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空就读读闲书吧
userphoto

2022.06.22 河南

关注

非用之读,就是说读书不要读直接告诉我们某主题管什么用的书。其实我并不反对有用之读,比如说有人不会做菜,这段时间都在居家,所以找了个菜谱看看这个菜怎么做,这个没问题。但我读书的时候主要是读一些非用之读的书,没有什么特别用处的书。

我在哈佛留学的时候,每周要专门请老外们来吃一次饭,我每次都是做特别地道的中国菜,但是年纪大一点的外国人,要是有个鸡头在那,他吃不下去。因为从小他们就是吃炸鸡,鸡腿、鸡翅膀、鸡胸都吃过,没吃过鸡头。所以第一,生活方式会改变人的文化认知。只有去了不同的国家,才会知道原来我们自以为在自己文化里面很自然的事,在别的文化里可能不见得那么自然。

第二,我们要去跨越自己的专业认知。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点专业认知,专业有两种来源,一种人是因为上过大学、上过大专,这看起来是个好事,但也是个坏事,好事就是至少在某个领域中间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坏事是在于只学一样东西,你以为世界就是那样的。其实生物、化学、历史、地理等领域的因素都在我们一个人身上起作用,但我们只会学其中的某个东西,其实那个单独的东西本来是不存在的,是因为人很难综合性地学习,所以只能把一个东西拿出来去专门学习,但有的人以为世界就是由这个东西来构成的,就学偏了。

另一种人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后来工作了。比如做了厨师,假设我到某五星级酒店吃饭,我说来个香菜炒鸡蛋,厨师说那不行,我说有香菜吗?他说有,我说有鸡蛋吗?他说有,那香菜炒鸡蛋为什么不行?他说我在烹饪学校里就没有学过香菜炒鸡蛋,也没有老师说过香菜可以炒鸡蛋,我们只学过西红柿炒鸡蛋和韭菜炒鸡蛋,我说你就比照那个韭菜炒鸡蛋,他说那不行。那你说学校的学习到底是一种启蒙,还是一种禁锢?

其实在某一个地方学到的某一个知识,可能很狭隘。狭隘到什么程度?就像西红柿炒鸡蛋。读完书以后知道西红柿怎么炒鸡蛋,在这个意义上是进步,但是以为西红柿只能炒鸡蛋,这就是退步了。我在环游世界的时候,看见人家用鸡蛋炒过各种各样的东西。文化或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天花板就这么高,原来你还在地板上的时候,教育可以把你拔到天花板上,但是天花板不代表天空,在天花板下面思考问题的话,你就被抑制了。

我们不见得要在另一个领域中很专业,但是需要打破某个因为工作或者上学的原因,而被限制在某一领域中间的视角,我们要会跳到其他专业中去。对我来说,植物学是我读得比较多的一个类别,我的植物学知识算是比较好的。直到最近我出差的时候,和一位好朋友一起到植物园去,这个兄弟能够在10种植物中间认识9种,我觉得太强大了,但他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我一直不知道他的植物学知识是如此的丰沛,后来我看他书柜上面植物类的书也是特别多。这些书其实对于做公司、对于在普通的日常生活里面解决什么问题,都没有特别的用处。

我最近正在读的一本书叫《海盗共和国》,特别有意思。里面有两个词是非常吸引人的,第一个是“海盗”,大家都看过《加勒比海盗》吧?其中的一个人物“黑胡子”船长,是真有其人,是个狠角色;第二个有意思的词是“共和国”,其实世界上除了王室体制,大部分都是共和国。关键是“海盗”跟“共和国”连在一起,你无法理解那是个什么玩意,所以我看了这本书。

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非用之读:它有一个线索,这个线索是我的好奇,使得我按照这个线索去追寻。很多人老讲要培养好奇心,但生活里面大家很少保护和延续好奇心。如果是个小孩子,他至少会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这是小孩子的特点,叫天真的小孩;大人就说你到网上去查一下这是怎么回事,这叫搜索分子,属于比较符合当代特点的大人;如果还能做到为研究一个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专门读了一本书,这叫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代表厚度。

我过去给大家讲过一个学习方法,叫做8小时、21小时和1万小时。就是用8小时时间回答why——这是怎么回事。有很多人说自己没有爱好,为什么没有爱好?就是因为过去好奇why的时候,从来没有把那个why搞清楚。因为只有在花了8个小时以后,你才能在众多的8小时里,遴选出那几个需要用21小时掌握的初步技能,才会有那个花1万小时掌握的专业技能。比如最近我在学两个东西,一个是滑板,一个简易自行车,这两个东西我是平行着学,先各花21小时,最后再来决定主要学哪一个。

8小时大概是什么概念?正常人读一本书的时间是一周花5天到6天,每天一个半小时,所以差不多花8小时读完一本书。当我们用这么长的时间去为自己解惑,我们的好奇就会延续,而不仅仅留在表面。只是当初提过很好奇这是怎么回事,那个好奇就跟看美女一样,说:哇这个美女挺好看。但是没有花过功夫,追美女和看美女好看是两码事,这是一个线索的深入模式。

开始的时候没有用处没关系,好奇一旦深入进去以后,就会发现它都是可以以某种形式贯穿起来的。很多同学在大学里,觉得我是学法律的,跟医学有啥关系?跟化学有啥关系?其实要搞清楚痕迹之类的事,都要做理化实验,要搞清楚这个人的死因,要有法医,所以法律跟大学里面的每个专业都有关系。

当然学中文的也一样,像丹·布朗写的《本源》是本算法小说,但他是个符号学家,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他写的算法又跟计算机和数据科学相关,也就是说他要没有相连接的知识,他写不了这个东西。就像刘慈欣写《三体》的时候,要具备很多领域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极具想象力。

在我们以好奇为线索,引领着进入到事物深处的时候,就会发现在底层领域中间,知识的互联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类进展。人类原著的知识都是讲整体的,本质上是讲互联的,到后来也慢慢分出了专的,大家都各搞各的了,就跟大学里面一样。后来我们又重归互联,因为没有一个专业知识是真的单独存在的,单独存在的专业知识是个假知识,是个伪概念,是人类在极度脆弱和薄弱的时候,让我们勉强多少能学一点东西,所以才有的那么一个历史阶段。

今天我们重新进入到了互联的时代,而且不仅仅互联,还存在互转,即互相转化的关系。就像我现在做算法技术,其实《极简算法史》里面算法讲得不多,讲的一个重要原理是异度关联,就是不同领域的事物之间建立了关联,有了异度关联才有了算法。算法是在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了相关联的关系,同时把过去传统的关联关系解构了。所以我们要跳出原来的知识范围去思考问题,跳出鸡蛋只能炒西红柿的知识范围,才知道鸡蛋是可以跟很多东西炒的,但是为什么以前从来没试过?因为我们被老辈的知识锁住了。过去土豆丝可以跟辣椒炒,那土豆丝是不是也可以跟西红柿炒?这就是互转,它是一个互相转换的关系。

在历史上,知识转换的成本非常高。比如你们家总共也就三个菜,只有土豆、大白菜和粉条,你还整天想着要跟西红柿放在一起炒,这就增加成本,家里面哪有钱去买西红柿,所以人们尽量减少你的欲望和创新的冲动。因此传统的知识是以有限资源和极少资源为前提,形成的知识体系。告诉你炒土豆丝就只能是炒土豆丝,还写在菜谱上。它很功用,学完之后就会炒土豆丝,它最大的副作用就是你以为土豆丝只能炒土豆丝。

今天很多人看营销的书,其实营销专业的同学是可以不学那个的。因为今天营销书上讲的营销原理,最近也是5年以前的,通常是15年以前老爷爷所掌握的,这对今天这个数据智能算法导向的时代已经不管用了。教科书的特点是按照历史上梳理出来的东西编著,人家写成论文发表过了,发表完大家还没有什么太多异议,然后再编到教科书里。这就意味着它一定是10~15年以前的知识,今天我们面对的挑战,不要说10~15年了,两三年以前的干法都不见得行得通。如果你本来不受这个限制,也许你在今天这个困难的情况下,还可以勇敢地有点尝试。

我不反对大家去学一点功用的东西,有的人特别爱学,我是强烈反对。如果去烹调学校学炒菜,完全不如在抖音上看大家有多少种做法。这些是学校里不会讲的,因为有的人在留学,有的人爱旅行,实在没有什么其他选择的情况下,他们把这个跟那个放在一起,发现味道还不错,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这种互转的前提在于,我们今天的资源条件跟以前不同了,这种成本变成了我们能负担得起的。

非用之读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越是非功用地读书越有趣,越是功用地读书越无趣。教科书以严肃为自己的特点,所以功用性的书一般都是无趣的。什么东西是有趣的?就是你从来没有想到这两个东西可以放在一起做成一种菜,我读了《大秦帝国》,才知道原来秦始皇的时候,把黄河鲤鱼和羊炖在一起,叫鱼羊羹。我看的时候觉得还是挺震撼的,为什么鱼和羊可以在一起炖汤?我作为一个江苏人,我们鱼汤也炖,羊汤也炖,但是鱼和羊不在一起炖。对呀,那个“鲜”字拆开不就是“鱼”和“羊”吗?这叫有趣。

很多年轻人都不会做菜,不会做菜有什么了不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炖一炖,东北人管这个叫乱炖,什么都可以放在一起乱炖。乱炖多有趣,炖10次可以炖出10个不一样的东西,有2次炖得还行,那就把好吃的组合留下,下次再来个乱炖的方案,又遴选出好吃的,要是1年弄3次乱炖,就搞出6个好吃的菜。这个是不难的,但是要学了厨师就干不出来了。梅兰芳要是听他师傅的话,就不可能有创新,也不可能成为大家那么推崇的梅先生。现在的京剧还在唱贵妃醉酒,怎么就不能弄个当代京剧?怎么就不能搞一个屌丝京剧、白领京剧、土豪京剧、留学生京剧?所谓有趣就是既可以拆解也可以重建。

一套死板的教育体系构成了无趣的教材、无趣的知识、无趣的老师,最后培养了无趣的学生。现在老师也被训练成这个考试是不考的,所以同学们就不用学了。其实读书作为功用的作用是很小的,看了炒股的书去炒股是不管用的,看了设计的书去设计也不管用,看了画画的书去画画也不管用。我看过一套全球30位画家的书,自古以来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叛逆,就是不按老师说的做。特别是当代艺术和现代艺术,最重要的特点实际上是找到了一个叛逆的路子。所以那些功用的书可以作为起步知识了解一下,但一定要知道这不是标准答案。

读书真正的目的是什么?第一是满足你的好奇心——Complete your curiosity。请注意好奇心不是拿来说的,是要用来满足的,感觉到好奇后要完成它。如果说我在这个地方找到了一个好奇,在另一个地方又找到了一个好奇,然后每个好奇能用8小时去满足的话,就会发现有很大的乐趣。因为好奇心不断得到满足,又产生了更深的好奇心,就可以继续往前走,这是好奇心培养人的一个最强的特点。

事实上我们今天很多人不是没有能力做事,是不知道怎么问问题,不知道怎么挖掘。就碰到的问题而言,怎么能找到那个症结?为什么医生要讲望闻问切?他在挖矿,挖那个病根到底在哪,最后要得出一个结论,才能对症下药。所以非用之学是一种方法,要顺着这个去自我驱动。不是老师要求的,不是你妈要求的,不是老板要求的,是你自己驱动的,这是满足你好奇心的挖掘能力。

第二是启发你的想象力。丹·布朗是一个著名的符号学小说家,他写了好多的符号学小说,最著名的是拍成电影的《达芬奇密码》。他写的《本源》是一本关于算法的小说,最近我一直在讲算法技术,这本书真的讲明白了算法到底是什么,它用算法的路数,从技术角度讲了人到底从哪来,将会到哪去,最后的结论是人类会毁灭。我以前看丹·布朗的书的时候,觉得他在历史性符号上面做得非常好,《本源》让我完全对他刮目相看,因为这是一本带有未来学色彩的符号学,它以算法为核心构想了一个超级计算机,实际上我们今天的超级计算机还不能达到这个水平。过去我认为他就是个小说家,通过这本书我觉得他是一个科幻小说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跨越。

我作为一个公司老板,我们同事有60后、70后、80后、90后,我觉得我们有很多东西是可以靠经验积累的,就是时间长了以后,干多了会积累,但我发现想象力没法积累。有的人快退休了就是没有想象力,遇到问题他只能报告老板,我们碰到客户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你说咋办?他没法为这个东西先去设想一个解决方案,再来问老板你觉得有没有更好的提议。

事实上我们死亡最多的脑细胞是想象力。因为好奇心的本质是行动力,是一种行动方式,要不断去追寻,要一点点往下挖,实际上不是那么费脑子的。因为要么在网上搜索,要么去找书,要么去找人,还是能问来的,某个地方还是有答案的。但是想象力不同,想象力要去假定答案,要去构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想象力的充分启发可以让我们多使用2~3倍的脑细胞,所以我们人生的目标是用这些看起来非功用的阅读,驱动自己的脑细胞。

我们不是要一个具体的答案,因为搜索能搜出几千个答案。所以功用性的书,在本质上是一个地板级的基础知识,不是标准答案。开卷有益,也不是说功用性的书绝对不能看,一看就有毒,平时作为基础知识看没有坏处,但是不要把它当回事,只有太当回事,看作是标准答案才有毒。如果有人过度推崇功用性的东西,比如说致富圣经这本书特别好,买书都能发财,那通常是一个洗脑工具。

非功用性的书,起到了启发我们的好奇心、补充我们想象力的作用。想象力的最大特点就是异界跨越,之所以想象出来的东西非常有魅力,解决方案很有特点,就因为它不是来自传统的已经成为趋势的专业知识,而是多领域知识以超乎原来结构形成的新结构。所以好奇心是挖掘,想象力是构建形成新的结构。我有个朋友他是建筑老板去搞了酒店,根本就不是同一个领域的事,但是他的酒店的确有可圈可点之处,就因为他不是干这个事情的,所以他重组的方法,可能是干酒店的人不会那么去干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要养成的好习惯
《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纸最多可循环使用多少次?答案让我惊喜
轻松的在家带一岁以上大的小宝宝
是什么使我们如此好奇?
孩子一生养不出这几个好习惯,真的很难出色!
缺乏好奇心想象力难成创新人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