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杀死五步蛇,在日本被看作剧毒蛇,为啥国内大家都不把它当回事

我国学者吴卯斌在研究过程中发现,1 条约250 g 的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因吞食1 条重约150 g的蛇之后,在地上翻滚不休,窒息而死。

Mittleman等在1976年发表一起在日本该蛇咬伤并引起脑出血致死的病例,之后的1985年,日本也有一起儿童被这种蛇咬伤导致脑出血死亡的案例,日本已经将此蛇列为毒蛇,并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成功制造了血清。

这种蛇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可怕?其实它非常常见,很多朋友看到照片后一定会觉得眼熟,原来就是它呀~这种蛇就是我国分布最广的蛇之一——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也被叫做虎斑游蛇、野鸡脖子、竹竿青、鸡冠蛇等等。

它隶属于游蛇科颈槽蛇属,主要分布在东亚,具有三个亚种——中国亚种、日本亚种和台湾亚种。

虎斑颈槽蛇体背面呈翠绿或草绿色,前段颈项区两侧有黑色与桔红色斑块相间, 颈部正中有一较明显的颈槽, 枕部两侧有较大的黑色斑块,间以红色,身体后段桔红斑不显,只有方形黑斑。

虎斑颈槽蛇喜欢在田地、路边,尤其是水边活动,喜欢捕食蛙、蟾蜍、蝌蚪,偶尔也捕食鱼、鸟类和鼠类。受惊或者发怒时,它的身体前半部分会竖起,颈部膨大变扁,身体呈S型弯曲。

攻击姿势的虎斑颈槽蛇,有些像眼镜蛇

很多人被咬后没有症状,或者稍微红肿,所以人们一直认为它是一种无毒蛇。直到日本报道多起被虎斑颈槽蛇咬伤致死的事件后,人们才开始重视起来。

在我国也曾发生过多起虎斑颈槽蛇咬伤引发严重出血、休克的病例,不过一开始人们对这种蛇认识不是很清楚,所以没有引起人重视,甚至有人还将它拿来玩弄甚至当宠物饲养。

后来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这种蛇不仅有毒,而且还是少见的双毒腺毒蛇(也就是说它有两种不同的毒腺)。

虎斑颈槽蛇的两种腺体——杜氏腺和颈背腺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就是毒蛇具有毒腺和毒牙(沟牙或者管牙)。虎斑颈槽蛇之所以被误认为是无毒蛇,就因为其与众不同的毒腺和毒牙

达氏腺

一般毒蛇的毒液是由位于口腔上的特化腺体产生,再经导管到达毒牙而排出的。而虎斑颈槽蛇口腔内并未发现这种腺体。

它的毒腺是一种典型的分支管状复合腺体,称为杜氏腺(Duvernoy’s Gland),牛青山等于1994年发现虎斑颈槽蛇具有杜氏腺。杜氏腺主要存在于游蛇科动物中,是由法国著名的形态学家George Louis Duvernoy首次发现,故名。

杜氏腺

从杜氏腺所在位置及胚胎发育的研究证实,该腺体与其他毒蛇的毒腺为同源腺体,分泌物也与前毒牙蛇类分泌的毒液具有同源性。

杜氏腺分泌物中含有很强的凝血酶原激活物,该激活物能够使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降低,会导致纤维蛋白持续出血。所以被咬伤后,往往导致严重的出血症状,严重的咬伤会出现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会引起脑出血、肺出血、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死亡。

科学家对虎斑颈槽蛇的毒性和产毒量进行了研究:

Saka等研究发现,达氏腺分泌物对小鼠的半致死量*(LD50)分别为:0.265mg/kg(IV,静脉注射),7.4mg/kg(M,肌肉注射)以及9.2mg/kg(SC,皮下注射)

而人们常说的毒蛇——五步蛇(尖吻蝮)的LD50约为10mg/kg(SC,皮下注射),而虎斑颈槽蛇静脉LD50超过绝大多数蝰科毒蛇,也就是说单论毒性而言,虎斑颈槽蛇杜氏腺分泌物具有很高的致死性。

*半致死量是指在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所需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研究发现,虎斑颈槽蛇的离体毒腺的平均产毒量为11.8mg,与蛇的体长和体重成正比

这些数据表明,虎斑颈槽蛇虽然毒性较强,但是毒液含量低,如果全部注射在皮下或者肌肉,只能毒死体重1.3kg以下的动物,对人类说是并不致死。

但是如果全部注入静脉,就能毒死44kg以下的动物,如果蛇的体型大,也可能毒死体型更大的人。

后毒牙游蛇杜氏腺(ABC)与前沟牙毒蛇毒腺(DEF)比较

杜氏腺与一般的毒腺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通常的毒腺具有大型的细胞外毒液储存囊,可以储存毒液;而杜氏腺排列紧密,没有大的毒腺分泌管腔,所以排毒量较低。

2. 大多毒蛇的毒腺都有排毒管与毒牙相连,可以将毒液直接注入毒牙中;杜氏腺的腺体开口位于上颌齿后方,分泌物通过一根导管流至口腔,而导管与后毒牙并不相连。

3. 毒腺周围有肌肉,可以收缩并将毒液注入到伤口中;而杜氏腺并无肌肉附着的腺体上,口腔内肌肉挤压而使毒液排出毒腺并流入伤口。

毒牙

毒牙(Fang)是毒蛇的“武器”,可以将毒液注入猎物体内。

无毒蛇的头骨,不具备毒牙

传统的毒牙可以分成三类:

管牙Solendglyphs:位于上颌前方两侧,较长而且可以折叠,它还有一个封闭的管道,类似于注射器的针头,毒液由毒腺分泌后顺着中空的毒牙注入,注射效率最高。一般蝰蛇类都具有这种毒牙。

尖吻蝮的头骨和其管状毒牙

前沟牙Proteroglyphs:前沟牙位于上颌后方,这种毒牙短小且不能折叠,不是封闭中空的,而是有一条细小的纵沟,注射毒液的方式与管牙类似。眼镜蛇、海蛇类都是前沟牙类。

眼镜蛇的头骨及其前沟牙

后沟牙Opisthogluphs:位于上颌喉部,通常仅在咀嚼时向猎物注毒,沟位于毒牙侧面,毒液通过沟槽流入伤口。游蛇科部分蛇类大多具有后沟牙。

黑头林蛇的头骨及其后沟牙

虎斑颈槽蛇并没有上述类型的毒牙,它最后两枚上颌齿增大,既无管也无沟,毒液只能顺着毒牙流到伤口中,所以利用率并不高。

虎斑颈槽蛇的头骨,能看到最后两枚增大的上颌齿

虎斑颈槽蛇的毒牙呈扁平的镰刀状,内侧具有锋利的刃,在捕食蛙和蟾蜍的过程中,具有切割功能。

蛙和蟾蜍在被捕食时,会吸气使身体膨胀,让天敌难以吞咽。而虎斑颈槽蛇会在吞咽时,用锋利的牙齿将其表皮撕开,放出气体。

蟾蜍的天敌——虎斑颈槽蛇

虎斑颈槽蛇的杜氏腺虽然具有较强的毒性,但是被其严重咬伤的案例并不多见。主要是因为其毒液量有限,而且毒腺没有排毒管与毒牙相连,只能通过牙齿刺穿伤口、毒液流入的方式来输送,毒液输送效率极差。而且毒牙在口腔后方的位置,吞咬猎物较深和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才能引起中毒。

有学者人认为杜氏腺分泌的毒液较少,且粘性较大,其主要功能可能类似于唾液的润滑作用,帮助吞咽和消化,而致毒作用其次。

颈脖腺

除了杜氏腺,颈槽蛇属的颈部中央还具有纵向排列的发达腺体——颈脖腺(nuchal gland)。该腺体8-13对,呈链珠状平行排列,各腺体相对独立,无明显的排毒管。

颈脖腺(图来源于参考文献)

当虎斑颈槽蛇受到攻击或被捕时,会将前半身竖起,低头曲颈挤压颈背腺,,溅出淡黄色或白色的毒液,若溅入眼内可引起眼睛疼痛充血。Mori等发现,虎斑颈槽蛇会在捕食时,弓起颈背,向猎物喷射毒液。

研究发现。虎斑颈槽蛇日本亚种颈背腺的毒液对粘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我国学者发现其中国亚种还具有较强的神经毒性。

人们颈脖腺中发现10 种多羟基强心类固醇、蟾蜍二烯羟酸内酯和核黄素,有研究表明这种毒素并不是它自己合成的,而是从猎物蟾蜍身上获取。雌性能把自己身体内积攒的毒液传给后代,让新出生的小蛇也有毒可以自卫

小结:

虎斑颈槽蛇属于后毒牙蛇类,口腔上部的达氏腺分泌的毒液具有非常强烈的毒性。但是由于虎斑颈槽蛇毒液含量有限,而且注射效率很低,所以很多人被咬后没有明显症状或者症状较轻。

而且虎斑颈槽蛇的生性温驯腼腆,见到人通常会很快逃跑,也不容易被激怒伤人。不过有时受惊、被激怒时,也会反抗甚至伤人。

但是大家不能因此掉以轻心。我国虽然还没有这种蛇致死的报道,不过已经有多起虎斑颈槽蛇致伤的病例。而且它颈背腺的毒液对人体尤其是眼睛等部位会有很大的伤害,所以不要把它当做无毒蛇来对待,在野外遇到要马上远离,更不要随意玩弄。如果不小心被咬,也不要大意,一定要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吴卯斌.虎斑颈槽蛇颈腺的研究[ J].野生动物, 1996, ( 2): 34-35.

[2] MITTLEMAN M B, GORI S R C. Death Caused by the Bite o f the Ja panese Co lubrid Snake Rhabdophis tigrinus ( Boie)[ J]. J Herpetol, 1976, 12( 1): 109-111.

[3] O GAW A H, SAW AI Y. Fatal Bite of the Yamakag ashi ( Rhabdophis tigrinus ) [ J]. The Snake , 1986, 18( 1): 53-54.

[4] AGUILAR I, GIRON M E, RODRIGU EZ-ACOS TA A.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Hemo rrhagic Fraction from the Venom of the Uraco an Rattle snake Vegrandis [ J]. Biochim Biophys Acta , 2001, 1548( 1): 57-65.

[5] 牛青山,刘明玉,季达明.虎斑游蛇毒器的解剖及离体达氏腺的产毒量[J] .动物学杂志, 1994, 29(6): 44-46.

[6] Taub A T.Comparative histological studies on Duvernoy's gland of colubrid snakes [J] .Bull Am Mus Nat His, 1967, 38: 1-50.

[7] Sakal A, Sawai Y.Studied on the pathogensis of envenomation of Yamakagash Rhabdophis tigrinus tigrinus (Boie) 2 immunogenicity of the venom [J].Snake, 1984, 16: 21-26.

[8] 麦桂波, 林晓平, 刘海峰. 虎斑游蛇咬伤中毒1 例报告[ J] . 蛇志, 2001 , 13(2):31.

[9] 闫晓梅,张双全.游蛇的Duvernoy氏腺体及其分泌物[J].蛇志,2000(04):56-59.

[10] 蔡亚非,杨超,李君,陈壁辉.虎斑颈槽蛇Duvernoy腺超微结构的研究[J].解剖学杂志,1999(06):492-495.

[11] Ves t D K. The t oxic Duvernoy’ s secreti on of thew andering garter snake. Thamnophi s el egan suagr ans[ J]. T oxlcon , 1981 , 19 :831-839.

[12] 黄晓军. 虎斑游蛇颈背部皮下腺液致动物死亡观察[ J]. 蛇志,2003 , 15(1):8.

[13] Hutchinson DA,Mori A,Savitzky AH,et al. Dietary sequestration of defensive steroids in nuchal glands of the Asian snake habdophis tigrinu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104( 7) : 2265-2270.

[14] AKIZAW A T, YASUHARA T, KANO R, N AKAJIMA T. Nov el Polyhy drox y la ted Cardiac Ste roids in the Nuchal Glands o f the Snake, Rhabdophis tigrinus [ J]. Biome dical Research , 1985b, 6( 6): 437-441.

[15] 和七一,余晓东,柳建平.虎斑游蛇中国大陆亚种( Rhabdophis tigrinus lateralis)颈背腺毒液的研究[J].四川动物, 2007,26( 2): 213-21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有些蛇有毒,有些没有?
青岛一温泉泳池,惊现“野鸡脖子蛇”,颈背鲜红有1米长,不张嘴也能
被称为野鸡脖子的毒蛇,到了中国就成了中药
被广泛争议的一种蛇类,野鸡脖子蛇是有毒蛇,还是无毒蛇?
毒蛇是如何分泌毒液的?又是如何让人中毒的?
虎斑颈槽蛇:身怀多“技”,体含剧毒,为何还有人说它是无毒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