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称呼因角色而异
文/郑州市二七区社会组织联合会 黄华清【整理摘编:时英平】

“老师,这道题怎么做?”“医生,救救我的母亲!”“爸,吃饭啦。”“警察叔叔,我找不到爸爸妈妈了!”“刘会计,这是要报销的单据。”“大姨,过年来我家玩。”……

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角色中会有不同的称呼,在家庭里,你可能是女儿,是爸爸,是姑姑,是舅舅,在工作上,你可能是张老师,是李医生,是王总监,是刘会计,而在社会,你可能是高中同学,商场对手,合作伙伴,吃瓜群众,角色因不同的参考对象而有所不同,每一个角色又对应着一个称呼,你可以从称呼上发现对方是谁,与你是什么关系。

犹记得我加入社工行业时,项目的主任是香港资深社工,也是我的社工引路人,她说,在香港服务对象都会称呼她为林姑娘,但在内陆,我会让服务对象叫我林社工。我刚开始的时候是不理解的,认为这硬邦邦的称呼不够亲切,会让人有距离感,后来发生了一个事让我对社工称呼的看法有了完全反转的改变。

机构有一个项目在当地农村的一个小学里,负责这个项目的是一群社工专业的实习生,我当时与香港督导一同去该学校给实习生督导工作。在实习生宿舍开会期间正赶上下课时间,一群学生忽然直接冲进了我们开会的房间,缠着实习社工叫姐姐,拉着社工跟他们打闹,有的学生更是直接窜入床底不出来,即使实习社工多次表明我们在开会也无济于事,现场直接成了学生的捣蛋场所,好不容易把他们请出房间并落锁关门,可没两分钟,就发现“熊孩子”直接把雨后的稀泥和水从门缝下面往房间里灌。

后来我们了解到,当时在校园里也有其他年轻老师住宿舍,师生关系也不错,但他们却没有与老师这样闹腾。学生之所以能这样肆无忌惮的与实习社工打闹,是因为实习社工与这些学生的关系建立得过分亲密,超出了工作界限,导致这些学生把社工当成了自家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向“哥哥姐姐”撒娇卖萌天经地义,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原来一个称呼是这样的重要,当天我便组织在场学生做了一个互动游戏,用“有奖问答”的方式教导学生如何称呼社工,并通过称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这群学校社工和她们的社工服务。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学生与社工的关系才稍微回归正常轨道。

很多年后,我依然清晰的记得这个事情,并把这个收获践行至今,在与服务对象介绍自己时,我会告诉他们可以叫我黄社工。刚开始的时候很多服务对象,特别是老年人都会习惯的叫“小黄”,孩子则会习惯的叫“姐姐”,但在每次自我介绍都强调“可以叫我黄社工”后,慢慢的很多服务对象也习惯了这样的称呼。

黄社工与李医生、张老师等职业称呼一样,它只是用来区分和认识你的身份,如果有一天在介绍自己是“某某社工”而不再被问社工是干啥,当“某某社工”成为一种称呼习惯时,社工才真正的被这个社会所认可,而这正是所有社工人不懈努力追求的结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景华:如何让社工实习生愿意做、有事做和努力做?
【峰言锋语】最浪漫的事 | 叫我“姐姐“又何妨
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社工解答实习生3大困惑 | 社工课
实习生
真怕“老师”也步了“小姐”一词的后尘
社工人物 | 唐珍妮: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