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了凡四训:你以为的善,很可能是最大的恶!颠覆认知的善恶真相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本著名的劝善之书——《了凡四训》。很多人都知道这么一本书,甚至读过的人也不在少数,书中有很多故事,但大部分人读了以后的感受,也仅仅是当作普通的故事书读一读而已,并不会深入地去思考这些故事背后到底有什么深刻的道理。其实,如果你真的能读懂《了凡四训》,很可能会让自己的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期节目想和大家分享《了凡四训》中的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几个饱读诗书的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得道高僧。年轻人向高僧提了个很有趣的问题:都说善恶有报,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往往好人不长命,恶人却反而乐逍遥?

我们知道,佛家最讲“因果”,包括几乎所有的传统思想也都认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但的确有时候,咱们看到的好人坏人,得到的结果却未必如此。所以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很多人心中共同的困惑。高僧听了之后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反问了年轻人一个问题:那你觉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年轻人稍加思索回答说:打人骂人,粗暴无礼,是“恶”,温和谦逊,礼貌待人,是“善”。高僧却摇了摇头,说:你说的善恶,并不一定;年轻人不服气,接着又说:自私贪婪是“恶”,无私助人,就是“善”,这总没错!高僧还是摇头,说:这也不一定就是对的。

最后,几个年轻人七嘴八舌,把平时大家所认为的善和大家所认为的恶,都说了一遍,但还是得不到高僧的肯定,这让几位年轻人很困惑:到底什么才是善?什么才是恶?要怎样来评判善恶?于是他们继续向高僧请教。

而高僧的回答,可以说完全颠覆了他们的认知,甚至也会让你感到很惊讶!为什么呢?因为高僧的答案是:你所认为的善,很有可能其实是最大的恶!

关于善恶,在人类社会、有一个比较模糊、却又公认的界限,就比如说在大部分人心里,怎样区分好人和坏人的概念,其实相差不会太大。但《了凡四训》却讲:你所认为的善,很可能是最大的恶!

要怎样理解这句话?先来讲一个另外的故事。这个故事记载于《吕氏春秋》:在春秋时期,有很多鲁国人因为战乱沦为他国的奴隶,在鲁国安定以后,国君出台了一项政策,任何花钱赎回这些奴隶的鲁国人,都可以得到奖赏。

这项法令颁布以后,那些在外经商的鲁国人,都很积极地赎回原本是鲁国人的奴隶,然后再到朝廷领取奖励。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子贡是个很富有的商人,常年在列国之间游走,而且因为他是孔子的弟子,受的是儒家仁义的熏陶,所以子贡也赎回了很多沦为奴隶的鲁国人。

但是,子贡回来以后,却拒绝领取朝廷的奖励,别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他解释说:我不是因为有奖励才去做这件事儿,而是因为这本身就是件好事、善事,所以我不要朝廷的奖赏。很快,子贡“大善人”的名气就传遍了鲁国,所有人都纷纷称赞子贡“义不取金”。

但是,孔子知道以后,却又急又气,捶胸顿足地说出了一句让子贡后悔莫及的话,这句话就是:自今以往,鲁人不复赎人矣!也就是说,子贡这么做了以后,再不会有鲁国人去赎回那些奴隶了。

听完这个故事,现在我们再来探讨善恶。子贡的行为,是不是“善”?当然是善,而且他的善,是一种无私的善,因为他不求回报,所以鲁国人都对他称赞有加。那为什么孔子却认为子贡不应该这样做呢?

原因就在于,子贡的“善”事实上反而变成了“恶”!子贡的义举,虽然赢得了所有人的称赞,但却让很多原本会参与赎人的普通商人望而却步,因为你如果赎人之后还去领朝廷的奖赏,就会被别人嘲笑,但如果不领这个奖赏,赎人所付出的代价又不是每一个鲁国商人都可以承受。权衡之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造成的后果,自然就是大家都不再赎人。子贡的义举,为自己赢得了道义上的荣誉,却将一件普通人都可以做的善事,拔高了参与的道德门槛,于是他的“善”反而变成了“恶”!

关于善恶,在《了凡四训》的第三节,讲了一个子路救人的故事。子路,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有一天他看到有人不小心掉入池塘,于是奋不顾身将其救了上来,被救的这个人无以为报,一定要把家里的牛送给子路,围观的人都认为子路是孔子的弟子肯定不会接受回报,但没想到的是,子路却毫不客气当众欣然接受。孔子知道以后,很欣慰地感叹,说:从此以后,会有更多的人主动向落水者伸出援手。

子贡救人“义不取金”,遭到孔子的批评,子路救人接受别人的酬谢,受到孔子的嘉奖。那么从这两件不同的善举来看,尽管在道德层面,子贡似乎有更高的觉悟,这种助人而无私的精神可以说是“大善”,但正是这种大善,抬高了其他人行善的门槛,阻碍了善的传递,所以这样的大善不仅不可持续,反而会减少大众对善行的参与,大善也就变成了大恶。

而子路救人以后欣然接受被救者的酬谢,普通人看到的想法就是:那今后咱们救人也可以向子路一样光明正大地接受感谢!如此一来,大家就会更积极地参与到救人的善举。所以,子路看似觉悟不高的小善,才受到孔子的赞扬。

《庄子》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无私,乃私也!那些看似没有私心的行为,其实正是有私的表现。就像很多人满嘴仁义道德标榜自己的高尚,其本质就是有私心、有目的。如果一个人真正无私善良,他是不需要如此竭力去证明自己的仁义道德。

其实善于恶,从来不是黑与白、正与反,历史上有很多杀一人救万人的事例,许多事情都没有办法很准确用一个善字或者用一个恶字就能简单地评价,一切善恶都在于自身的“度”。最后,用一句老话与君共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故事15
《孔子的是非观》刊载于《做人与处世》2015年6月(上)
故事慧丨施恩一定要望报
俗语说“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其实你可能误解了好人的意思
常顺有话如是说: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讲于2022年1月3日)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