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出伏后如何养生
userphoto

2022.09.02 江苏

关注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出伏后,天气由热转凉,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此时该如何养生呢?

“鼻”
皮肤是人体抵御外界风寒入侵的第一道屏障。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出伏后,秋凉愈加明显,大家可以随身携带一件轻薄防风的衣服,以防受风着凉。在这个时节,鼻子也是重点保护对象,使用冷水洗脸、洗鼻有助于预防流感。

大家可以吃一些水果、坚果,口味选择上宜多酸少辛,以生津、消热、通便。比如,葡萄能健脾和胃,对气血不足者有补益功效;石榴能生津、止渴、润喉,其中还富含花青素,有助抗氧化、滋养皮肤;秋梨能养肺生津、缓解秋燥。在坚果中,杏仁能润肺止咳,且富含蛋白质、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助于缓解皮肤干燥、口角炎、舌炎等,推荐每日进食量在20克以内。核桃、榛子、花生等坚果含有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有滋养润肠之功效。需要注意的是,食用五香味及烤制的坚果容易使人口咽干燥,大家要注意控制摄入量并配合补水。

中医认为“寒主收引”,足底和足跟部是肾经循行之处,此处受寒易引发抽筋,还可导致腹痛、腹泻等。出伏后应做到不露足,切勿再穿夏季的“凉拖”。脾阳虚体质者尤其要做好足部保暖。晚上可用热水泡足,或在热水中加入一些具有散寒、活血、通经络作用的姜片、盐、艾叶、花椒等。体虚的老年人和寒湿体质者可采用此法进行日常保健,有助于缓解手足冰凉,减轻下肢水肿,但要注意避免烫伤。下肢动脉硬化、风湿痹证患者,泡足时还可加入红花、威灵仙、伸筋草等中草药辅助治疗,每种用量在20~30克即可。


除了外用润肤露和润唇膏,大家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润秋燥。例如,鸭肉性凉,味甘、咸,有滋阴养胃功效,搭配百合、竹笋等烹饪,可佐餐饮汤,适合体虚内热者以及有食欲不振、便秘、水肿的人。甲鱼配枸杞、山药炖煮,是中医补肾滋阴的经典药膳之一。生活中,应注意多饮温开水,或选择能够养阴润燥的豆浆、牛奶、淡茶水等,要避免烈酒、浓咖啡、浓茶等“厚味”之饮品。

大家可以通过以下3种方式来解秋乏。    
融入自然 在秋季,慢跑骑行、郊外畅游、登山远眺有助于人体吸收大自然的阳气。老年人可做操、快走,缓中加力,锻炼骨骼肌的同时还能改善心肺功能。
    
“顶”起精神 感觉劳累困倦时,可端坐闭目,用手掌大鱼际按摩百会穴(两耳尖直上到头顶,和头正中线的交点),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按揉30圈,完成3组,以局部微感胀热为宜,能升发阳气,令人神清气爽。头痛、失眠者,用空掌心轻轻叩击百会穴,每次10下、完成3组。久对电脑、视物疲劳时,可轻轻按揉双耳垂多次,每次1分钟,具有清心明目的作用。
    
“戏”解困乏 五禽戏可促进气血通畅、保养脏腑。“鸟戏”主肺,应和秋季。做法是:人体直立,模拟鸟儿的动作,水平展开双臂,上举过顶,下落平肩,配合单膝90度交替上抬。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宣磊【整理摘编:时英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协和医生说 | 处暑连出伏,协和医生提醒,您的养生清单该更新了
今日出伏,初秋警惕“湿燥”两重天
凉意渐浓 您的养生清单该上新了
健康|秋季如何养生?
凉意渐浓,您的养生清单该上新了
出伏之后话秋凉,出伏应该注意些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