介绍了医案的叙述方式,又将其分为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进行了简略分析,认为该时期的医案体现了针灸药并用而重灸、强调刺法、沿用砭法等特点。此外,卓氏还结合医案分析了杨继洲、汪机等著名医家的诊疗思想,最后总结了该时期医案的整体特点。该研究对医案本身部分的分析十分简明。

1.3
艾灸医案的专题研究

马力群[5]对艾灸医案作了专题研究,整理了从古代至近现代的艾灸医案,阐述了宋及宋以前至近现代的艾灸疗法医案特色及发展规律,重点探讨了艾灸疗法在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的应用规律。此外,马氏还就误灸、热证是否可灸、灸量、艾灸补泻、灸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2 医家医著针灸医案研究

2.1
历代医家医案研究

2.1.1 仓公针灸医案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仓公医案25则,其中针灸医案5则。邓伟等[6]通过对这5则针灸医案分析,认为这些针灸医案在写作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格式,同时体现了其临证时“刺灸察脉、取脉动为治、重灸刺之误”的诊疗思路

2.1.2 杨继洲针灸医案

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记载了杨氏针灸医案27例。近年来学者们对杨氏针灸医案研究热度有增无减,且视角多样化。笔者对杨氏针灸医案的研究作了如下回顾。1)杨继洲医案辨证论治研究:目前对杨氏针灸医案辨证思路及论治特点研究,许多学者认为杨氏针灸医案体现了其辨证求因、标本缓急、选穴精当、针灸药并用、注重手法等特点。如倪夕朗[7]认为杨氏提倡针灸药的兼用更重视针刺,选穴精当更重视配合手法补泻,标本缓急更重视治本;朱仲华[8]从痰证医案分析,提出杨氏重视脾胃以治痰之源及重视泻用六数的观点等。2)杨继洲艾灸医案研究:马力群等[9]研究杨氏的艾灸医案,总结了其在艾灸疗法方面的学术特色,如治病务求其本、针灸药结合各取其长、临证灵活等。谢煜等[10]则分析杨氏医案中灸法的运用,提出了杨氏在诊疗中以病势的轻重来决定灸量的大小,重视灸治及病后调护等观点。两位学者都研究杨氏艾灸疗法,但一个宏观分析艾灸医案的整体特色,一个具体于灸法的运用,研究结果各具特色。3)杨继洲医案针药结合思想的研究:潘爱环等[11]研究《针灸大成》中针药并用的医案,如手臂不举、疳积等案例,认为杨氏的针灸药结合思想核心在其根据针灸药之专长,结合对病的脉理精思、脉证合参、辨证审因,选取针、灸、药单治或兼施。4)杨继洲医案取穴与针法特点的研究:杨氏医案取穴研究,如王锦平[12]、王振国[13]等分别在分析杨氏医案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杨氏临证取穴的基本特点,认为杨氏因证施穴、循经取穴,脏腑病善取门、海、俞、募穴,经络滞常取原、别、交、会穴,调节整体运用八脉交会穴,并重视经验穴和奇穴配伍。杨氏针法特点的研究,如贾红玲等[14]通过整理《针灸大成》中6则明确记载针刺手法操作的医案,认为杨氏针法分为九六补泻针法、生成补泻针法和盘针法,并介绍了每种针法的具体操作和理论机制。

2.1.3 王执中针灸医案

王执中所著《针灸资生经》载有针灸医案80多则。对王氏针灸医案的研究,如张兴镇等[15]撰文总结了王氏医案的特点:重视辨证审因、秉承前人又结合自身经验、推崇灸法等;王宝华[16]分析了王氏医案辨治特点,认为王氏辨治重视对病势、病性和病位的辨识;岗卫娟[17]亦认为王氏重视受病处,取穴重视受病处,同时强调辨别疾病本质如病之先后、病位及病程等因素。

2.1.4 窦材针灸医案

窦材所著《扁鹊心书》和《神方》中有较多的灸法医案。魏立新[18]通过研究《扁鹊心书》中的医案,认为医案中施灸量大、壮数多是其温补学派理论思想的体现,常用关元、命关、中脘等是其重视元阳、顾脾胃思想的体现,此外,还指出窦氏倡导以灸防病保健、强身健体。岗卫娟[19]亦认为窦氏重视元阳及脾肾、重视灸法、壮数多,还认为势轻者多用药解,病势重者多用灸法,壮数也随病势增加是其诊疗思想的体现。

2.1.5 罗天益针灸医案

罗天益所著的《卫生宝鉴》中记载针灸医案17则。袁宜勤等[20]依据《卫生宝鉴》中的针灸医案,探讨了罗氏的针灸治疗特色,认为罗氏重用灸法以温补脾胃,善用灸熨以温补阳气、通经散寒,常用针砭刺络放血以泄热祛邪排毒,亦注重针灸药结合。

2.1.6 赵辑庵针灸医案

赵辑庵,所著《针灸验案》中记载了赵氏针灸医案80则。岗卫娟[21]认为其在针灸治疗时强调辨证准确,临证时多尊崇古人,强调辨经选穴、辨性定法及用针用药理相通,针刺手法与现代通行进针后迟久出针的方法不同,其行针是对某一腧穴实施手法完毕出针后才针刺另一腧穴。

2.1.7 邱茂良医案针灸医案

邱茂良,近现代著名医家。何崇编著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邱茂良》中收录其针灸医案70则。王耀帅[22]通过研究该书中的邱氏针灸医案,总结出其凡病注重辨证施治、疑难病症注重针灸药结合治疗,针灸术法注重多样化(如应用皮肤针、皮内针等)等临床经验,并探讨了这些经验对临床发展的影响。

2.2
医案类编著作研究

《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是作者将前人医籍的内容选编或收集整编而成,目前已有学者对其中的针灸医案进行了研究;《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虽不属于专门的医案类编著作,但其收录了宋以前的针灸医案,在此一并讨论。

2.2.1 《名医类案》针灸医案

《名医类案》,由明代江瓘选录上自汉代淳于意,下迄嘉靖年间经、史、子、集所载历代名医验案及家藏秘验编撰而成。此书收录医案2 400余例,其中不乏大量针灸医案。李记泉等[23]在整理该书中医案的基础上,选取了脉象为典型的浮、沉、迟、数并且治疗上又采用针灸疗法的一类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古人对脉象和针灸治法之间关系的认识,并探讨了其中的规律。

2.2.2 《古今医案按》针灸医案

《古今医案按》是清代医家俞震集秦汉至清康熙年间60余位医家的1 000余则临床医案编著而成,其中大部分医案都附有按语分析。陈峰[24]通过对该书中针灸医案及其按语的探析,认为这些按语反映了俞震乃至清代医家诊疗上提倡针、灸、药并重、虚损病用灸法、急重病症针药合等诊疗观点。

2.2.3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医案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由宋代王惟一编撰,书中记载针灸医案7则。冉新[25]对该书所载的针灸医案来源及其讹误进行了考证,指出了其中记录传抄的错误并予以纠正,如文中指出唐永淳元年的《千金翼方·卷二十六》中“时有深州刺史成君绰,忽患颈肿如数升,喉中闭塞……针其右手次指之端《铜人》将商阳误少商,颈肿讹为腮领肿。

3 针灸医案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1
将医案作为学习内容

近年来一些教师也关注到针灸医案,将其作为学习内容,带入课堂学习中。如龚东方等[26]认为针灸医案作为学习内容能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及提高其辨证能力,并提出需要用研究、思考、揣摩,并结合医家学术思想等方法来读医案的观点;夏晓红等[27]以杨继洲医案为例,探讨其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认为杨氏对中医经典的学习勤求博采,撷精汲华,治疗时针灸药不偏颇等特点对学生临床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3.2
利用医案进行针灸教学

部分教师将针灸医案的分析作为课堂教学的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如高希言等[28]通过课堂医案教学的研究,从病案的选择和病案教学两方面介绍了如何进行医案教学。韩红艳[29-30]通过一些灸案例的讨论教学,发现该方式能增加学生对医案知识的把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此外,何琦等[31]将针灸医案讨论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法对比,发现采用前者教学的学生各方面明显优于后者,认为该方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纵横联系,对辨证思维的培养,亦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3.3
针灸医案教学网络平台构建

还有部分老师,将针灸医案学习及教学与现代网络技术结合。如赵欣纪等[32]认为构建针灸医案教学平台亦能提高学生针灸临床思维能力,并对如何构建该平台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了阐释。张红凯等[33]认为针灸医案学习网站将散于古今书籍中针灸医案进行了汇总和整理,实现了古今针灸医案库的建立及其数字化,方便查找与检索,为相关专业师生和针灸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殷振瑾等[34]还专门介绍了该网站检索、课程管理、学习管理三大模块的功能及操作,以便助于学生更好的使用该平台。

4 小结与思考

综上,近年来学者对针灸医案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即针灸综合性医案研究、医家医著针灸医案研究、针灸医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合性研究主要有岗氏对针灸医案概况及研究现状的研究、邓氏和卓氏等对不同时期针灸医案的统计及特点研究,以及马力群对各时期艾灸医案的专题研究;医家医著的针灸医案研究中,杨继洲及其《针灸大成》由于在当时影响较大,近来研究较多,而其他医家的医案研究较少,还有部分学者对针灸医案类编医籍的中医案特点的研究;针灸医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关于将医案学习内容、如何利用医案教学及构建和使用医案教学网络平台的研究,研究较为全面。总之,针灸医案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为后人继续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不过,目前针灸医案的研究空间仍较大。首先,对针灸医案的研究范围可进一步扩大。1)对著名医家的关注可更全面,同时对非著名医家及综合性医籍也应予关注。目前对著名医家及其相关著作的针灸医案研究较多,仍有遗漏,如宋代许叔微、金代张子和等;另外某些非著名医家,如宋代曹居白、明清时期韩贻丰等,也有针灸医案值得关注。此外,综合性医籍中的针灸医案研究较少,或未有专门整理研究,如《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2)对一些非医文献中针灸医案缺乏研究。古代不少非医文献中可见散在针灸医案,如史书类的《南史》《宋史》等,笔记类《邵氏闻见后录》《齐东野语》等。3)对近现代针灸医案应予以一定重视。目前对古代针灸医案的研究多集中在宋金元时期,尤其是明代,而对于近现代针灸医案研究较少。例如,民国时期有很多医籍及刊物都记载了大量针灸医案,当时影响较大的《针灸杂志》还设有针灸医案的专栏,其中医案的数量达1 000则之多,而这些医案至今尚未有研究。


其次,在研究针灸医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排除重复及其传抄错误的医案资料。载有针灸医案的书籍较多,其中有少数医案是医籍间的相互传抄,整理时需要考证源流,避免重复。如头痛灸侠溪穴,服局方玉壶丸愈一案,在高武的《针灸聚英》、李皋的《兰室秘藏》均有记载,仅文字叙述稍有差异。


再次,针灸医案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亦有拓展空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将针灸医案的讲解做成网络视频、微课等形式,引入到教学或投放进教学网站中,这样不仅能方便学生和广大针灸爱好者学习与复习,还有利于医案的流传。

参考文献

[1]岗卫娟.针灸古代医案概况及其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8):718-719.

[2]黄凯文.《二十四史》针灸医案浅析[J].中国针灸,2012,32(3):279-282.

[3]邓伟.古代针灸医案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4]卓春萍.明代针灸医案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5]马力群.艾灸疗法医案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6]邓伟,卓春萍,郑海智,等.试论仓公辑案特点及其针灸诊治思路[J].中国针灸,2008,28(8):617-620.

[7]倪夕朗.《针灸大成·医案》证治特色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9):58-59.

[8]朱仲华.从《针灸大成·医案》看杨继洲痰证辨治特色[J].新中医,2014,46(7):242-243.

[9]马力群,许能贵.从艾灸疗法医案分析《针灸大成》的灸疗学术特点[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4):632-633.

[10]谢煜,徐振华.《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J].中医文献杂志,2014,32(6):3-4.

[11]潘爱环,袁宜勤.《针灸大成》针药兼施之医案评述[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11):15.

[12]王锦平.《针灸大成》杨氏临证选穴规律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4):34-35.

[13]王振国,陈泽林,郭义.《针灸大成》医案用穴特点浅析[J].中国针灸,2015,35(6):635-637.

[14]贾红玲,张永臣.针灸大成》针法医案浅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3,10(3):39.

[15]张兴镇,张永臣.《针灸资生经》针灸医案特点浅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10):83-84.

[16]王宝华.从王执中医案浅析其辨治特点[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5):660-661.

[17]岗卫娟.从医案辨析王执中针灸诊疗思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11):1331-1333.

[18]魏立新.《扁鹊心书》医案中灸法的应用[C]//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七届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哈尔滨:2009.

[19]岗卫娟.从《扁鹊心书》医案看窦材针灸诊疗思想[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4):260-261.

[20]袁宜勤,钟艳.罗天益针灸医案特色探析[J].中医研究,2010,23(4):67-69.

[21]岗卫娟.从医案看赵辑庵针灸学术思想[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9):690-692.

[22]王耀帅.邱茂良医案经验对针灸临床发展的启示[C]//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针灸》杂志社,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澄江针灸学派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南京:2013.

[23]李记泉,王守金,张瑜,等.从古典医案探讨脉象与针灸施治之间规律性联系的文献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1):2729-2730.

[24]陈峰.俞震《古今医案按》针灸疗法特色初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1):79-81.

[25]冉新.《铜人》医案之我见[J].上海针灸杂志,1992(3):35-36.

[26]龚东方,郑芙蓉,庄礼兴.浅谈如何提高学生阅读针灸医案的能力[J].中医教育,2006,25(6):77-78.

[27]夏晓红,胡玲.从杨继洲医案看临床思维的培养[J].中国针灸,2009,29(3):231-233.

[28]高希言,邵素菊,田雁华.对针灸医案教学的探讨[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16(6):31-32.

[29]韩红艳.从课堂教学针灸医案辨析理气类腧穴的应用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6(9):99-100.

[30]韩红艳.杨继洲《针灸大成》医案讨论式课堂教学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0):31-33.

[31]何琦,田丰.针灸医案讨论式教学法在腧穴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探索——以河南中医学院为例[J].中国培训,2016(6):37.

[32]赵欣纪,高希言.构建针灸医案教学平台提高学生中医思维能力[J].中医学报,2010,25(4):800-801.

[33]张红凯,王亚丛,张亮,等.针灸医案学习网站的建设[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28(4):447-448.

[34]殷振瑾,闫远杰,王蓓蓓,等.针灸医案学习网站功能模块分析[J].中医教育,2012,31(1):24-26.


本文原载于《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8月第33卷第4期,版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针大师王乐亭的丰富经验,我等只有叹为观止!
岗卫娟:针灸古代医案概况及其研究现状
手指麻木怎么办?经外奇穴将派上用场
《针灸大成》-学术思想
《针灸大成》医案评析(三)
针灸降糖实拍医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