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影《1942》观后感

        刚看完了1942.,颇有感慨。

    1942年,河南大旱,饿死三百万人。内忧外患的国家,腐败黑暗的官场,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全方位了构建了1942的背景。逃荒的路上,面对的不仅有饥荒,更有日军的不断轰炸、各地政府的不断推脱。而面对严重的灾情,蒋政府在无法封锁消息的情况下,只能调粮食赈灾。而赈灾粮食则经过一层层官吏的克扣贪污,没有真正落到灾民的手中。最终,饥饿的灾民被日军所收买,在河南战役中给国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当民族大义与生存冲突时,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作为一颗与大局无关紧要的弃子,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当生存成为第一要务时,其他的一切都成了可以抛诸脑后的东西。常言道“温饱而后知荣辱”,在生存都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空谈民族大义都是可笑的。更不要说是置民众于水火的国民政府呢?

而传教士在影片中又有着特殊的意义。而最后的教堂则象征着救赎。从天灾到最终的人祸,又是谁造就了这一切呢?可以说,把这些灾民一步步逼上绝路的人,正是这些貌似救灾,道貌岸然的人。在他们眼中,收受贿赂是救国,保养童养媳也是救国。似乎平常那些恶劣的行为只要是国难时期立刻就能高尚起来。更还有那些大发国难财的商人。也正是这些人,才终究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明朝搞不定李自成,但是清朝却搞定了太平天国?
菅直人视察避难所遭呵斥
菲律宾总统受访笑对镜头 称死一万人那太多了
晚清民间赈灾第一人唐锡晋
最新统计:地震死亡589人,10万户灾民需转移安置
德高望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