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斩断万千烦恼?

文/月月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鲸落

人生苦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人一生下来就有万千烦恼,这万千烦恼沉积于心,先成淤泥,后成心魔。

然而,烦恼都是从何而来?

是因为生活的压力,还是人性的欲望?

佛家认为,那是因为我们看不清世间的真相,执幻为实,认假为真。

《唯识述记》里说:“烦恼障品类众多,若不执我,无烦恼故,我执为根,生诸烦恼”。

原来,万千烦恼的根源,就来自“我执”。

执则迷,迷则不悟,所以叫“执迷不悟”。

“我执”,便是执着于我。

世间每天都在发生着很多灾难,但我们往往只是心生感叹,并不会有切肤之痛,原因就是其中没介入“我”

只要发生的事情介入了“我”,烦恼就源源不断而来。

就像王尔德说的那样:“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另一种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当你得不到,你会失落,会愤愤不平;

当你得到了,你会厌倦,或者害怕失去,患得患失。

放不下“我执”,得到与得不到,都一样诸多烦恼。

01

破我执,方能得自在

一切的烦恼,都围绕着“我”而展开。

如果没有“我”,那么世间发生的一切,就如同草木枯荣、四季更替一般自然,得与失,又有什么所谓呢?

《红楼梦》里有位超凡脱俗的女子名妙玉,她一生都执着于“净”与“空”,但最终却恰恰深陷于泥潭之中。

曹雪芹给她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妙玉一生非常爱干净,刘姥姥到她那里作客,用了她的杯子,妙玉就要把那所谓的脏杯子拿出去扔掉;

刘姥姥是乡下人,喝了妙玉的茶觉得淡,妙玉眼里全是鄙夷。

反观宝玉,他对人并无“分别心”,既不因身份尊贵便有少爷脾气,也不因有佛心,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在很多时候,他都把别人放到了前面,而忘却了“我”。

比如他看到一个身份卑贱的戏子在地上写字,突然天降大雨,他自己已经淋湿,却还在一心挂念着划字的女孩。

妙玉在给宝玉下拜帖时自称“槛外人”,宝玉在回帖时自称“槛内人”。

可是,一个执着于我,一个无我,究竟谁在槛内谁在槛外呢?

宝玉佛根深种,在经历了人世沧桑后终于“破执”,才发现,人世间一切繁华也好,衰败也罢,不过“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人生纵使有万千烦恼,但只要破了执,便能了却烦忧,重获自在。

唐代有位蜀僧,以打鱼为生。

一次,他出海忙活了半天,也一无所获。

鱼没有捕到,灵感却捕捉到了,他以垂钓比喻领悟禅机,写下了这首禅诗: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一无所获,满载而归。

船中无鱼,但明月洒满船舱,不也是满载而归吗?

有所得与无所得,有时候只在人的一念之间。

既如此,打不到鱼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若能破除了心中的“我执”,烦恼尽去,逍遥自来。

02

破我执,说时容易做时难

破我执,并非易事。

能认识到“我执为根,生诸烦恼”已实属不易,要能做到,更是难上加难。

唐末净居寺有个尼姑名玄机,常在大日山的石窟中参禅,自以为已经了解佛法之精妙,于是动身前去拜访雪峰禅师。

雪峰禅师问:“你从何处来?”玄机答:“从大日山来。”

雪峰问:“太阳出来了吗?”玄机答:“太阳出来了,雪峰将要融化。”

说是拜访,实则挑衅。

雪峰知来者不善,但也没有气恼,又问:“你叫什么名字?”

答曰:“玄机。”又问:“你这个玄机一天能织多少?”

玄机道:“寸丝不挂。”

玄机回答后就离开了,她以为,这一次对话她是完胜了。雪峰故意把“玄机”曲解成织布机,把精神文明偷换概念成了物质文明。但好在自己一眼看出端倪,于是答曰“寸丝不挂”。

玄机以为,不拘泥于物质,不拘泥于有形,便是破执,便是悟得了无上正等正觉。

就当玄机才走三五步时,雪峰大声呵道:“师太,袈裟拖在地上了!”

玄机听后赶紧回头看了下袈裟的衣角,此时雪峰才哈哈笑道:“好个寸丝不挂。”

可见,知道“寸丝不挂”的道理不难,能在心中真正做到“寸丝不挂”才难。

都知道心中的执念是束缚自由的桎梏,可身于凡世,要想做到破我执又谈何容易?

就连一代文豪苏东坡都不能免俗。

一次,他写了首诗赠给佛印,其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人总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扰动情绪,夸你时你得意忘形,损你时又暗自神伤,只因“执着于我”。

苏东坡自以为自己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已经能达到“吹不动”的境界。

苏东坡觉得自己的诗写得颇有禅意,就命童子把诗送去庐山归宗寺给佛印。

谁知道佛印看了此诗,只在上面提了两字“放屁”。

苏东坡看到这评价,立刻怒火中烧,于是连夜坐船渡江去找佛印评理。

佛印看后笑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轼自以为能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却不知说到容易做到难,破除“我执”,路漫漫其修远兮。

03

破我执,积极入世不避世

很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避世的,以为“破我执”就等同于自欺欺人,颇有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阿Q精神。

但实际上,这不过是对“破执”的误解。

佛教讲求渡人渡己,若真的是消极避世,又如何渡人呢?

更何况,按照佛教传统,僧人们每天三点半起床,四点早课,早课后又有坐禅、念经等等事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如何能是消极呢?

李叔同就曾为佛教正名:“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

世人认为“破我执”消极,不过是混淆了积极与消极的意义。

很多人以为,名利上的追逐、声色上的沉醉才是积极,只要不逐名利,无意于个人利益的得失便是消极,这未免格局太低。

事实上,玄奘法师历尽险阻几近丧命,只为求经;释迦牟尼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达摩祖师立雪断臂,不忘初心。

这些人不为“我”而进取,而为天下苍生而进取,不为个人安乐,而愿众生离苦。这才是“破我执”的要义,更是佛教积极入世精神的最高体现。

04

破我执,与自己与世界和解

凡跟“我”有关的,就会因此产生喜怒哀乐之情。

若能“破我执”,便能不因自己拥有的那点可怜的知识而自满,便能不因地位或名利而沾沾自喜;

若能“破我执”,便能在失去时拥有一颗平常心,在得到时不至于患得患失,害怕失去;

若能“破我执”,便能放低自我的姿态,不与别人对立,不与天地万物对立,与世界和解,更与自己和解。

若能“破我执”,就不会总是抱怨命运的不公,感叹怀才不遇,毕竟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有些人终其一生,都走不出这座心的监狱,全然不知得与不得,失与不失,都是囚徒。

唯有破除我执,才能逍遥物外,方知道,人间天地从无悲凉。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寸丝不挂
公案 | 寸丝不挂
简单就是幸福
悟心成佛禅
小楼一夜听冬雨
大好寸丝不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