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案例分析题汇总

一、题目

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 1500 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整洁。

材料:

小兰是来自某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育专业的学生,被派往韩国的高中进行汉语教学,她大学时便认识了很多韩国朋友,一直以来也很喜欢看韩剧,所以刚到韩国时并没有感觉到不适应。

但是慢慢地她发现韩国同事对于衣着服饰很重视,每天都穿不一样的衣服去上班,她觉得每天都换衣服很麻烦,她大学的时候还有三五天都穿一件运动服的情况,现在她每天都要为穿什么去上班而发愁。

小兰不会说韩语,她和韩国同事交流一般都用英语,但是有一部分韩国同事的英语说得并不是很好,这给她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写作思路

首先拿到这个材料先不要下笔写,先要找出这个材料中给我们的关键信息点,比如在这个案例中,要求我们写1500字以上的这个案例分析,另外这个案例中的主人公在韩国高中进行汉语教学,一开始她并没有感觉到不适应,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她是处于跨文化交际中的第一个阶段蜜月阶段,但是后来慢慢他发现,韩国同事对于衣着服饰很是重视,经常每天换不一样的衣服,这跟她完全相反,这让她很是发愁。而且她不会说韩语,只会用英语,这也给她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也就是说这时她进入和跨文化交际的第二个阶段挫折阶段。

三、范文

材料中描写的小兰是一名被派往韩国进行汉语教学的中国教师,她在韩国工作的时候每天都因为穿什么去上班而发愁,而且与同事的交流也存在一些障碍。她由于对韩国社会风俗了解不够全面而产生了生活中的困惑,还有异文化环境中人际交往的交际方式不顺利而带来了困扰。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她所遇到的问题。

首先,小兰发现韩国同事对于衣着服饰很重视,每天都穿着不一样的衣服去上班,这让她觉得苦恼的原因就是因为中韩两国对于服饰的文化差异。这也说明了小兰在跨文化交际中认识上的误区,跨文化交际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误以为对方和自己没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行为与自己预期相差甚远,就会产生困惑,失望,造成交际失败。当小兰发现韩国同事对待衣着服饰与自己的文化认知不同的时候,她就会每天为了穿什么去上班而发愁。这种情况也体现了民族中心主义,即按照本族文化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它是与文化共生的,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小兰最初就是按照中华民族对待衣着服饰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韩国人对待衣着服饰的标准,所以才会感到困惑。

其次,小兰在中国的时候认识很多韩国朋友,也非常喜欢韩剧,并且在刚到韩国的时候也并没有感觉到不适应。这是因为这个时期处于跨文化交际中的蜜月阶段,蜜月阶段就是刚刚接触第二文化,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兴奋。后来她慢慢地发现了中韩两国对待衣着服饰的文化差异,渐渐感觉到困惑。还有她同韩国同事在交流上不是很顺利而产生了困扰。这些都是因为她处于跨文化交际中的挫折阶段,新鲜的感觉刚过去,开始觉得迷惑,沮丧和焦虑等。在这一时期也很有可能发生“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处在异文化环境中的人都要经历这个文化震荡期,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挫折期是可以度过的。

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她解决这些问题呢?

首先,去目的地之前要尽量多了解当地文化民俗,社会习惯,必要的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利于减少因文化差异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平时也要多培养和锻炼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虚心学习,不耻下问,遇事无法处理切莫独断,向当地人请教,小兰应该虚心的向韩国同事学习韩国的衣着服饰文化和韩语,可以更好的适应韩国文化习俗,更好的与同事交流。

其次,我们需要:

①尊重不同的文化,这是对待任何一种文化都应持有的最基本的态度。小兰要尊重韩国的衣着服饰文化。

②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目的语是必须接触和作用的文化,需要进一步主动理解该文化。为了有效进行文化交流,避免无谓的价值冲突,对于那些有冲突的价值观要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并且加以解释。适应意味着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坚持自己价值观标准的同时,也要尊重对方价值观标准,不强求对方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行事。“入乡随俗”,小兰要尽量努力学习韩国语,理解韩语和适应韩国文化,利于她同韩国同事更好的交流,也可以避免一些中韩之间的文化冲突,有利于她更好的教授中文,传播中国文化。

③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小兰需要采取开放宽容的态度,用求同存异的原则化解文化冲突

④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立足母语文化优秀传统和本质特征的同时,汲取目的语文化的长处,不断发展,创造本民族的新文化。

跨文化交际处处是学问,小兰在韩国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最终都是因为文化差异在作祟,她只有在尊重韩国文化的前提下,努力学习和适应韩国文化,积极的调整自己的状态,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向韩国学生教授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案例分析(共30分)

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自拟题目,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文章。

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有一次,为了让学生锻炼口语,我鼓励他们下次来上课时,用PPT介绍自己国家文化的某个方面。

在之后的那次课上,一位韩国男生展示了他们国家各个地区不同时期的民歌《阿里郎》的歌词和曲子。在讲解之初,他不断地说:“请大家记住《阿里郎》是韩国的,不是中国的,因为中国在申遗的时候说《阿里郎》是中国的,这是不对的。”讲完他还看着我说:“老师,您说呢?”我其实当时已经感到非常不舒服,心里立刻想到了端午节申遗等问题,但在课堂上,我仍然很和平地说:“据我所知,《阿里郎》是朝鲜族民歌,因为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就有朝鲜族,他们也唱《阿里郎》,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去为《阿里郎》申遗是正确的。”

但我的疑惑是,当出现这样的状况时,怎么处理比较合适呢?

写作思路

首先拿到这个案例,我们先来看一下里面存在的信息点,他让我们写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所以可能你在写的时候就要在分析问题阶段和解决问题阶段重点论述了。

案例中提到的信息和主要的问题:有一位韩国学生展示阿里郎的歌词和曲子,反复强调是韩国的,而不是中国的,并且还质问老师,这个老师做出了回答,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疑问。最后这个案例给了我们一个问题,就是当出现这样的状况,怎么处理比较合适?

所以我们:

首先第一步提出问题,把这里面的问题概括一下;

第二步就是来分析这个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这个学生会如此提问?这位老师的解答是对还是错?

第三步就是解决问题阶段。如果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类似的敏感问题,教室怎样处理比较合适?这也是案例中最后给出的问题。

范文

点评:

我们必须要正面回答,肯定是不能回避的,但是,不要过多的去阐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表达好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

这句“利用敏感话题引导和激发学生了解中国很多敏感问题,没有办法去引导大家去了解中国的。”有点问题:像台湾问题,很多外国留学生,他们本身自己就有根深蒂固的看法,我们没有办法去通过敏感问题的介绍让他们立马改变观点,甚至有可能让他们反感影响课堂秩序。

点评:

第三段对题目中老师的做法给予了评价,是很好的哈。

第四段的理论表述也很好哈,但是其实你前面在论述完这些理论之后,可以再来反面例证:假如这个案例中的老师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据理力争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的话就可以有力地佐证你的理论。

点评:

在解决问题阶段,每一段都有总括句,总括句之后再来详细的来分数自己的观点,这个很好,显得逻辑非常的清楚。

点评:

这一句“大胆地、理性地、审慎地分析和谈论敏感话题”我觉得最好改一改说法,不是所有的敏感话题都能够拿在课堂里进行说明的,比如像政治问题,这是很多老师多次强调的,我们的课堂上一定不要过多提到这些政治性的敏感话题,因为这不是我们应该讨论的,而且我们没办法去进行讨论,甚至还有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总评:

总的来讲,整个卷面非常干净,而且字很好看,整个案例写的也是有理有据,虽然有一些小小的瑕疵,但是不影响,如果是30分满分的话,我觉得27分应该是可以的,继续加油哈!

 案 例

赵刚是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研二学生,在一次对外汉语实习教学课堂上,就“吃狗肉”现象,他让班里学生进行讨论,因此班内俄罗斯、中国、美国及来自其他不同文化地域背景的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课堂气氛异常紧张,出现了尴尬局面,当学生问到赵刚时,赵刚也没有发表意见,而是带过。后来,赵刚提议此话题课下再讨论,并以此草草结束了教学课堂。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都已经离开七八个了,赵刚才想起来说:“哦,大家回去把这一课的资料复习一下“。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案例中存在的信息点:

这个案例首先描述了背景,主人公是研二学生,课堂上他的学生就吃狗肉现象进行争论,学生问他的意见时,作为老师他也没有发表意见,而是匆匆带过。最后课堂结束,他也忘记布置作业。

看完之后,我们发现这个老师存在如下问题: 

1.  关于吃狗肉这种会引起文化冲突的内容,他作为对外汉语教师,不应该引入到课堂。首先,他作为老师选取教学材料时没有仔细考虑

 2.当课堂学生进行激烈争论,课堂气氛紧张时,他作为老师也没有积极的去扭转课堂局势,让课堂安静下来,这位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以及调控能力很差。

 3.第三个问题——当学生问老师的意见时,他这个时候也没有发表意见,而是匆匆带过,这就引起了学生的不满,作为老师,他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向。 

4.第四个问题,这位老师要求课下再讨论,并且课程结束时却忘记布置作业,这体现了他本人的教师素质不够,教学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一位小伙伴写的案例,这是一份我认为是比较好的案例吧,大家可以看看学习一下,也可以看看我的批注~

看完后你有什么理解?我希望大家在写案例的时候能够先思考好再写,并且固定一种

案例分析与写作(共40分)

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材料:

美国人大卫去年从华盛顿来中国教英语。他觉得中国的人际关系很复杂,中国学生也让他捉摸不透。他在给中国学生上课的时候,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也不能让课堂气氛更活泼一点儿。中国学生更愿意记笔记,很少说话,尤其在讨论课上。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可是下课后,却有几个学生总是问问题,让他常常在上另外一个班的课的时候常常迟到。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他非常生气:他两周以前告诉他的学生要在这个周末请他们到自己的家里一起吃饭,可是他所在的系领导昨天却突然通知他,让他这个周末必须参加一个由大学校长组织的晚宴,他说他已经有安排了,可是系领导却一再强调要专门请他们这些外教的,他必须要去。大卫觉得自己在这个学校的教学生活一点儿也不愉快,自己一点也不受到尊重,日常生活也没什么意思。

答题思路

材料描述的是一位美国外教在中国教学和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多数是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一些误解和不愉快。

在写作的时候,要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剖析一个问题的所在,然后,提出解决的方法以及对我们今后教学和生活启示。重在分析文化差异的现象和根源。

范文

第一段

案例中描写的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外教大卫,在中国从事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对学生风格的不理解,对学校活动安排的不适应,令他觉得自己不受尊重,生活不愉快,从而给他带来了很多困扰。

第二段

我们首先来分析在教学中大卫所遇到的问题。首先,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在课堂上很少问问题,更多的是在课堂上记笔记,讨论时并不活跃,这点让大卫十分不解。误以为是因为自己的教学带来的问题。其实,大卫并不知道,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学习策略、性格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受中国教学模式得影响学生上课安静的听讲,认真记笔记,常常独立性极强,所以课堂气氛不是十分活跃,对小组讨论的上课形式也没有特别习惯。另外,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倾听,不会在课堂上直接对老师进行提问,因为在我们中国的教育模式中如果上课时直接提问往往代表着对老师的不尊重,所以课下提问是更常见的方式。大卫从美国刚来到中国,对这些中国学生的特点不是十分了解,仍然用自己国家的判断标准来分析中国学生,才会产生认为自己教学失败的想法。

第三段

对于第二语言教师来讲,我们接触的学生往往来自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生搬硬套自己所习惯的那一套教学方法,更多的应该是去了解自己目前所接触的学生的特点,在了解的基础上,多沟通,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具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

第四段

案例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让大卫十分生气。大卫两周以前就约好了要和自己的学生聚餐,但是学校临时通知让他在那天参加会议,并一直强调会议的重要性。通过案例,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概念:在西方文化里,提前制定时间计划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基本上在事前的一个星期甚至两个星期,就提前约好时间才是正常的步调。而在我们中国人的时间表里,似乎灵活性更大一些。很多事情并没有说一定要提前很久通知,我们在遇到时间冲突的时候,往往以事情的轻重缓急为区分,而不是哪件事是已经约定好的。

第五段

回到案例中的问题,大卫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提前两个礼拜约定聚餐的时间,在他的逻辑里这是不可更改的。但是学校领导的会议却是突然而至,并必须出席,这对大卫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尊重他的时间的表现。但是对中国人来讲,时间的灵活性更大,不会提前很久就定下时间,因为要预防一些临时的变化。例如学校的突然会议。而且在中国人的思维里,单位领导的事明显比个人的私事重要,所以这个会议是必须参加的,其他的事都可以推掉。这一点在中国人的思维里如此顺理成章。

第六段

这个问题很明显是文化差异在作祟。面对同样一件事情,东西方思维在碰撞,东西文化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了障碍,但是这种障碍却是可以化解的。首先要做的是理解,更多的站在其他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抱怨,误解是不能化解矛盾的,只有更多的交流和真诚的沟通才能架起文化的桥梁。其次了解基础上的原谅也是必不可少的。既然知道文化之间存在差异,那么就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来面对。最后就是尽量去避免这不愉快的发生。要提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规约、风俗习惯、人际交往方式,以便顺利适应目的语文化。

结尾段

我们应该知道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采取更宽容的态度、更开阔的胸襟,为我们的和谐东西方文化关系做出贡献!


案例分析

01

案例分析——题目要求

请根据以下材料,

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

02

案例分析——材料放送

李英是北京某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通过国家汉办的志愿者考试,被派往美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的志愿者。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英认识了正在学习汉语的大卫。在他们聊天的过程中,李英提到她喜欢户外活动,比如爬山、远足、露营等。大卫建议一起到城外附近的地方去爬山。

李英想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体验一下当地的生活方式,于是高兴地答应了,而且主动承诺做好一切准备。但考虑到自己是女孩子,单独跟一个男孩子在一起不方便,于是邀请了自己的一些朋友跟自己一起去。

当他们再次见面的时候,李英和她的中国朋友们一起和大卫见了面,一共有十多个人。大卫看上去不高兴,但是什么也没有说。他尽量躲开其他人,李英注意到他失望的表情,和落落寡合的样子,但是不能理解。

她不明白,自己做了那么大的努力,承担了那么多的准备工作,而大卫却是这么不高兴,究竟是为什么。

03

案例分析——答案详解

一、

发现问题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要是李英与大卫两人的相处中出现了问题。李英不理解为什么在自己做了那么多努力和准备工作之后,大卫却不高兴郁郁寡欢。

二、

分析问题

为什么在李英做了那么多努力和承担了一切准备工作之后,大卫却落落寡欢失望甚至不高兴。

我们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分析一】

李英是被派往美国的汉办志愿者,初到异国他乡认识了大卫。两人很聊得来,兴趣爱好也基本相同,这是两人友谊的良好开端。于是决定周末一起爬山远足,李英很想借此机会了解当地文化,所以主动承担所有的准备工作。

但考虑到自己是女孩子,单独跟男孩子在一起,觉得不方便。所以,在没有通知大卫的情况下,叫上了自己的十几个朋友一起,我想这是造成大卫不高兴的主要原因,而李英全然不知。(李英视角——材料概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李英和大卫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个人。李英来自中国文化,她自小被灌输的观念是男女授受不亲,一个女孩子单独和男孩子出去不是特别方便。于是,李英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因,叫来了自己朋友;

再者,在中国大家都喜欢热闹,喜欢群体出动活动,李英觉得叫来自己的朋友,大家一起玩应该会比两个人出游更好玩些,热闹有意思。

而且可以介绍大卫给中国朋友们互相认识,多些朋友又有什么不好呢。

可是她没有考虑到,大卫是美国人,美国人通常希望别人在约见朋友前事先通知。(李英视角——原因分析)

【分析二】

大卫来自美国文化,在他看来男孩子女孩子一起出去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所以也没有考虑到李英来自中国对男女单独出游有所顾忌;

大卫觉得两人既然已经事先商量好是两人出游,李英就不应该在没有知会他的情况下,叫来那么朋友,在西方人眼里这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而且李英的朋友都是中国人,而大卫正在学习汉语,汉语水平应该不是很高,所以不可避免的朋友们与大卫之间的交流,就会有或多或少的障碍,这就使得大卫觉得不被重视有了被忽略的感觉。所以尽量避开他人,而且一脸失望。(大卫视角——材料概述)

综上,李英和大卫,同时犯了民族中心主义,习惯以自己民族的价值观衡量其他文化以自己的是非标准为标准,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总结——说明知识点在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不同)

三、

解决问题

首先,在去往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之前,一定要先提前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以及与自己本身文化的差异。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李英似乎是对美国文化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李英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事先做尽可能多的了解,这样或许就不会发生材料中叙述的问题了。(结合材料,提出解决的方法)

其次,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因素。李英应当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时时意识到,自己是在同与自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交往生活。

在保持自己民族特征的同时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对待文化差异,与人交往。找机会同大卫谈一谈,好好沟通一下,告诉他自己之所以会这么做的原因,以取得大卫的理解,主动化解这次的摩擦,消除不愉快。

再次,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学会用当地人的价值观看待一切,用当地人的为人处事方式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人大大方方相处。

最后,李英可以介绍自己的中国朋友给大卫认识,朋友们多多跟大卫交流,不要自顾自游玩忽视了大卫这个异国朋友,让大卫有种被孤立的感觉,让他尽快融入这个游玩群体。(以李英角度结合材料,分点提出解决的方法)

另外,从大卫角度来看,大卫本身就正在学习汉语,大卫正好可以借此机会练习汉语,能在美国拥有一个完全的汉语学习环境这个机会可是不多得的。也许在了解的李英是事出有因之后大卫会接受这样的做法或许会非常满意这次出游也不是不可能的。(以大卫角度结合材料,补充解决的方法)

跨文化交际,是出于交往双方的,在同与自己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交往时我们各自双方都应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对待双方的做法,时时刻刻保持跨文化交际意识。这样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解,使交际更加顺利。(回扣知识点,再次点明知识点)

请根据以下材料,

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由于新接手的这个零起点班里有中学生,也有大学生,为了进一步了解他们,自我介绍后我没有马上开始上课,而是让他们展示一下自己会的汉语或说说有关中国的事情(我一般会问为什么学汉语,可是鉴于我目前的意大利语水平,我没有问,打算以后他们会一点儿汉语以后要求他们用汉语回答),结果学生几乎都说了“北京”“你好”,还有一个学生会说“谢谢”“再见”。后来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发现那个学生比其他学生水平高一些,之前应该接触过汉语。

就着学生的回答,我说:“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吧!”然后我给学生展示了几张关于中国的图片(都配有汉字、拼音和意大利语的解释):中国地图、长城、故宫、鸟巢、水立方、北京烤鸭、剪纸、中国结。学生们都很认真,尤其是几个年纪小一些的学生,开始讨论起来。

我说:“今天先看到这里,以后我们慢慢学习。现在先开始学拼音,学会了拼音,你们就能念这些汉字了。”这时,有个中学生模样的男孩儿问我:“老师,汉语很难吗?”我其实很高兴学生能问我这个问题,这正是我想给零起点学生强化的一个意识:汉语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当然如果面对的是高级班的学生,我就会直接告诉他们汉语不容易,你们得认真学)。于是,我马上开玩笑地抱怨说:“汉语有点儿难,可是你们是意大利人,你们会意大利语,所以对你们来说,汉语不难。比如,汉语里的'是’,在意大利语里有:sei,sono,siamo,siete,ero,eri,era,eravamoeravate,eravano(essere的各种变位),可是汉语里就只有一个字!”大家一听都笑了,大概是因为我说话的语气很像是被意大利语动词变位整得快发疯了吧。

实例分析

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对于学习者的差异现象,一种解释是他们接受的可理解的话言输入量不同,另一种解释是学习者不同的情感因素在发挥作用。这种情感因素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动机、自信心、焦虑感等。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高,自信心强,焦虑感适度,“情感过滤”就弱,反之,“情感过速”就强。中国和双语,对于很多国家的学生来说都很遥远,初学汉语时学生对这门语言肯定是好奇与担心并存,很多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对汉语学习中要面对的困难可能一无所知,也有的学生甚至存有“汉语最难学”的看法。

教师通过何种方式把中国和汉语介绍给学生,消除学生过度的焦虑和担忧,提高其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树立“中国很近,汉语不难”的观念,这些问题往往在第一节课就会被摆上台面,等待解决,并将伴随汉语学习过程的始终。

在第一次课上,本案例中的教师利用观看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走近中国,以开玩笑的口吻让学生意识到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难易之处,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好方法。当然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要选用不同的导入内容。一般来说,如果教学对象是成人学生,考虑到他们一定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关于中国的信息,就可以像本篇的中的教师那样,选择展示中国地图、长城、故宫、鸟巢、水立方、北京烤鸭、剪纸、中国结等一些能激活其头脑中背景知识的信息;如果教学对我是中小学生,就要选择一股更典型、有趣、易记的材料,如国旗颜色、地图形状等,用直观的方式展示给他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查尔斯王子与刘晓明大使为威尔士兰德福瑞公学孔子课堂揭牌
教学案例|“抖音”也能玩转汉语课堂?汉语学习可以如此有趣!
李店小学劳技课程教学案例
最佳课堂
中国同学,你为什么这么着急?
对外汉语教师(华语教师)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