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钩沉 | 徐志摩空难去逝前,为养陆小曼打飞的往返京沪上班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这首题为《偶然》的小诗,原是徐志摩所作剧本《卞昆冈》中的一段歌词,是徐志摩自己最为喜爱的诗作。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在一次空难事故中丧生。他化为了“天空里的一片云”,将身影投入了喜爱他的作品的读者心潭。


这次空难事件的过程是这样的:

 

11月18日,徐志摩乘火车由上海抵南京;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飞机师王贯一、副机师梁璧堂都是南苑航空学校毕业生,年龄均为36岁。飞机上除运载了40余磅邮件外,乘客仅徐志摩一人,当年也是36岁。10时10分,飞机抵达徐州,加油后,于10时20分继续北飞。开始天气甚佳,不料在党家庄一带忽遇漫天大雾,飞机师为寻觅航线,降低飞行高度,不慎误触开山山顶,机油四溢,机身訇然起火,坠落于山脚,待村人赶来时,两位飞机师皆已烧成焦炭。徐志摩座位靠后,仅衣服着火,皮肤有一部分灼伤,但他额头撞开一个大洞,成为致命创伤;又因身体前倾,门牙亦已脱尽。当晚,细雨霏霏,似乎是在哀悼天才诗人的早逝。

 

次日,津浦路路警将这一事故报告附近的火车站孙站长、康段长。孙、康等人即乘车奔赴现场,并报告济南有关方面。中午,济南有关方面派员查验出事地点,将空难者尸体装殓入棺,21日下午,徐志摩的灵柩暂厝于济南福缘庵,后由友人沈从文、梁思成,亲戚张嘉铸,儿子徐如孙等主持,将遗体运往上海,由万国殡仪馆重殓,在静安寺设奠,最后安葬在诗人的故乡浙江海宁硖石镇东山万石窝,墓碑系书法家张宗祥所题。


徐志摩遇难的噩耗传出后,在文艺界引起很大震动,就连一度跟他笔墨相讥的鲁迅也从11月21日的《时报》上剪下了关于这次空难事件的报道。胡适在徐志摩遇难次日的日记中感慨地写道:“朋友之中,如志摩天才之高,性情之厚,真无第二人!”周作人说:“中国新诗已有十五六年的历史,可是大家都不大努力,更缺少锲而不舍地继续努力的人,在这中间志摩要算是唯一的忠实同志。”梁实秋则认为:“志摩的散文里表现最清楚最活动。”沈从文号召:“纪念志摩的唯一方法,应当是扩大我们个人的人格,对世界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爱。”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最为精妙:“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关于徐志摩的“死于飞机”,当时一般舆论主要归之于中国航空事业的落后,再就是诗人喜欢凌空驾虚的浪漫气质。1929年,徐志摩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任教,经常往返于沪宁两地。一次从南京乘机回上海,兴奋之至,曾对光华大学学生谈及乘机的感受:“我只觉得我不再是一个地球上的人。我跟夏夜蓝天里闪亮的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再也不信我是一个皮肉造成的人了。我真想尽情大笑:你这座可怜渺小的地球,你们这常住在地面上的小虫儿,今天我看到你的丑态了!”在散文《想飞》中,徐志摩写道:“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回看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因为诗人酷爱飞行,甚至“不辞痛苦”,“甘心在火焰里存身”,所以友人将他的佚诗集为一册,书名定为《云游》。

 

今天看来,徐志摩之所以死于空难,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他生命最后几年境况的窘迫黯淡。1922年3月,徐志摩与原配夫人张幼仪离异;1926年10月,与哈尔滨警察局长王赓的前妻陆小曼结婚。陆小曼聪慧柔艳,擅长交际,既会琴棋书画,又通晓英语、法语,对多情的徐志摩自然有很强烈的吸引力。但他们婚后的生活愈来愈不如人意。陆小曼除经常疾病缠身、辗转床笫外,又染上了吸毒的恶习,加之应酬频繁,挥霍无度,致使经济入不敷出。为了维系这个行将倾覆的窝巢,在上海定居的徐志摩不得不出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并在北平一所女子大学兼课,仅1931年春夏,他南北往返竟达八次之多。“穷得寸步难移”(见徐志摩1931年10月23日致陆小曼信)的徐志摩乘坐飞机,并非“乐意冒险,实在是为省钱”(见徐志摩1931年6月25日致陆小曼信),徐志摩乘坐的“济南号”飞机的机票,就是中国航空公司财务组主任保君建先生赠送的。公司欲借诗人之名,为开展航空业务作义务广告,结果事与愿违,两方面都蒙受了无可追回的损失。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徐志摩走了,离开了“头顶不见一线天光”的人间,却给陆小曼留下了无尽的悔恨,她承认经过许多波折与艰难才达到与徐志摩结合的目的,结果却使诗人荒废了创作,失却了文兴,受着一般人的笑骂。“怨谁好?恨谁好?”(陆小曼:《哭摩》)陆小曼只好默默自责,在忏悔中度过她黯淡的余生。

 

——写于徐志摩遇难五十七周年


笔者在《徐志摩空难事件》一文中分析徐志摩的死因时,除归结为旧中国航空事业的落后、诗人喜爱凌空驾虚的浪漫气质外,还谈及徐志摩临死前家庭境况的黯淡、窘迫。然而,实际上促使诗人怀着急切心情北上的,还有一个较为隐秘的原因。蒋复璁先生在《徐志摩小传》中写道:“民国20年(1931)11月,志摩自北平乘便机南归,为探小曼女士之病也,又乘便机北上,为听友人之讲演也。”

 


林徽因


这位友人是谁?她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专家、诗人林徽因女士。当时她正准备举办一次报告会,对外国友人介绍中国建筑。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1904年出生,福建闽侯人。1920年随其父林长民卜居英国伦敦,其时徐志摩正由美赴英攻读政治。次年,徐志摩在伦敦结识了林徽因。林徽因从小接受英美式的教育,容貌又特别出众——瓜子脸,齐耳的短发,诗一样迷人的杏眼;特别是那两只南国少女特有的黑眼珠,宝石般地放着光泽。就这样,林徽因象一朵自在、轻盈的彩云,将明艳的倩影投入了徐志摩的心涧,正如徐志摩《云游》一诗暗示的那样: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哪方或地的哪角,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

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徐志摩与张幼仪


与林徽因相识,对徐志摩的生活产生了两个重大影响:一是促使徐志摩与原配夫人张幼仪女士离婚,去追求他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恋爱”;二是激起了徐志摩的诗情,促使他放弃政治,从事创作。


1931年,徐志摩在《猛虎集·序文》中回忆:


说到我自己的写诗,那是再没有更意外的事了。我查过我的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没有写过一行可供传诵的诗句。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但生命的把戏是不可思议的……整10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


显然,林徽因的出现,就是荡起徐志摩诗情涟漪的那“一阵奇异的风”,就是辉映徐志摩诗歌创作旅程的“奇异的月色”。无怪乎在《猛虎集》的卷首,徐志摩就选择了上文摘引的《云游》作为“献词”。

 

1924年,泰戈尔访问北平时,同他的两名翻译林徽因、徐志摩合影


1924年4、5月间,印度诗人泰戈尔应北京讲学社之邀来华旅游并讲学。讲学社由林徽因之父林长民、徐志摩之师梁启超等发起,因此徐、林二人自然就成为了接待这位印度诗哲的“金童玉女”。对于徐志摩的才华,林徽因无疑是钦佩的;对于徐志摩的友谊,林徽因也一直十分珍惜。不过作为名门闺秀,她难于接受徐志摩深埋在心中的爱情。这固然跟徐志摩曾经结婚又因离婚而引起的非议有关,同时也因为徐志摩飘浮不定的感情使她难于信任。

 

也就是在1924年,徐志摩无意间结识了与他气质相投的有夫之妇陆小曼,酿成了一场闹得满城风雨,后来又给他带来了许多烦恼与痛苦的恋情。不过,他对林徽因的感情并未泯灭。因为林徽因与梁启超长子梁思成的接触,徐志摩怀着妒嫉的心情写出了一首隐晦的短诗——《拿回吧,劳驾,先生》,以“南湖”为笔名发表于1926年6月3日出版的《晨报副镌·诗镌》第10号。


内容叙述一位先生收到女友的来信:“我求你,我的朋友,给我一个快电,单说你平安,多少也叫我心宽。”于是这位先生赶快拍发了一份电报,表明他这几年的痛苦“象磨面似的尽磨”,但感情的“炉火更旺似从前!”不料电报局的发报员却说,方才半点钟前,有一位年轻先生给同一女士拍发了一封内容相同的电报,问这位先生电报是否拍重了。这位先生只好尴尬地说:“唔,是吗?噢,可不是,我真是昏!发了又重发;拿回吧,劳驾,先生。”徐志摩的讽刺,并没有使林徽因改变态度。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

 

1931年4月,林徽因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2期上以“尺棰”为笔名发表了一首《仍然》,作为对旧情未灭的徐志摩的答复:


你舒伸得象一湖水向着晴空里/

白云,又象是一流冷涧澄清/

许我循着林岸穷究你的泉源我却仍然怀抱着万般的疑心/

对你的每一个映影。

 

由于徐志摩曾以“南湖”为笔名讥刺林徽因,所以诗中把徐志摩比喻为“一湖水”。“白云”是林徽因的自喻。白云对湖水冷涧的每一个映影都怀有疑心,正是徐、林不可能正式结合的心理障碍。

 

同年9月,徐志摩遇难,在荒郊留下了一颗破碎的心。林徽因跟朋友们一道,用鲜花感伤地围上徐志摩的照片,压抑住嗓子底下的叹息与悲哽。


1934年徐志摩去世3周年纪念日,林徽因正巧乘火车路经徐志摩的家乡。她在昏沉的夜色里独立车厢门口,凝望着那幽黯的站台,默默地回忆起许多不相连续的往事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人生和火车似的蜿蜒一串疑问在苍茫间奔驰。”


1935年12月8日,林徽因在天津《大公报》发表《纪念志摩去世4周年》,希望研究者不牵涉徐志摩个人生活是否合乎规矩方圆,而就文论文、就艺术论艺术地对他的作品作一“和平判断”。


1936年3月15日,林徽因又在《大公报·文艺》第110期发表她在徐志摩殉难一年后写成的诗歌《别丢掉》: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

 

这首委婉别致、构思新颖的小诗,成为林徽因的代表作,受到了朱自清等名家的赞誉。


1955年,年仅51岁的林徽因因肺病去世。她向中国现代文坛奉献了为数不多但独具特色的诗歌、小说、剧本,又在建筑学方面取得了成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徐志摩《偶然》
1931年11月19日 诗人徐志摩空难丧生
看徐志摩的挽联,很涨姿势!
[转载]诗人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曲折爱情之旅
徐志摩:天才诗人的是非人生
济南开山:诗魂徐志摩遇难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