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我们说“研究方向”时我们在说什么?


若干年前一次听某科研大牛的项目申报讲座,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师,我有个新想法,准备报个基金试试,但我以往做的任何工作包括发表的文章都跟它搭不上,这方向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我该怎么写研究基础呢?大师想了想说,你可以把做过的工作,比如实验结果,简述一下,虽然没有在文章中公开发表,也可以算一种研究基础。

大师的建议其实已是无奈之举。但这次报告还是有收获的,大师的话让我多了一个研究方向的“证据意识”。

有些课题,比如国家社科艺术基金,要求你在申报方向上至少有三项成果才有资格申报。这让课题看起来带有某种奖励性质:相信你确实是在花功夫做研究,而不是玩概念搞投机。文科类项目的立项很多带有这种色彩,不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项目,给评审人的说明文档中还特别强调打分时不要太看重研究基础。

鉴于很多设计类的研究会去申报文科项目,这里简单说说作者对研究方向的理解。

研究方向和研究基础的区别在于,研究基础是干货堆起来的,而“研究方向”一词的语境更加casual一些,比如出现在单位官网个人简介里的内容,一般都是自己说啥就是啥了。

那么,当我们说“研究方向”时,我们到底在说什么呢?

个人看法,最好能有下列一条或几条“证据”来证明不是随便说说,这确实是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做过一些事的。

1.   学位论文

我很奇怪,一些基金申报者(绝大多数是硕士和博士)在写研究基础时绝口不提自己的学位论文,甚至在写求职简历时也不写学位论文的题目。其实学位论文才是研究方向的最直接证据,因为它是你第一个进行过系统化研究课题,要花费一年到数年(博士论文)的时间,而且一般还都不是随随便便应付的,因为学位论文都是要外审和答辩的。

2.   项目

主持的、参加的,纵向的、横向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任何级别的项目不分贵贱都可以作为研究方向的证据。

这一条不用多说,如果有项目拿,我相信所有人都会奋勇向前不甘落后。

这里需要提示一下的是几类已收入囊中但题目还未定的项目类型。一是学校给新教师的科研启动基金,这是确定要给的项目,题目自定;二是一些人才基金,比如省级优秀青年教师,经常不是直接发钱,而是给你一个项目做,也是题目自定,保证批准,一般都是评上了才进入提交项目申请书这一环节;三是挂职锻炼,结束时也经常给个项目作为酬劳,根据挂职部门的不同,这个项目可能会被列入常规申报系列(如科技计划等),但不经过评审直接给。

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借机把自己感兴趣但尚未有成果(或者还没开始干)的研究方向“扶正”,给个名分,作为以后申报其他项目的基础。

有些人很懒,就把自己以前做过的东西胡乱拼凑一个报告交上去,想着将来结题时啥都不用做,拿旧货凑个数就行了。这是十分短视的行为,该勤快时一定不要偷懒。

设计学的老师们在纵向项目上饥寒交迫者多,但是横向项目基本都不缺。这也是一个可资利用的机会,因为横向项目的题目是可以自定的,你把它取得略像个研究性课题也没关系,毕竟甲方只关心合同里的具体条目。

3.   文章

期刊、会议,不论级别,只要是公开发表的文章,能被权威数据库(WOS、万方、CNKI等)收录并让大众可以从公开渠道查到最好。

有些人不太看得上级别稍低的期刊或会议,我说的是没有被SCIEI等机构检索的,其实不必。像国家社科艺术基金类的项目,虽然要求成果数量但没要求成果级别,这个门槛条件其实并不难满足。另外,开始一个新方向的研究时,直接发SCIEI有困难,也不妨从低一些的起点开始积累。

4.   专著

现在出版专著不算难,但整出一本书的材料来还是需要投入些精力去做的。加之专著一出就是一张公开的名片,里面有什么疏忽错误也都没机会修正了,所以大部分人出专著还是挺上心的,作为研究方向的证据分量也不轻。

有人喜欢给自己的书取个很文艺很抒情的标题,结果别人看题目根本不知道书里写了些什么,这也是一种浪费。当然,如果专著对你的研究方向只是锦上添花那倒也无所谓了。

5.   指导学位论文

研究生的学位课题是个非常不错的预研途径,指导自己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进项目研究基础并不违和,跟通讯作者的地位差不多。所以我给研究生定课题时十分仔细,一些关键词必须出现在题目中。

6.   研究成果

专利、软件评测报告、软件著作权,有编号的那种。发明专利最好,没有的话实用新型和外观也可以凑个数。

7.   学术性社会兼职

学术性的学会、协会、平台、联盟、委员会等等的职位。一般会员就算了,委员、主任、理事、部长之类的可以拿出来做个研究方向的侧面佐证。

 

*******

当我们说“研究方向”时,有人说的是几个抽象的名词,有人说的则是一系列带有标准格式的数据。后者可以是可以放在申请书的“研究基础”一栏的内容,而前者则不行。

所谓“标准格式的数据”,是指可以在公共的、官方的、权威的平台或渠道上搜索到的数据,如NSFC网站、学术论文数据库、专利局数据库等。诺贝尔奖确定候选人依据的就是这类数据,而不是让大家填写申请书自吹自擂。

各类纵向项目的评审会越来越重视这种证据链,NSFC的“成果在线”想必申报过的人都知道。基础工作的积累应该是在平时的一举一动中,并非只是写申请书那几天才开始四处拼凑。这也算是一种“诚意”的体现吧。

一个人的数据能否撑起一个研究方向,并形成有效的研究基础,很多情况下不是“能不能”、“会不会”的问题,而是“做不做”的问题。酒香也怕巷子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文写作的“五步练习曲”
【见地】陈兴良谈论文写作:先把生米做成熟饭
大学本科论文怎么发表?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首次上岗资格外审简表
研究生如何获得完整的科研训练
浅谈学位论文的撰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