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想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就要学会解锁你的人生模式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大自然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它总是按照自己的模式在向前发展。而我们的人生呢?是否也在按照一定的模式向前推进着。读过《人生模式》这本书,也许你就会找到答案。

关于模式

什么是模式?大家头脑里可能都会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我们在建房子时,首先就要画一张建筑图,然后再按照图样来施工。一位优秀的建筑师,总是会有自己的建筑风格,他能轻易识别出优秀建筑的模式,从而更加高效的构造建筑。

城市的建设也是如此,小到一个咖啡馆,一座桥,大到一条公路,一座学校,都有有一定的模式的。那些频繁发生,在结构上相似的,就是模式。而人生模式呢?就是在人生不同阶段,反复出现的结构,就是人生模式。比如有的人在做决定时是会条分缕析的精确分析后再下结论,而有的人仅仅是依靠自己的直觉来判断,学习如此,婚姻如此,事业也是如此。看起来好像各不相干,但其实你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映射了你的人生模式。

本书中,主要谈论了四种模式:核心模式,行动模式,读写模式和人际模式。它们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最后影响我们的人生,给我们以指引。

核心模式

核心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模式,它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认知和发展。作者从三个方面谈到了核心模式包含了哪些内容和如何优化我们的模式。

首先,是认知系统的升级我们在认识和分析事物的过程中,依靠的动机是什么,往往决定了我们能否在这件事情上走得更远。作者提出了“外部奖赏”和“内在动机”两种不同的方式。“外部奖赏”短期可能会刺激到你快速完成一项任务,但并不是由你的内部驱动力去促使你完成的,所以一旦你因为外界压力或奖赏不到位容易放弃自己的节奏,没有持续的动力作为支撑。而“内在动机”是由你的心力驱使,保持一定的节奏去挖掘更深层的认知,甚至会获得一种“心流”的状态,更容易走长远。

认知科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将我们的认知又进一步重新定义为了三种心智模型: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自主心智通过普通的认识和练习就可以习得,比如学骑自行车,一旦学会以后就很难忘记,接着就是我们后天习得的;算法心智则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它是一种工作记忆,包括阅读速度,记忆,逻辑推理等核心能力。比如,我们在开车时,路上遇到正在过马路的一只猫,我们会下意识根据车速判断是否需要减速,这里运用的就是算法心智;反省心智,顾名思义,聪明人有时也会做傻事,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来理清我们的认知和算法。

其次,是情绪系统的升级。情绪实际上是大脑构建出来的一种体验。你的大脑会根据过往的体验形成概念,从而知道你的行为,赋予你的感觉以意义。如何预测、掌控情绪呢?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词叫做“情绪粒度”,什么是情绪粒度呢?打个比方,好的作家词汇量往往大于普通人,那么情绪粒度足够高的人,可以拥有数千个情绪词汇来描绘情绪,而情绪粒度低的人,可能之后数个词汇来描述情绪。情绪调节就与我们的内在感受和情绪粒度有关,我们要增加情绪粒度,通过阅读、旅游等手段,休息、放松和睡眠也有益于大脑默认模式网络。

核心模式是内在的,对我们会造成深层次影响的模式。下面要讲的这个模式,则是外在的,表现性的模式。

行动模式

从认知到行动,我们经常做一些大大小小的计划,可最终全部完成的没有几个。“如果你想让上帝发笑,那就告诉他你的各种计划;如果你想让上帝大笑,那么就告诉他你的新年计划”。每年我们可能都会做一次新年计划,可是往往结果不太尽如人意。是你的计划错了么?不,是你应该从目标意图转化为执行意图。

例如“我要在今年减肥10斤”,这是目标意图,在你写下的一瞬间,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脑补,既然你没有指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完成,大脑就干脆以为已经完成了,然后扔进记忆深层。如果是执行意图,我们就可以写“如果现在是周一早晨上班前,我就去晨跑10分钟”。因为是尚未发生,大脑不会以为已经完成,当周一真的来临时,你的潜意识就会自发的启动该目标,不知不觉的去跑步。这就是执行意图的巧妙之处。所以,在制定计划时,你要从“我要…….”的思考方式转变为”如果……那么……”并且嵌入时间、地点等情境信息。

将目标转变为执行意图以后,我们就要来看看如何执行这个目标了。动机是首要因素,你为什么想完成这个目标,完成后对你会产生什么影响。人类的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包括奖赏与惩罚,自我控制与投入,个人重要性和价值意识等;内在动机则由兴趣、觉察、享受、自我整合与内在满足,越靠近内在动机,才能更持续的努力。它会使我们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增加自我价值感,那些能满足我们内部动机的目标,往往更能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目标设定后,第一步就要把外部动机转变为内部动机。

解决了动机问题,下面就来看看我们的是如何看待目标,你是注重出色的表现还是成长进步,倾向于从自己的智商、性格角度看待任务的挑战,我们称为“僵固型心智“;倾向于相信智力、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我们称为”成长型心智“。拥有”僵固型心智“的人,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感到郁闷,而拥有”成长型心智“的人,则会灵活看待人生中的挑战,所以,我们第二步就要把”僵固型心智“转变为”成长型心智“。

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也会常常遇到类似的场景,尤其是在我们准备要换工作时。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先评估自己,看看有什么特长,还可能请专业的职业指导师来寻求帮助,或者找信得过的人做参谋,然后再做好详细的目标和计划。这种“先计划后实施“是我们常见的方法,而在这里我们要说的另外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就是”先认识和检验“,转变职业生涯唯一途径就是把我们各种可能的身份变成现实,然后不断对新的身份进行锻造,知道积累的实际经验足够丰富,能指导我们采取更有决定意义的行动为止。简言之,就是先创造实验机会,改变关系网,再解释我们正在经历的转变。

你可以先用兼职或者接些临时性的任务来尝试获得新领域的相关经验,培养自己的技能。然后加入新的专业社群,了解未来行业的发展,新的专业社群能为你提供保护和缓冲,帮助你完成职业生涯的转变。最后你需要为自己转变职业生涯做出解释,也就是造成你转变的诱因是什么,可以是一个故事或者是一个人,这就有点像是“顿悟”的过程,需要有一个契机来推动你完成。

上面我们谈到的其实都是计划和实施的事,但是如何实施呢?这就又涉及到刻意练习了。我们都听说过“1万小时定律“,它是由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提出的,他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只要练习1万小时,你就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是不是很心动?长久以来,“1万小时定律”就如魔咒,从四面八方侵入到我们的生活里,尤其是在需要更专业的工作中,如果做的不好,一定会有人指责你没有达到“1万小时定律”的要求。可在这本书中,作者否认了这一定律, “1万小时定律”压根就不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因为它存在很多的前提与不确定性。

首先,在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时间准则,不是每一个专业领域的练习时间都是标准的1万小时,有些可能只需要八千,有些甚至要大于1万;其次,成功与你练习的时间也不一定是正相关的。有些可能还会用到天赋,如音乐、绘画等艺术类项目;再次,即便是练习到了1万小时,也不一定就能成为某领域的专家,因为还与练习方法有关。方法错了,练得再多也是徒劳。

而刻意练习本质是指那些拥有较高水平的人,他们常常也有一种较强的记忆能力——长时工作记忆。这种长时工作记忆就相当于给我们的大脑增加了一个虚拟内存,而且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获得。在这一练习过程中,我们的难度要适中,能收到反馈,可以时时纠正错误,而且需要格外强调心理的作用,即与我们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观点或信息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比如优秀的攀岩者,或在盘眼前,仔细观察整堵墙,选择最佳路径,并且之前会在大脑中演练,刻意练习的目的就是通过不断进行各种心理表征训练,让新手能看到专家才能看到的细节。

我们在学习一门语言时,经常会提到要学会“听、说、读、写“,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第三种模式——读写模式

读写模式

我们生活中离不开阅读和写作,作者给出了读书的八字诀“正反上下,古今中外”。

正反”是要求我们既要有顺向思维也要有逆向思维,比如上面提到的“1万小时定律”,是否会怀疑,是否存在反证。如果能带着“反”向思维去读,就不会轻易接受和传播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观点。

上下“说的是人们常以思考空间的方式来思考时间,比如: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过去和未来是时间名词,回顾和展望则是空间名词。阅读时,我们要有意识的改变空间,如高度,内外,改变自己习以为常的空间相处方式,容易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和读书的创意。

古今“是由今联想到古,或者由古到今,很多古代的道理放在今天来看,还会是正确的么?那么今天看似正确的结论,一旦放到不同的历史时期中,还能经得住考验么?只有那些跨越不同历史时期还能发挥作用的结论,才是离真相更近的元知识。

中外”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就是地域的不同。我们既要看到本国的,也要看到其他国家不同时代的。从不同的地域角度去理解问题。

除了“八字诀”,那对于不同的作品,我们又应该怎么读呢?作者提出了“冷读”和“热读”的概念。作者把书分为坏书、可用的书、力作、杰作和神作。那些凝聚了作者多年写作心血,能经历时间的考验的杰作和神作就是需要冷读的书,反复阅读,再三回味。反之则是仅需热读,热读的方法,也叫“抽样阅读法”,可以先选择书中比较熟悉的章节或某个节点来阅读获取信息,然后验证结果,依次类推,直至读完全书。对于容易读的书,抽样阅读帮我们节省了时间,而且能动用更多的大脑能量,利用“大脑爱脑补”的特点,自发去补齐中间跳过的内容,去主动思考作者会讲什么,你会更深刻理解作者的观点。

这就是读书的模式,那么写作呢?写作又有哪些好的模式呢?

卡片是写作的最小单元,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纳博科夫就采用的是卡片写作法,他说在自己创作时不会从头开始写,而且像拼图一样,把一张一张卡片拼接起来,然后在空白处填充,最后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还有我国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也是如此。他善于从笔记小说、诗词中提取大量的证据与典故,然后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一生积累卡片和读书笔记近十万张,是“积卡片而成”大家。记卡片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在纸质书中插入卡片记录灵感和心得,用手机备忘录或者专门的写卡片的软件来随时随地的积累素材,比如我们常用到的幕布、印象笔记、手账等app,也可以开一个只对个人开放的微博,把自己的积累随时可以放进去。

作者除了写作方法,同时也提到了写作风格,最佳的就是古典风格,古典风格呈现的是不偏不倚的真相,语言简洁而清晰。最能让读者接受和理解。语言其实表达的也是一种思维,纵观名家,其实大都运用的也是古典风格,只不过每个人呈现出的风格状态不一罢了。

除了会运用阅读和写作外,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社会性的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作者最后讲到的一种模式,就是“人际模式”。

人际模式

在年轻的时候,我们有两种发展模式可以选择,一种是广结师友,扩展人脉;另一种是个人精进,完善自我。前者就是社会资本,后者就是文化资本。中国人大多重视积累社会资本,从小我们便被教导要学会搞好关系,处于人情社会,确实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只积累社会资本,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受地域限制,积累的往往也就是同一区域的人脉;二是不够稳健,利益驱动的关系也会容易被利益中断;三是有明显的天花板,圈子总是有限的,有个英国的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通过研究表明,一个人能管理的人际关系在150人左右。你如果花10年十年在社交,和花十年时间用来读书学习,那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

文化资本是要借助教育所传递的文化物品,它包括三种形式:具身的、客观的和制度的。什么叫具身的?就是说它只属于你,腹有诗书气自华,它不会因地而变,不能转让,始终为你所有;客观的指你的藏书和作品,文化积累脱离不了此,家财万贯不如满室书香;制度的文化资本则是指各种文凭、证书和资格认证。文化资本更容易实现认知升级、阶层跃迁。

以上是个人的发展模式,下面我们来讲讲与他人的关系。作者在书中讲到了一个“人际金字塔”,从塔底到塔尖依次是“外人”这一层的人是秉承公平原则或交易原则的;第二层是“交往性自己人”如朋友和“身份性自己人”如婆家人,他们没有帮助自己的义务或责任,人情总是要还的;最后塔尖是自己人(亲人,至交)少而精,这是我们最后的避风港。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总共加一起也不过150人左右。对“别人”保持善意,主动去帮助别人,把“别人”变成“自己人”的同时,我们也给了一个让自己变成别人的“自己人”的机会。这会让我们的“人际金字塔”更加稳固。

以上种种,都只是我们人生模式中的一个环节。作为我们自己一生的设计师,你又会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呢?无论你如何选择,要记住:真正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是隐藏在你的人生密码中,是深入持久的促进信息和信任的流通,只有掌握这些核心模式,你才能最终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果只在不被辜负时去信任,只在有所回报时去爱,只在学有所用时去学习,那么就放弃了人之为人的特征。”——《人生模式》阳志平

爱阅读、爱生活

如果能带给你一点触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脑遵从哪些客观规律?
《人生模式》如何更好的管理人生
从柏拉图到史蒂芬平克,他们情绪观都错了?
重构心智的底层逻辑,让我们成为更优秀的人
一生学不完的计谋
正念启航:觉知的力量(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