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终关怀应该怎么办(一)

作者丨 黄开斌  摘自《健康养老要旨》一书

死亡是生命一个非常正常的过程,它从来都不是突然来到我们生命中的,可以说在出生的那一刻,死亡就开始在悄悄的发生,或者说,人一出生就100%的在走向死亡。只是到临命终了时,死亡就更凸显了,那么探索它可以看到生命中我们很难看到的东西,它是反映生命意义的一面镜子。知道并做好临终关怀的一些事情,或许能够帮助你避免此生最大的遗憾。

1、临终关怀的本质

当我们的生命临近最后一刻的时候,很多人在病痛中挣扎,沉浸在对生命的绝望中,对死亡感到恐惧和无奈。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能量是一种负向能量,也就是向一个低维度能量状态去的。在这种状态之下如何能够让生命转化,让生命摆脱这种低维能量的认知状态,将能量调整向一个平静,甚至向更高的能量境界的这种趋势,这就是所谓的临终关怀或心灵呵护的关键。心灵呵护的“灵”字是高维的,让人能够在这个呵护之下回归高维,这是本质。当然了,这就需要每一个从事心灵呵护的人,将自己的内在提到更高的维度上去。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和做到给临命终时人以关怀和呵护。

1临终关怀究竟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觉得临终关怀是临终前的事,其实没那么简单。临终关怀源自于英国,它本身的意思是在人到了临终的时候——这是一个很特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无论对于临终者还是家属来说,他们都应该好好把握的一个时期。人在临终的时候需要一些和我们日常生活不同的课题,比如:

(1)面对死亡是人灵性成长最重要的课题,要好好的经历;
(2)临终时是病人和家属最后的和解、告别的机会,要认真面对;
(3)未了的心愿,尽可能地去完成;
(4)总结自己的一生,安然而坦荡;
(5)接受自然的规律——接受生命就到这里,是人类的必修课。
没有学习死亡这门功课的普通民众是不懂这些功课的,于是需要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让病人和家属知晓,避免遗憾,减少日后家属的创伤。如对于临终者,最大的仁慈和人道是避免不适当的、创伤性的治疗。不分青红皂白地“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是多么的愚蠢和残忍!为什么这么说呢?
看看《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这本书就会知道一些的。作者肯·穆尤睿曾说:“我真的不记得有多少次我的同事们很认真地对我这样嘱咐过!恐怕我们审讯最冷血的恐怖分子时也做不到像我们对待病人那样造成的折磨和痛苦!所有的钱,买来的全是痛苦!”。有的医生甚至用纹身“No Code”来提醒同行们永远不要对自己实施人工呼吸。


    但遗憾的是医生所接受的职业训练和教育,却恰恰让他们“己所不欲,偏施于人”。私下里,他们互相说:“天啦!一个人怎么能让自己的亲人受这样的罪啊!”因为这些“医疗天使”们耳濡目染过太多的医学“无用功”了,但当一个人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身体极度衰竭,行将“油尽灯熄”之时,他(她)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判断力和决定权,而医生的尽“天职”和亲人们的尽“孝道”,却把更多的痛苦带给了弥留者,无情地剥夺了他们留恋人间的最后权利。

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医生们虽然为尽天职,不遗余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可是当医生自己身患绝症时,他们选择的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为自己使用最昂贵的药和最先进的治疗手段。恰恰相反,他们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却选择了最少的治疗!原因正是因为医生们的专业训练,让他们深深明白药物和手术的局限性,以及它们给患者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摧残和巨大的痛苦。他们在人生的最后关头,集体选择了生活品质!

2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条件的    

上述的临终关怀是除了日常生活以外在人临终的阶段额外附加需要的,但是有一个基本的自身条件是:

(1)家属有能力并且有一个安全的沟通关系告诉病人他的真实病情,而在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家属自己不敢面对死亡,于是默认老人也不能接受(更多的情况是老人可以接受,只是家属认为他不能接受),其次,你们需要有一个坦诚交流的独立的人际关系——如果平日的生活是属于报喜不报忧,不说真话,没有坦诚谈心的关系,死亡来临的时候自然也不能;
(2)与亲人的和解、告白、告别也是要有条件的:在中国,我们都需要承认“死亡逼近”——我们都不接受死亡的到来,何谈和解、告白、告别。平日我们没有学会表达我们的情感,设立我们的边界,没有公开谈论死亡的经验,是无法做到的;
(3)未了的心愿——每个国家的临终者都一样,都有未了的心愿,但是这种心愿得是具体的,能够做到的,你的心愿可以是——去看日出、跳伞、看金字塔……但是,在真实的病例中,最多的遗憾就是——我这辈子没有为自己而活过,这……
(4)总结这一生的时候,“价值感”一定是一个评判标准,可能我们有瑕疵,有错误,有失败,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一生得有一件事是有价值的。
(5)所有不接受死亡的人,大抵只有两种人:没有为自己而活过,或没有活好的人。

3临终关怀可做好“生前预嘱”    

首先,建议大家,尤其是老年人在健康的时候,就要与家人就死亡问题详谈,交待清楚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我们既不能讳疾而忌医,同时也不要讳死而忌谈。即有些事最好是生前做好预嘱:

(1)人终有一死,不要忌讳讨论临终关怀和死亡方式的选择。不但要和医生谈,也要和亲人交流,得到他们的尊重和支持。
(2)如果遇上绝症,生活品质远远高于延长生命。病人更愿意用有限的日子,多陪陪自己的亲人,多回忆回忆往事。把想做,但一直没有来得及做的事尽量做一些。
(3)遇到天灾人祸,突然丧失了意志力,而医生已经回天乏术的时候,不要再进行无谓的抢救。不是为了省钱,实在是为了少遭罪,也减少对亲人们的折磨。
(4)没有生病的时候,珍惜健康,珍惜亲情,多陪陪父母,多陪陪妻子或丈夫,多和孩子聚一聚。工作做不完,钱也赚不完。从来没有听说过任何一个人在临终前,后悔说在办公室里呆的时间太短,恰恰相反,他们都后悔没有多陪陪自己的骨肉至亲。
由于我们忌讳在健康的时候讨论死亡,尤其是当长辈或老人进入晚年的时候。但一旦遭遇病危,到了需要抢救才有可能挽回生命的时候,在奈何桥头徘徊的人们,只好听任亲属和医生摆布了。手忙脚乱之际,大家往往无暇顾及病人本人的意愿,在无力回天的情况下,他(她)的灵魂与肉体究竟愿不愿意再如此折腾下去?愿不愿意再遭一回罪呢?是追求死亡质量,还是用机器来维持毫无质量的植物状态?这些就无法抉择而酿成悲剧。

本文摘自《健康养老要旨》一书,作者:黄开斌【整理摘编:时英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亲人临终时,我们该怎么办?解除你的10个疑问
中国第一例选择安乐死的人,和一家让患者「等死」的医院
最后一个月,她不想死在女儿家里:人最妥帖的尊严,在生命的终点
亲人在临终前身体会发生什么?这些情况出现时,多花点时间陪伴吧
生命的最后阶段要做什么?多数人不知道!多数人做错了!
影评|《最好的告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