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越来越多的孩子变成“小大人”?其实是儿童与成人的边界正在消失| 读书
民小编说

长大的一群人一边唱着罗大佑的《童年》,一边哭喊着童年再也回不去了;而正处于“童年”期的一群孩子开始无缝隙地接轨成人的生活:电子游戏玩得比大人还好;情歌唱得比原唱都好听;穿的衣服时尚前卫,俨然一个“小大人”,儿童和成人的边界看似越来越模糊了……


本文是作者读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一书所感,其中探讨的“儿童世界的消失”值得我们深思。

以后的微阅读栏目我们会不定期推出一些优秀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投稿至:905366878@qq.com。每个周六,民小编陪你一起来读书。





作家余华曾经说过:“故乡还可以回去,但童年终究是回不去了。”常常回忆起我的童年,那个年代没有电子产品的侵蚀。那时,年幼的我们用全部的身心去感知大自然,我们丢沙包、踢毽子、捉迷藏、弹玻璃珠,我们在河面上玩打水漂,我们摇落满树的桑葚,我们也曾在夏天的夜晚拿着玻璃瓶去捉萤火虫,那点点亮光至今深刻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并照亮我当下的生活。




而现在,碧水蓝天的童年生活已经于我们渐行渐远了。家门口的油菜地已经让位于工厂和公路,人们却在城市里再建起人造的度假村。大人小孩都被网络包围着,他们慵懒地打开电脑,打开电视,或者拿出智能手机,没有激情地浏览着。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的确成了一本精彩有力、无从辩驳的控诉书,让我读到了一种清醒的批判意识和人文情怀。


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2003年,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他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以及他对媒介文化的深刻洞察。他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指出:童年这个概念,是社会发展到文字印刷时代的产物。


印刷术之前,儿童只是缩小版的大人,混在成人中间,早早去当学徒,去干活,然后养育后代。如果用现代观点来看,这个时期堪称黑暗儿童史。而印刷术之后,有了阅读,于是儿童迈向成年必须先要接受识字教育,进行礼仪和思维的一系列包装,于是“童年”才开始成为现代世界的价值观。然而电子时代来临,媒介被电视垄断,童年与成人的界限又再次模糊起来,这是童年的覆灭还是新生?是人类的进步还是一种无法启齿的悲哀?




的确,反观我们的当下,童年的消逝已然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在我们的周围,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儿童的世界消失了,大人的世界侵犯了儿童领地。在一览无余的媒介面前,曾经被成年人讳莫如深的秘密也变得敞开。


曾经我们玩着丢手绢 ,跳房子等游戏走过童年时光,而如今网络游戏替代了这些经典的儿童游戏;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儿童歌曲已经几乎无人再唱,快餐式的热辣情歌充斥着我们的耳膜;所谓的童装也让位给了前卫时尚的微型成人服装,让人乍一看惊为T台上的新潮模特……所有的这些都告诉我们,在各种场所,儿童的存在越来越被忽视,儿童与成人的边界越来越难以寻找。


童年与婴儿期不同,童年是社会产物,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在怎样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就会有怎样的童年。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儿童与过去差距甚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环境的改变。


我生于80年代初,我们这一代的成长,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的空前发展,我们总是在接受突如其来的新生事物,从收音机到黑白电视再到彩色电视,从录像机到DVD 再到MP3、MP4、MP5,BP机的流行,移动电话,QQ的兴起,论坛bbs,网络小说,3G手机到4G网络。




直至今日,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我们,我们每天习惯于依赖网络媒体,微信聊天多于见面交流,网上购物取代了逛街。然而,每当回首往昔,我们心心念念的还是终日游荡在蓝天碧水之间和小伙伴们一起追逐嬉戏的场景。


最近确有学者通过调查指出,百分之八十的人童年的回忆都与农村经历,自然环境有关,那么试想,如今的这一代孩子逐渐成长起来之后,他们回忆的是什么呢?城市化的进程使孩子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受到严重影响。他们将来回忆自己的童年,不知是媒体上无数堆叠的“很黄很暴力”,还是整日沉迷的网络游戏,亦或是各种铺天盖地的庸俗不堪的网络用词?


虽然波兹曼的这本书写于上世纪末,但是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他的预言准确地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在娱乐至上的当下,儿童的活动日益功利化,儿童话语日益萎缩,儿童过早成人化,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无以为继,童年的消逝已经在劫难逃!




这本书让我们得以反思,反思大众媒介应如何成为丰富、充实和扩展童年生活的工具,而非缩短童年的工具?媒介在开发产品时如何遵循儿童主体论原则?学校教育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是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等,都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深刻反思中,我们才能停下脚步认真打量世界,认识社会,认清时代的发展和文明进程的方向,让我们的公民,我们的国家甚至整个人类获得精神的启蒙和文化的拯救,这是所有人都应理解的警醒和危机。


卢梭说:“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惟有如此,儿童才能成为拥有童心、童真、童趣的独立完整的个体,才能自主地生活,健康地成长。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更应保卫孩子们的童年,还童年以应有的样貌,让他们真正安全而幸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文章来源 |  本文人民教育微信读者来稿精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反思:电子时代的儿童成长
当15岁的男孩向10岁女孩提出“文爱”,童年消逝了吗?
童年的消逝:网络时代驱使儿童过早接触成人世界
“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陌生网友”考验传统社会
一篇旧文:童年——这个时代最奢侈的名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