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徽合肥:从团结巷到哑巴巷,市井间品味慢时光!

上回咱们说到勤劳巷,隔着九狮桥街,在巷西首的斜对面,还有一条“团结巷”。小巷不长,步行两分钟就到头了,迎面是南北向的哑巴巷,向南通往车水马龙的长江路,向北可抵摩肩接踵的步行街,中途还被中菜市巷打了个“岔”儿,东拐西弯的,生怕迷了路。当然,现在有个楼宇、招牌之类的,好歹还能辨别,这要是在过去,大片的民居建筑呈现在眼前,初来乍到还真难走得出去……当年主次分明的街巷网格系统,大部仍依稀可辨,只是在几轮的城市建设中,某些节段遭到破坏或改线,于是便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编者按

团结巷:小巷有座太平庙

团结巷,旧称太平庙巷,因巷内曾有太平庙得名。关于这座太平庙,史料可查的线索不多,翻阅嘉庆《合肥县志》,结合学者熊态的考证,其遗址位于巷内中段,东距九狮桥约60米,今中市街南侧一带。太平庙,顾名思义,为祈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而建,根据区域文化特色,各地奉祀以关帝(关羽)、土地神(社神)及名宦乡贤为主。

太平庙巷与哑叭巷(来源 | 嘉庆《合肥县志》)

太平庙曾如昙花一般,出现在清初的庐州城内。多年前,“老合肥”牛耘撰文提出,太平庙很可能便是“庐阳八景”之一“梵刹钟声”的主角。文中说道,合肥太平庙小,地处偏僻,且隔河即可与明教寺相望,周围又有如万寿寺、广华寺、罗汉寺、慈云庵、观音庵之类的大型寺院,起初一度受市民冷落,人迹罕至,香火稀少。

太平庙(来源 | 嘉庆《合肥县志》)

这可难坏了庙里的住持僧,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让他急中生智,为何不在“钟”上面做些文章?于是从外地买来一口大铜钟,并修建一座高约五丈的钟楼。一改“暮鼓晨钟”的惯例,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晚上,当当敲起钟来,钟声远扬,遍及全城。如此一举,好奇的百姓接踵而至,既知晓小庙的存在,又送上了香火……

九狮桥(作者 | 夏云)

“梵王楼阁势凭云,隐隐疏钟远近闻。老尽世人听不了,几回清晓几黄昏。”不过庙宇、故事与“梵刹钟声”存在着诸多出入。“太平庙”通常为道教或本土信仰的祭祀场所,而无论故事中的“住持僧”,还是“梵刹钟声”的“梵刹”、“兴国禅院”等,皆为佛教用语。再者,此庙少有记录,规模、地位可见一斑,更甭说“六刹”之一了,完全是达不上的。

梵刹钟声(作者 | 夏云)

不过,故事的结尾说对了——太平军攻打庐州时,太平庙遭到了毁坏,极为讽刺。战后重建时,太平庙是否得到恢复,已无法获知,但可能性很小。关于它的痕迹,也只剩下“太平庙巷”这一地名。1949年,合肥县立映典小学改名为合肥市立第四小学(今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不久迁至巷西首,西段遂堵塞。“文革”期间,改称团结巷,沿用至今。

1993年,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摄影 | 陈学刚)

其实,太平庙巷还诞生了一家餐饮品牌,为新老合肥人皆知。时间回到150年前——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九狮桥太平庙巷口有位人称“宋三”(宋德礼)的小贩,与其妻胡氏每日挑着担子在东大街(今淮河路)上摆卖饺面、小吃。饺面摊儿以冬菇鸡饺为特色,选料考究,做工精细,馅嫩汤鲜,名噪一时。

1940年代,庐州风景(来源 | 《独立步兵第五十八大队史》)

宋三的生意很是兴隆。宣统元年(1909),他便在春和怡药店旁置办了一家饺面馆,兼营鸡丝面。经食客提议,得名“宋三饺面馆”。民国十六年(1927),宋三辞世,店面则交给胡氏与其徒弟刘青山(又名刘和青)等人打理。二人经营有方,生意不减当年,不久挂上了“刘鸿盛”的招牌,寓意鸿运通达、长盛不衰。

刘鸿盛饺面馆(摄影 | 康诗纬)

1956年,刘鸿盛饺面馆接受公私合营,成为合肥解放后第一家国营餐馆。后与刘鸿盛菜馆统一称“刘鸿盛”。以其独家特色和品质保证,数十年长盛不衰。产品“冬菇鸡饺”、“糯米油香”、“萝卜丝鲜肉酥烧饼”、“小花狮子头”等先后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时至今日,刘鸿盛早已成为名副其实、响当当的百年老字号。

百年刘鸿盛(来源 | 合肥晚报)

哑巴巷:哑巴今何在?

哑巴巷,又作哑叭巷。实际上,此巷自古便有之。据嘉庆《合肥县志》:“时雍门内小东门街”(今长江中路),“街北”,“二、三皆小巷,无名”,说的便是后来的哑巴巷。不知是否因此巷太“小”,还是其他什么缘故,翻阅民国及解放初期的地图,只见勾勒了巷道走向(北至太平庙巷),未标注说明文字。

1949年,哑巴巷(来源 | 《合肥市区图》)

多年前,有记者在附近采访,老人们纷纷表示:巷内曾住着两姓族人,即陆家和刘家,总共也就几十户,从未听闻哪户是哑巴。但熊态在《合肥老城志略》中说道:“因当年巷中住有'哑叭’,民间习惯戏称沿袭下来。”当然,没有年代限定的事实与部分民众的记忆存在偏差也是正常的,约定俗成而保留下来是其得名关键。

连环画《哑巴伙计》(来源 | 大亨精品藏书阁)

也许正因名自“俗”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官方认可,以及展现在正式的出版物中,是所谓“合理”的。就像合肥曾有条“茅侧拐”,如今还有几人知晓?新中国成立后,“哑叭巷”继续沿用。直至1965年6月,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哑叭巷”并入“太平(庙)巷”。“文革”期间,又由太平庙巷更名,成为团结巷的一段。

1965年,“我市一些街巷启用新名”(来源 | 《合肥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合肥多家老字号悄然消失 转让资源或能让老字号回归
合肥老字号饭店有哪些 合肥有哪些老字号饭店
历史上合肥这些著名老字号,我估计很多人听都没听过
好吓人!合肥居然有这么多潜规则
相约安徽 向春而行|吃合肥传统美食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