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翁建平:分清5种类型,预防、控制糖尿病更容易!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会导致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甚至会导致眼睛、肾脏、神经、心脏、血管等多个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损害,所以千万不能忽视。

1.164亿: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最新糖尿病地图当中,我国的糖尿病患者高达1.164亿,居世界第一。

 35.7%:在中国,几乎每三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位是糖尿病的前期。 

100: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

糖尿病知晓率低、血糖综合达标率低、并发症增长迅猛,为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我国《指南》推荐,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应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那么,糖尿病人群要如何做好糖尿病管理呢?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翁建平教授近日做客安徽卫视《健康大问诊》节目,告诉大家糖尿病的五大类型以及精准治疗方法

点击视频,专家教你认清糖尿病的5大类型

视频来源:安徽卫视《健康大问诊》

专家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国家杰青,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从事临床、教学与科学研究30余年,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垂体瘤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诊治。

精准分型控血糖

在过去,我们认为糖尿病只分为两种,即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对近1500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评估,根据诊断年龄、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β细胞功能等指标,将糖尿病分成更精细的五大类型,分别是:轻度年龄相关型糖尿病、轻度肥胖相关型糖尿病、严重胰岛素不足型糖尿病、严重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严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这种分类方式用于糖尿病诊断,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精准治疗。

类型1
轻度年龄相关型糖尿病

轻度年龄相关型糖尿病属于老年新发高血糖,在糖尿病新发病例中占比39.1%左右,高发年龄在70岁左右。这类患者通常在血糖、BMI、IR和β细胞功能方面仅有轻度代谢紊乱,而且普遍有两个特征:一是年龄较大,二是病情相对轻微

轻度年龄相关型糖尿病和年龄有什么关系?


年龄越大,基础代谢率和胰岛功能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比例越高,年龄相关型糖尿病的比例则越高。

由于这类糖尿病与年龄密切相关,因此,翁建平教授建议大家平时多关注身边老人,提醒他们注意监测血糖。

此类型糖尿病人群如何控血糖?

这类糖尿病人群主要是年龄偏大的老年人,所以在治疗方面需注意不要使用控糖药效太重的药物,避免发生低血糖。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做到三点: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用药谨遵医嘱。

类型2
轻度肥胖相关型糖尿病

轻度肥胖相关型糖尿病指的是肥胖相关的轻度糖尿病,其在糖尿病新发病例中占比21.6%左右,高发年龄在50岁左右,常见于肥胖人群中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吃得多,但是动得少,导致肥胖超重的人群增多,相应的在这类人群中发生糖尿病的人群也越来越多。

此类患者主要有两大特征:一是BMI指数高,二是年龄较小。

BMI指数,又叫体重指数,它是目前在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计算方法:BMI=体重千克数÷身高米数的平方

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属于正常体重;

如果体重指数在24-28之间,属于超重;

如果体重指数大于28,就属于肥胖。


翁建平教授表示,BMI指数仅为医学上的参考值,因此想要更精确的了解自己是否肥胖,需要结合体脂肪率来判断男性脂肪率大于25%,女性脂肪率大于30%,则诊断为肥胖。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人群如何控血糖?
1、合理饮食

控制食物总热量,并且要注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比例。蛋白质摄入量在总能量15%~20%,脂肪摄入量不能高于总能量15%,碳水化合物不能低于总能量50%(糖尿病人不能低于总能量55%)

虽然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能够短期内有快速降糖减重的作用,但不能单纯降低谷类主食量,以避免低血糖或饥饿性酮症的发生。

同时不建议患者长期摄入高蛋白质膳食,除此之外,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时候,要尽量避免摄入升高血糖过快的食物,比如含糖食物,勾芡的食物。

2、运动治疗

合理运动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骨骼肌功能、改善代谢紊乱,并能大大改善生活质量。

但是运动治疗前要对患者进行医学评估,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要根据患者的病程、严重程度、并发症等,并综合考虑年龄、家庭状况、运动习惯等多种因素制定运动处方,包括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类型和运动量等要素。

还要注意:运动前、后监测血糖以预防低血糖,运动时还应注意预防关节疼痛和不适。

3、药物治疗

此类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理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和用药方案。

 看完了上面两种糖尿病分型

小编来考考你们:

问题一:75岁老太太的糖尿病可能是轻度还是重度?

轻度年龄相关型糖尿病。轻度年龄相关型糖尿病属于老年新发高血糖,高发年龄在70岁左右。并且,轻度年龄相关性糖尿病与性别没有关系。


问题二:50岁男性,体重指数(BMI)25是否超标?

超标

BMI指数正常范围18.5~23.9


 
类型3
严重胰岛素不足型糖尿病

这类糖尿病患者年龄小、糖化血红蛋白较高、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最高,失明风险较高,在人群中占比约17.5%

胰岛素和糖尿病的关系

胰岛素由胰腺中的胰岛细胞分泌而来。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直接降低血糖的激素。


糖尿病即表示血液中葡萄糖(简称血糖)的浓度超出正常水平。血糖的去路主要有三条

①进入肝脏变成肝糖原储存起来;②进入肌肉细胞变成肌糖原贮存起来;③进入脂肪细胞,转化为脂肪储存。但这三条路的前提是血糖需要先进入细胞,才能有后续的转化。而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都要在胰岛素的帮助下才能完成

 
如果把胰岛素看作钥匙,把三大靶器官细胞(肝脏、肌肉、脂肪组织)看作锁胰岛素的作用就是打开靶器官细胞的锁,让血液中的葡萄糖成功进入细胞,然后进行转化
 
如果钥匙数量不够,打开的锁就少了,很多葡萄糖就不能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细胞中放出能量,而只能待在血液中,这样血糖就升高了。而血糖一旦超出正常水平,就容易患上糖尿病了。

诊断方法:

糖尿病患者可以去医院检测胰岛素水平的高低,来帮助判断是否为严重胰岛素不足型糖尿病。


患者如何控制血糖?

除了饮食、运动治疗,胰岛素不足型糖尿病同样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理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和用药方案。若诊断后的病因为胰腺产生的胰岛素过少,可以通过额外补充胰岛素来治疗;若病因是细胞上的“锁”少了,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来治疗。


类型4
严重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

患者存在超重或肥胖(BMI较高),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肾病风险大。在人群中占比约15%

胰岛素抵抗即机体内胰岛素“开锁”的效率低了,不能很好的“干活”,或干同样的“活”需要更多的胰岛素。

很多原因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如钥匙(胰岛素)坏了,锁(作用靶点)减少了,或锁(作用靶点)出现问题等。

诊断方法:

当患者体型肥胖,并且检测出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基本可以确定为严重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

 
患者如何控制血糖?

严重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的工作效率下降,自身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维持血糖。所以前期基本不需要通过补充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绝大多数时候,控制血糖的重点应放在处理好胰岛素和靶细胞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利用药物促进身体内能量代谢,从而降低血糖
 
到了糖尿病晚期,出现糖尿病肾病的时候,则需要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胰岛素抵抗会导致女性不易受孕

胰岛素抵抗往往会导致孕期女性出现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现象,再加上肥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内分泌失调,怀孕的几率也大大得降低了。

通常,医生会利用药物,帮助孕期女性调整身体内分泌,从而恢复妊娠。另外,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

类型5
严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患者年龄较小(18岁~35岁之间),消瘦,体重指数偏小,在人群中占比最小,约6.4%

诊断方法:

在确诊这类糖尿病患者时,除了需要检测胰岛素和血糖外,还需要检测患者抗体,看患者体内是否出现胰岛素发病的相关抗体,若出现,则可以诊断为严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补充胰岛素和口服药来控制血糖。


互联网医疗促进糖尿病的管理发展

中国科大附一院成立了国际上第一个“中国1型糖尿病智能化管理与大数据中心”。实现全国1型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统一管理,提高我国基层医疗机构1型糖尿病诊疗质量。

目前全国已有58家分中心医院的100多名专业医护人员在线为2万名接入该中心的1型糖尿病病友提供日常服务。

针对糖尿病管理,大数据可以发挥以下两种作用:  

1.分析发病特征,及时做好预防工作。

2.分析治疗效果,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目前糖尿病的精准诊断和分型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但也能从中看到其发展的方向:精准预测代谢控制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进而制定有效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社会及卫生系统的负担。

来源:安徽卫视“ 健康大问诊 ”微信公众号   【整理摘编:时英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30709【糖尿病】糖尿病分类变了!记住这个法则,能换30年健康
糖友使用降糖药应参考体型
糖尿病可能被逆转,但这些条件不容忽视
糖尿病知识汇总(一)
让您远离糖尿病的困扰:七招遏制糖尿病(上)
轻度糖尿病可以逆转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