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工理论与实践中的困惑案例
文/广州市白云区瑞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欧杜灵

在工作中,我们通过不同方式或针对个案在书本上寻找合适的理论用以对应,但在实际中,也不知为何,理论指导实务中,往往也不太顺畅,或者说,使用该理论,在实践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具体到个案每个细节,理论也没能细化到底,就好像你去到商场,希望买些面条吃,谁知面条没有,只剩下粉条,虽然也能满足要求,但与自己所希望的有一定差距。有时候也觉得理论都在一堆实践中得出的真理,有太多的权威性,只要一点点照搬就是,毕竟也算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只是有那么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如在禁毒领域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该理论认为犯罪是人类的本能,我们所要回答的不是“造成犯罪的原因”,而是“什么因素使人不会犯罪”。认为当人们不再受社会法律的控制与传统环境的教化时,便会倾向于犯罪。理论假设:所有人都有潜在的犯罪倾向,人之所以不犯罪,是害怕越轨行为会破坏他们的社会键的关系。若一个人的社会键减减弱或破裂,这个人便会无约束地进行越轨行为。社会键包括:依恋、抱负、信念、参与。其中社会键有四种成分:(1)依恋,即个体对父母、学校和同辈朋友的感情依恋。这种感情依恋越强烈,人就越不可能犯罪;(2)奉献,即个体对传统的生活目标的追求。若人渴望获得社会承认的、传统的成功,就不可能冒损害自己前途的危险去违法犯罪;(3)参与,即参加传统的活动,如学术活动、体育运动等。人若用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传统的活动,就不可能进行违法犯罪活动;(4)信仰,即对社会的道德、法律规范等的尊重。人若尊重道德与法律规范,就不会出现违反这些规范的行为。戒毒人员能保持操守都离不开以上四点或其中一点。但实际中,往往有那么一些人并不在其中。

案例:

小森:51岁,30年吸毒经历,2021年7月份出所后,有那么一段时间对生活十分积极,之后还是难以适应社会,于是采取一种摆烂的消极态度,每天不是在家里睡觉就是去流溪河边静坐,而其中都是酒不离身。社工使用社会键中的四点在文书上对其进行分析,结果似乎并不适用,一、依恋上,服务对象离异,家里人对其都不管不顾,社工在与其沟通时,服务对象表示自己是孤独的老人,家里都不理会自己,而也觉得没人管自己也不错。二、奉献上,社工经常述说其现在身体还健康,虽然生活无忧,但如果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有些追求,不一定要很大的追求,但生活也会更有意义,也不用让认识的人以“废物”将其定义。只是服务对象一直都是同一句话,自己没什么追求,别人如何看是别人的事,废物就废物,自己的确是。三、奉献上,社工邀请其参加志愿者活动,服务对象表示不喜欢参加,情愿每天呆在家里会更好。四、信仰上,由于服务对象对于其承认自己废物的一面,也认为世界上只要有钱就是真理的想法。出所后,曾经到商场偷过酒喝,被老板发现后,依然感觉没什么,还向社工坦白。美其名曰,偷酒进派出所也可以帮帮忙戒酒,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综合上述四点,社工困惑于如何让该个案适应该理论,以理论视角反思和拷问个案的符合性,有时会自觉得自己学习不到家,不能很好理论结合实践,自惭形秽,为此不惜以“商场买粉条的方式“圆满其中,从而让实务能够披上理论的衣裳,使个案得以“高深”。只是从另一角度上看,这何尝不是实践者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呢?因为实践检验真理,实践看出真理的局限性,但也需要年出局限的具体表现,如何应对,没能提出可行的方法,又如何否定真理的局限性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戒毒人员家属关系修复中的应用 | 社工案例计划
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活动的实践培训
专业篇丨社会工作:助人自助
实务 | 社工优秀个案案例的五个标准和六块内容
【督导培训】南阳市民政局2023年未成年人保护服务项目社会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总结
赵晓峰:认识乡村中国:农村社会学调查研究的理想与现实 | 中国农村观察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