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聊聊Ki-27“九七式战斗机”:火力弱又不经打,却担当主力很多年

上期聊完中岛一式Ki-43“隼”,本来紧接着想聊聊Ki-27,不料中途接了一个故友的急活,跑了趟外地,这一耽误就是断更了大半个月,向老友们道个歉,顺便也说一声,我墨林又回来了……

Ki-27还有一个名字可能大家更加熟悉就是“九七式战斗机”,不过这个名字可能容易让人混淆,因为同期还有两款“九七式舰载攻击机”,分别是中岛的B5N(九七-1式)和三菱的B5M(九七-2式),后面这两个是日本海军用的单发三座舰载攻击机,虽然也很出名,却与今天要聊的Ki-27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墨林在查资料时发现某百科把这两个也列进了“九七式战斗机”的词条下面,只能说是混上加混了。其实盟军的绰号倒把这三种分得很清楚,Ki-27是“Nate”、B5N是“Kate”,B5M是“Mabel”。

九七式战斗机

这是九七-1式舰载攻击机'Kate'

Ki-27研制起始于1935年,正式投产是1937年12月,赶上了天照大神纪年2597年的尾巴,因此才获得了“九七”这个以年号代表的名字,再稍晚一点搞不好就要被叫做九八式了。Ki-27首次装备日军是1938年7月1日在日本镜原市加入第59战队,紧接着就是7月27日驻南京的第77战队,和8月1日第64战队(驻满州)和第33战队(驻锦州),从这时起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Ki-27一直是日本陆军航空兵的主力战机。

在Ki-27研制之初,日本国内对战斗机的研制方向有一个争论。一方说要尽力提高飞机的机动性,为此可以牺牲掉一些速度性能和武器配置、防护装甲等,另一方说日本飞机的机动性已经相当好了,需要在速度和其他方面加以提高,必要时可以牺牲一些机动性。争论的结果是机动性占了上风,此后机动性就成为日军战斗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Ki-27也成为这种追求的开山之作。

与Ki-27一起竞争的还有川崎Ki-28和三菱Ki-33,Ki-28的速度比Ki-27更快,但机动性上失分比较多,所以被淘掉了;Ki-33各方面性能都很出色,但因为是从日本海军A5M改来的,日本陆军本来就不愿意和海军共享装备,一听说是剩饭就更不愿意吃,所以Ki-27最终胜出得以正式投产。到二战结束一共生产了3380多架,另外还有以Ki-27为基础的教练机Ki-79,总产量也有1000多架。

博物馆里的留存的Ki-27

与同时期其他飞机相比,Ki-27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机动性。有些资料指出Ki-27在与霍克Ⅲ的空战中全面占据上风,从性能对比上来看肯定是如此,但据一些史料记载,到1937年10月,国民政府空军的全部家当,连同轰炸机侦察机运输机这些加在一起也只剩下81架;整个1937年12月,国民政府空军一共只出动了4次、发生空战10次,击落日机5架,自身损失了33架。而因为怕得罪日本,美国这时候也中断了对华军贸,不再卖飞机给中国,已经购买的也被扣留,因此到1938年7、8月间Ki-27大量装备侵华日军时,霍克Ⅲ大概已经被拼得一干二净,基本不可能和Ki-27发生较大规模的空战,最多不过零星的打几个照面而已。

另一方面,苏联从1937年10月开始援助中国,1937年11月,高志航的空军第四大队已经全面接装苏制战斗机,1937年11月21日高志航在周家口机场被日军炸死,就是发生在接装新机后从兰州返航途中,1937年12月苏联志愿航空队又带着伊-15和伊-16直接入华助战,此后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伊-15和伊-16都是当时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而即使珍珠港事件后很长一段时间,陈纳德的P-40也因为数量少、驻地在后方甚至国外等原因,并不是抗日空战的主力。

上面是伊-15

所以Ki-27侵华期间的主要对手,其实就是苏制的伊-15和伊-16。这两伊的特点十分鲜明,一般认为伊-15是双翼机,盘旋半径小、机动性好,伊-16则是新型单翼机,速度较快,设想的就是两伊配合作战,所以一般都是同时装备同一部队。但Ki-27强调的就是机动性,加上研制年代比这两伊都晚,所以一开始与两伊相比,机动性上并不输于伊-15、速度上却也不输于伊-16,两伊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Ki-27的起落架不可收

但是后来新生产的伊-16换装了更大功率的发动机,增加了两级增压器,进一步提高了最大速度,Ki-27的速度优势也没了。这之后伊-16在空战中不再追求与Ki-27的缠斗,而是利用自身火力和装甲优势,发展出来“打了就跑”的战术,Ki-27渐渐就落于下风。这一套战术用来对付机动性好的对手可以说相当凑效,但前提就是自身的速度要比对手快,否则打倒是也能打、但打了跑不掉也还是不行,陈纳德后来用P-40的基本战术也是源自于此。另外Ki-27俯冲太猛了发动机也容易停车,利用俯冲加速来追击也多了不少顾虑。

1938年日本关东地区的Ki-27

Ki-27参加的最大一场空战是1939年发生的诺门罕战役。这场战役实际是日本准备进攻苏联的一次试探,结果不但没试好,反倒是把自己打怕了,宁愿远渡重洋去打美国也不敢再捋斯大林的胡子。日本在陆战上没占到便宜,就在空战中往死了吹,号称击落苏联飞机1340多架、自身只损失120架,不过据苏联记载,当时在前线投入的总飞机数也不过500架。还有一个飞行员声称自己一共击落了58架苏联飞机、还在一天内击落了11架,这下把毛子飞行员们惹毛了,于是趁战役还没结束时,8月27号一次空战中一堆伊-16上来围攻,大概是想看他到底能击落几架,最后的下场当然可以想象。

应该不是上面那个,但也是一脸欠揍的表情

最后苏联宣布的是被击落215架,据后世考证日本损失飞机数量大约是162架。当时苏联“大清洗”还没结束,有经验的优秀飞行员不多,而日本这边经过侵华战争初期空战,正是飞行员经验最充足的时候,所以墨林觉得这个数据的可信度相对还是比较高的。

参加诺门罕战役的Ki-27机群

但Ki-27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当其冲的就是火力太弱,只有两挺7.7毫米机枪,而伊-16普遍都有4挺机枪,参加诺门罕战役的伊-16还有一部分装了12.7毫米机枪,还有些装了20毫米航炮甚至航空火箭弹,世界上首次在空战中被航空火箭弹击落的飞机就是1架Ki-27,火箭弹来自一公里之外的一架伊-16。另外就是没有装甲,这是为了提高机动性而减重的措施,也算是为日式战机“空中打火机”的由来起了个头。

除了这几次战役之外,Ki-27在服役期间并没有遇到什么太强的对手,中日之间比较多的空战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主要是日本海军舰载机的作战范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英在东南亚地区和日本作战,投入的飞机主要有P-40、布鲁斯特“水牛”等,后来还有“飓风”,这些飞机在速度、火力等方面都远胜于Ki-27,加上飞行员也学会了不和日本缠斗,所以虽然盟军战机数量较少,但仍能在空战中取得均势,只是盟军地面部队不争气,跑的跑俘的俘,连麦帅都被打得跑了路,据说装备泰国的Ki-27还曾击落了一架P-38和一架P-51野马,还击伤了另外两架P-51。

拿个大顶

这之后Ki-27性能已明显跟不上节奏,但新飞机投入还有段时间,所以Ki-27也仍然当成主力用了不少时候,后来陆续被中岛Ki-43“隼”、中岛Ki-44“钟馗”、以及川崎Ki-61“飞燕”等取代(突然发现Ki-27竟然没有中文的绰号,有谁知道么?)。部分Ki-27也被用作教练机,但在战争后期,老Ki-27又重新披挂上阵,挂上500公斤炸弹,成为使用最广泛的神风敢死队飞机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轻灵魔翼 : 中岛Ki-43隼式战斗机发展史
以中国神仙命名也难以挽救败局,日本二式ki-44“钟馗”战斗机
旭日旗下的恶“隼”,日本二战中岛一式Ki-43“隼”战斗机
抗战重武器:苏联小驴--伊15伊16战斗机
致命武器之零式战机
太平洋战场-2.开战前日美两国国力对比(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