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篇

故事引入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财主认为: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祝枝山辩解: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富翁: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先生: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考情复习

考试题型

1.下列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选择题)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文言断句题是一种常规考题,综合性强。全国卷采用的是有语境选择型断句题,这种题型需要掌握三个关键点:

1.联系语境,疏通文意。

在提供语境的文言断句客观题中,需要断句的语段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断句前可翻译上下文,再据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

如果是记叙性文段,应首先弄清讲了什么人、什么事、过程如何、结果如何;如果是议论性文段,则应先弄清观点是什么、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在实际断句中,不少考生弄不清断句部分的大意是什么,把其中的人名等专有名词生生断开,这都是未联系语境的缘故。凭借上下文,起码要标清其中的人名、陈述对象是谁、涉及哪几个人物等。

2.排同聚异,突破难点。

四个选项中,先排查出哪些停顿是相同的,对此不必关注;再聚焦停顿不同的,重点思考。

那些停顿不一样的地方,可能是难点,且难点就那么一两处。对此,要有足够的突破方法。先看看能否找到标志,如名词、虚词、句式的标志。能找到这些“路标”固然好,但这类题中真正的难点往往不是靠寻找标志就能应付的,关键是揣摩语意,看看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谁,句子之间、词语之间有怎样的意义关联,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这其中如有小技巧的话,那就是会抓谓语动词。

3.选定答案,通过读一读、译一译来进行检验,确保正确。

断句技巧

做文言文断句题时,我们要本着“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基本原则,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理解,顾及前后文,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此基础之上再来推敲怎样断句。

一、找名代,定句读

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代)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第一人称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

第二人称:尔、汝(女)、卿、若、乃、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

第三人称 :彼、之、其。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近指代词 :是、此、斯、兹

远指代词 :彼、夫、其

疑问代词 :人:谁、孰、何

                    事:奚、胡、曷(何)、安、焉

看词性(名代)   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名词: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          

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寡人、臣、仆、妾

第二人称代词:尔、汝、若、乃、而、子、君、公、陛下、足下

① 专有名词,如官名、人名、地名,它们内部不能断开。如:“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

②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主语前断,宾语后断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练一:给下列语段断句。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练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学以致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雕刻的技巧在于,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如果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为了以后可以再有挽回的余地,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练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练2](2022·新高考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A.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

“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

[练3](2021·新高考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 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季八月甲子,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起初,太上皇想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震慑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是幼童也均被封为王,做王的有数十人。太宗语气和缓地问群臣:“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多的。封的爵位已经很高,又大量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是的。”

[练4]

(2020·全国Ⅱ)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王安中)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 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 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 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  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参考译文

(王安中)从秘书少监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中丞。开封巡逻的士兵晚上捉拿盗贼,盗贼逃脱了,有个百姓受惊出门正好与士兵相遇,被当作盗贼绑起来;百姓到开封府诉讼,受不住拷打的惨痛,于是无辜服罪。王安中调查到这个案件,审查后定为冤案,立即放出这个百姓,治官吏之罪。

二、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一些议论性语段,借助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更容易。

句首词

发语词:夫、盖、唯、惟、且、且夫

敬谦副词:窃、请、敬

时间词:向之、顷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

疑问词:何、安、岂、岂非、其

复句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于是

以上词语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末词

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

乎、为、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例:

(1)鱼鳖不可胜食。(《寡人之于国也》)

(2)何可胜道也!(《游褒禅山记》)

(3)天之苍苍,其正色?(《逍遥游》)

复音虚词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例:

(1)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

(2)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

(3)吾必有以重报母。(《史记·淮阴侯列传》)

(4)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注意事项

① 叹词如嗟夫、呜呼  等会构成独词句,前后都可断。

②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例: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吾从而师之。(《师说》)

(3)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练1](2022·新高考全国2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A.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B.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C.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D.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解析:句意: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有文采,匆忙时(常常)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邓禹和诸位将领多次举荐吴汉,多次被皇上召见,这以后吴汉工作辛勤努力不离开衙署,光武帝也因为他是南阳人,逐渐与他亲近。

“质厚少文”是对吴汉的评价,后面断开;“造次”是“不能以辞语自达”的状语,不能分开,排除AD;

“上”是指光武帝刘秀,是“亦以其南阳人”的主语,不能分开,排除B。

[练2](2020·全国Ⅲ)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指传主王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A.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B.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C.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D.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练3](2019·全国Ⅲ)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断句技巧|针对训练

三、找对话标志,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 、引文 常常用“曰”“云”“问”“言”“道” 等(注意省略)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问曰∕ 如我∕能将几何∕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四、辨句式,定句读

判断句式:……者……也

被动句式:为……所……、见(受)……于……

固定句式:不亦……乎、何……之有、 

                岂……哉 、安……哉(也)、

                 孰与……乎、况……乎,

                 奈……何,何以……为,

                 得无(无乃)……乎,如(若)……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朝廷以前东平太守夏侯陟为襄阳太守。陟,弘(指传主刘弘)之婿也。弘下教曰:“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乃表“陟姻亲,旧制不得相监”。诏听之。(节选自《晋书·刘弘传》)

A.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B.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C.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D.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前后可断,中间不断

被动句:为……所……,受……于……,见……于……

固定句式:奈……何,如……何,无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为,唯……为……,孰与……乎

前后可断,中间须断

……者,……也             与其……,孰若……

……,抑(还是)……        其……,其……也

 非惟……,抑亦……(不只是……,而且是……)

五、依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比、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1、秦 王 坐 章 台 见 相 如 相 如 奉璧 奏 秦 王 秦 王 大 喜 传 以 示 美人 及 左 右 左 右 皆 呼 万 岁。

秦 王 坐 章 台 见 相 如/ 相 如 奉璧 奏 秦 王 /秦 王 大 喜 传 以 示 美人 及 左 右 /左 右 皆 呼 万 岁。(顶真)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偶)

3.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排比)

六、依总分断句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练习: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所以,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用法的,能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能胜利;以自己有准备对付疏忽懈怠的敌人的,就能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干涉的,能胜利。这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孙子兵法·谋攻篇》

真题演练

1.2022年新高考Ⅰ卷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忠于大王也/

[解析]比照四个选项,会发现有两处不同。

第①处不同是“魏歃盟”和“于秦”之间是否要断开。“歃shà盟”意为歃血为盟,古人盟会时,嘴唇涂上牲畜的血,表示诚意。此处可以使用语法(结构)断句法,“于秦”是“歃盟”的状语,意为魏国和秦国歃血为盟,由此排除A、D两项。

第①处不同也可以用“是……也”判断句式归断。如《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第②处不同是“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中间是否断开。“此……也”是判断句式,中间不可断开。“所以”为固定句式。联想《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还有《出师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意为“……的原因”,或“用来……的(方法)”,联系具体语境,“所以”在此处应为后者意,排除B项,判定正确项为C项。

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

2.(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节选自《说苑·贵德》)

A.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解析:选D

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说:“看得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从内容来看,划线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对话,两个“曰”是标志,“武王曰”前面是“周公”所言,所以“武王”前面断开,排除C;

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断句,且“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居其宅”和“田其田”都是动宾结构,且结构一致,中间断开,排除B。

3.(2022·甲卷)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A.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解析]不穀,一作“不毂”,今人简化为“不谷”,是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

第①处:“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商于:古地区名,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

“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排除A、D。

第②处:“子”是第二人称,指“你”。若“诸士大夫皆贺子”就翻译为“朝中百官都向你道贺”,就跟前面的“寡人自以为智矣”语言环境不符合。因此判定“子”是后面“独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故选B

→B.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呢?

4.(2021·全国甲)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 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参考译文

九月,契丹大举入侵,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朝廷内外都震惊骇怕,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驾临金陵暂避。陈尧叟是阆州人,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皇帝用这件事去询问寇准,寇准说:“不知道是谁替陛下筹划这两种策略?”皇帝说:“你姑且判断这两个方法是否能行,不要询问是谁出的计策。”寇准说:“我想要找到这个献策之人,斩杀他们,用他们的血涂鼓行祭,然后北伐中原罢了!”

5.(2021·新高考I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解析]①首先找出四个选项中相同的断句处,共4处;有5处不同。

②“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句意判断,可排除A\D项。

③“天下”和“皇”为两个并列名词,名词“天下”作动词“镇”的宾语,后面必须断句。可排除A\D项。“虽”是关联词,句首标志,前面须断句。可排除C\D项,答案选B

④“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宗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

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儿童少年都封为王,封为王的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把皇族子弟全封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6.(2020·全国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解析:选A。本处断句为记叙性质,宜首先考虑句子主语的一致性或变化。

B项“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错。“士”是“坐庭中”“噤未能言”这两个行为的主语,而“(苏)轼”是“宽其禁约”的主语。

D项“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错。“使得尽技”的主语是“(苏)轼”,“每摧辱举子”的主语是“巡铺内侍”。

C项是B、D两项错误的叠加。

7.(2020·新高考Ⅱ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A.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B.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C.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D.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第一步:找出四个选项相同处,梳理不同处,共二处不同。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第二步:根据文意,以及结合规律,进而选出符合文意的一项。

第①处:实词“令”的含义,“令”作为名词使用时为“县令”“小令”等,官职名,作为动词时为“命令”“下令”等,根据前文,我们知道这个情节发生在海瑞担任淳安知县期间,知县即“县令”,又此句之前还有描述海瑞简朴、自给自足生活的句子:“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所以,如果这里翻译成“下令”显然与人物性格不符,海瑞应当做不出向人“下令”为母祝寿的事情,更何况做寿只买了两斤肉,不值得下令。排除C、D。

第②处:虚词“然”的用法,句尾“然”,一般含义是“……的样子”,省略号位置一般为形容词,而本句“然”之前的“甚”是表达程度的副词,显然不当;又句首“然”一般为转折词,连接前后相反的语义或情绪,句中人物懋卿的怨恨情绪与后句“敛威去”的做法相悖,因而这里“然”作为转折词使用更为妥当;排除B、D。故选A

恚:huì本义,怨恨,愤怒。

8.(2018·全国Ⅱ)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

    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

    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

    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

    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解析:选B。

根据语意,“涣少好侠”是“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的意思,“(王)涣”是“少好侠”的主语,语意连贯,中间不能断开;“尚气力”承前省略主语“王涣”,语意完整,前面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

“敦儒学”中的“敦”是“重视”的意思,后面带宾语“儒学”,中间不能断开;“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是并列关系,中间应分别断开,据此排除A项。

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郡郪县人。王涣的父亲王顺,担任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崇尚武力,多次和强悍轻捷的少年往来。后来他改变操行,重视儒学,修习《尚书》,诵读法律,大致能把握其主要意思。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21016高考复习:新高考卷第10题(句读判定)简析
文言文断句方法
六大技巧搞定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断句总做错?那你肯定没看过这一篇
阅读指导:文言文断句题
2021高考全国甲卷、乙卷、新高考Ⅰ卷文言文挖空训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