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做菜不好吃,或者发挥不稳定 很有可能是因为忽略了最简单的“用盐”
做菜不好吃,或者发挥不稳定。很有可能是因为忽略了最简单的“用盐”基本功。
我身边的不少朋友,都是做菜时好时坏,明明烹饪技术不错,却还是时常做不好吃。
研究了下他们的共性以后,我发现其实就是最最基础的用盐基本功出了问题。
这几位烹饪高手,其实就是犯了用盐的几个低级错误:
放盐的时机太早或者太晚;
做菜放盐过于追求一步到位;
对成菜的含盐量没有概念;

有的朋友执着于早点放盐,每次食材下锅后就立刻放盐下锅,问他们为何这样,自己也说不清,大概就是习惯而已。
过早放盐,遇上含水量高的食材,会让食材快速的失水,食材口感变差。
食材失去的水,并不是单纯水,而是携带着食材本味的“汁水”,这会导致风味的丢失。

不仅炒菜的时候盐不能放太早,炖肉的时候也得晚点放,尤其是那种大锅炖肉时。
盐的加入会使蛋白质凝固,从而挤出水分,这就会让肉收缩发柴。
正确的做法是,炖肉时等肉炖的软烂脱骨以后放盐。炒菜的时候,等食材失活,表面熟化锁住水分后放盐。

还有几个朋友,习惯出锅前再放盐。
这样会导致成菜会有一股“生盐味儿”,其实就是因为盐放的太晚,没有促进融合味道的形成,而咸味儿就成了比较突出的单调的味道。
出锅前放盐并不是不行,如果前期调味后发现味道有些许的不足,可以稍微补一点盐进去,这种微量的咸味成不了气候,不会抢了融合味的风头。

最多的人,是过于追求“一次放盐法”,而且还把炒菜只放一次盐当作厨艺精湛的体现。
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可取,做了一辈子菜的老厨师都不敢保证一次放盐就能把味道拿准。
而且从味道的层次构建上来说,分次放盐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只放一次盐很难让味道产出层层分明的状态。

放盐可以分为三个大步:前期的码底味、中期的调味以及后期的定味和补味。
味道在口腔里的表达顺序,与实际放盐的先后是相反的。
越晚放,在口腔越早表达。而下锅前的码味,则会随着咀嚼的进行,慢慢的表达出来。

中期的调味和定味的时候,也建议大家分次放盐。因为调味这事儿,不够了可以再补,放多了可没啥补救的措施。
通过味觉的品尝来决定放多少盐,而不能全依靠经验的判断。
尤其是烧这个手法,水多时放盐,等出锅的时候水分少了很多。
而水分的多少,恰恰又能决定咸淡的程度。

油炸类、热炒类和烧炖类的菜品,含水量依次增加,所以放盐的量也得做适当的调整。
如果炒鸡需要3g盐,那炖鸡可能得5g盐才对,而炸鸡含水量最低,估计只要2g盐就够了。
根据成菜中水分的含量,要灵活调整盐的总结。

还有就是,我们做菜的时候,要对锅里含盐用量有一些概念。
鸡精,酱油,蚝油,豆瓣酱,黄豆酱,豆豉,这些常用的调味料中,都是含盐的。
最简单的方式是盐最后放,等颜色和其他味道勾勒好了再放盐,这样就能把握好咸度了。

最后,分享两个用盐的小技巧吧。
素菜食材焯水的时候,一定别忘了放盐。
这部分盐可以帮助去掉素菜身上的土腥味儿,还能把他们本味的鲜甜表达出来。
太咸的腊肉,别用清水泡,用淡盐水泡去咸味儿的效果更好。
#春日生活打卡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个“烹饪雷区”要记牢,炒菜为啥很难吃,这可能就是原因
散文:炖肉要放冻豆腐
学厨不要盲从,只要掌握这10个最基本的烹饪原理,你也能做大师菜
有哪些很重要又被忽视的烹饪技巧?掌握这些技巧,厨艺有质的飞跃
这4种蔬菜晒成干,味道比新鲜的还香!久放不坏,炖肉炒菜都好吃
冬天,碰到芥菜别手软,买它100斤,晒干囤起来,炖肉吃特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