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峤《中秋月》鉴赏
X

中秋月 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李峤(644──713),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属地)人,进士出身,官至中书令,封赵国公,曾多次被贬。他富才思,善诗文,著有文集五十卷,,《杂咏诗》十二卷。
这首诗《全唐诗》第三册第六十一卷归李峤诗题为《中秋月二首》,此首为第二首;第十九册第六百三十九卷则归张乔,诗题为《对月二首》,此为第一首。《文苑英华》归张乔,诗题为《对月二首》。《万首唐人绝句》(上册第九页)归李峤,诗题为《中秋月二首》。现从《万首唐人绝句》归李峤所作,题作《中秋月》。
这首诗虽然题为《中秋月》,可是它不是写皓月当空的明丽景色,也不是对月兴怀,抒写离情别绪,而是借月言理,寓理于形。
“圆魄上寒空”,叙明月东升之象。魄,桂魄的简语,为月亮的别称。寒空,高寒的天空。圆圆的月亮,冉冉上升,中秋圆月犹如一轮冰团,晶莹明洁。“皆言四海同”,“皆”,概及一般的人,都说四海之内总是一样。由“言”,导出议论,为下面异说突出安根辟源。诗的后两句,则就“皆言”提出异议:“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以反诘语出之,实为肯定之意。“四海同”。认为无一例外,千里外有风有雨,则为例外,这即是诗人的想象,也是客观事实的反映。
人们于此时此地所见的月,与彼时彼地所见的月,环境条件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可是一般地说,人们往往被眼前的景象迷惑,以已推人,以此代彼,看到皓月清辉,弥满天宇,便误以为普天之下莫不如此。诗人提出这个问题,确是视野广阔,见解超卓,精警奇绝。
诗人如果仅仅是提出看问题不能有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固然在事理上有超常的认识,能给人以启示。诗是抒情的,哲理要和感情相融洽,才使诗韵味富含。李峤曾多次被贬,生活中使他体验到“政治气候”也是如此,这里可能很清明,而另外地方也可能很是黑暗,诗人寄慨于此中,更发人深省。这首诗也就是由于物理、事理、情理三者统一,所以字虽少而意却丰,诗虽短而情却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峤《中秋夜》
圆魄上寒空, 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 不有雨兼风? ——唐·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峤: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唐朝的宰相李峤说,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看到八月十五的月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