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彩绘中的战争(48)- 帝国攻城锤:重装版Fw 190小传

常用笔名:元首卫队

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

请关注本头条号:诸神的黄昏研究会,未来将带来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2008年,日本模型厂商长谷川出品的一款1/48比例Fw 190A-8/R8战机很有特色,其机头处的野猪头标识与背景处的B-17轰炸机编队,表明其为帝国防空战所属战机。

2010年同厂商亦出品了该涂装的1/72套装

其历史设定为德国空军第300战斗机联队2大队6(突击)中队(6. (Sturm)/Jagdgeschwader 300)'黄12号'机,1944年11月于莱比锡北方约30公里的勒布尼茨(Löbnitz),由保罗·里克斯菲尔德下士(Paul Lixfeld)驾驶。

但历史实机应该为Fw 190A-8/R2型,并非模型所示的R8型。

本机制造序号682958。座舱前下方绘有昵称「猫咪」(Muschi) ,机首绘有联队徽「野猪」(Wilde Sau),机身后段的红色带为第300战斗机联队的帝国防卫联队识别带(Reichsverteidigung)。条十字国徽(Balkenkreuz)后方横线为第2大队(II. Gruppe)战术符号。

本机在1945年3月24日由第6中队雨果·阿尔滕霍夫下士(Hugo Altenhof)驾驶时遭击落,飞行员阵亡。

注:德军的条十字之前国内曾错译为巴尔干十字,想必为译者德语不精,将Balken(条形)误认为Balkan(巴尔干)之故。

依德国空军涂装规范,各大队编制3支中队时期分别以白、黑或红、黄分别各中队;各大队编制4支中队时期再以蓝标示新增的中队。

1944年8月间第300联队各大队编制由3支中队增为4支中队;第2大队编制也由原4、5、6中队改为5、6、7、8中队,其中第7中队由原第4中队更名、第8中队为新编。

本机涂装为4支中队编制时期,战术编号12及条十字国徽后方代表第2大队的横线为黄色,依规范应为第7中队。

然而纪录显示在大队编制改变后,第2大队原有的3支中队仍持续使用原中队色,即第5中队红色、第6中队黄色、第7中队(原第4中队)白色,而新编的第8中队则使用黑色。

此前第6中队的黄12号为制造序号651513的Fw 190 A-8/R2,由洛塔尔·福迪施技术军士长预备军官驾驶。实机照片在1944年9月下旬前摄于莱比锡西南约110公里的埃尔富特-宾德斯雷本(Erfurt-Bindersleben)。

1944年10月7日,福迪施技术军士长驾驶制造序号681471的黄15号Fw 190 A-8/R2于莱比锡上空遭击落阵亡。他遗留的座机黄12号于是移转予第2大队大队部并改为蓝15号。

此架蓝15号在1944年12月17日由第7中队海因茨·马丁下士驾驶,于捷克东部摩拉维亚地区拦截来袭的美国陆军第十5航空队B-24轰炸机与护航战斗机群时,遭美军第31战斗机大队第307战斗机中队的P-51D击落阵亡。

同场空战中,第6中队里克斯菲尔德下士驾驶制造序号642580的黄8号Fw 190 A-7击落一架B-24重轰炸机。但因射击距离过近,座机遭B-24溅散的碎片击中尾舵失控,随即弃机跳伞负轻伤;直到次年初伤愈后归队。

当时里克斯菲尔德下士年仅18、阵亡飞行员之一的马丁下士22岁;而当日击落两架B-24的第2大队大队长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绩12架的空战王牌飞行员阿尔弗雷德·林登伯格尔少校(Alfred Lindenberger)则已47岁高龄。

左为林登伯格尔少校,摄于1944年圣诞节。一战时隶属于第2战斗机中队(Jasta 2),战绩12架,二战期间由于他的年龄和对于现代空战经验较少,所以多担任僚机,期间共击落4架敌机,距离双料王牌仅一步之遥,1945年2月后不再参加空战任务。

第300战斗机联队源自1943年6月26日成立的赫尔曼测试飞行队(Versuchskommando Herrmann)。

此测试队用以实战验证当时德国空军作战参谋处(Luftwaffenführungsstab) 汉斯-约阿希姆·赫尔曼少校(Hans-Joachim 'Hajo' Herrmann)所提出的「野猪」空战战术。

此战术以Bf 109 G或Fw 190 A单座昼间战斗机借助敌轰炸目标区的集中探照灯、地面火光等光源,自高空目视接战英国皇家空军夜间轰炸机。

野猪战术的实施曾使英军夜间轰炸机群蒙受重大损失,赫尔曼测试飞行队也在1943年8月20日更名为第300战斗机联队,以8月1日晋升为中校并获颁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的赫尔曼担任首任联队长,且以「野猪」作为联队昵称与联队徽。

但此战术因德国空军作战损失逐渐攀升而在1944年春季中止,第300联队因而转换为昼间战斗任务。

为了应对应盟军重轰炸机群战略轰炸的威胁,德国空军在1944年秋季开始组建突击大队(Sturmgruppe),实施「攻城槌」(Sturmböcke)空战战术。

此战术使用火力及装甲强化后的Fw 190 A,由后方逼近盟军重型轰炸机近距离射击以提高命中率及损伤程度,最后视飞行员个人热血程度,也可直接撞击使两机同归于尽。

与德国空军的攻城槌战术相比,日本陆军的震天/回天制空队空对空特别攻击以撞击敌机为主,但不必然牺牲飞行员;而日本海陆军空对舰特别攻击队的自杀模式则与此完全不同。

德国空军在1943年10月19日以志愿飞行员(据传也包含受惩戒者)成立攻城槌战术的实战测试单位:第1突击中队(Sturmstaffel 1),附属于第1战斗机联队。

该突击中队于11月20日接收首批现地改造的Fw 190 A-6/R1开始进行实战测试,并以测试结果陆续进行机型改款。此战术实战运用效果不差,因此扩编为大队级别使用。

于是第3战斗机联队第4大队(IV./JG 3)率先在1944年4月15日改称第4突击大队,而第1突击中队随后于5月间编入成为其第11中队。

第300战斗机联队第2大队(II./JG 300)也在1944年6月成为突击大队,以Fw 190 A-8/R2及R8执行攻城槌战术。

Fw 190 A-8自1944年2月开始量产,为Fw 190系列衍生型中产量最多者。

攻城槌现场改装(Rüstsatz)构型的Fw 190 A-8/R2额外装备座舱下方机身的5 mm附加钢板、谑称「马眼罩」(Scheuklappe)的座舱罩侧面30 mm防弹玻璃板( Panzerglasaufsätzen );两主翼各将其中一门20 mm MG 151/20机炮更换为30 mm MK 108机炮。

这架黄12号Fw 190 A-8/R2即将昵称Muschi绘于座舱下方附加钢板。

但实战中飞行员非常不喜欢「马眼罩」,很多时候会将座舱侧防弹玻璃板拆卸,避免高空飞行时水气凝结在间隔中影响视线。

1944年11月出现的官方称谓Fw 190 A-8/R8应为简化构型变异以提升产能考虑的攻城槌整合构型,与A-8/R2构型差别在于强化座舱罩前方与侧面防护,并移除发动机整流罩上的两挺13 mm MG 131机枪以稍减重量。但此时攻城槌已因盟军护航战斗机对应的空战战术变更而无法顺利施展。

「野猪」空战战术创始者赫尔曼则在1943年12月1日晋升上校,同月获成为德国空军本土空中防卫总监(Inspekteur der deutschen Luftverteidigung),翌年1月23日获颁橡叶佩剑骑士铁十字勋章。

1944年10月下旬,已转入高级军官后备役(Führerreserve)的赫尔曼上校耳闻太平洋战场日本海军神风特别攻击队初次战果,特地面会日本驻德大使了解战法详情,并开始规划德国版的空对空特攻战术,衍生为1944年与1945年之交筹建的易北特种任务飞行队(Sonderkommando Elbe)。

易北特务飞行队主体为爬升率高的Bf 109 G,且拆卸所有武装、防护钢板与无线电通讯装备以减轻重量。志愿飞行员驾机冲撞敌重轰炸机,并在冲撞前或冲撞后伺机跳伞逃生。

然此部队仅在1945年4月7日以180架执行过一次战斗任务,且因机件故障或战损,实际仅有约百架接敌。当日执行轰炸任务的美军1304架重轰炸机与792架护航战斗机中,只有8架重轰炸机遭撞击,其中5架坠毁。易北特种任务队也因战果不佳而在4月17日解散。

1944年刊登于《柏林画报》(Berliner Illustrirten )的绘画作品《我撞击》(Ich ramm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约瑟夫·“赛普”·沃姆海勒---一个尖子的成长
美国人来了!——二战前后战略轰炸发展历程及战史第三章
保卫帝国天空的德国空军——第7章(下) 6月26日-维也纳
迪耶普空战2:德国空军JG26战斗机联队的胜利
对地俯冲,“屠夫之鸟”!
Tot oder Lebendig(9) - 折翼在敦刻尔克上空的白头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