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整理自己的人生:读书笔记《断舍离》

         (大豆的读书笔记      第184篇)

本  书  导  读

01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扔掉不需要的东西,才能得到重要的东西。立足当下自我,践行新陈代谢式美学思维。健康、金钱、婚恋、家庭、时间、家居、事业、临终……总会遇见人生的各种美好!脱离心中执念,人生才能轻盈前行!

断舍离是通过立足当下和新陈代谢原则,梳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先从观念上认识现状,停止自我否定,构想居所具体布局,然后通过杂物的整理了解当下自己的真实需求,进一步构筑令自我愉悦的生活状态。

所谓断舍离是“出”的美学,不仅是家里的物品,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适的情感和被父母强加的价值观都可以通过分离和舍弃,让身心变得轻松起来,慢慢的一些“奇迹”会发生,人生因而发生巨大改变。

这本书适合还未听过、听过但不太明白断舍离的读者阅读,也适合仅仅停留在物品整理的断舍离践行者再次复习了解断舍离更深层次的意义,螺旋上升式地促进改变人生才是断舍离的终极目的。

作  者  介  绍

02

[]山下英子  断舍离推广人。

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并从瑜伽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中提炼出“断舍离”的思维方式并用于日常生活的“整理”上,逐渐建立起任何人都能做到的“自我探查法”。断舍离也是刺激思维新陈代谢的思路转化法。现在,在日本本土和世界各地,不论年龄、性别、职业,“断舍离”都拥有规模庞大的支持者。自第一本《断舍离》面世以来,包括独著、主编在内的众多“断舍离”相关书籍也在亚洲、欧洲各国出版,成为累积销量超过400万册的现象级畅销书。现在,除了书籍出版,其还通过互联网、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全力发展断舍离事业。

精  彩  摘  录

03

第一章 你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

一、“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有一个需要切实认清的现实:我们身处“物质过剩”的世界。明白自己“不能收拾家务”的心理机制,重新审视自我的物质观,为断舍离的实践活动装上助推器。

某位哲学家曾说过“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人们对物品也会有同样的定式思维——“(可能)以后也没有使用的必要,不过还能用,姑且留下来吧”。

人们带着这种“物质轴”思维方式,不知不觉地扎进这个无法想象的物质过剩时代。假如杂物遍地,家里塞得满满当当,那这些杂物给人的压迫感,以及狭窄的空间带来的阻塞感会逐渐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思维迟钝,行动迟缓。长此以往,人们逐渐变得封闭,不想外出,进而演变成近似愤懑抑郁的状态。这种案例不在少数。

那些东西可能未必都是不能使用的,但没有人考虑过将来这些东西是否有必要性,就下意识地把它们塞满了整个家。

断舍离讲求的就是这种内部的自觉自省的意识,而不是外部打着“正论”旗号的训诫。因为,真正的“正确答案”本来就在自己心里。

有意识地去除自责的情绪,坦然地倾听内心的声音——“原来真的不能像从前一样”“我想改变”等这些声音会渐渐地转换为一种内驱力,让我们自觉地将实践进行下去。

这种良性循环会让断舍离的实践进展得更快、更深入。

二、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断舍离注重“空间”,即以空间为主体核心的思维方式——空间轴。

断舍离的“空间轴”思维注重的是“扔掉东西”之前——“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而将物品量尽可能地缩减成最适合的量。”这种思维是实践断舍离不可或缺的。

断舍离就是“生活的新陈代谢”。将生活用品的量锁定到适当程度,同时在适当时点,更换这些生活用品,这才是生活的理想状态,也是生活原本的自然状态。而这种状态也可以称为悠然有暇的美的空间。不穿的衣服”认为自身与主人的关系上存在一种“惰性”。

“无法放手”的人有三类:

(1)逃避现实型。这类的人,一般因为工作繁忙,待在家里的时间少,所以整理家务的事情总是推后进行。

(2)执着过往型。这类的人总是珍藏了很多以前的相册、信件、纪念品等旧物。他们不愿意直面现实,总是沉湎于过去快乐的时光。

(3)忧虑未来型。这类的人总是担心“没有某个东西会发愁”,总是不停地为不知何时才会发生的未来事件储蓄物资。这也是三种类型中人数占比最多的一类。

这三种类型的人共通的一点就是“对时间的意识比较淡薄”。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时间感。但我们时常遇到时间感的平衡被打破的情况,此时我们的内部时间轴就会出现某种错位和偏差。

三、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断舍离,不是要求人们随意地“弃”,而是把“舍”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舍”即为“出”。

进行取舍时,我们应该挑选出有质量的东西,将物品压缩到能够建立和保持一定社会关系性的量即可,这样才能找回我们曾经失去的健康美丽的空间,才能从最本真的意义上珍惜事物、热爱生活,所谓的“舍”,其实就是直面内心。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人与物,两者都是在某一个时点出现,又在某一个时点消失,区别不过时间的长短之分罢了。一个人与一件物品相遇是极为短暂的、微弱的缘分。只有尽力去珍惜爱护这种缘分,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太可惜了”这种感叹的回应。

学习过“断舍离”后,从这种束缚中觉醒,明白了“自己拥有取舍选择的自由”,她们会立刻开始行动,着手处理过剩的杂物。

在我们的居所,堆积如山的“收拾不了”的杂物本身就是人类“物质轴”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也是在“不能胡乱排出”“不可任性”这种潜意识下的自我约束的表现。

第二章 这就是断舍离的工作机制

一、断舍离,就是扔东西

知晓断舍离的工作机制,明白舍弃东西的效果,更新对待事物价值的观念,只有这样,身体才能觉醒,我们才会自觉地做出行动。不是要开启按钮,而是要拧紧我们的“螺丝”。假如螺丝拧坏了也不要紧,重来一遍就行。断舍离就是反复地拧紧螺丝。

在对居所杂物进行断舍离的同时,脑中也要进行断舍离的作业,即进行思想观念的整理。这样可以对我们自身进行“体质改善”,改变我们无法放手,总是囤积货物的毛病。

断舍离分别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物品的断舍离”和“观念的断舍离”。只有两者同步,家务清理工作顺利进行,思维方式也逐步更新,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后,在物品数量减少到最适量时,再转移到“收纳”作业上。

“观念上的断舍离”是指在对家里进行杂物处理时,对让自己士气低落,不愿意再进行收拾整理的旧观念、旧思维进行摒除和更新。

断舍离将从三个阶段检查住所的现状。收纳空间的物品量合理,没有过度过量,偶尔出现“凌乱”情况。收纳空间已经满载,甚至出现物品“溢出、过剩”情况。东西已经好多年没有整理过,出现了“堆积”情况。

实际上,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搞清楚这个目的后,显而易见,“收拾东西”仅仅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

在开始实践断舍离时,要在计划的时间内从少量的、小单位的着手。单位越小,将物品从收纳柜取出来所花的时间就越少。

二、处理“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

断舍离将家里大量的杂物,通过三层“筛子”进行选择取舍。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在处理掉垃圾·废品之后,有意识地按照自我轴和时间轴进行杂物的取舍,就能在大量杂物之中锁定那些对“现在”的“自己”必要的东西。

在压缩和锁定物品的过程中,以前“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这一模模糊糊的概念就逐渐地清晰起来了。而这也将促进“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喜欢上自我”的自我肯定感的提升。

我们在取舍时,往往容易优先考虑物品的利用价值或角色作用,但实际上,物品的“活用价值”得以实现是以物品与我们生活的“关联度”为前提的。

物品与自己的关联度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同一件物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判,也有不同的关联度。这是所有的人·事·物三者的关系网成立的大前提。在这个大前提下,那些同时满足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的物品很快就能被锁定,并且可以摆脱把人·事·物单纯理解为非对即错、非善即恶的二元思维,逐渐形成多元性的、尊重他人的意识。

在有意识地以“自我轴”和“时间轴”进行断舍离的过程中,杂物的量会做到尽可能地压缩,最少量收纳容器就完全足够。也就是说,断舍离收纳概念的出发点在于“如何才能不做收纳”。

“先出”的概念与新陈代谢或呼吸运动也是相通的。有意识地“先出后进”,才能唤起良性循环。

即便多么想拥抱崭新的有魅力的人、事、物,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把之前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收拾”干净,整理清楚。这才是断舍离的思维方式。因为先处理之前的关系才能切实地提升再一次的“获得”的质量。

三、从切实能出成绩的小地方着手

断舍离也正是要从非常简单的小地方着手的。小地方获得的小成功的不断累加,能给人以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自己的老大难问题。

东西多的人往往面临的事情也多,首先压缩一下自己要处理的事情。然后从最简单的一小点开始实践断舍离。不过,这种情况也容易让人觉得“所有的东西都很重要”。正因为如此,更要有意识地通过杂物整理,锻炼“现在、这里、我”的三要素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对现在的我来说什么最重要”。

断舍离把我们的生命分为三块——肉体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者是我们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肉体生命是作为生物的人的生命。社会生命是对归属和被承认的欲望。精神生命是对智慧、美、沟通的渴望。

只有这个肉体基础健康良好,才可能让自己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绽放光彩。没有气力开始实践断舍离,总也迈不出第一步的人,首先要让作为根基的肉体生命恢复元气。

断舍离的步骤:Step1“认清现状”,Step2“选择取舍”,Step3“收纳整理”。

第三章 断舍离改变人生

一、摆脱过剩执念,减轻心灵负重

那一摞一摞满满当当的衣物并不是衣物,而是我背负的“执念”,只不过这种“执念”具象化成可见的衣物而已。扔掉一件无用物,就多一点空间。扔掉一件多余物,就少一份负担。扔掉一件废物,就恢复一丝清爽。这就是断舍离——减法解决方案给人带来的实际感受。

“通过处理多余的杂物,来摆脱执念,恢复自我,发展自我”,这种自我探查法被叫作“断舍离”。

对现在的自己来说,附着在物品上的沉重的'执念’是不需要的。”——怀着这种态度处理杂物,会让物品和内心产生更剧烈的联动性。当处理掉作为情感依附的物品后,上面附着的情感越是沉重,内心就越能感受到什么叫轻盈。从表面看来,我们丢掉的是杂物,但是同时我们丢掉的还有看不见的世界里——内心的“多余的执念”。

二、提高选择、决断的精度和行动速度

只有不断地处理掉那些不需要的东西,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专注于那些“生活关系度高=喜爱”的物品,从而逐步形成螺旋上升式的人生路线。

Step1“关联度的质量”上升,带动“思维的质量”上升。处理掉不需要的物品,专注于那些与自己生活关联度高的物品上,思维和观念就会越发清晰明确。

Step2“思维的质量”上升,带动“行动的质量”上升。思维流畅无阻,会让我们针对“现在·这里·自我”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

Step3“行动的质量”上升,带动“结果的质量”上升。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后,也能快速地获得成果,提高决断的精度。

在深入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选择和决断的精度会提升,行动的速度也会得到提升。

三、引导现在的自己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与决断

断舍离,是清爽流畅感的“场”“空间”“时间”的创造方法。它不是“要·不要”的短视视点,而是:我想要什么样的状态?空间想要什么样的状态?从俯瞰全局·整体的角度来理解断舍离。它不仅仅只是“收拾东西”。

当然,即便不去高野山,也能运用自己的思维·感觉·感受,在坚持断舍离的过程中,逐渐适应并掌握这种观点。

如果能通过对居所整体的断舍离,将思维方式从物品轴转化成空间轴,掌握俯瞰式思维方式,那我们就会成为“人生达人”:

人世烦事无尽,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断舍离面对问题时,首先从认识现状开始。

通过对杂物的选择取舍,了解自身,获得对自我的肯定,从物品轴思维转化为空间轴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获得了果断勇敢面对问题、处置问题而不是被其捉弄的能力。

四、“身体、心灵、生命”机制的回归

断舍离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新陈代谢”。我们的居住空间处于代谢(交换)的状态是最理想的,因此,不断地进行“使用所有物,清除无用之物”的循环,才能让居所充满流动感和活力。

“身体”“心灵”“生命”既然处于居所空间内部,那么“居所空间”和三者都有直接关系。正因为如此,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的清理有助于促进三者“空间”恢复原有机能。

有意识地利用时间·空间·手间(精力)的“间”意识,随机应变,因地制宜,人际关系机能才能更顺畅地发挥作用,与他人的沟通才能更有效率,人生才能更上一层楼。

断舍离也是“间”的创造。在断舍离的不断实践中,创造出时间的“间”、言语的“间”、沟通的“间”,让人们在当时·当地建立起对人际关系恰当的“间”。

前面所说的“人生之路的达人”就是“间”之达人。断舍离,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边享受边掌握这种“间”之术。

第四章 断舍离,怡然生活

一、抛开家庭关系的烦恼

只进不出的空间,会让我们的生活停滞不前。很多人因断舍离而“成功减肥”,还有的人“开始存下钱”了,这也是“饮食”“财务”上意识改革的表现。

开始实践断舍离后,最初碰到的一个大难题就是与家人、同居人的关系。当一个人看自己的东西的视角改变后,别人的东西在自己眼中也会变得很碍眼。

人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人际关系的问题,这些烦恼绝大部分都是源于“单方面的期待过高”——过多地给对方施加自己的价值观。这种过度施压总跟随着关心和爱护一同出现,因此,越是亲密的家人或恋人越容易出现这种问题。

当对别人抱有期待,或是要责备别人时,要立刻意识到“首先自己要做好!”,主动地开始行动。在不断地体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好如何与人保持恰当的距离,学会抛开人际关系的烦恼。

二、遵守三大原则,收获怡然人生

在翻阅那些讲成功学的商业书籍或励志书籍时,我发现一个特征——每一本书都是长篇大论围绕着下面的三大原则来展开阐述的。活在当下;结果反馈到自身;给予。

“活在当下”“结果反馈到自身”的思维和“时间轴为现在”“重要度轴为自己”的思维是相通的。对杂物挑选取舍的两个标准与开拓人生的方法两者相通并非偶然。

利用断舍离,只保留自己喜爱的物品其实就是提升花费的时间、精力的质量。断舍离并不是花时间费精力的家务劳动,而是充满“愉快感”的居所保养方法、让人生获得自在·自由的护理工具。

断舍离的指导下,实践“活在当下”“结果反馈到自身”“给予”成功三原则的过程中,自我内部的变化与外部的协助两相吻合的机缘会越来越多。

三、断舍离,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

在不断坚持断舍离的过程中,居所的空气流动起来,新陈代谢加速循环,这时候自然而然上升的境界被定义为“自在”。它指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悠然的、各方和谐的状态。无拘无束,并非是任意妄为,而是得到周围自然而然的协助。

一旦家里杂物量减少到最适度,进入了新陈代谢的良性循环,在精神方面的人际关系也会改善,也就是人生本身一定会流动起来,形成了良性循环。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再像从前一样紧绷着,变得舒畅轻松起来,而且笑容总是挂满眉头。

断舍离并不是一个一个消灭具体的烦恼,而是要改善人本身的“烦恼体质”。对于烦恼的人来说,一个良好的状态会让烦恼本身自动解除。

不要被人们口中的“常识”所束缚,从自己独特的“必要·合适·愉快”来决定事情的优先顺序,或者减少浪费,或者投资理财。这才是超越节约本身,将各自人生中的杂物进行精简智能化。

越是觉得家务麻烦的人,就越要尝试一下“压缩杂物=节省时间精力”。这是达到“享受家务活=获得自在人生”境地最好的最便捷的通道。

四、“搬”家,遇见新的自己

断舍离分为两种。一种是清零式的断舍离。把居所过剩的杂物以“必要·合适·愉快”标准缩减数量。另一种是保养式的断舍离。这种断舍离的感觉就是居所的杂物已经缩减到某个程度,要保持这种程度,每次都对居所的“污垢”进行清理。到了保养阶段,就不怎么需要专门去搞大规模的断舍离,也就是说,可以进行“愉快的断舍离”的境地。

先通过“清零式的断舍离”彻底缩减物量,之后就能顺势进入轻松地让居所恢复到简洁·舒适状态的良性循环中。断舍离,并不是充斥徒劳感的“收拾整理”,而是提升空间次元的“搬家”,同一个地方,同一所房子,却有完全不同的风景,还有崭新的自己。

从实际情况上来看,“因为处理掉多余杂物,人生才重新恢复光芒”的人远比“因为扔掉了某些东西,之后特别发愁”的人要多得多。怀着愉快的心情,利用“加分法”,积极地、反复地实践断舍离,这个过程让我们即使碰到什么困难,也能带着明媚的犹如乐天派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

呼吸中最重要的首先是“吐气”。所谓“呼吸”,先“呼”后“吸”。从吐出阻塞的气体开始。呼吸又称为“调息”,发生在无意识和有意识之间,是“结合”无意识和有意识的行为。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五、用心珍惜当下的人·事·物

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这番话是精通佛法的高人对断舍离的诠释。“断舍离归根结底是为了让我们坦然接受自身的、珍爱之人的死而进行的训练。”

所谓“占有”只不过是在物质这一悠久历史长河中随机截取了一小段水流,那么我们要珍惜自己与所谓“占有的物品”之间极为偶然的缘分。当缘分终结时,我们要痛快干脆地放手。人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如此。

我们常常会忽略的是,生命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有限的,可用的能量也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断舍离。

断舍离就是恢复生命原本的自由·自在的手段。一旦“出”内化成人生习惯,那么,深入一定阶段的“清出”行为本身也逐渐变成了一种整洁、讲究的行为。

断舍离是在“出”的思维的引导下,将物质、空间乃至自我内心精简化,让“此时此地的我”焕发人生光彩的“美学”。

读  后  随  笔

04

让我们回到人生的原点:我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本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

“断舍离”本身不是我们的目的。这种方式确实会给我们带来精简、朴素的生活,但其中核心是“出”与“进”的循环,始终强调“进”与“出”都是不可或缺的。

“断舍离”,是让人放下心中执念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以居所和心灵整理的形式,提倡将极简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为身边的杂物“减肥”,让我们学会放手不需要的东西,从而促进自我周身的新陈代谢。“清出”过多的杂物,实现居所环境的“良性循环”。

“断舍离”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物品价值观”,鼓励我们甩掉惰性,采取行动,整理自己的人生,促进生活和生命的新陈代谢,从而迎来焕然一新的人生。

2022年10月16日  壬寅年九月廿一   上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干货|成大事者不纠结 效率提升最大化必知52项原则
笔记:断舍离,总会遇见人生的各种美好
断舍离≠扔扔扔!真正要丢掉的是内心的执念
《断舍离》核心金句,让你的生活和人际更舒服
原汁原味,改变人生断舍离-12 重视空间而非物品的断舍离
断舍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