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圈·杂谈】美与距离看奇石

距离,既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社会科学概念。在物理学上它表现为此物到彼物之间的间隔,由此形成了我们至今所认识到的自然世界;而在心理学上它表现为人们之间的心理间隔,由此形成了我们身处的人类社会。'距离'的存在,使世界有了矛盾,有了差异,有了纷争,也有了猜忌,或许正因为如此,世界才显得丰富而斑斓,但对于人类建立大同美好世界的终极理想来说,最大程度地缩小这种距离,善意地理解这种距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和不同种族、不同人群、不同个人之间的真正理解和沟通,关怀每一颗心,仍然是文明世界的主流目标,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和责任。




在石文化里,奇石艺术和欣赏使艺术家们和玩家们或从社会学的角度,或从艺术形式学的角度,演绎了各自对于'距离'的感知和认识。笔者希望能够通过这篇文章,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我们所习以为常的'距离'和美与奇石艺术想联系的这一概念,认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最不让人关注的石这命题,并由之获得了解和欣赏奇石这一当代艺术的路径。




“距离产生美”这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距离说的创始人是瑞士美学家布洛,1912年发表《心理距离》一书,影响很大。距离说基本观点,只是保持适当距离,才能获得美感。美就是一种“距离”不过这个距离要恰如其分。距离太远了,就成了“理想主义”距离近了又要走向“现实主义”,布洛主张,审美是主体与客体之间要保持一种无功利,非实用的“心理距离”,否则功利实用一旦介入,就会得不到美感。




布洛的学说有其合理的地方:就主体说,它强调采取明确的非实用的观赏态度;就客体说,它强调要观照客体的形态,使主客体之间从实用关系转为审美关系。带着食欲去“欣赏”静物中的水果,只会徒然滋长利己的占有欲,而不可能获得美感。但布洛把这一距离,纯然说成是主观设定的“心理距离”就不那么科学了。审美中主客之间的距离,并非完全出自个人意愿,而是受制于主体与对象的客观联系。是历史形成的人同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的具体表现。我们怎样从距离学中去审视这门奇石艺术,笔者想是前人没探索的命题,笔者从如下三个方面去感悟石在美和距离中的想象。




石与时空的距离 ,混沌初开,乾坤伊始,天壤之别,盘古为之,山川之精英,每泄为至宝,乾坤之瑞气,恒结为奇珍异宝,石可为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这里必然引伸到宇宙这话题,宇宙之大有穷尽吗?相对应的是,微粒之小有穷尽吗?两千多年前屈原的“援天命以发问”,或者更早的没有文字记录的“追问”始,一直到现代的天文物理学都无法对这两个基本的问题给出终极的答案,对于这些人类不能穷尽的距离空间,我们无法去认知,只能去信仰,所以有人说这是给“神学”留下了空间,石这命题,让人联想女娲补天的五彩石,精卫填海的西山木石,风欲起而石燕飞,圣人出则黄河清,太守廉则越石见,让传说为其石穷尽时空的出处,现代科技在天体演变中已为地球定义为四十多亿年的历程。地球相对年龄的确立主要依据于化石。人们建立了能反映地球相对年龄的地质年代表,最大的时间概念是宙,其次是代、纪、世、期。如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六个纪,其中,寒武纪又可进一步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三个世,每个世还可以分成若干个期。以地质时代相对应,代表每一地质时期的地层也建立起地层单位。最大的地层单位是宇,其次是界、系、统、阶,如代表古生代的地层,我们就称作古生界,其中,寒武纪时形成的地层就被称为寒武系,奥陶纪期间形成的地层则被称为奥陶系,人们通过同位素测定法可以准确地得到地球的绝对年龄,如果样品是遭受过风化的岩石,与母岩的性质更是相差甚远,所得到的绝对年龄值往往不能代表岩层的真正年龄。看来,要想通过同位素测定法得到一个地区准确的地质年代,精确的取样、先进的设备和缜密的测定过程缺一不可。这里我只有感慨时空,今天我们面对石类,好比如,江畔何人初见石,江石何年初见人,江石年年只相似,不知江石待何人,此时已地老天荒,此时已沧海桑田,天长地久就是石的一种定义。




石与人的距离,心与石的“距离”也是与我们的主观“心理感受”是密不可分的。在宋人李之仪的《卜算子》中,“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遥远的空间距离与无尽的时间离恨皆化作了亘古不变的滔滔江水,我们的心感受到了,这句诗里我们在石中领悟了什么啦?是不是人们对美好东西的向往和追求,已到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痴迷的境界。在王维的诗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就是石不能语最可人,人在读它,在赏它,在惊愕它,它已把人带到了神奇的世界里了;在李白的诗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种孤芳自赏之呤,阳春白雪有几人,曲高和寡,高处不乘寒的感叹,自古圣贤皆寂寞,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孤独。在这里,特定对象对特定空间距离的把握,无不因此时此地对象心理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而其中,基于心理主观感受对“时间”和“空间”之间关系的把握,也朴素地超越了牛顿的古典物理学关于“时间”、“空间”绝对性的解释。面对奇石,看是脂疑,扶来玉润,黑如墨,红如火,黄如金,白如雪,这零距离的接触,一种近在咫尺、却又远隔天涯的距离感,令人无奈,令人悲哀,令人愁肠。只觉得这时的距离,是多么无情,多么冷酷。真想叫出它的名字,面对它这样专注痴情,在和石心于其交流,梁朝高僧丁生能够对石头讲经,使岩石点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已超越了时空,已超约岁月,这是超越时空的对话,“心有灵犀一点通”,空间带来距离,距离带来模糊,模糊带来遐思,遐思带来美感,美感带来升华。最后是曾经拥有,不可能和石天长地久的感慨。




石与石的距离,种类的异同名目繁多和差异,雨花石,西北玛瑙,风砺石,腊石,大化石,灵壁石,太湖石,泰山石,三峡石、泸州卵石、金沙江卵石,菊花石、天峨石,硅化木、钟乳石、来宾石、彩陶石、三江彩卵石、草花石等等、这些让我们眼花缭乱,质色差距,风格的不同,谁能独领风骚,笑傲石类,这就是距离,这是不能比的,只能同类中有精品和一般之分,精品石和一般石就是距离。笑传爱因斯坦曾对一个喋喋不休要他解释“相对论”的人说,你和一个年老色衰的老妇人谈话十分钟可能会觉得已经谈了一个小时,而你要是和一个年轻貌美少女谈话一个小时却会觉得才谈了十分钟,这就是“相对论”。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是已经涉及到了艺术感觉的世界。宋人以燕石为玉,楚王以璞玉为石,两刖卞和之足,雍伯多缘,种玉于蓝田而得美人,以小至大,谓之抛砖引玉,不知所贵,谓之买椟还珠,贤否罹害,如玉石俱焚。古人曰:鉴不能自照,尺不能自度,权不能自称,囿于物也。圣人则能自照,自度,自称,成其为鉴,为尺,为权,而后能妍媸长短,轻重天下,对上佳的奇石应抱这样一种距离,要有一种可望不可即的奇妙感觉,得不到的总是最美的──真才是真知灼见。这就是距离。距离让我们产生一种美丽。


(完)


【转发和点

是最好的支持与赞赏!】

文章来源:河源赏石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距离
论述百练:布洛的“心理距离说”
奇石美感各不同
距离产生美,也产生动力|行为动机的美学原理
距离产生美的美学理论
随手捡来的石头,竟然这么好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