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盆景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翻开历史,从古至今,从儒到道,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深深地印记着这一不朽的意识观念,蕴含着炎黄子孙对天地自然纯真的祟尚与热爱。古人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人之生,气之聚也”。人和自然万物一样,都是由天地之精气凝聚而成的。自然万物不是对立于人而独立存在的客体,同样人也不是对立于自然万物而独立存在的主体,两者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我们的祖先远在上古时代,便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莫定了如此亲近和谐的基调。这一观念通过儒家思想,尤其是两晋以后道家精神的传播,渐次深入人心,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无论是“道法自然”或“师法造化”都是这一宇宙观在审美意识上的最高概括。正因为有了这一合天合地合人合道的宗旨才产生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老文化。

作为深深地印记着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艺术,更是把这一传统的审美观,作为描绘自然,表现自然与生活,追求与创作人化自然美的核心。唐代著名画家张操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极其精辟透彻地剖析了艺术创作中人(主观)与自然(客观)的辩证关系;任何艺术,首先是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我们只有向自然学习,向生活取材,才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才能再现自然与生活,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但任何艺术又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艺术绝不是简单地机械地照搬自然与生活,它是经过创作者的取舍与提炼,融进其主观思绪与意念,再去表现自然,表现生活的。这一从“造化”到“心源”,从客观到主观的变化过程,就是借景抒情、寄情寓意、意与景汇、景与情通、情景交融的过程,就是由实到虚,由自然、物质到意念、精神的过程。因此上述的“师法造化”,绝不是纯粹的模拟自然,而是包含着“师造化”、“法心源”的全部含义,包括“万物皆备于我”进到“物我两忘”、情景交融、“天人合一”境界的全部创作过程。

中国的盆景艺术与山水画同宗同源,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以整个自然山川为描绘对象,再现和表现自然是它的本质规律。盆景和绘画无论在宇宙观、时空观、审美要求等方面有着相同和相似之处,只是在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上各有不同,绘画是“白纸对青天”,任凭作者的主观想象去挥毫洒墨,“宇宙在乎手者”,“造物在我矣”,可以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相对而言)去绘天画地,施展艺术才华。
而盆景是生态艺术,它所使用的材料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和山石,而且只能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即在方寸之间仿效自然界的生态环境,顺应植物的生理习性去培育造型,去塑造自然界的美丽景色。因此与绘画相比较,盆景对自然界有着更大的依附性、真实性和顺应性,这在客观上就决定了盆景艺术只能以“师法造化”作为它唯一的创作宗旨,舍此就不可能有这一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在主观上受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熏陶,诗、书、画等艺术的浸淫,也只能以“师法造化”作为它的最高审美准则,舍此就不会有它的生命力和艺术光华。

盆景艺术就是在上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观念引导下萌发和产生的,它同样受再现和表现自然本质规律的制约。自然界的美是可感知的,是充实的,作为盆景艺术的创作者,首先必须对自然界的美有兴味,有灵犀,并善于发现和捕捉其中的精粹。王羲之游名山、泛沧海而后叹曰:“我卒当以乐死”。“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谢灵运《韧去郡》),“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可见先师们对自然美景是何等的赞叹。当然单有兴味还不够,还必须“搜尽奇峰打底稿”,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参阅两种渠道,使“万物皆备于我”,而后胸有成竹,厚积薄发。但自然界的美又是原始的、分散的、粗糙的,艺术的真实不应该拘泥于生活的真实,不应该对现实中的现象进行僵硬、刻板地摄取和摹拟。要有所筛选和过滤,对现象进行必要的概括和提炼。因此创作者必须把储存、积蓄在胸的自然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淬炼,升华为心灵情原上的美。清代邹一挂在《小山画谱》中写道:“今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见一草一萼,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自然,则韵致丰彩,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艺术家与一般人在观察事物时的区别,就在于艺术家的思维与观察,是通过“造型语言”进行的。它善于鉴别物象的外在特征,并通过外在特征去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发现事物内在美与外在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通过作品所表现的自然美,已不再是自然界中那种原始朦胧美,而是融人了作者主观思绪与意念,进行了“意匠”处理,既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自然美。
盆景艺术是通过再现自然和表现自然两种层次展开的。再现是着重对客观景物的本质和属性的刻画和渲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写实”或“写真”,它是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再现出自然界中的美丽胜景,对形象刻画具体,景物结构严谨,空间构图合理,画面的真实感较强。作者的理想和情感融化在实景之中。而表现是通过作品着重对作者主观意兴的流露,有意识地“以意造景。或“以情汇景”;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着意将作品拟人化、意象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写虚”或“写意”,将自然美完全融会于主观情思之中。

盆景中蕴合着自然美、艺术美和意境美,三者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当我们谈及自然美时,必然也涉及艺术美和意境美。其中自然美是首位,是产生形象美和生态美的基础,没有盆盎中那种生机勃勃、青翠繁茂的生境,没有鬼斧神工造就的斑疤和孔洞,没有树木的提根露爪,没有顺应各种植物属性所表现出来的个性,没有花红果硕,没有四序更替所带来的生态变化……就无法再现出大自然的神采丰姿,艺术家的情意也就无所寄托,观赏者的欣赏和联想也就无由而始,最终也就没有盆景的艺术美和意境美可言。而艺术美则是根据作者的立意和构图,对客观景物施以造型技艺,以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原始自然美脱胎换骨,上升为人化自然美。其中处理好构思(立意)与构图[形式、形象)及构图中各种矛盾(开合、虚实、奇正、节韵等等)的关系是创造艺术美的关键。通过对自然美、艺术美的塑造,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相融会,达到情与理的统一,形与神的统一,使观赏者既有具体的、真实的空间境象可观,又有经过高度意匠加工的留有再创造余地和充分联想余地可思,使作品产生景外景、景外情、景外意、景外味,这便是盆景艺术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盆景艺术的灵魂,意境的有无是真假艺术的分水岭,意境的深浅是盆景艺术品位高低的根本标志。因此当我们论及自然美时,切不可偏颇于一,而要辩证地、完整地理解盆景艺术中“三美”的涵义,用以指导我们的创作实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盆树三美
盆景,集自然之野趣,融造化之神功!
岭南盆景艺术的鉴赏
各种盆景图集 29
【 盆景视窗】震撼的盆景之美
盆景欣赏:自然美、艺术美、意境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