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万字长文】自我管理的十二个思维-上

一、分工思维

问题可以是谁的

WHAT:

指每个人负责好自己应该负责的事情。我不用为他人的困扰负责,我也不会把自己的困扰推给他人。精炼后就是:谁困扰,谁负责。

1、分清困扰的归属

(1)我做事,别人困扰

方法:运用主语转换,在描述别人困扰的时候,永远让他人成为句子的主语。

作用:让你不再害怕,从“自我否定”中解放出来,把精力聚焦在接下来应该做的事情上,重新找到目标感。

举例:

把“老板生气都是因为我没讲清楚,表达能力不好”,转化为“老板很着急,因为他没办法接受一个不完美的方案”。

当老板说我的方案不周全时,我心里说:老板好像很生气,但这是他的困扰,由他自己负责。而我所要负责的就是把方案讲清楚,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该做的事情上,理清思路,向老板和同事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

(2)别人做事,我困扰

遇到问题时,可能经常抱怨自己的痛苦是对方造成的,要对方负责。

方法:主语转换,把因果关系中表示原因的主体都变成“我”。

作用:因为是为了“自己”,怨气和敌对少了很多,格局打开了,看到很多其他的可能性。

举例:

把“我陪他到上海,是为了他”换成“我陪他到上海,是我自己的决定”;把“他没有陪伴我,所以我才这么委屈”换成“我需要更多的陪伴,所以我才这么委屈”。

这么做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怨念消失了,局面打开了,她也许会用更合理的方式向男朋友要求更多陪伴,也许会发展其他的爱好,结交朋友,学习新技能。

WHY:个体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之一——课题分离。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我们都有获得幸福的能力,但要获得幸福,首先要做的是“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HOW:

人和人最根本的差别,是认知的差别。管理中非常重视的一个方法——不刻意纠正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专注影响他的认知。当一个人能够准确分工,意识到自己应负的责任,那他就会主动行动起来。那个时候,再去与他讲工作方法,就会事半功倍了。

合理分配精力的诀窍就是分工,不把精力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

二、改变预期

WHAT:

我们一直以为,很多人做事拖拉,是因为他做事情没有时间概念,其实是他在潜意识里有自己对每件事的排期和最后期限。如果想改变对方行为的结果,就必须先改变他对结果的预期,预期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这样才能影响对方。

1、改变预期

步骤1、从对方出发

所有的关系都是双向的,不能再单方面地认为世界必须按照我的想象来运行。要有意识地去思考:他做这些事情时,他的心理预期是什么?所以要管理一个人的心理预期,一定要从这个人本身出发:1、要明确让他知道,假如他现在的表现不一样了,结果会有什么差别。2、要保证结果上的这个差别,是他真正在乎的。

步骤2、明确执行人

具体的执行人都是“我”,“我”可以控制这个结果,主动权在“我”手里。

步骤3、态度要坚定

反反复复地强调,那可不是坚定,反而是在逐渐弱化自己的话的效果。足够坚定的意思是,你要有心理上的准备,你是不是真的敢去执行你所给出的结果。

对方会通过观察你的行为,来判断你的底线到底在哪儿,之后再去调整他的心理预期。如果你只是说了而不去做,每次都不坚定地兑现结果,那么你其实是在行为上默许他,他的心理预期就会变成:我不听你的,因为你说了也不算数如果你想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要让他相信你真的会说到做到。立即行动比说上一百遍效果好多了!

特别强调一点:设置的结果不能和你的目的相互矛盾。

步骤4、不按套路出牌

方法:改变参数,即不按套路出牌,让事情不在原来的固有模式下继续发展。

举例:

如果管理者想让大家积极一点儿,全心投入到会议当中,比如把点名发言改成轮流发言,就每一个议题转圈发言,每个人都要说说看法,或者分小组讨论发言,每3~5人一组,讨论10分钟,组员换组,组长不动,等待新的成员过来,再讨论10分钟,然后集中起来,由组长分享讨论结果等等。还可以改变很多参数。比如:开会的环境、时间、形式等等,这些都是开会这件事的参数。

WHY:

目的论认为,我们对结果的预期,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我们考虑问题的模式往往是按照传统的因果逻辑,认为先有原因,再有结果,比如:为什么迟到?因为闹铃没响、路上堵车等等。这种传统的因果逻辑,会让我们止步不前,常常觉得问题没有办法解决。但现在,我们考虑问题有了一个新的维度:对结果的预期决定了我们的行为。那为什么会迟到?“因为我们知道对方会等,所以我们才迟到。”这种倒因为果的认知方式,颠覆了常规的因果逻辑。

三、授权

授权,通常认为是自上而下的、用来支配或影响别人的东西。而真正的权利,是自下而上给予的,真正有权力的是那些看上去被领导、被影响的人。你能够领导我,是我认可了你的领导;你能够影响我,是我接受了你的影响;你能够欺负我,是我忍受了你的欺负,自始至终是“我”把权力给了“你”,这才是授权。

权力的钥匙,用“钥匙”这个比喻更形象化地理解,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房间”,我们掌握着进入那个房间的“钥匙”,那就是我们的权力。“授权”就是把自己这把“钥匙”交给别人,让他能走进我们的“房间”。交出去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帮我们做点儿什么,是为了合作。

1、避开三个陷阱

(1)语言上的主动权陷阱

“好不好”、“行不行”这种带有选择空间的疑问句,其实是隐含着某些目的的,比如有可能是为了给对方更大的自由度,又或者为了让自己成为更好的合作伙伴。这些疑问句就等于是把“不好”、“不行”、“不可以”这些话送到别人嘴边,给了他拒绝你的权力,你反而会觉得是对方不配合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跟人交流时,由于表达不当,很容易不知不觉地就把权利给了对方。

(2)行为上的陷阱

有时候我们嘴上什么都没说,或者口头上说着不让对方这么做,但是我们没意识到的,在行为上,我们却伸着手把权利递给了对方。比如,你嘴上抱怨着老公乱扔东西,不收拾房间,可是他一扔,你就去捡,这就是在用实际行动配合他乱扔东西。

(3)心理上的陷阱

你没有意识到,是你自己把让你在意/伤心的“钥匙”交给了对方,你允许他可以在你心里走来走去。而你不肯收回“钥匙”,也许是因为你想挽回他,又或者是为了纪念这段感情。总之,是你交出了那把“钥匙”。

2、权力管理的三把“钥匙”

(1)看到:列出授权清单

方法:授权清单5W表格,写出自己的困扰。


(2)表达:表达你的需求

在“授权”引起的困扰中,最多的情况就是没有及时表达。“表达”就是行使权力。把自己的想法、建议表达出来,等于是在和别人说:我是有权力的。

听上去,表达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为什么我之前迟迟没办法开口呢?哪怕我看到了“我是有权力拒绝的”,却也说不出来。因为我们有时候害怕“表达”会让对方不舒服,有时候觉得拒绝对方是自己的错,但憋着不说不能解决彼此的“关系”问题,反而会积攒情绪,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只有大大方方地表达,才能让关系变得更密切。

(3)行动:主动出击

用行动来收回权利。比如双方情绪都有点儿激动,我发现不管我怎么说,都没有办法收回“听他抱怨”的权力。意识到这一点后,立即做了一件事——离开,对方因为没有了听众,也就停止了抱怨。

我们总觉得,授权与否是非此即彼的,我们要么忍受,又憋屈又痛苦,要么反抗,那就意味着有可能撕破脸,两败俱伤。事实是,授权真的有很多维度。比如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同时又包含了情感和理智。既可以维护关系,又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你面前的明明是一道多选题,请不要把它变成一道是非题。

四、撕掉标签

1、标签的作用

给自己/事情找理由:自我合理化,是人类思维的惯性,我们通常先选定自己的立场,再来找到或编出一个理由作为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给这件事情一个交代,似乎是有个交代就够了,然后思考就停止了,可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一种分类工具:贴标签是分类学上的一种行为。我们这么频繁地使用标签,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处理信息,对人和事做出判断。

2、标签的弊端

认知方面: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会不假思索地、快速地给出判断,也就是贴了一个标签,这看上去很省事,但是很容易让我们变成了摸大象的“盲人”,摸到了局部,就以为是“看见”了全部。这么一来,我们就看不到事情背后的真相,也不知道问题的关键在哪儿,更没有办法对症下药。

行为方面:标签会将“认知——行为——认知”这个循环变成一个困局。

3、贴标签的形式

(1)贴在别人身上

我们感觉到了别人的“敌意”,不知不觉给他贴上“不喜欢我”的标签,这时候我们就像戴上了一副墨镜,之后无论这个人说什么、做什么,我们都觉得他是因为“不喜欢我”才这么做。

(2)贴在别人的行为上

我们经常对别人的某些行为贴上标签。别人的每一种行为,都是他的一种表达,背后都藏着一个真实的诉求。“谎言是最真的真话”,看上去是在“撒谎”,却是因为背后有着表达不出来的一些东西,因为太为难,才不敢说。

举例:

为什么孩子要拿家里的钱呢?为什么他不直接跟妈妈说呢?可能是因为他想买校门口的零食、玩具,每次提需求都会被妈妈拒绝,可是小朋友们都有,他太想要了,需求得不到满足,只能选择这种方式;也可能是他并不觉得拿家里的钱有什么问题,因为没有人跟他说过用钱的“规则”。如果是后一种原因,妈妈就可以告诉他,“规则”是“你要拿钱的时候,要先跟妈妈讲,征得妈妈的同意”。在我接触到的案例里,还有孩子偷拿钱还是为了“获得妈妈的注意”。那位妈妈自己开公司,孩子生下来就放在奶奶家,每周才回去看一次。平时孩子想妈妈,也找不到人,因为他的妈妈不是在飞机上,就是在开会。后来孩子长大了,发现妈妈只有在他做错事,被奶奶告状的时候,才会气冲冲地跑回来,教育他一顿。在他小小的脑袋里,“拿家里的钱”就等于“可以见到妈妈”,虽然在我们大人的世界里,这简直不可思议,可是当知道这个原因时,那位女强人妈妈抱着孩子放声大哭。大概在那一刻,她才看到,标签背后,有孩子多么纯真的心愿。因为“标签”,我们错过了很多沟通的机会。撕掉标签,我们才有机会看到更多的真相。而那些真相,才是人和人之间本该有的亲密。

(3)贴在自己身上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也没办法”,放到商业社会,它更像是一种借口,我们用来逃避责任的借口。言外之意就是“我改变不了,我不要改变”。标签此时就不再是简单的一句话或一个词了,它把我们限制在原地,阻碍了我们的成长和改变。

4、撕掉标签

步骤1、列出清单

拿出纸和笔,选择一个你很想要去改变的人,也包括你自己。在纸上写出五个词,这些词代表着你对这个人最深刻的几点印象。在这几个词中,其实就隐藏了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标签。然后从这五个词中挑出一个最让你头疼的。

步骤2、奇迹提问

如果这个人发生奇迹了,原来的标签没有了,你想象下具体的表现是什么。奇迹提问,就是让我们越过标签的阻碍,直接看到改变的具体方向。比如这个人的标签是脾气坏,如果这个人发生奇迹,脾气不坏了,发生奇迹的具体表现可能是声音小一点儿,语速慢一点儿,不要打断别人说话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步骤3、具体描述

通过奇迹提问,已经意识到了,“我说他不好”,其实是说“他某一个具体的行为不够好”。那在你下一次想贴标签的时候,就可以尝试把标签替换成具体的描述。用客观的视角、具体的描述来代替主观上的笼统的评价,这就是具体描述。这样我们就会从他“哪儿都不好”这样的对立中,走向他“只是在某些事上做得不好”的清醒里,在两人的互动中也有了更具体的发力点:我真正想让他改变的其实只是具体的某一个行为。

步骤4、例外观察

我们常常忽视例外情况,觉得那不重要,只不过是偶然。可是如果我们试着集中注意力,寻找例外,就可以发现很多与以往不同的事。

例外观察法,就是让我们在每一个看似无解的问题中都有办法找到特例。只要找到那个特例,就进入到了打破认知惯性的过程,它会为我们提供一些标签以外的信息,让我们看到改变的希望。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向着与以往不同的方向走,从无限循环的闭环和困局中解脱出来。

你撕掉笼统的标签,通过“奇迹提问”和“具体描述”,明确改变的方向,找到改变的路径,再通过“例外观察”看到改变的契机,找回改变的希望。标签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被撕掉了,无法解决的人际难题也不复存在。

五、消除焦虑

我们往往陷入这样的循环:一个问题,关注——>焦虑——>放大问题动作变形——>再次关注,也就是关注即强化。

导致这个恶性循环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我们应对焦虑的方式不对;第二,我们的注意力会因此变得狭窄,只盯住一个点而忽视了其他;第三,焦虑会让我们的动作变形。

1、走出恶性循环

(1)注意力转移

心理学有一个重定向理论,它认为,无论在一个方向上增加还是减少关注,最终的结果都会是加强关注,因此,更好的方式是引入新的刺激,扰动原有的注意定向。这个刺激的权重越高,对原有注意定向的扰动效果越好。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转移注意力,试着把关注点从问题上转移开,让自己去关注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会发现原本的那些事,其实也没有自己起初认为的那么重要。

举例:

一个治疗失眠的绝招,在失眠的时候,放弃“要睡着”这个念头,去想想还有什么事情比一晚上的睡眠更重要,更有意思。“我攒了好几部电影想看,还有一幅油画没画完,好像还欠老板一个方案呢!桌上的那本书也才翻看了几页,我还是先看书吧,白天忙成狗,好久没有看书充电了”,结果看着看着也就睡着了……

(2)最坏结果清单

如果太焦虑了,完全没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抑制不住地去想让自己焦虑的事情,那就反其道行之,拿出纸笔,把最坏的结果列出来,当你准备好了应对最坏的结果时,意味着你有了承受的勇气和准备,你会发现焦虑开始弱化甚至消失,而事实是,你的“最坏清单”都不一定有机会用到。

它的原理来自心理学里的暴露疗法——既然没办法转移注意力,那就正面迎战。

(3)让问题变优势

悖论干预,心理学中一种很特殊的治疗方法,可以帮你利用问题,把你为之焦虑的问题,反过来变成你的资源和优势。

一个问题,当你一直想要去克服它时,它就是你的噩梦,仿佛永远都解决不了。但是当你把它看成优势时,它反而没那么容易保持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悖论。你留住它,或者留不住它,都是一件好事。

六、发现潜力

每一个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物种,都有一套自己的生存哲学,来适应这个世界,我们人也是一样,这个过程叫作“适应”。我们每个人都在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不管是下属还是孩子,他们都是有自己独特的能力的。

想要不再当救火队长,首先要转化一个视角:很多时候,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你根本看不到他们是有能力的。

1、发现能力

(1)管住手

通常,别人不会做或者做的不好,我们就插手了,帮别人把事情做了,或者直接给出操作步骤。

静默观察法

对于别人,要忍耐,不要急着插手,让他(孩子或者下属)自己来,相信对方是有办法的。

对于自己,当每次遇到棘手的问题,都问自己,“还可以怎么办?”

区分轻重缓急

如果事情很紧急,没有时间让他自己完成,比如期限就在今晚,那自然二话不说,加入团队一起作战。

然后就要问自己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你是怎么让这件事,变得这么非你不可的?”

管理学上,如果你不去处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你就会一直处理又重要又紧急的事情,变成职场中的“救火队长”,但这恰恰是管理的大忌。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是管理整个团队的工作节奏,帮助大家确认目标,分解目标,在执行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辅助大家达成自己的目标。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包括“培养人”,而不是“替代人”。

这里要提醒管理者,“管理要极度敏感,不放过任何一点不对劲”。选择在这一刻停下来,跟他一起看,是什么限制住了他的潜力,而不是不停地催促和责怪他,甚至是自己直接上手把事情做完。哪怕耽误了一些看上去很急的事情,我仍然觉得值得。

(2)睁开眼

我们曾经以为的“唯一正确”的东西,一不小心就会阻止我们去理解跟我们不一样的东西,限制了你的眼界,进一步限制了你的合作对象。睁开眼,就是要抛弃掉你“设定的结果”。

引导提问法

不带预设的提问,用引导的方式,让他发现自己的问题,自己给出解决方案,自己去解决。不能插手,更不要代劳。他一定有能力自己把事情解决,在发现他的能力、欣赏他的能力的过程中,你自己也会得到启发和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分手挽回,“三观不合”,是最烂的分手借口
周末这三桩令人崩溃的事,却让2岁孩子情商暴涨10分
孩子眼中的魔鬼父母,他们经常做这10件事
没有坏孩子,只有“坏行为”!想要优秀的孩子,先成为好父母
亲子门诊 | 有人当着我的面,严厉批评了我家娃,怎么办?
女人眼中这6种男人最性感,你拥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