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信之死,只因他做错了一件事,犯了为人处世的大忌

韩信在谈到与刘邦的君臣关系时是这样说的:“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而刘邦在评价大将韩信时是这样说的:“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如果韩信不死,荣宠而终,他们二人必然是千古君臣知遇的典范。

到底发生了什么,最终使得韩信在公元前196年,被吕后斩杀于长乐宫钟室。

韩信做错了什么

公元203年,是楚汉战争中最为重要的一年,成皋之战进入关键阶段。当时刘邦攻占成皋,驻军广武,与项羽正面对峙,处境艰难。但在项羽的后方,韩信在潍水一役中击败了有勇无谋的龙且,又在郦食其说服齐王投降后,发动突袭平定了齐国。

这时的韩信做了一件蠢事,使得本来融洽君臣关系出现了裂痕。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遂皆降平齐。(韩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他派使者对刘邦说,齐国情况复杂,希望自己能以代理齐王的身份管理齐国。

韩信的邀功请赏无异于‘乘人之危’。这就像老板在焦头烂额,正是需要你卖力的时候,你却先谈待遇问题。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无论是老板员工还是亲朋好友,这种做法都会让人反感、忌恨。只不过在今天,你大不了可以跳槽,可以不来往。而在古代,这样做却会招来杀身之祸。

而垓下之战的前夕,韩信故技重施,再次摆了刘邦一道。

《史记·彭越列传》:(刘邦)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柰何?”留侯曰:“齐王信之立,非君王之意,信亦不自坚。……从陈以东傅海,从陈、颍州北以东,亳、泗、徐、淮北之地,东至海,并淮南、淮阴之邑,尽与韩信。韩信又先有故齐旧地。与齐王信。齐王信家在楚,此其意欲复得故邑。

韩信第二次的邀功请赏,明显带有要挟成分:你不增加我的封地,我就撂桃子不干了。刘邦虽然以大局为重,没有跟韩信翻脸。但在消灭项羽后,第一时间“驰入齐王壁,夺其军。”赶往韩信的大营,夺了韩信的兵权。可以说,从这时起,刘邦已经动了杀机。

韩信讨封应该怎能理解?

韩信要求封王并不能简单的看作是个人贪欲、居功自傲,这其实是一种旧价值观的延续。

当年周武王在灭掉殷商后,大封功臣和同姓为诸侯,统领一方。《荀子·儒效篇》中:“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陈胜吴广起兵后,六国贵族后裔,如赵王歇、魏王豹、韩王成、齐王田广等人都沿用旧国号复辟称王,连项羽都不得不承认这种旧秩序存在。

连张良也对刘邦说:“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先秦时期,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就是通过建功立业,成为掌管一方诸侯。这与后世士人热衷科举,希望金榜题名,光耀门楣的道理是一样的。

随着秦始皇的统一,新兴的皇权政治对周代以来传统的分封制产生的冲击。

秦代的李斯在廷议时发表看法,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而秦始皇也认为“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所以秦始皇要废分封,实行郡县制,这其实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由于秦代统治时间比较短,新兴的皇权政治在制度上没有完善,再加上传统的分封制文化又深入人心。所以秦朝灭亡后,分封制迅速复辟。旧贵族与新兴的地主阶级都渴望在天下的动荡中分一杯羹,成为一方诸侯。在那时,身怀这种理想的人比比皆是,韩信也不例外。

西汉初期,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这是新旧政治秩序调和的产物。但随着皇权政治的逐步稳固,称霸一方手握军政大权的异姓诸侯王,自然成为了皇权的隐患。韩信虽然被刘邦擒于云梦泽,死于吕后之手。但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他其实被卷入新旧政治体制对抗的旋涡中,说白了,韩信就是被历史前进的车轮轧死的。

而刘邦在剪除异姓王的威胁后,立下政治遗嘱:“非刘氏不得封王,非有功非不得封侯。”虽然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分封制的束缚,但却是皇权政治的一大进步。至少同姓诸侯以血缘为纽带比之异姓诸侯要稳定的多。

可以说,韩信的讨封既有贪欲,也有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假如当时士大夫所能追逐的最高理想仅限于万户侯;或者名为王爵,而不实际掌握地方军政大权。那么韩信的贪欲或许不会对刘邦的皇权产生威胁。

又如果他能在功成名就之后,天天美酒佳肴,日日莺歌燕舞,远离政治,或许韩信有机会乘着历史的列车荣宠而终。

韩信的死到底冤不冤?

韩信在公元前196年,因涉嫌谋反,被吕后用计诱入宫中,斩于长乐宫钟室。

对此,唐代许浑在他的《韩信庙》中写道:“尽握兵权犹不得,更将心计托何人?”他认为韩信在拥有兵权时都不反,怎么会在自己无一兵一卒时利用乌合之众和他人谋反呢?

清代学者包彬在他的《淮阴侯庙》一诗中也为韩信鸣不平:“鸟尽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区区一饭犹图报,争肯为臣负汉王?”在包彬看来,韩信尚且要报答一饭之恩的漂母,怎么会反叛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刘邦?

我个人认为,韩信最后的谋反完全是刘邦逼出来的。所以他在临死之前供出了蒯通,既是后悔也是抱怨,因为他希望刘邦去求证,当初我韩信手握大全都不曾背叛。

对于韩信的死,从功利哲学的核心价值观(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来看,刘邦剪除异姓王的做法有利于国家稳定。否则一场大战下来,兵连祸结,帝王将相的理想是实现了,而小民百姓都得死绝了。

更何况,掌兵之人杀生太多,就像东汉名将虞诩临死时所说:“我为朝廷办事,正直无私,自己做的所有事情无愧于心。后悔的是在管理朝歌县时侯杀贼数百人,这里面哪能没有冤枉的!”

冤一人,而天下安,未尝不可,也无可奈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朝兴衰录之一——刘汉皇权的塑造
刘邦诛杀功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最后博弈
读史丨刘邦,白马之盟
弓藏狗烹,将上云台,同样是汉朝,刘邦和刘秀对待功臣为何不同?
开启历史上的第四次大分封,难道他不害怕吗?
关于中央皇权与诸侯国王权之间的矛盾,汉朝历代帝王是如何化解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