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家鼐题:合肥李文忠公墨宝跋

孙家鼐像

合肥李文忠公墨宝跋

孙家鼐

太傅李文忠公[1]以汗马功削平寇乱,出入将相垂四十年,世皆艳称公之勋业,而公之风雅文章遂为勋业掩。公治军吴、鲁时,每亲身督战,敌势之变幻、战士之勇怯皆目击之,首敌获胜即下马作露布[2],洋洋千万言咄嗟立就;虽幕府多才,而公文章之敏,世盖鲜知之者。公于军书旁午及总督江南、直隶时,公余之暇,必阅书史十余篇或作书数百字,最喜临《争座》[3]及《兰亭》、《圣教》序[4]。兹文孙伟侯世兄[5]以公所临禊序[6]二帖全本付诸贞珉[7],精神秀拔,深得右军[8]三昧而结体缜密,魄力沉雄,直从性情中自然流出,足与事业相称,盖非文人学士专工笔墨者所能及也。光绪丙午清和月[9],姻年晚生[10]寿春孙家鼐谨跋。时年八十岁。

注释:

[1]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黼,号少荃,安徽合肥人。24岁中进士,后以合肥地区的团练武装为基础,组建了淮军,并发展为庞大的淮系政治集团。被清廷授为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死后封肃毅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死后谥号文忠公。19世纪60年代初,积极倡导洋务,建立了大量军用和民用企业,创建北洋海军,派遣留学生等,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1870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开始进入权力中枢,成为影响清廷军政、外交等各方面的关键性人物。在繁忙的公务之暇,他还致力于吟诗习书,艺术上也是颇具造诣,对此,人们则知之甚少。李鸿章所临摹的《兰亭序》、集字而成的《圣教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品。王羲之(321-379)其书法博采众长,精研体势,变汉魏质朴的书风为妍美流畅的新体,所书《兰亭序》和《圣教序》尤为后人竞相临摹,影响极大。

二帖始为李鸿章次子李经述(1864-1902,承袭了李鸿章一等肃毅侯的爵位)珍藏,再传给长子李国杰(1881-1939,袭一等肃毅侯,担任过清驻比利时大使,民国后任上海轮船招商局股东会会长,著有《合肥李氏三世遗集》)。1906年,李国杰将其祖父所临摹的《兰亭序》和《圣教序》刻石永存。篇末刻有孙家鼐(1827-1909,安徽寿州人,咸丰状元,李鸿章的姻亲)书写的题跋一篇,对李鸿章的功业和书法有精辟概括。原刻石已被毁。

[2]露布,有四种含义:一、汉代皇帝制书用玺封,但赦令赎令均露布下州郡,《文心雕龙》所谓“露版以宣众,不可使义隐”;二、公代臣民上书于君主,不缄封的都称为露布,是别于封缄而言的;三、汉末也把军中檄文称为露布;四、北魏迄唐代,用兵获胜向上奏捷的文书也称为露布。此处指报捷文书。

[3]《争座帖》即《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唐广德二年(公元764)颜真卿写给仆射郭英又的书信手稿。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古时。“乡里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然而郭英又为了献媚宦官鱼朝恩,在菩提寺行及兴道之会,两次把鱼朝恩排于尚书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为此颜真卿引历代及唐代成规抗争之,写下此长信。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许多字与行还写得豪宕尽兴,姿态飞动,虎虎有生气。似乎也显示了他刚强耿直而朴实敦厚的性格。宋代米芾在《书史》中说:“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入行草最佳范本之列,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壁”。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此帖原迹已佚,刻石存西安碑林。

[4]《兰亭》即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即《圣教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代碑刻,太宗李世民制文,高宗李治又撰《述三藏圣教序记》。今存有四种石刻:一、褚遂良正书,永徽四年建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世称《雁塔圣教》,碑分二石,序、记分刻。《金石萃编》载:碑高六尺三寸,宽三尺五分。前碑共二十一行,满行四十二字;后碑自左至右,共二十行,满行四十字,书法遒健雅丽,是褚书晚年代表作。近人沈曾植以为:“《雁塔》专趣超纵,例以《房玄龄》,却病其未和”。二、王行满正书,显庆二年建于偃师。《金石萃编》载:碑高八尺四寸,宽四尺三寸五分,字共二十八行,满行五十六字。《中州金石记》云:“用笔端方绵密,绰有姿致。”三、褚遂良正书的临本,一说是褚氏的别写本。序、记同刻一石,款记“龙朔三年”。建于冯翊,世称《同州圣教》。《金石萃编》载:碑高九尺一寸五分,宽四尺六寸,字共二十九行,满行五十八字。书体方整谨严,与《雁塔》迥异其趣,《海日楼札丛》云:“《同州》意在矜严,例以《孟法师》,则失之于峻。”四、僧怀仁集王羲之行书而成,咸亨三年建,现藏西安碑林。《金石萃编》载: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文共三十行。王氏书迹大都赖此以传,故为历代书家所重。传世宋拓有墨皇本,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明代刘正宗藏本,现藏陕西博物馆;1972年在西安碑林石缝间发现整幅宋拓本;其他还有郭尚先藏本等;均有影印本行世。李鸿章所临摹的,即是第四种。

[5]文孙伟侯世兄,指李鸿章孙李国杰(1881—1939),字伟侯。他是李经述长子,李经述为李鸿章与继室夫人赵小莲亲生之子,袭肃毅侯爵位,但他在李鸿章死后仅四个月即于1902年4月早早亡故,随即由由李国杰袭爵。“文子文孙”原意是指周文王的子孙,后来泛指王公贵族的子孙,因李国杰是以裔孙袭承侯爵,所以孙家鼐称他为“文孙”“世兄”也是孙家鼐对有姻亲关系的晚辈的尊称(孙家鼐侄儿孙传樾是李瀚章女婿、侄孙孙多钰是李瀚章子李经湘的女婿、另一侄孙孙多鑫是李蕴章子李经世的女婿)。

[6]禊序:晋王羲之《兰亭序》的别称。

[7]贞珉:古语,对石刻碑铭的美称。

[8]右军,即指王羲之,曾任东晋右将军(一说右军将军)。

[9]“光绪丙午”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和月”即农历四月。按:孙家鼐生于1827年,故他在跋后称自己“时年八十”(虚龄)。

[10]“姻年晚生”是孙家鼐对李鸿章的谦称,李鸿章是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孙家鼐是咸丰九年状元,无论是年齿还是进士及第的年限,孙家鼐都逊于李鸿章,加上两家又有姻亲关系,所以孙要以“姻年晚生”自称。

考语:从上述这篇跋语可以得知,李鸿章平时酷爱书法,他在领军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和担任两江、直隶总督的公务之余,每天都要抽时间练习书法数百字,尤其喜欢临摹颜真卿的《争座帖》和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这和历史上的记载是一致的,早在李鸿章进京赶考并拜曾国藩为师求学期间,他就苦练书法。曾国藩曾经评价李鸿章的书法:“观阁下精悍之色露于眉宇,作字则筋胜于肉,似非长处玉堂鸣佩优游者。”后来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在《庚子西狩丛谈》里记叙他追随晚年李鸿章时的见闻也描绘说:“(李)公每日起居饮食,均有常度。早间六七钟起,稍进餐点,即检阅公事;或随意看《通鉴》数页,临王《圣教》一纸。”这说明爱好书法已经成为李鸿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四月,李鸿章去世五年之后,他的孙子李国杰(时任清廷散轶大臣,后任出使比利时大臣、农工商部左丞等职)将李鸿章早年临摹王羲之字体的《兰亭序》、《圣教序》两帖刻成碑铭,并将拓本送呈与李鸿章私交甚密的姻亲、乡前辈、咸丰状元孙家鼐,请他做跋。孙氏在跋文中较为形象地概括了李鸿章这两幅临摹碑帖的来历和他书法艺术形神结合的特征。释文如下:

文(白话)

太子太傅、合肥李文忠公(鸿章)以汗马功劳削平太平军和捻军战乱,出将入相、执掌国柄近四十年,世人都称赞他的武功和政绩,但他的儒雅风度和文章才华却被这些勋劳所掩盖了。李公在江苏、山东一带领军作战时,常常亲自上前线督战,敌情的变幻莫测、部下将士的勇敢与怯懦,他都亲眼所见,首战一获胜他就立即下马亲自写捷报,洋洋数千言往往一挥而就。虽然他的幕僚中有很多才智之士,但李公文思的敏捷,世间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军务倥偬中以及担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的工作之余,每天必定要抽出时间阅读经史文章十余篇、或者练习书法数百字,最喜欢临摹颜真卿的《争座帖》和王羲之的《兰亭》、《圣教》两序。现在由李公的裔孙伟侯世兄(译者注:即李国杰)将先祖父所临摹的王羲之两帖的全部文字都刻成碑铭,其字体隽秀挺拔,深得右军书法的真谛,而且文字结构缜密,笔力苍劲沉稳,直接而又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性情,足可以与他的事业成就相提并论,这远不是一般专门从事写写画画的文人学士的笔墨所能企及的。

光绪丙午年(即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和月(即农历四月),姻年晚生孙家鼐谨跋。时年八十岁。

历史学博士、研究员翁飞点校并注释

附:李鸿章临兰亭序、圣教序碑拓

临兰亭序碑拓

临圣教序碑拓

【淮河文化苑】

由淮南市国学研究会主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鸿章临《兰亭序》《圣教序》
李鸿章临《兰亭序》《圣教序》,看着神采不够,你认为呢?
李鸿章临《兰亭序》《圣教序》,功力不一般!
李鸿章的书法你见过吗?他写的《兰亭序》《圣教序》让你一见倾心
李鸿章临《兰亭序》《圣教序》,功力胜一般书家
李鸿章临《兰亭序》《圣教序》,功力胜一般书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