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毒蛇咬伤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毒蛇咬伤
英文名称:
venomous snake bite
定义:
毒蛇咬伤引起的中毒类疾病。
所属学科: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外科疾病(二级学科);外科其他疾病(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毒蛇
毒蛇,指能够分泌毒液的蛇。毒蛇一般体形不大,头呈三角形状,有毒牙。毒蛇的毒液一般储藏在毒牙中,在捕捉猎物或者自卫的时候通过毒牙喷出毒液,或者是咬住攻击对象之后再把毒液通过毒牙注射到攻击对象的体内。当毒液进入人体血管之后,毒液会通过血液循环流遍全身,从而使局部乃至全身分别引起不同的中毒症状,若不及时处理甚至可能会丧命。毒蛇占蛇的种类的百分比不高,但由于毒蛇的分布地区较广,加上人们对毒蛇的防范意识不够高,人被毒蛇脚伤甚至致死的事情时有发生。
目录
概述病因病机鉴别诊断缚扎排毒
诊断是否为蛇咬伤是否为毒蛇咬伤是哪种毒蛇咬伤
常见毒蛇生态简介辨证论治内治法外治法
其他疗法治疗措施阻止毒液吸收促进蛇毒的排出及破坏抑制蛇毒作用全身支持疗法
发病机理毒蛇的分类蛇毒的有效成份蛇毒的毒性强度
临床表现神经毒致伤的表现血液毒致伤的表现混合毒致伤的表现
预防
概述
病因病机
鉴别诊断缚扎排毒
诊断是否为蛇咬伤是否为毒蛇咬伤是哪种毒蛇咬伤
常见毒蛇生态简介
辨证论治内治法外治法
其他疗法
治疗措施阻止毒液吸收促进蛇毒的排出及破坏抑制蛇毒作用全身支持疗法
发病机理毒蛇的分类
蛇毒的有效成份
蛇毒的毒性强度
临床表现神经毒致伤的表现
血液毒致伤的表现
混合毒致伤的表现
预防
展开
编辑本段概述
  
竹叶青
全世界共有蛇类2500种,其中毒蛇约650余种,威胁着十亿人口的广大地区。估计每年被毒蛇咬伤的人数在30万以上,死亡率约为10%。我国两广地区蛇害严重,每年蛇咬伤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二十五。我国蛇类有160余种,其中毒蛇约有50余种,有剧毒、危害巨大的有10种,如大眼镜蛇、金环蛇、眼镜蛇、  
五步蛇
五步蛇、银环蛇、蝰蛇腹蛇、竹叶青、烙铁头、海蛇等,咬伤后能致人于死亡。这些毒蛇夏秋屯在南方森林、山区、草地中出现,当人在割草、砍柴、采野果、拔菜、散步、军训时易被毒蛇咬伤。毒蛇的头多呈三角形,颈部较细,尾部短粗,色斑较艳,咬人时嘴张得很大,牙齿较长。毒蛇咬伤部常留两排深而粗的牙痕。无法判定是否毒蛇蛟伤时,按毒蛇咬伤急救。
编辑本段病因病机
蛇毒是一种复杂的蛋白质混合物.含有多种毒性蛋白、新鲜蛇毒为粘稠液体,呈弱酸性,透明或淡蓝色,含水量约65%,比重1。030—1.080,加热65℃以上容易破坏,新鲜蛇毒,与空气接触易起泡沫,在常温下易变性腐败,丧失其毒性,冰箱内冷藏15—20天毒性不变,经真空千燥,或冷冻干燥处理的蛇毒可保持原毒力25年以上。眼镜蛇毒虽经100℃加热15分钟仍能保持毒力,非经久煮不能破坏。凡能使蛋白质沉淀、变性的强酸、强碱、氧化剂、还原剂、消化酶及重金属盐类均能破坏蛇毒。多数学者认为,人和动物消化道腺体分泌物能破坏蛇毒,人体肝脏有解毒作用,而且可以从小便排出约70%。
蛇毒的主要成分有神经毒、血循毒和酶,各种成分的多少或有无,因蛇种而异。
一、神经毒(风毒)主要是阻断神经肌肉的接头引起弛缓性麻痹,终致周围性呼吸衰竭,引起缺氧性脑病、肺部感染和循环衰竭。若不及时抢救则导致死亡。
神经毒作用有两种表现,一种作用于运动神经末梢的突触前和突触后部位,主要抑制运动终板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使肌肉内的神经介质——乙酰胆碱不能发挥其原有的去极化作用,从而导致横纹肌松弛,呼吸麻痹。另一种作用是眼镜蛇毒,对乙酰胆碱受体的功能无影响,但有抑制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介质的作用,这种呼吸麻痹的病人,用新斯的明有一定疗效。
神经毒主要是产生肌肉运动障碍,如语言困难、吞咽困难、复视。严重者牙关紧闭、呼吸麻痹等,从中医角度看,属风邪阻络所致,故中医将神经毒命名为“风毒”。
二、血循毒(火毒)主要是对心血管和血液系统产生多方面的毒性作用。
(一)心脏毒素毒性极强,可损害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高浓度心脏毒素能引起离体蛙心收缩期停跳,低浓度时反能兴奋。此毒素对哺乳动物心脏有极强的毒性作月,发生短暂兴奋后转入抑制,心搏动障碍,心室纤颤,心肌坏死,最后死于心衰。
(二)出血毒素是一种血管毒,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形态仍然完整,没有损害细胞作用,如尖吻蝮蛇、蝰蛇等含有出血毒素,可以引起广泛性血液外渗,导致显著的全身性出血,甚至肺、肾、心、肝脏实质出血而死亡。
(三)溶血毒素含有直接或间接溶血因子,间接溶血因子为磷脂酶A,能使卵磷脂分解出脂肪酸而成溶血卵磷脂。在眼镜蛇、蝰蛇的蛇毒中的,直接溶血因子能直接溶解红细胞。直接溶血因子与间接溶血因子有协同作用。近年来研究证明,直接溶血因子与心脏毒素是同一种物质。
三、酶蛇毒含有多种酶,使蛇毒的致病机理更为复杂,其毒性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蛋白质水解酶多种蛇毒都含有此种酶,它能溶解肌肉组织和损害血管壁,引起蛇伤局部组织的坏死、出血,甚至深部组织溃烂。
(二)磷脂酶A主要是间接溶血作用,它使卵磷脂分解成溶血卵磷脂,导致溶血,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引起出血,使组织释放组织胺、5-羟色胺、肾上腺素、缓动素等,间接影响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功能。
(三)透明质酸酶可以破坏结缔组织的完整性,促使蛇毒从咬伤部位向其周围迅速扩散、吸收。
(四)三磷酸腺苷酶可以破坏三磷酸腺苷而减少体内能量供给,影响体内神经递质、蛋白质的合成,导致各系统生理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蛇毒系风、火二毒,风者善行数变,火者生风动血,耗伤阴津。风毒偏盛,每多火化;火毒炽盛,极易生风。风火相煽,则毒邪鸱张,必内客营血或内陷厥阴。毒蛇咬伤后,风邪入侵,经络阻塞,则麻木微痛;风邪内动,则吞咽不利,视物模糊;风人厥阴,则牙关紧闭,呼吸微弱,甚则死亡。火邪入侵,气血壅滞,迫血妄行,则患部肿胀、出血;热盛肉腐,则肌肉溃烂;热人营血,则寒战高热,神昏谵语,甚则死亡。
编辑本段鉴别诊断
一、无毒蛇咬伤无毒蛇咬伤后患部可有疼痛,但无麻木,肿胀不甚,更无全身表现,经1—2天后疼痛完全消失,其牙痕小且排列整齐。
二、蜈蚣咬伤蜈蚣咬伤后局部疼痛较重,有肿胀,但肿势局限,无全身不适,受伤部位找不到牙痕。
[急救]
毒蛇咬伤后,蛇毒在人体内迅速播散,短期内可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及时采取各种有效的抢救措施。缚扎
目的在于阻止蛇毒的吸收和扩散。咬伤后最先采取的急救措施是应立即就地取材,于伤口近心端缚扎,以阻止静脉血回流但不影响动脉血流为原则。如伤在手指可缚扎手指根部;伤在手掌可缚扎于肘关节下部;伤在足踝部则于膝关节上部或下部缚扎,同时将患肢下垂,不要剧烈奔跑,以免加速血流和毒素的吸收。缚扎时间可持续8~10小时,每隔15—30分钟放松l~2分钟,一般在伤口排毒和服药后1—3小时解除缚扎。咬伤超过12小时后不宜缚扎。排毒
(一)扩创法常规消毒后,沿牙痕作纵行切口,长约1.5cm,深达皮下,或作“十”切口,如有毒牙遗留应取出,并用手由近心端向伤口附近反复挤压,以排出毒血。同时以l:5000高锰酸钾溶液及双氧水反复冲洗,使蛇毒在伤口破坏,减少播散,减轻中毒。血循毒蛇咬伤后,若伤口流血不止,且全身有出血现象者,则不应扩创。
(二)吮吸法用口吮、拨火罐或抽吸器抽吸等方法,将伤口毒血吸出,此法可先于扩创法应用。如吮吸者的口腔粘膜有破损,则不宜作吮吸,以免引起中毒。
(三)烧灼法在野外被毒蛇咬伤后,可立即用火柴头5—7个,放在伤口中点燃,烧灼1-2次,以破坏蛇毒,这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野外急救方法。
(四)针刺法经扩创处理后,患部肿胀明显时,可于手指蹊间(八邪穴)或足趾蹼间(八风穴)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针头与皮肤平行刺人lcm后迅速拨出,再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以排除毒液。
编辑本段诊断
是否为蛇咬伤
  
牙痕
道先必须明确除外蛇咬伤的可能性,其它动物也能使人致伤,如娱蚣咬伤、黄蜂螯伤,但后者致 伤的局部均无典型的蛇伤牙痕,且留有各自的特点:如蜈蚣咬伤后局部有横行排列的两个点状牙 痕,伤口部位有强烈疼痛感。一般情况下,蜈蚣等致伤后,伤口较小,且无明显的全身症状。黄蜂或蝎子等毒虫螯伤后局部为单个散在的伤痕,如蜂蜇伤会起个小包。是否为毒蛇咬伤
主要靠特殊的、局部伤情及全身表现来区别。毒蛇咬伤后,伤口局部常留有一对或3~ 4毒牙痕迹。且伤口周围明显肿胀及疼痛或麻木感,局部有瘀斑、水泡或血泡,全身症状也较明显。无毒蛇咬伤伤后,局部可留两排锯齿形牙痕,或有血流出。是哪种毒蛇咬伤
准确判断何种毒蛇致伤比较困难,从局部伤口的特点,可初步将神经毒的蛇伤和血液毒的蛇伤区别开来。再根据特有的临床表现和参考牙距及牙痕 形态,可进一步判断毒蛇的种类。如眼镜蛇咬伤病人 瞳孔常常缩小,蝰蛇咬伤 后半小时内可出现血尿,蝮蛇咬伤后可出现复视。
毒蛇头部略成三角形,身上有色彩鲜明的花纹,上颌长有成对的毒牙,可与无毒蛇相区别。毒牙呈沟状或管状与毒腺相通,当包在腺体外的肌肉收缩时,将蛇毒经导管排于毒牙,注入被咬伤的人和动物体内。
编辑本段常见毒蛇生态简介
一、银环蛇别名过基峡、白节蛇、金钱白花蛇。头比甄大,呈椭圆形,蛇体有黑白相间的横纹带,但腹侧中断,背脊微隆起,尾末端尖细,全长约60—120crn,属前沟牙毒蛇。
栖于平原及山脚多水之处,常在晚上活动。
二、金环蛇别名金脚带、金蛇、黄节蛇。头比颈大,稍呈黑色椭圆形,蛇体有黄黑相间的横纹带,尾末端钝圆而扁,全长约lOOcm左右,属前沟牙毒蛇。栖于山地或水边,多在晚上活动。
三、海蛇我国有15种海蛇,形态斑纹各异,但都有侧扁如桨的尾巴,躯干后部亦略侧扁,以便于在水中活动,属前沟牙毒蛇,栖居于浅海中。
四、蝰蛇别名百步金钱、金钱蝰。头背均为起棱小鳞,吻端圆宽,鼻孔大,体粗尾短,全长约90—120cm。背部棕褐色,头部有“X”形浅色纹。躯干有三行醒目的紫棕色大圆斑,腹面灰白,属管牙毒蛇。多栖于平原、丘陵或山区的田野中。
五、竹叶青蛇别名青竹蛇、红眼青蜒,头呈三角形,眼睛外突,瞳孔色红,颈细,全身鲜绿色,尾尖焦红色,全长约70—90crn,属管牙毒蛇。多栖于山林、菜地中。常在早晨及晚间活动。
六、尖吻蝮蛇别名五步蛇、蕲蛇、白花蛇,头大呈三角形,吻端有一翘起的吻突,头背棕黑,头侧土黄色,二色截然分明,体背棕褐色为主或稍带绿色,背面有20个左右规则的大方斑,属管牙毒蛇。多栖于山地森林、溪间、岩石下或杂草中。阴雨天,早晨及傍晚时活动。有扑火性,见到火光时主动进攻。
七、烙铁头蛇别名龟壳花蛇,头呈三角形,头长为宽的1。5倍,颈细,背面呈棕褐色,杂有灰褐色小点,中间夹有50个以上镶有浅黄边的紫棕色斑块,腹呈黑褐色,全长70~l00cm,尾有缠绕性,属管牙毒蛇。多栖于山林、溪边及住宅附近,常在夜晚活动。
八、眼镜蛇别名膨颈蛇、吹风蛇、蝙蝠蛇、饭铲头,头部椭圆形如匙状,背面棕褐色或黑褐色,颈部背面有白色圈纹,状如眼镜,当颈部扁平扩展时更加明显,故称眼镜蛇。属前沟牙毒蛇,全长约100—200cm,栖于乎原、丘陵的灌木丛中、溪沟鱼塘边、稻田、路边等,白天活动。眼镜蛇有一突出的活动方式,当它受到激惹时,体前段1/4至1/3竖起,略向后仰,头平直向前,随竖起的躯干前部摆动,发出“呼呼”声,有时毒液可喷射达1—2m远,如果喷出的毒液射人眼内或体表破损处,也会引起中毒,应加注意。
九、眼镜王蛇别名大眼镜蛇、过山标、过山风,颈部扁而宽,颈、腹黄色,背呈灰褐色或黑褐色,有“八”形横纹,全长约300—400cra。多栖于山溪旁、水塘边,或岩缝树洞内。性凶猛,为毒蛇中体型最大的一种。
十、蝮蛇别名土公蛇、土虺蛇,头呈三角形,吻端圆,背面为灰褐或深褐色,腹面灰白,头背有一深色的“八”形斑,尾圆而钝,全长约40—60crn,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区的田野,溪沟边或杂草中,多在早,晚活动。
编辑本段辨证论治
内治法
不管何种毒蛇咬伤,辨为何证,在处方用药时应加人解毒、利尿、通便之晶,如半边莲、虎杖、蛇舌草、大黄、万年青等。正如民间所言“治蛇不泄,蛇毒内结;二便不通,蛇毒内攻”。
(一)风毒证伤口不红不肿不痛,有麻木感,头晕,眼花,嗜睡,严重者呼吸困难,四肢麻痹,张口困难,眼睑下垂,神志模糊;舌红,苔薄白,脉弦数。
辨证分析:蛇毒之风毒侵入机体,风邪阻络,则局部麻木,甚则四肢麻痹,眼睑下垂;风毒上扰,则头昏眼花;风毒内闭,则呼吸困难,神志模糊;舌红、苔薄白、脉弦乃风毒入侵之象。
治法:祛风解毒,活血通络。
方药:活血驱风解毒汤加减。
(二)火毒证局部肿胀疼痛,渗血,或有水疱、血疱、瘀斑,严重者局部组织坏死;可见恶寒发热,口干。烦躁胸闷,心慌,尿血便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火毒入侵,经络阻塞,气血瘀滞,则局部肿胀疼痛;热毒炽盛,则局部起水疱、血疱或瘀斑;热盛肉腐,则局部坏死;邪正交争,则恶寒发热;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胸闷心悸;热伤津液,则口干;热盛动血,则尿血便血;舌红、苔黄、脉弦数为火毒为患之象。
治法:泻火解毒,凉血活血。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三)风火毒证局部红肿明显,伤口剧痛,或有水疱、血疱、瘀班,局部溃烂,头晕眼花,视物模糊;恶寒发热,大便干,小便短赤,严重者烦躁抽搐,神志模糊;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风火之毒入侵,局部经络阻塞,气血瘀滞,则红肿疼痛,或出现水疱、血疱、瘀斑;热胜肉魔,则局部溃烂;风毒上扰则头晕眼花,视物模糊;邪正相争,则恶寒发热;热盛伤津,则大便干、小便短赤;风邪内闭,则烦躁抽搐,神志模糊;舌红、苔黄、脉弦数为风火入侵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祛风。
方药:五味消毒饮、犀角地黄汤、五虎追风散三方合用。
(四)蛇毒内陷证毒蛇咬伤后误治失治,寒战高热,烦躁不安,惊厥抽搐,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困难,伤口由红肿突然变为紫暗或紫黑,肿势散漫;舌红绛,脉细数。
辨证分析:失治误治,蛇毒未能及时外泄,反侵人营血,内陷心包,故寒战高热,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引动肝风,则惊厥抽搐;毒邪扩散,则肿胀扩散,色变紫暗;舌红绛、脉细数为热人营血之象。
治法:解毒祛风,活血开窍
方药: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加服安宫牛黄丸。外治法
经急救处理后,伤口周围可用如意金黄散外敷,或新鲜的半边莲、马齿苋、七叶一枝花、蒲公英各等份捣烂外敷。或上述中药煎水湿敷,每日换药1次。
编辑本段其他疗法
一、抗蛇毒血清治疗
抗蛇毒血清又名蛇毒抗毒素,有单价和多价两种,抗蛇毒血清特异性较高,疗效确切,越早应用,效果越好。但当脑、心、肾等实质性器官已发生器质性改变时,则效果欠佳。使用剂量多少,根据病情来决定,一般应大于中和排毒量所需的剂量。如使用抗蝮蛇毒血清,一般注射l0mL,视病情可以酌情增加,儿童用量与成人相等。使用前先做过敏试验,抽抗蛇毒血清0.1mL,用等渗盐水1.9mL稀释,皮内注射0.lmL,15分钟后局部无红晕蜘蛛足者为阴性,阳性者可行脱敏注射疗法。
二、胰蛋白酶注射
胰蛋白酶能直接破坏蛇毒,对多种毒蛇咬伤有效。其方法是胰蛋白酶2000单位加0.5%普鲁卡因5—20mL,在牙痕中心及周围注射达肌肉层,或在缚扎上端作套封。根据病情,每隔12—24小时后重复注射1次。个别病人可出现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可用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
三、其他西药
(一)可用速尿20—40rug肌肉注射,或20%甘露醇250ral静脉滴注,促使体内毒素排泄。
(二)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根据病情,每日l一2次。
(三)全身支持疗法和防治并发症的发生,补充足够的营养、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给氧,防治心衰、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四、蛇伤成药
季德胜蛇伤解毒片对常见毒蛇都有效,用法:首次20片,以后每4—6小时内服7—10片,病情好转后酌减,连服5天。
编辑本段治疗措施
毒蛇咬伤后现场急救很重要,应采取各种措施,迅速排出毒并防止毒液的吸收与扩散。到达有条件的医疗站后,应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如彻底清创,内服及外敷有效的蛇药片,抗蛇毒血清的应用及全身的支持疗法。阻止毒液吸收
被咬伤后,蛇毒在3-5分钟内就迅速进入体内,应尽早的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毒液的吸收。
1.绑扎法: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也是现场容易办到的一种自救和互救的方法。即在被毒蛇咬伤后,立即用布条类、手巾或绷带等物,在伤肢近侧5-10公分处或在伤指(趾)根部予以绑扎,以减少静脉及淋巴液的回流,从而达到暂时阻止蛇毒吸收的目的。在后送途中应每隔20分钟松绑一次,每次1-2分钟,以防止肢瘀血及组织坏死。待伤口得到彻底清创处理和服用蛇药片3-4小时后,才能解除绑带。
2.冰敷法:有条件时,在绑扎的同时用冰块敷于伤肢,使血管及淋巴管收缩,减慢蛇毒的吸收。也可将伤肢或伤指浸入4-7°C的冷水中,3-4小时后再改用冰袋冷敷,持续24-36小时即可,但局部降温的同时要注意全身的保暖。
3.伤肢制动:受伤后走动要缓慢,不能奔跑,以减少毒素的吸收,最好是将伤肢临时制动后放于低位,送往医疗站。必要时可给适量 的镇静,使病人保持安静。促进蛇毒的排出及破坏
存留在伤口局部的蛇毒,应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其排出或破坏。最简单的方法是用嘴吸吮,每吸一次后要作清水漱口,当然吸吮者腔粘膜及唇部应无溃破之处。也可用吸乳器械拔火罐等方法,吸出伤口内之蛇毒,效果也较满意。
伤口较深并有污染者,应彻底清创。消毒后应以牙痕为中心,将伤口作“+”或“++”形切开,使残存的蛇毒便于流出,但切口不宜过深,以免伤及血管。咬伤的倍位在手或足部时,也可用三棱针或刀尖在八邪穴或八风穴,向近侧皮下刺入一厘米后,由近向远轻轻按摩,加速蛇毒的排出。伤口扩大后,还可用各种药物作局部的湿敷或冲洗,以达到破坏或中和蛇毒的目的。常用的外敷药有30%盐水或明矾水,用于伤口冲洗的外用药有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及5%-10%的盐水。
胰蛋白酶局部注射有一定作用,它能本分解和破坏蛇毒,从而减轻或抑制病人的中毒症状,用法是用生理盐水2-4毫升溶解胰蛋白酶后,在伤口基底层及周围进行注射,12-24小时后可重复注射。注射速尿、利尿酸钠或甘露醇等,可加速蛇毒从泌尿系的排出。抑制蛇毒作用
主要是内服和外敷有效的中草药和蛇药片,达到解毒、消炎、止血、强心和利尿作用,抗蛇毒血清已广泛用于临床,对同种毒蛇咬伤效果较好。
1.各种蛇药片:目前用于临床的蛇药片已有十余种,使用时首先要弄清所用的药片对哪种毒蛇有效,其次是用药要早,剂量要大,疗程要长。最后,必须有针对性地采用其它中西医的辅助治疗。临床上用得最广的是南通蛇药片(又称季德胜蛇药片),伤后应立即服20片,以后每隔6小时服10片,持续到中毒症状明显减轻为止。同时将药片加温开水调成糊状,涂在伤口的周围及肢体胀肿的上端3-4公分处,广州蛇药片(何晓生蛇药片)疗效也较好,伤后立即服5片,以后每3小时服5片,重症者药量加倍。另外,上海蛇药片主治蝮蛇咬伤,蛇三满蛇药片主治金环蛇和银环蛇咬伤。
2.中草药单方:可用新鲜半边莲(全草)30-60克,捣烂后取其汁内服,有解毒和利尿排毒作用。也可用新鲜鸟桕嫩芽30克,捣烂取汁内服,药渣外敷,可预防蛇毒攻心。
3.血清治疗:抗蛇毒血清对毒蛇咬伤有一定的疗效,单价血清疗效可高达90%,但多价血清疗效仅为50%。目前已试用成功的血清有抗蝮蛇毒血清、抗眼镜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和抗银环蛇毒血清等,有的已精制成粉剂,便于保存。使用抗蛇毒血清之前应先作皮肤过敏试验,阴性者可注射。全身支持疗法
毒蛇咬伤后的数日内病情较重,中毒症状有明显,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紊乱和休克,严重者会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因而积极的全身治疗及纠正主要脏器的功能是重要的。血压低时应及时给输血和补液,抗休克治疗,呼吸微弱时给以呼吸兴奋剂和吸氧,必要时进行辅助性呼吸。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组织胺类药物的应用,对中和毒素和减轻毒性症状有一定的作用。全身抗感染药物,对防治局部组织的坏死是重要的,常规注射TAT以预防破伤风的发生。
被毒蛇咬伤后,首先不要慌张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那双可以使人致命的伤口。被咬伤后千万不要乱动,因为那样会促使蛇毒在你体内扩散。千万不要用嘴去吸伤口因为那样做是没有用的,而且帮你吸毒的人,或者是你自己都有可能是毒液从口中进入,导致再次中毒!可以用火在伤口上灼烧,这样会杀死毒液里面得蛋白质,可能这种方法会很痛,很残忍,但它却是应急救治的好方法!
编辑本段发病机理
毒蛇的分类
毒蛇大致可分成三大类
1.以神经毒为主的毒蛇:有金环蛇,银环蛇及海蛇等,毒液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麻痹。
2.以血液毒为主的毒蛇:有竹叶青、蝰蛇和龟壳花蛇等,毒液主要影响血液及循环系统,引起溶血、出血、凝血及心脏衰竭。
3.兼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毒蛇:有蝮蛇,眼镜王蛇和眼镜蛇等,其毒液具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两种特性。蛇毒的有效成份
1.神经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
2.心脏毒:主要作用于心脏引起心衰。
3.溶细胞毒:可使血细胞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坏死。
4.凝血素:可引起血栓形成。
5.各种酶:可引起溶血和组织破坏。蛇毒的毒性强度
各种毒蛇毒液的毒性强度是不同的,有的毒蛇伤人后死亡率高;有的仅引起症状。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小女孩被三跳毒蛇咬伤
被毒蛇咬伤后,病人出现症状的快慢及轻重与毒蛇种类、蛇毒的剂量与性质有明显的关系。当然咬伤的部位、伤口的深浅及病人的抵抗力也有一定的影响。毒蛇在饥饿状态下主动伤人时,排毒量大,后果严重。神经毒致伤的表现
伤口局部出现麻木,知觉丧失,或仅有轻微痒感。伤口红肿不明显,出血不多,约在伤后半小时后,,觉头昏、嗜睡、恶心、呕吐及乏力。重者出现吞咽困难、声嘶、失语、眼睑下垂及复视。最后可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及休克,致使机体缺氧、发绀、全身瘫痪。如抢救不及时则最后出现呼吸及循环衰竭,病人可迅速死亡。神经毒吸收快,危险性大,又因局部症状轻,常被人忽略。伤合的第1-2天为危险期,一旦渡此期,症状就能很快好转,而且治愈后不留任何后遗症。血液毒致伤的表现
咬伤的局部迅速肿胀,并不断向近侧发展,伤口剧痛,流血不止。伤口周围的皮肤常伴有水泡或血泡,皮下瘀斑,组织坏死。严重时全身广泛性出血,如结膜下瘀血、鼻衄、呕血、咳血及尿血等。个别病人还会出现胸腔、腹腔出血及颅内出血,最后导致出血性休克。病人何伴头尾 、恶心、呕吐及腹泻,关节疼痛及高热。由于症状出现较早,一般救治较为及时,故死亡率可低于神经毒致伤的病人。但由于发病急,病程较持久,所以危险期也较长,治疗过晚则后果严重。治愈后常留有局部及内脏的后遗症。混合毒致伤的表现
兼有神经毒及血液毒的症状。从局部伤口看类似血液毒致伤,如局部红肿、瘀斑、血泡、组织坏死及淋巴结炎等。从全身来看,又类似神经毒致伤。此类伤员死亡原因仍以神经毒为主。
编辑本段预防
蛇咬伤严重的威胁着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应在危害最大的地区,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尽量减少蛇咬伤的发病率,降低死亡率。首先要建立健全的蛇伤防治网,从组织上及人力上予以落实,做到任务明确,专人负责。其次要发动群众搞好住宅周围的环境卫生,彻底产除杂草,清理乱石,堵塞洞穴,消灭毒蛇的隐蔽场所,经常开展灭蛇及捕蛇工作。同时要搞好预防蛇伤的基本知识。在野外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员,进入草丛前,应先用棍棒驱赶毒蛇,在深山丛林中作业与执勤时,要随时注意观察周围情况,及时排除隐患,应穿好长袖上衣,长裤及鞋袜,必要时戴好草帽。遇到毒蛇时不要惊慌失措,应采用左、右拐弯的走动来躲避追赶的毒蛇,或是站在原处,面向毒蛇,注意来势左右避开,寻找机会拾起树枝自卫。四肢涂擦防蛇药液及口眼蛇伤解毒片,均能起到预防蛇伤的作用。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扩展阅读: 1 毒蛇咬伤自救:http://jbk.99.com.cn/jibing/treat/09bd.html
2http://www.zgxl.net/sljk/pfk/dsys.htm
开放分类:医学内科生物因素疾病外科疾病中医药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面对面的杀机——当你面对蛇或被它咬伤
夏季如何防蛇?野外防蛇措施及蛇伤治疗方法
毒蛇咬伤的解决方法
毒蛇、毒虫咬伤
一 毒蛇与无毒蛇咬伤的鉴别,和,饲养
余培南主任医师诊治毒蛇咬伤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