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正成熟的人,待人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

作者:哲学君

来源:哲学人生网(ID: zxrsnet)

网上有个话题:一个人会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悄悄换了种性格?

最高赞的留言深入人心:与其说一个人性格不再如初,不如说如今的他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是性格变了,是内心更通透了。

近些年渐渐懂得,年龄增加了阅历,阅历磨练了心智,真正的成熟,是在走向人群时又保持独立,在通晓世故后还能守好本心。

就像有一种人:与人相处十分友善,但平日里却总是独来独往。

01

待人友善是骨子里的教养

 
前些日子,看了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其中记录了诗词大师叶嘉莹的一生。
 
看着叶嘉莹先生在经历无数坎坷后,还能保持吟诵诗词时的坦然,让人由衷的敬佩。
 
很多人知道叶先生,是从她捐款1857万开始的,去年,她又一次将1711万房产全数捐给南开大学,用于支持传统文化的研究。
 
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她的前半生几乎是在风雨飘摇中度过的。
 
婚后遭遇丈夫家暴,中年承受丧女之痛,晚年时却还是坚守着与人的善意和对诗词的热爱。
 
曾看到有网友提到一段亲身经历:

有幸听过叶嘉莹先生的一次讲座,九十多岁,冒雨而至,还拒绝了学生递过来的椅子。

她说:“老师应该站着讲课”。

之后的两个小时,没喝一口水,没弓一秒背。
有后辈回忆:先生对待学生总是很亲近,对待学术永远保持诚恳。
 
她遭受过苦难,被伤害的“体无完肤”,被这个世界残忍的抛弃过,但她没有变得性格极端,而是把所有伤害都转化成自己的内核。
 
所谓“一世多艰,寸心如水”,正是这个意思。

 

如今九旬高龄的她,基本都是独自一人生活,有人说她孤苦无依,可她却认为,自己有诗词为伴,并不需要人陪。
 
不禁想起一句话: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这份善良不会因苦难而改变,在独居的静谧时光里,那份植根于内心的教养更加深刻。

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的主人公欧维也是一位独居老人。
 
妻子离世,他惨遭被解雇,生活的巨变让欧维不再抱有任何希望,所以他表面很冷漠,常常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不和任何人来往。
 
当新搬来的邻居找他帮忙时,他虽然板着脸,但最终都去帮助。
 

帮着照看邻居家的小姑娘,将被欺负的流浪猫带回家........
 
欧维做的每件小事似乎都与他的态度不符,但又说明了他冰冷的外表下住着一颗温暖的心。
 
为什么有的人看起来很友善,却常常独来独往,也没有什么朋友?
 
我想,大抵是:因为岁月的磨难,让他们选择静下来寻找生活难得的美好。

但从小接受的教育,一直以来的习惯让他们不愿意把那份磨难带给他人,从而保持友善。
 
正如有句老话所说: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历圆滑而弥天真,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才是真正的智者。

02

独来独往是处世时的清醒

 
周国平说: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
 
一个能够忍受孤独,并且去享受孤独的人,往往生活都充实而有目标。
 
上大学时,同班有个女生和其他人交往甚少,在校园看到她的身影时,总是形单影只。
 
她的室友告诉大家,周末天刚亮她就带着书去图书馆了,平日里也很少和室友们交谈,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她不好相处,也开始有点孤立她。
 
一个人去教室,一个人去餐厅,在旁人眼里,她孤独又可怜。
 
后来一次考试前,为了放松心情,我就去操场散步,正巧遇到刚跑完步的她。
 
当时身边没有能说话的朋友,但又想找人倾诉,于是和她聊了起来。
 
那天我才得知,她高考时发挥失常,成绩相比平时差了很多,没考上梦想的大学,所以大一刚开学,她就准备考研,想在学业上给自己的人生交一份完美答卷。
 
原来,她不是不善言谈,而是不愿意浪费时间去辩解,她不是性格孤僻,而是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进行无效社交。

除了读书学习,闲暇时间她更喜欢去跑跑步,给每天的努力做个复盘。
 
这个看似独来独往的人,不过是更清楚内心所需,在不被外界干扰的日子,潜心打磨一颗坚定的心。

 

谈到独处,作家梭罗有句话很经典:
 
“如果我真的对云说话,你千万不要见怪,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生活的地方。”
 
梭罗28岁时,曾独自搬去瓦尔登湖畔隐居过两年,远离喧嚣,自耕自食,然后写出了那部影响了几代人的著作《瓦尔登湖》。
 
有人无法理解:“一个人住在那里一定很孤独吧?”
 
他回答道:“经常独处使人身心健康。”
 
随着年龄渐增,越发觉得,独处是一种特别的能力,在独立空间里享受自由,与自己对话,和过往和解。
 
人若是自身拥有足够多,就不再需要从他人处得到给予。
 
独来独往的人,有些事不再需要找人交谈,有些事也无需他人理解。
 
避开车马喧嚣后,还能在心中修篱种菊,自然坚不可摧,身心已然强大。

03

不争不辩是于心底的淡然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
 
有位年轻人去请教一位高龄老人长寿的秘诀,老人坦诚道:“因为我从不与人争论。”
 
年轻人难以置信:“一辈子都没与人争论过,这不可能。”
 
老人笑了笑说:“或许,你是对的。”
 
不知你是否发现,人到了中年,就会变得与世无争,以沉默应对世态变迁,以微笑面对他人的不解。
 
很喜欢电影《海上钢琴师》里的故事,每次重温都收获颇多。
 
男主角1900自出生起就被家人抛弃,从小生活在邮轮上,但他又被命运选中,天赋异禀,无师自通就会弹奏乐曲,有人说,他是灵性与孤独的存在。

可他30岁之前却从未想过要下船去陆地上看看。

朋友劝说他,凭借他的才能,一定能赚到很多钱,还能获得他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名利地位,可他并不为之所动。
 
一天,船上来了一位女孩,1900对她一见钟情,也因此让他动了下船的念头。
 
于是他整装待发,踏上了舷梯,准备离开这个他生活了30年的地方。
 
可当他走到舷梯中间时却犹豫了,他突然觉得,陆地上的生活并非自己真心向往的。
 
最终1900选择了放弃下船,扔掉帽子,挥别了纽约,永远留在了船上。
 
所有人都不理解他为什么那么做,可他不愿意去争论,也不想为自己辩解。
 
多年以后,好友麦克斯找到了1900,船上的其他人已经离去,剩下他孤身一人坚守于此。
 
面对好友的质问,1900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在那无限延伸的城市中,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尽头。”
 
但在船上,在有限的钢琴中,他永远能自得其乐,这就是于他而言人生的意义。
 
至于他人如何看待,并不重要,如何评价,亦无所谓。
 
不争,是于心底的淡然;不辩,是对抉择的笃定。
 
旁人眼中的“特立独行”,只要自己乐在其中,便是对生活最好的敬畏。
 
张小砚说过一句话:

后来许多人问我一个人夜晚踟躇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不是孤单和路长,而是波澜壮阔的海和天空中闪耀的星光。
 
独处时,清醒看待自己;处世时,友善对待他人。
 
点个“在看”,愿你守好难得的善意,坚定内心的选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余生。
作者:哲学君,来源:哲学人生网(ID:zxrsnet)哲学人生网,数百万人关注的微信大号,反思人生的问题,感悟生活的哲理,追求心灵的自由,享受智慧的快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王国维:人总要历经孤独踌躇,才真正望向“诗与远方”
为什么一些生活中很外向开朗的人会喜欢孤独,经常独来独往?
叶嘉莹讲诗词
一个人不怕孤独,两个人不怕辜负
豆瓣8.1高分纪录片,拍出诗词之美,然而这位96岁老人的孤独不该被遗忘...
我咀嚼孤独的滋味,看着世界的黑白,直到你出现在我面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