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做好医养结合中的医?
缺医成为中国养老机构的一大痛点

(一)医护人才资源匮乏

优质的、综合性的养老服务,尤其是实现医养结合,是养老机构盈利的关键。但我国养老机构专业医护人才极其匮乏。不少养老机构面临招工难,护理人员多是下岗工人、农村妇女甚至是老人。由于医护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问题,一些先进的信息化的养老辅助设备如,智能健康设备、老人的血压、心率等数据可以传输到家属手机的APP上,但是许多护工无法操作,先进设备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医疗报销难

由于医养结合难,很多老人在养老机构产生的治疗费用仍然无法通过医保报销。以北京为例,500多家养老机构,其中,有医保资质的不足100家,没有医保报销资质,是目前不少医疗养老机构面临的问题。另外,医养结合机构,既是医保定点单位又是养老机构,就为利用“医”“养”难以区分的便利条件,侵蚀医保基金。比如,有的医养结合机构把一些不需要住院的老年人转成“住院模式”,再把生活照护等养老服务费用转成医疗护理等费用,这些内部操作,医保监管部门往往很难发现。

(三)医疗成本高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医疗的专业度远远高于养老的专业度,也就是说,能做好养老的不一定能做好医疗,而且,提供医疗服务的成本比提供养老机构的服务成本要高很多,如果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只能针对机构内部的老人,那么,医疗服务本身养活不了自己,也就是说,养老机构要以养老的收入来养着这个医疗的团队和医疗服务。

医养结合中的医的定位与作用

(一)院前医疗服务

院前医疗服务,就是把医疗服务送到养老院床边,渗透到养老服务项目中。通过给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健全完善的健康管理机制,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和康复训练班、定期巡诊、护理查房、床边治疗等措施,对养老院输入医疗干预,做到保健保养、疾病防控、慢性病管理。

医院对院前服务的管理,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支撑,医院专门设立健康管理科,全面负责院前医疗服务。通过大数据信息采集与监控,实时掌握老人的健康信息,有针对性的有组织的提出医疗干预方案,包括生活护理员、护士、医生在内的不同职能的专业支持,与养老院其他的专业服务相得益彰,成为养老院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将医院门诊部分职能提前送到老人身边,服务项目也将成为医院非医保依赖性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院中诊疗服务

院中诊疗是传统意义上的医疗服务,所不同的是,医养结合医院必须开设包括以下三个重点专科:老年病科、康复科、急救医学科,医院必须满足老人疾病的住院治疗,老年性疾病的康复治疗和老人急救的基本需求,诊疗服务是医养结合医院的主要职能,因此,医养结合医院实行大住院小门诊、大内科小外科、大专科小综合的运营模式,在学科建设上,既要满足老年病患的医疗需求,又要实事求是考虑到合理的运营成本;既要提供基本综合医疗服务,还要兼顾重点专科的较高学术水平建设。

公立二级医院转型的医养结合医院基本可以满足以上条件,民营资本新建或改建项目则存在人才缺口。因此,我们提倡民营医养结合医院与三级公立医院以多种形式联合办院的模式,借助公立医院人才优势,创建重点学科,在专科诊疗质量上达到同质化要求。

(三)院后转诊服务

医养结合医院不能包揽全部诊疗服务,特别是危急重病的处理和专科疑难病症,不仅需要大量设备、大批量人才、更需要多学科密切合作。因此,医养结合医院必须依赖当地大型三甲医院作为技术支撑。院后转诊,指的是医养结合中的第三方参与,借助附近三甲医院的技术条件,与其建立医联体关系,开通绿色通道,实现重病大病的转诊转治。而医养结合医院在危重病人抢救中,承担院前急救和转运职责。因此,院前急救成为医养结合医院的全体员工的基本技能。

如何做好医养结合中的医

(一)加大人才培养和支持力度

首先,着力提升行业人员的医疗护理水平。将老年医学、康复医学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人才培训计划,鼓励高校开设相关的课程。对高等院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及相关养老技能培训专业的,由教育专项基金在相关基础设施配备、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同时,市、县两级成立培训基地,将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护理员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实施免费培训。其次,壮大医疗养老机构人才队伍。鼓励医疗机构组建专业护工队伍,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供更高水平的签约护理服务。财政机构可划拨部分资金出来,用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或者建立医养结合护理员入职奖励、特岗补贴和工龄补贴。探索落实养老护理员“三金”补贴制度,鼓励相关的专业人员从事养老服务,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二)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医养共享信息

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网络系统,通过信息平台为老人及服务机构建立信息数据库和档案,开展老人健康档案信息化,建立电子病历、数据库等,实现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共享老人健康数据,适时监督老人状况,做好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对接。将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等信息整合进入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向老年人推广智慧养老,鼓励老年人自主穿戴养老服务APP设备,使养老服务系统平台与老人需求、社会服务相衔接,保证信息中心能根据老人需求迅速开展服务;将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纳入“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同谋划、同部署、同实施,力争实现养老服务信息化网络全覆盖。

(三)深化医养签约合作

按照方便就近、互惠互利的原则,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内容、方式、费用及双方责任,签约医疗卫生机构要在服务资源、合作机制等方面积极予以支持。各地要为医养签约合作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大支持力度。养老机构也可通过服务外包、委托经营等方式,由医疗卫生机构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康复医院(康复医疗中心)、护理院(护理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接续性医疗机构紧密对接,建立协作机制。养老机构中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与签约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严格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指征,为老年人提供连续、全流程的医疗卫生服务。

养老产业研究观点

目前,在医养结合工作实践中,“医”的缺失成为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一大痛点,具体表现在医疗资源短缺、医疗报销困难以及医疗成本高,这些因素均限制着我国医养结合的推进。为进一步做好医养结合中的“医”的部分,养老机构需要强化信息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以及强化医养签约制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未来养老不用愁!上门护理、就医优先...还有养老服务申请方式送你
乌丹星|新时代:中国医养结合新趋势
80岁老人猝死家属索赔,养老院开展医疗服务惹争议丨医法汇
“生活在这儿心里踏实”
我国目前医养结合的主要模式有21种
“医养结合”是养老体系建设重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