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叶嘉莹宋词十七讲03

          第八讲 柳永(下)苏轼(上)

   柳永性格有浪漫的天性,有音乐的才能。年轻时他就从事于当时的流行歌曲的创作了。创作还与当日达官显宦,像晏殊、欧阳修这些人不十分一样,这些达官写的是贵人聚会的场合所演唱的歌词。而柳永,年轻没身份地位,往来的都是市井之间的乐工和歌女。有特别的音乐才能和爱好,填写了比较浅俗的流行的慢词市井曲调、。据宋人笔记记载,柳永一生与他填写歌词的事情很密切。在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人和他的作品结合了这样密切的关系,。他一生的很多的遭遇,都与他填写的歌词有密切的关系。他想,他可以因为填写歌曲而得到上边的欣赏,他过去填写过一首歌词,甚至得到过皇帝的欣赏,像他的《倾杯乐》。“乐”有两个读音,像《齐天乐》、《清平乐)、《中兴乐》,读如月(yuè),但是,《抛球乐》、《倾杯乐》读如勒(lè)。我所根据的是清朝万树(字红友)的《词律》。因为《词律)是以牌调最后一个字的韵目为标准来编排的。。我们来看柳永写的《倾杯乐》: 

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连云复道凌飞观。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倩。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 

 龙凤烛、交光星汉。对咫尺鳌山开雉扇。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向晓色、都人未散。盈万井、山呼鳌抃。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禁是宫禁,漏是古代的铜壶滴漏,是计时的,禁漏,是说宫中的夜晚,春宵的夜晚。后面描写了宫中的享乐,说那时汇集了乐工和梨园的四部弦管……而这首词,传唱一时。当时乐工每有新腔,都要请柳永谱写歌词,这乐调就传唱禁中,皇帝也欣赏过。当柳永参加科举考试时落选。他不免发一发牢骚,写了一首《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很自负,他说黄金榜上,全国重视的科举考试,跟鱼跃龙门一样,我落榜了,偶然间失去原来夺魁的希望。圣明的时代偶然遗落了贤才,如何向?(这“向”字在这里没有很明白清楚的意思,有时“向”在词里常常只是语尾发声的助词,比如秦观《八六子》中有句“怎奈向?”这里“向”是语尾助词,读如hàng,怎奈向就是怎奈何。)……“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你不是把我这个贤才失落了吗?但是,我自有才能。一个才子,一个词人,我不用参加你们的考试,不用追求你们那个达官显宦的地位,就自是白衣卿相了。我自以为我在创作之中的地位,就可以比美你们卿相的地位。……虽在科考中失意了,但“幸有意中人,堪寻访”。汴京这里这么多歌楼酒肆,这么多美妙佳人,我仍然可以生活在听歌饮酒的生活之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我要把利禄的浮名丢弃,换成现在的浅斟低唱的生活。
  《鹤冲天》的词一流传出去,落榜的人都喜欢,“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据说后来柳永参加考试的时候,皇帝看他的名字(那时他本来叫柳三变,他有两个哥哥,叫柳三复、柳三接),说这不是写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词句的柳三变吗?他且去浅斟低唱好了,何用浮名?

他本来是很狂傲的,他再填写歌词时,写“奉旨填词柳三变”。达官贵人对柳永就有了成见。柳以为填写歌词的才能是可以受到欣赏的,他见晏殊时,“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张舜民《画墁录》)这分明可看到,在当时有士大夫和市井之间两种歌曲,是用不同的眼光看待的。柳永就因为这样的缘故,在政治上常常遭到摈斥。
  柳永父亲,叔父,哥哥都是有科第功名的人。当时从小读儒家书,理想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这是读书人追求的理想,要在仕宦之中完成治国安邦的理想的。柳虽有浪漫性格,音乐才能,也有用世的志意,他这方面受到了挫折。看他的《煮海歌》有用世的志意,关心人民生活。当他后来考进士就改名柳永了。因为人家说他“奉旨填词柳三变”,对他有成见。也有的笔记小说上说,因为他多病,永者,有长久长年之意,所以改名柳永。
  考中进士后,他到睦州做了推官,很低下的职务。知睦州吕蔚,欣赏柳的才能,要提升他官职。呈上去后,上边官吏名郭劝,说柳永到官不久,怎么就能提升官职呢?不但没提升,后来朝廷公布了一个命令,说所有地方官吏提升要到几年以后。这种改变,都是受了柳永的影响。
   很多年他一直沉沦在卑微的官职之中,才能得不到发挥。又有内都知史某对他同情。天上有老人星出现,国家有祥瑞,正赶上仁宗皇帝圣寿。史某说当年写《倾杯乐》歌词曾在宫中传唱,就教柳永趁机写一首好词,也许能得到皇帝赏爱。柳写一首《醉蓬莱》的歌词,赞美皇帝,中有两句:“
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声脆。”宸游,指皇帝在宫中游赏,皇帝乘坐的凤辇现在在哪里?但是听到随风传度过来的歌舞管弦吹奏的声音嘹亮清脆。这本来是赞美的歌词。可“宸游凤辇何处”这六个字,是仁宗哀悼真宗的哀挽联句里边的一句,说父亲不在了,凤辇到何处去了?仁宗非常震怒。柳永形容宫中的风景,“太液波翻”,是说水波在秋风中动荡,皇帝更生气了,“翻”就是动乱不安,应该说“太液波澄,河清海晏”。就把柳永的词稿掷之于地。
  柳永平生不幸,不得意。羁旅行役,写出“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这样感慨悲哀的词句。这样也造成了柳永词中的一种成就,而且使中国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开阔的境界。把词里的感情从“春女善怀”转变成了“秋士易感”了。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转变。词在初期都是写给女子歌唱的歌词,都是以女性为主的,相思离别都是闺怨的性质,是闺中女子的寂寞的心情,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是“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温庭筠《菩萨蛮》),都是闺中女子的寂寞的怀思。
  闺中女子寂寞的怀思,与中国的传统有暗合之处。,中国的美女、思妇,是有一个喻托的传统的。屈原的美人有喻托,曹子建的《杂诗》:“南国有佳人,……谁为发皓齿。”《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都是借思妇为喻托,说是我盼望得到我所爱的人对我的赏爱,都是“春女善怀”的感情。可柳永不同了。是以一个男子的口吻来写离别了,他写的是羁旅行役之中对于他所爱的女子的怀念,男子的口吻所写的歌词,柳永喜欢写秋天的季节,也最喜欢写日暮的景色。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雪梅香》 

  我们再看他的《曲玉管》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立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中国旧日诗词的标点,不只是文法的因素,更有一个声律上的因素。按格律来说,这首词有三个段落,前两段平仄和字句的长短应该完全一样,“立望关河”相当于“断雁无凭”,“萧索千里清秋”相当于“冉冉飞下汀洲”。这叫做“双拽头”的格律形式,如同两匹马拉着车一徉。前面的《雪梅香》的格式。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是因为词的音节错落,跟诗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七字句,诗,常常都是四-三的断句。词,有时可以是三-四的断句。四-三是一个约略的断句。有人说“昆明池水汉时功”(杜甫《秋兴八首》),可以是二---一的断句。昆明-池水-汉时-功”。总的来说,一个大概的观念,是“昆明池水-汉时功”,是四-三的断句。更应该注意的一点,还不是它二---一或四-三的断句,而是要注意这个句子是单式的还是双式的。
  单式或双式不是说一句的字数是单数还是双数,比如,“昆明池水汉时功”是四-三的停顿,最后的一个音节是三个字,就叫做单式。如果是二---一的停顿,最后断为一个字,仍然是单式。至于双式者,则是在一句之中,最后一个停顿的音节是两个字,有时是四个字,四个字仔细分别可以分成两个字。比如,以周邦彦的《解连环》可为例证: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信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 

你不用管它总体的句数是多少,它每一个停顿最后都是双数。“嗟情人断绝”是五个字,但是双式,是一-四的句法。“信妙手、能解连环”是七个字的长句,可是它是三-四的停顿,“能解连环”四个字是“能解-连环”,“连环”两个字是一定连在一起的。这首词虽然是长调,可是,它的主要句式都是双式的。如果像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五个字的,都是单式的句法。“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高处不胜寒”也是二-三的单式句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它有很多句都是单式的句法。
  在词调里边,一般说起来,如果双式的句法多,像周邦彦的《解连环》,它表现感情的情调,是缠绵往复低回。如果单式句法较多,它表现的就比较飞扬悠远。念的时候节奏不同而音乐的节奏不同,往往就影响情调的不同。

柳永的《雪梅香》,它是把单式和双式两种句法结合在一起的。台湾讲词的郑骞老先生,曾经赞美柳永《雪梅香》,说“此调流利顿挫,至为美听”,单式双式的流利与顿挫融合起来的,听起来非常悦耳。这是柳永的另一个好处。柳永除了长调的铺排、多层次的叙写以外、他的音调的流利与顿挫两种特质的结合也是很美的。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两个单式的句子。“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这是两个双式句子。“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两个单式句,是对偶对起来的。它在流利之中,有一个工整的排偶。“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又是双式句。它的单式和双式,单行和骈偶,是参差错落的变化。这是柳永词的另外一个好处-音调美。
  他的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性情及他音乐的才能互相矛盾,造成了他人生的悲剧。而他所写的悲慨与过去五代的小词不同,从春女善怀转变成了秋士易感。他写的是秋日的季节,是斜阳日暮的景色。读了《雪梅香》,《曲玉管》,柳永是把他爱情上的相思怀念的感情和用世志意的失意落空结合在一起来写的。我的志意完全落空了,而还要忍受道途上的奔波,忍受离别上的哀伤,为什么要如此呢?“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这是柳永的哀伤。我们看他的《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辜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天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柳永词最大的特色,就是把才人志士失意的悲伤跟相思离别的感情完全揉合在一起。我为什么奔波在道路之上?为什么牺牲了人生这么多快乐美好的感情,而要忍受这种奔波劳苦,而我所得的是什么?“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他都是写秋天,这几首词两次提到宋玉,柳永喜欢提他。有几种原因。
  宋玉写过有名的《九辩》,第一章,“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本来从屈原那里就有了这个悲秋的传统的。《离骚》就曾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中国不但有一个以美女为寄托的传统,还有一个秋士易感的传统。除了春女善怀的感情,如李商隐写的“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无题》);宋玉,柳永所写的,都是秋士易感的感情。而悲秋,只是为了草木摇落而悲哀吗?是因为草木的摇落想到生命的短暂。想到自己的才华志意不能够有所完成。所以陈子昂《感遇》才说:“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你完成了什么?
  这是有才有志的人一个共同的悲哀,宋玉《九辩)中又曾说:“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寥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我看到的是一个贫苦失意的落拓的读书人,不能找到施展他才华的职位,过的是奔波羁旅的生活。旁边连一个亲近的朋友都没有。写的是这样的悲哀,这正是柳词何以常常写到秋天,写到日暮,提到宋玉的一个主要的原因。这是中国悲秋传统共同的悲慨。连杜甫都说过“摇落深知宋玉悲”,(《咏怀古迹五首》)。这是千古的坎廪失职的贫士的共同悲哀,而这种悲哀,在词里是柳永第一次写出来的,之前都是用春女善怀的寄托,没有自己以一个失职的贫士站出来说过这样的话,。柳永的词,大家都说他在形式上开拓,其实在意境上他何尝没有一个很大的开拓呢?

柳永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他这种结合着“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的悲秋的感情,常常都是在旅途之上,都是登山临水的悲哀和感慨。打破了五代的写闺阁的内容,如同“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香灯半卷流苏帐。写得未尝不美,“但都是在窄狭的闺房之中。现在柳永以一个男子写旅途,登山临水,登高望远,开阔博大。,他的词里边就出现了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这是柳词的创作上开拓发展值得注意的一点。他写出来一种开阔博大的境界。而开阔博大的境界,我们一般说那是有气象,有气派,形象高远。闺阁的“小山重叠金明灭”虽是精美,可那是窄狭的闺房。打破这窄狭的闺房,走到广阔的开阔博大的境界。谁开始给小词带来这种开阔博大的气象?李后主。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金筌)、《浣花》有此气象耶?”李后主晚年破国亡家后的词有一种开阔博大的气象。达到这种成就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李后主以他那敏锐善感的真纯的感情,当破国亡家的惨痛经历打击下来,他从内心扩散到对全人类的悲慨。王国维说他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意思。就是说他的小词,以一个人的感情,包举了全世界古往今来所有人类的感情。“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有这样开阔博大的气象,这是李后主以感情突破而开拓出的境界。
  而以景物来说,柳永是很明显有所突破的人物。“登山临水”写高远的景色,这种突破,有一个微妙的影响。柳永的这种突破,影响了后来的一个重要而伟大的诗人,一位在散文书法各方面都有成就的人物―苏轼。一般的文学史上总是把苏柳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派。柳是淫靡的,苏是豪放的。不只是一般的文学史是如此,苏自己也曾经说他是跟柳永不同的。苏曾写过一封书信,说我近来常常写作歌词,“
虽无柳七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书》):说他写的虽然与柳永词不是同一情调,也有他自己的作风,脱出了柳永的影响。而且宋人笔记还记载,苏常常问他的朋友,说我的词比柳七如何?俞文豹《吹剑续录》就曾记载着:“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所以,不管是苏东坡写的书信,或笔记中记载的与朋友的回答,都是说他把自己的词与柳永的词划分开为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宋人笔记常常记载,说苏轼对于柳永有轻视。一次苏轼遇到秦观时,有一段对话:“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东坡曰:‘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少游曰:‘某虽无学,亦不如是。’东坡曰:‘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历代词余》引《高斋诗话》)从这些记载看,都是说苏东坡与柳永不同,对于柳永是轻视的。可另外却还有一个记载,见于赵令畤《侯鲭录》:“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这段话不在宋朝很多人的笔记诗话都有记载。如吴曾《能改斋漫录》也记载了这段事情,说柳永的《八声甘州》有唐人高处。不过有一点点不同,说这段话不是苏东坡说的,是东坡的好友晁无咎说的。可见苏东坡和他的好朋友之间都讲过柳永的词好的地方不减唐人高处。还有很有名的诗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也引了这一段批评,说柳永的《八声甘州》高处不减唐人,《复斋漫录》也说了这样的话,明代著名学者杨慎在论词著作中也说过柳永词的高处不减唐人。说到不减唐人,唐人诗的高处何在?李白和杜甫诗的风格是不同的。王维与孟浩然的风格是不同的。每一个诗人的风格也是不同的。可是作为一个时代,每一个时代常常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特色。唐诗最具特色的毫无疑问是盛唐的诗歌,而一般说起来,盛唐的诗歌是以气象取胜的,气象也可以与兴发感动结合起来说是一种兴象。象字本来是形象的意思,兴字代表一种感发的意思。汉魏的古诗,比较上是叙事的。中国早期的诗写景的不多,《楚辞》里边的香草都是喻托,不是叙写的主体。《诗经》的草木鸟兽,都是比兴的发端,也不是叙写的主体。中国的诗开始写山水大自然,是在六朝时代。“庄老告退,山水方滋”。从郭璞的《游仙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的出现,山水才在诗歌里边占有相当的重要性。可是谢灵运的山水诗是刻画景物:“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从斤竹涧越岭溪行》)都是一个个图画,客观地刻画描写,他不把大自然的山水跟诗人自己的感发结合在一起。而一般说起来,把山水自然的感发和自己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的是唐人的诗歌,特别是唐人的近体的诗歌。李白有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李白写的是大自然的风景,而且表现得开阔博大。在大自然的风景之中,带着自己的感发,这是盛唐的气象、盛唐的兴象。
  汉魏六朝的诗不是以气象取胜,是以风骨取胜的。我们刚才讲到唐人的高处是气象、兴象。虽然每一个作者有不同的面目,但作为整个的时代,每一时代的诗歌,有每一时代诗歌的特色。唐人的诗是特别能把大自然景物跟内心的感发结合得恰到好处的。尤其像李白、王昌龄写的七言绝句,最富有这一特色。杜甫,后人称他作诗史,他常常是反映社会,是写生活的,比较上这方面的特色不大明显。但是,杜甫的很多好诗,也同样具有这样气象、兴象的特色。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同样表现了气象的高远,感发的深厚。还有杜甫《秋兴八首》第一首的前四句: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也同样表现了气象、兴象的博大高远。一般说来唐人的诗不但把大自然的景物跟自己内心的感发结合在一起,而且表现得开阔高远。特别是盛唐,因为国家整个政治经济强盛,他们所写的景物和感发都是博大高远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算是写悲哀都写得这样博大开阔,而且融入在景物和气象之中。
  我以为这是唐诗的特色。宋人笔记记载的,苏东坡和他友人晁无咎赞美《八声甘州》这几句不减唐人高处,是非常有眼光有见解的。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眸!

 

我曾经写过一组论词绝句,评论唐宋名家词,收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即将出版的《灵溪词说》中。是我和四川大学缪钺教授合写的。我写柳永有这祥三首诗: 

  休将俚俗薄屯田,能写悲秋兴象妍。不减唐入高处在,潇潇暮雨洒江天。

  斜阳高柳乱蝉嘶,古道长安怨可知。受尽世人青白眼,只缘填有乐工词。

  平生心事暗销磨,愁诵当年煮海歌。总被后人称腻柳,岂知词境拓东坡。

 第一首是说不要一提柳永就说太浅俗了,这是一种成见。对柳永词要分两面来看待。柳永喜欢俗曲,常常为乐工歌女撰写歌词。歌词有时不一定写他内心的情志和思想感情。但有时写自己的秋士易感,坎廪失职,终生落拓不得志的悲哀,与悲秋的感情结合在一起,那才真正代表柳永的成就和特色。他能写出悲秋的传统,有那么开阔高远的形象,有那样的感兴,有那样生动活泼的感发,而且“兴象妍”,写得那么美。大家共同赞美《八声甘州》不减唐人高处,其实不只是《八声甘州》,柳永在许多别的词里也喜欢写高远的景色,登高望远,所以才写出开阔博大的形象。
  来看这首《八声甘州》了。读词时一定要注意音节顿挫,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对”字要停顿。柳永的铺陈。词里有时要用一个领字,带出一个段落,一段一段向前铺展,才能敷衍成长篇慢词。“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对”是领字“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渐”也是领字,又贯串下来一大排的句子。柳永写秋天,写日暮,更妙的是他写雨,写雨后。《凤归云》“向深秋、雨余爽气肃西郊”,。《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是雨收云断。所谓兴象,兴是一种感发,什么引起你的感发呢?钟嵘《诗品》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是阴阳之气感动了万物,而万物的变动感动了人的内心。风雨阴晴,日暮黄昏,春秋的节序推移,这正是大自然的变化。秋天、日暮、雨后,,正是这些景色的变化引起他的兴发和感动。这正是况周颐说的“吾观风雨,吾览江山”,正是风雨之后的江山使人感发,“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心者”。除了风雨江山的现实景色以外,是这些个景色感动了我的内心。柳永写出来的正是我们中国的兴象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的感发的传统。
  “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的是景物的变化。好像是雨冲刷过了,是秋天了,是洗清秋。经过一番雨的冲洗,秋天的景色就更加显得萧瑟凄凉了。一场秋雨一场寒。每下过一场秋雨,那景物就更有一番萧瑟凄凉的情味了。“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场场秋雨后,清霜后的秋风,一天天强劲和寒冷了。紧,更加强烈了。山上的关塞,河中的流水,都冷落了。所有的草木,山巅水涯的花草都零落了。我站在高楼上,面对着落日,那种时节的消逝,苒苒光阴消逝的悲哀,都从“残照当楼”四个字表现出来了。
  “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是处”每一个处所。红花翠叶都凋零了。“苒苒物华休”,苒苒是慢慢地移动,慢慢万物的芳华都过去了。“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宇宙之间有什么是不改变的?惟有楼前的流水,默默地向东流去。前边写的都是无常,光阴、形色,一切都在转变之中,宇宙之间只有一个真实―长逝无回这是永存的真实。王国维:“人间是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两字。”(《鹊桥仙》)王是悲观的,是很多因素促成。柳永这前半首词写得比王好。王国维好处和缺点都在于他的思想性太多。王国维是说一个道理,哲理,一种人生的体验,而柳永与王不同。柳永写得好,。完全是景物,是形象,带着这么多的感发。所写的就是王的意思,但柳写的兴象高远。,在秋士易感的兴象高远这样的风格以后,他接下来就写男女爱情的相思离别。大家就都注意到他后半首所写的感情事件,而忽略了他前半首写景物的兴象高远的风格了。:“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他想的是男女间的相思离别的悲哀,对家人妻子的怀念,“一是落拓无成,年华老大,生命落空的悲哀,二是为了蜗角功名、蝇头利禄而奔波在羁旅道途之上的悲哀。不忍登高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想我的妻子,在她的妆楼上举首遥望,“”正如温庭筠所写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梦江南》)她在妆楼上,盼着我坐船归来,每次看到天边一个船出现,就希望船上有我。但每次船上都没有我。多少次看见船来了,就以为是我回来了,结果都错认了。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眸!”她以为我不思念家人,为什么不回来?可是,她怎么知道我,倚阑干处,对着“潇潇暮雨洒江天”,正是如此凝望远处,怀想家人。
  这是柳永把秋士的悲慨跟相思怀念的感情结合在一起了,这是柳永的拓展。
  柳永还有一首词,《少年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

我的论词绝句第三首是说柳永的悲哀,是“平生心事暗销磨”,平生用世的志意都销磨净尽了。我们现在再谈到他当年的《煮海歌》,这一份用世的关怀国计民生的志意,就在“驱驱行役,苒苒光阴”之中销磨了。这是柳永当年在世时的悲哀,他是落拓不得志的。柳永死去千百年以后,还有一个悲哀,是总被后人称腻柳,都说他虽有词调形式上的开拓,但写的内容淫靡俗滥、浅薄鄙俗。后人将柳永与苏东坡对举称为豪苏腻柳,词腻,软绵绵的,总是写歌楼妓女的生活。可是,他的词的境界给了苏东坡一个启发,这是非常奇妙的一种因缘关系。苏东坡是个天才,他对于感受一切美好事物的能力是很强的。
  柳永是失败的一生。而苏东坡平生历尽苦难,是完成了自我的这样一个诗人。不管他平生在宦海波澜之中经过了多少挫伤,在他自己的品格修养这一方面,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
  柳永是他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天性,跟他音乐的才能,中间有矛盾。他少年不得意时说“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到他老年时,他的这阕《少年游》。长安,是首都的代称,也代表追求功名利禄,柳永也曾在首都追求过功名事业,但是他说“马迟迟”,我的马不能够捷足先登。柳永事实上也到过长安,、它同时也有某一种象征首都的意味,听到高柳上秋蝉悲哀的嘶鸣,夕阳沉没在飞鸟外,秋风吹起在郊原之上,哪里是我柳永的归宿?“目断四天垂”。过去的年华,往事,像消逝的浮云永远不再回来了,“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不用说我的用世的志意落空了,我当年听歌饮酒,现在“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再有少年时在狎邪之间跟这些歌伎酒女们交往的意兴了。当年的狂朋怪侣都老大了,或者有的人已不在人世,“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版本作“不似少年时”。他完全落空了。因为他所追求的全是向外的,是“有待”,然后才能够完成的。
  苏东坡不同,他所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于外的完成。中国道家思想,要无待于外,自我完成。韩愈讲儒家的道理说过:“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
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原道》)一生是落空还是不落空?你可以不落空的。苏东坡虽然在仕宦上失败了,但他不落空。“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道家也讲无待,说列子乘风而行还要有待于风,能够不待乘风而行吗?《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无待于外”,这正是中国结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所以了不起的地方。

柳永所追求的功名则是有待的,是向外追求、封建社会不给他机会他就没有了。他听歌看舞是向外追求,当“狎兴生疏,酒徒萧索”时,他就落空了。,柳永的一生是两边都落空了。当年听歌看舞的这种感情这种生活落空了,用世的志意也落空了。他给留下了几百首词。对他自己本身的想法,则是认为他的生命是:“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是落空无成的。
  苏东坡是在苦难之中完成了自己的。我们先讲苏词的特色,再讲他在词的写作上怎样受到过柳永的启发和影响。
    据传记和有关记载,他少年时代就有两种个性,两种特别的特色。一个特色是儒家用世的志意,这是中国读书人好的美好传统,就是对于国家民族的关心。“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苏东坡用世的志意,从很小时就表现出来了。苏父苏洵到外边四方去游学,常不在家,东坡小时受母教训。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生命。范滂有用世的志意,当他被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他要作一番事业。他登车揽辔,乘车上任,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意。当遇到迫害灾难,他不逃避,不委曲求全,不逢迎苟合,宁可付上了生命。苏东坡读到范滂传,内心激动感发,问他母亲说:他日儿做范谤,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范涝传)记载着范滂为了理想要以生命作代价时候,他跟母亲说对不起。母亲说,一个人要想有美好的品德节义、又想有富贵寿考,两者不可得全,我愿意你去完成你的理想。当苏东坡读到这就问他的母亲是否也能如此。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历史上伟大的人物,都是由于母亲的教育和影响。岳母教子是很有名。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苏东坡的母亲,都是母教的仪范。这是苏东坡志意的一面。所以他才能在王安石的新党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新党,司马光旧党当政的时候,他也不苟从于旧党。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是回到朝廷上来,仍然是坚持政治上的理想,不盲从那当权一派的人物。他平生遭遇到这么多的贬逐,而他的志意理想操守一直不曾改变。从他小候读书就表现了这种志意。苏还更有另一面修养,小时读到《庄子》,《庄子》有个比喻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庄子·逍遥游》)这是什么样的修养!在那藐姑射的山上,有一个得道的神人,肌肉皮肤像冰雪洁白,姿态的美好像处女一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早使金石熔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伤害。―这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此外,《庄子·养生主》还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你怎么样在那患难、在那间隙之中度过来的,这是一种修养。《庄子·逍遥游》篇,还讲了:“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种高远的、不受约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的故事,《庄子》里讲了很多。东坡小读《庄子》,说:“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
,得吾心矣。”(《宋史·苏轼传》)说他从前内心也有一些见解,自己不能说出来,现在一看见《庄子》,他说的正是我心中所想的。这是非常奇妙的,东坡幼小读书就能够把儒道两家的最美好的品格和修养融会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据朱彊邨编年、龙榆生校笺之《东坡乐府笺》所收的词,最早的作品是通判杭州以后写的。他是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通判杭州,时年37岁。为什么通判杭州才写?他早年对词不感兴趣吗?《东坡续集》卷五(书简)中《与族兄子明书》说:“记得应举时,见兄能讴歌,甚妙。弟虽不会,然常令人唱为何词。”(会文堂黄始《苏黄尺犊》笺辑出此句作“然常令人唱,为何词”)东坡当时21岁,年轻时已经注意歌词了。那时流行的是柳永的歌词,当年给了他非常深刻的印象。当时他是儒家的用世的志意,没有写歌词,写的是《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和他的《制策集》里那些策论,这些都是讲到治国安邦之大计的。他曾经前后两次上书,这是很有名的。那时他把所有的精力,全投注到儒家用世的理想上去了,他没有闲暇来写这种被当时认为只是歌筵酒席之间歌唱的小词。他是在政治上受到挫伤,受到打击,在政治失意以后,为通判杭州后才才以闲情闲笔开始写词的,。苏东坡在诗歌、书法、散文等多方面都有成就,他的小词是以余力为之,而以余力写词的态度。影响了他的词的风格,表现了超旷的特色。因为儒道两家的修养,对于旧日中国的读书人来说,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显达的时候我有儒家的“兼济天下”的理想,穷困的时候我有道家的超旷襟怀,而不为这种忧患艰难所打败。这是中国过去读书人的两种修养。而在挫伤失意之后,容易走上超旷的道路。人总要活下去,总要能自解,如不然,那就是屈原之所以最后只落到自沉汨罗江的悲剧结果了。而欧阳修、苏东坡这些个人,在挫折苦难中都是有以自处的,就是说在忧患艰难之间怎样处理自己的感情。所以苏东坡的词比较说起来是属于超旷的一派,这正因为苏东坡曾受过道家庄子之影响的缘故。此外,苏东坡的词气象高远,却也未尝没有柳永的影响,另外也受了欧阳修的影响。柳永词影响了苏东坡,是我在前面明白提出来的,至于欧阳修对苏东坡的影响,冯煦曾说:“欧阳文忠词与晏元献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蒿庵论词》)所以,我们讲词,既要注重每一个词人的特殊成就、特殊的风格,也要注重词史的发展和词人彼此之间继承、发展和影响。他说欧阳修有疏隽的一面,影响了子瞻。欧阳修两方面影响了苏东坡,一个是疏隽的这一面。欧阳修有的时候写词,像《采桑子》:“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州白鹭飞。”他有飞扬高举的一面,有疏阔高远的一面。苏东坡的超旷与欧阳修有暗合之处,“疏隽开子瞻”。其实另外还有一点影响,就是欧阳修对于自己悲哀忧苦能够排遣,能够对于宇宙万物取一种赏爱的态度。这也是苏东坡的好处。苏东坡常常富于一种赏玩的心情。
  至于苏东坡受到柳永的影响,我以前已经说过,柳永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种开阔博大高远的兴象,曾被苏东坡称赞过,说柳永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在小词里边表现了开阔博大的气象。早期五代的李后主只是一个暗露的端倪,柳永才是一个真正表现了高远气象的作者,苏东坡正是从他这里得到的启发。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写得这样的开阔博大,苏东坡也写了一首《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更不用说大家都知道的《念奴娇》(大江东去)。这种开阔博大,写的那种高山远水的风光景象,正是从柳永词得到的启发。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到的。他是既看到了柳词的缺点,也看到了柳词的成就,他对柳永所取的是两种观点,不喜欢柳永的淫靡的给市井歌妓酒女写的词,但是他欣赏柳永的这种兴象高远的成就。这是我们说柳永影响了苏东坡的一个原因。
  我们现在只是对于苏东坡为人的基本的两点特点,和欧阳修、柳永对他的继承影响的关系,作一个简单的叙述。
  以下我们看苏东坡的几首词。我们的教材上附有前人的批评,选词选一个选本,跟摘录前人的批评,要加以抉择,哪些词是真正能代表作者特色的,哪些个评语是真正能够掌握作者的特色的。附录中的评语很多,大概都说的是苏东坡在词里的开拓,如:

  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

  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自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胡寅《酒边词·序》

 

这都是说的苏东坡的开拓。你看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干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他里边没有写过去所有的词人都写的男女的爱情相思离别。他境界开阔,而且写得这样超旷高远。柳永虽有“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高远的气象,可是,柳永转回头来就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的那种不减唐人高处的高远的兴象,常常跟缠绵的相思离别结合在一起。而苏东坡有的时候写的只是才人志士的逸怀浩气,而不写儿女之情。这是词的境界的一大开拓。所以,我说从晚唐五代的小词,发展到苏东坡,这是词诗化的高峰,把它写成像诗一样,可以抒写自己的逸怀浩气了。
  这一面的成就是人所共见的,但苏轼还有另一方面的成就,我请大家看周济的评语:

  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韶秀是东坡佳处,粗豪则病也。-《介存斋论词杂著}

 

苏东坡有一般人欣赏的豪迈的一面,但也有他的韶秀的一面。现在到时间了,我们下一次再讲。

 

              第九讲 苏轼(下)秦观(上)

 

    苏东坡性格中根本的两种本质,作了简单的介绍。说他小时读《范滂传》,范滂在艰危之中的持守而不屈服的性格,引起苏东坡奋发激动的感情。读《庄子》,内心也有激发。苏东坡是这两种性格的结合。一个人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中国古典诗歌,是蕴蓄着我们民族文化,我们的那些光伟隽杰美好人品诗人们那种精神感情的一个宝库。他们平生的一切,修养品格,都反映在他们所写的诗歌之中。在世界文学史中,中国古典诗歌是带着这种感发的最强大的生命力的诗歌。中国的伟大诗人,都不仅是写诗的诗人而已,他们都是以他们平生行为实践了他们的人格,而不只是作品之中流露了他们的人格。苏东坡不苟合于新党或旧党。新党时他曾因直言被贬逐到杭州作通判,再转到密州,徐州,湖州。在湖州写了谢上的表文说:“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我是愚鲁的人,不达时务,对于新党我不能苟且附合。我年岁大贬到远方小的州县,或可牧养小民。他谢表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把他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也叫柏台。柏树上栖有乌鸦,又叫乌台。相传乌台诗案,记载的就是苏东坡因诗文获罪的这件事。下狱后,他们就搜集他的诗文,摘取其中的话,认为有诽谤朝廷之意。说他写的诗,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见《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之二),说柏树树根,到九泉的深处,看不见的地方,它一样是挺直的。但在地里的根曲不曲,谁看见了?这一份隐藏的不被人认识的忠直心意,只有蛰伏在地下的龙才知道。-这可不得了了!天子是飞龙在天,你现在说地下有一条龙知道你,那地下的龙是什么呢?于是认为他有叛逆之心,几乎要处死。
  苏东坡当时在狱中曾写过诗与他的弟弟苏子由告别,因为他当时几乎有被杀的危险。他的诗说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于以事系御史台狱,府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吏梁成以遗子由》) 

九死一生,幸亏神宗还不是一个真正的昏君,说他咏的是柏树,怎么说是有叛逆之心呢?如果说蛰龙有叛逆之心,那么诸葛亮自称卧龙先生,他要夺取蜀汉的皇帝位子吗?,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去作团练副使,非常贫穷。后来有人替他说话,才在东坡住地开出一片土地来,让他亲自耕种,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当他受到挫折苦难时,留给我们的是什么作品呢?

《念奴娇)(大江东去)是九死一生以后在黄州写的。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西江月》),都是黄州写的。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写出这样飞扬,潇洒,开阔,博大,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苏东坡曾在给朋友的信里边写道:“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若见仆困穷,便相于邑,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与李公择书》)这就是中国古人的修养。文天祥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儿无愧。”(《自赞》)我们这些人,既然读了圣贤之书,虽是老且穷,不管我们生命上有什么挫折苦难,所学的这种道理,是贯彻在内心之中的。我们忠义的持守,是充满于我们的骨髓之内的。我们就是在死生忧患之间,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你平生之所追求,是向外,还是向内的追求?本来应该是合一的。向外的追求是有待的追求,柳永追求了一生一世,他最后说-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苏东坡在黄州有他的持守,当晚年贬官海南,那真是九死一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是苏东坡在海南渡海时所写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句子。一切的苦难都不在我的心中,苦难过去了就跟一场风雨过去了一样。云散月明,那月华还是皎洁的,天容海色,我本来就是这样清白的,不需要点缀,不需要别人的了解和赞美。“对于疾病,也取如此态度。当他老眼昏花时候,他写了两句诗:“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独觉》)老眼昏花了,看外边的一切景物模糊了,如同被云霞笼罩一样。外边的花我看不清楚了,可是我内心有桃李百花开放了。要无待于外而有待于内的一种修养。东坡经过了多少忧患艰难,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有些人觉得自己超旷了,于是就变成不分黑白,不关痛痒,变成心死。那不是超脱,那是麻木。苏东坡的两点做人的态度,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是能够以这种超然的态度来处理的。但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忠爱之心,则是始终执著没有改变的。只要把他召回到朝廷去,他应该是正直的话照样说。经过危苦患难,他仍然是这样忠直。贬官在外时,也为人民做了不少事。在密州时救过旱灾。在徐州时救过黄河的水灾。东坡有诗句留下来,写他跟人民一起,为黄河水灾而筑堤岸,回来时靴子上溅的都是黄色的泥土。在杭州时疏浚西湖的淤泥建了苏堤。在杭州当传染病流行时设立病坊,古代隔离的传染病院。老年贬官惠州,看到当地人民渡江渡海的困难,为当地设法修建桥梁。不要只看有些诗人说到达观就是消极了。要以无生的觉悟,无生就是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苏东坡有这两面的结合,造成了他诗里边一种持殊的风格。诗风,有被人看做举首高歌的,逸怀浩气的,开阔飞扬的一面;但也有韶秀的一面,写得非常的清丽,秀美。我们还要从他超旷之中看到他苦难之中的悲慨。欧阳修所写的词在遣玩的意兴之中,是欣慨交心,有一份赏玩的欢欣,也有生活经历上的悲慨,苏东坡的词也应该这样认识。讲苏东坡的为人,正是为了认识他词的风格。
  下面我们就看几首苏东坡的词。我写过三首论苏东坡的绝句: 

  揽辔登车慕范滂,神人姑射仰蒙庄。小词余力开新境,千古豪苏擅胜场。

  道是无情是有情,钱塘万里看潮生。可知天海风涛曲,也杂人间怨断声。

捋青捣麨俗偏好,曲港圆荷俪亦工。莫道先生疏格律,行云流水见高风。

 

前两句是写他性格的本质。他的持守、超旷的达观,就是这种境界。苏东坡不仅诗好,文章也好,书法也好,他写词只是以余力为之。可是一个人有诸中而后形于外,不是描头画脚的矫揉造作的,是你真正有这样的修养,尽管是余力为之,它自然也把你的修养流露出来。所以说“千古豪苏擅胜场”。“豪”,一般世人的批评都把苏东坡称做豪苏,把柳永称做腻柳。把苏柳对立,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两人都有开阔博大的成就,脱出于绮罗香泽闺阁儿女之外。中国的小词,从《花间》温韦开始,都是写闺阁儿女的。能够像苏东坡写出逸怀浩气举首高歌,像辛稼轩写出英雄豪杰之气这种作品,能够摆脱绮罗香泽闺阁儿女之外,这是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一种开拓、一种发扬,苏辛两个人并不相同,辛是英雄豪杰之气,东坡是逸怀浩气之怀,是旷达的襟怀。苏辛也不是一味的粗豪,我曾写了一篇有三万字的论辛弃疾的文章,在l987年第1期山东大学《文史哲》学报上刊出,。   

我们看苏东坡不要只看他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他的政治的理想,他的在失意挫折之中的旷逸的襟怀,他的这两种修养相揉合所造成的一种风格,。我们看他被认为是豪放的《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凉涛裂岸,卷起工谁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篆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醉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为词,它的平仄韵律押韵非常重要,写词先要找一本词谱、词律的书,把平仄熟悉了。因为音节音调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人说苏东坡的词不合词的格律。于是有很多人说苏东坡的词都不见得完全合律,我说有点不合律,那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要分别来看待。苏东坡的词不是不合律的。我在《论苏轼词》(《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一文中,曾讨论了这个问题,苏东坡词绝不是不合律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在“故垒西边”停顿是用现代的文法来看。在词调格律上,这个句法,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它要有一种顿挫的美。李后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句是连下来的。
  “乱石崩云”,有版本是’‘乱石穿空”,这没有很大关系。换头之处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几句断句的问题,我在那篇文章中有较详的讨论,可以请大家参看。

 总之,凡是韵文,都有顿挫和节奏。有的时候顿挫节奏和文法上的结构是合一的,像李后主的一些词。可是,有时二者不需要完全合一,读时我们要掌握韵律上的节奏,讲的时候按文法上的结构讲。读词如此,读诗里边有的句子也应该如此读的。比如欧阳修有两句诗: 

  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再至汝阴三绝》 

按文法,“黄栗留”应连在一起,这是黄莺鸟的别称。鸣,动词。桑葚,名词。美,形容词。“紫樱桃”,名词。熟,形容词。凉,是形容词。按照文法应读: 

  葚黄栗留--桑甚-美,紫樱桃--麦风-凉。 

但是我们读诗的顿挫,应是:黄菜-留鸣-桑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读诗词,要注意它的韵律节奏。而东坡的词,很多人把他韵律节奏的标点点错了。例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二句,应在“笑”字后停,不是在“我”字后停。苏词奇妙的一点是,经过了鸟台诗案,是“魂飞汤火命如鸡”,几乎被处死,而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滴到黄州来。内心忧患和悲慨,可是写出多么开阔博大的词,他把自己的悲慨不但是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是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了。这是苏东坡形成旷逸襟怀的另一个原因。除了《庄子》的道家的修养以外,他还有一种历史上的通观,他把他自己放在整个大历史背景之中,不是我一个人的盛衰成败荣辱,而是古往今来有多少盛衰成败荣辱。在这一首词前面写的是历史人物,后边写的是自己。另外他的《永遇乐》,也是一种历史观的。我们先念一遍,先从声音的概念体会这首词,就会感到《念奴娇》(大江东去)写得真是博大开阔。可是,《永遇乐》的开头写得那真是委婉优美: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把自己放在古今如梦之中,放在历史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中,这种修养还不只是学古典文学的好处,也是学历史的好处啊!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鉴往知来,所以司马光写的史书才叫《资治通鉴》。一位同学来问我,说叶先生你为什么能把西方的学说都结合到中国古典文学中来。我也看了许多西方现象学的著作,怎么结合不起来呀?我说,因为你没有一个根源,你无从结合。尽管你看得再多,它们都是支离破碎的,都是散漫的,你没有一个中心把它们贯串起来。。作为一个人,也应该有一种历史的观点,才不致把小我的利害计较得很多,也才不会把小我的忧患看得那么沉重,因为有古今许多历史人物和你在一起担负了这些盛衰兴亡的悲慨。这正是苏东坡能够有他旷达一面的原因之一。
  同样写大江,李后主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只是悲哀的一面,没有反省和超脱的一面。东坡则不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悲哀,是感慨之中有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通古今而观之,这是做人非常重要的要养成的眼光。写的这样的超脱,这样的开阔,博大,不但是通古今而观之,而且把自己揉合在古今之中了。所有的古今才志之士,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才能够在做事,在顺达时,在朝廷之中,贬谪在外地州县,处处为人民做了很多事情。他也知道,我苏东坡是毕竟要过去的。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璧。”他的通达、达观如果说有一点缺点的话,就是有时候,他这个人遇事不十分认真,就放过去了。二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就表现出来了。欧阳修做主考官,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说无论是刑罚,奖赏,都要忠厚之至,这是欧自己的体会。因为他父亲当初审判案件的时候就曾说,这个人若要判死罪,我要再三替他考虑。如果能够减轻,我尽量给他减轻、尽量不轻易把他处死(见于欧阳修《沈冈降表》)。无论是刑,无论是赏,都要忠厚之至。不要冒昧,不要轻率。苏东坡在考试的论文上说,尧时皋陶为士,做司法官。一个人犯罪,皋陶说杀之者三,尧说赦之者三。欧阳修欣赏他这篇文章,要把他取录第一。欧阳修误以为这篇文章可能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不好放在第一,就放在第二了。可是他很欣赏这篇文章,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但欧阳修不知典故的出处,当苏东坡谢主考官时,欧就问他典故出于何书,苏东坡说:“想当然尔!”他说我想以尧为人仁厚来说,以皋陶之执法严格来说,应该如此。“赤壁”首词,也是苏东坡想当然尔。东坡所写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破曹兵的赤壁。赤壁有四处:一个是周瑜破曹赤壁,在湖北嘉鱼县;一是东坡所游的“赤壁怀古”的赤壁,在黄冈;另两个,一在武昌,一在汉阳。作为文学家,有时不要太认真。我所讲的是欣赏和创作文学的原理和原则。-杜甫曾经写过两句诗,他说有两座对立的苍崖,是“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北征》),当猛虎大吼一声,苍崖就断裂了。是说那苍崖断裂,截然分开的样子,好像是突然分开的,。金圣叹批杜甫这句诗就曾说:“诗人之眼,上观千年,下观千年,杜甫行至此处,就分明见有一虎,读者要问虎在何处,哀哉小儒!”诗人有他可以想像发挥的所在。苏东坡这里是借古人的酒杯,来浇自己的块垒,正如晏殊假借歌者口吻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悲慨。苏东坡知道不是破曹兵的赤壁,他的词句用得很好,“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有残余的战垒,在战垒的西边,。我没有说这一定就是破曹的赤壁,是当地这么流传,说这就是周瑜破曹兵的赤壁了。结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大场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收缩,像拍电影照一个故垒,不但集中到一个小的景物,而且有一个人物在里边出现了。然后,再放开镜头写景物,“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大江波涛汹涌的样子。用的字是“惊涛”,是“乱石”,是“崩云”,是“裂岸”,非常有力。“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么美的江山,当时有多少豪杰!当时周郎,三十四岁。诸葛亮借东风,只有二十八岁:曹操是五十四岁。当时主力是东吴军,诸葛亮只是来协助他们。苏东坡把江山与古今历史结合起来,突出了一个“三国周郎”,而他真的要说的是什么?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当年儒将风流的姿态是“羽扇纶巾”,按现在我们的印象,诸葛亮才是拿着一把羽毛扇。拿着羽毛扇在魏晋之间而言,一些儒将风流的人常常都是如此的。指挥作战的带兵将军,不只是勇武的将军而已,而且是读书的儒将。《晋书·顾荣传》记载他讨伐叛军陈敏的时候,就是以羽扇指挥军队的,还有《晋书·谢万传》记载谢万“着白纶巾”。纶巾是一种丝巾。“公瑾拿着羽扇,戴着纶巾,在谈笑之中,就把强大的号称几十万的曹军,火烧战船,灰飞烟灭了。这是说到周公瑾当年的功业。,你要体会苏词中的复杂情绪。当年的周公瑾这么大的功业,也成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这是一层意思。但是不只如此。
  再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国”“多情”指谁?台湾郑骞先生讲得很好,对于这句的解释,我不大同意。他说“多情”指苏东坡的夫人。苏东坡第一位夫人姓王,东坡后来写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词来悼念她。故国,指苏东坡的故乡。是说如果死去的妻子魂魄归来,那多情的妻子就会笑他。说小乔初嫁时,周瑜这么年轻,就有了这么大的功业。你东坡近五十岁了,一事无成,几乎死在柏台监狱里,现在被迁滴到黄州,衣食温饱都很困难,所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以为不是的。这首诃题目是赤壁怀古。故国,呼应词题,应指赤壁,是三国时的孙吴,指如果周瑜的魂魄来游故国。他前边一直写的是赤壁,是周瑜,所以,我以为故国说的是吴。神游说的是周瑜的魂魄“故国神游”。我今天凭吊你周公瑾,假如你死而有知,回到你当年的赤壁来。多情应笑,不一定妻子才对自己多情。多情,是说周瑜如果有情的话,他就会笑,笑我苏东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说的是神游赤壁的周瑜,他应该也多情,笑我苏轼早生华发。
     他词里边有他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但是东坡的悲哀,从来不像李后主那样沉溺在其中的。他写的背景这样开阔,写的历史这样悠久,融会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里边有我一事无成跟周公瑾的对比。周公瑾不是也“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吗!所以,他有旷逸的襟怀,“人生如梦,一樽还酣江月”。我就拿了一杯酒,洒在江心之中,洒给江心之中的一轮明月。“。李太白有诗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这是李太白的飞扬之处,是他在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李白是不甘沉落的一个人,是一直要飞起来的。李太白这首诗开端写的是“花间一壶酒”,“独坐无相亲”,。他不甘沉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太白,要在寂寞悲哀之中飞起来。我没有伴侣,但是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我李太白还是孤独的。可是我“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我要把我的精神、我的感情寄托在那无情的明月之上,相期在邈远的云汉之间!太白就是写闺中的相思都说,“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你要看到中国古代诗人的真正精神面貌根本质素的所在。东坡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他自己在悲慨之中的一种超脱,一种跟高远的天地,跟江水与明月的一种结合。这是他的很有特色的一首词。
  我们再看一首他在黄州写的小词《满庭芳》。刚才那首写得很飞扬,很跳荡,线索就是自己跟周瑜的对比。他的神情踪迹都不是很明显的,是跳荡飞扬的,是不易掌握的。可是《满庭芳》词,其中感情的转变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有一线索可以追寻的。他在黄州连头带尾住了有五年之久,从元丰二年到元丰七年(10791084),他要离开黄州去汝州,你看他写的《满庭芳》词从悲苦之中是怎样挣扎解脱出来的,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氓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满庭芳》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开端写得非常悲哀,我想要回到故乡眉山去。可是一旦仕宦了,而且贬官了,身不由己,苏东坡四十八岁了,已经是百年强半,未来还有多少日子?我谪居黄州经过了五年两次闰月,我的小孩子说了一口的黄州话。这不是我的故乡,我怀念我的故乡,归去来兮。但黄州也有可爱的地方,虽不是家乡,可是我也爱黄州的江山,人民,和邻里。黄州山中的朋友,每当春社秋社的节日,他们杀鸡,杀猪,酿酒,相劝老东坡,请我和他们一同过节,我也心甘情愿在这里终老了。可是诏书下来要移往汝州,为什么我当离此而他去?柳永说的“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柳永只是悲哀。而东坡则不然,他说这里不能留,我还要走,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去汝州要奔波途路,但我想汝州一定也有汝州的好处。这真的是苏东坡!他说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汝州的洛水一定也是很美的。但是我舍不得黄州,“好在堂前细柳”,你们怀念我的时候,你们就不要伤害我所种的这棵柳树,不要剪那柳树柔软的枝柯(这里他用了《诗经·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的诗意)。苏东坡曾通判杭州,获罪是在湖州,都是江南的地方。苏东坡写这首词,就是送给当时一个从江南来看他的姓李的朋友的,他说我怀念故乡,也爱黄州。我还没到汝州,我想我也会喜爱汝州。而我曾经在杭州、湖州生活过,我何尝不怀念。他最后对姓李的朋友说,希望你带一个话到杭州、湖州,我希望我曾经停留过的地方,告诉当地父老,旧日的亲友,旧日我治理过的人民百姓,希望他们生活安定快乐,“时与晒渔蓑”。
  你看苏东坡,他把他的悲慨和旷达这么美好的结合在一起了。他一方面对自己的苦难能够放达超脱,而一方面是如此的多情,他对所有经过的地方,所有来往的人物念念不忘。要从这样的多方面来认
识苏东坡。
  现在来看我论苏东坡词的第三首绝句。主要是谈夏敬观(18751953)对于东坡词的批评,我要拿苏东坡一首词来证实这个批评。夏敬观将苏东坡词分为两类,他说: 

  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唐宋各家词选》引《吷庵手批东坡词》 

他说苏东坡有一种词,如同春花散空、我们欣赏古人的词,一定要欣赏他最好的作品。可是,最好的词有时不容易懂,一般人所称赞的,有的时候是他第二等的作品。《满庭芳》也使大家感动了,但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他最好的作品是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的。夏敬观说若使柳枝歌之,柳枝是在李商隐诗中的一个人物。 李商隐写过《燕台四首》,和《柳枝》的诗。二者有一点渊源的关系,我的论文《旧诗新演-李义山〈燕台四首〉》(见《迦陵论诗丛稿》)也谈到过《柳枝》。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柳枝是洛中女子,平常梳妆挽髻未及竟,从来不完全化好妆,家人担心她嫁不出去了。她喜欢唱歌,常常唱天风海涛之曲,在飞扬的天风海涛的歌曲之中,传出来一种深幽的呜咽的哀怨的使人肠断的声音。一天,李商隐一个堂兄弟骑马经过柳枝家门的附近,口中吟诵李商隐的诗《燕台四首》。这是李商隐写的非常奇妙的朦胧的四首诗,,柳枝一听就注意了,问:“谁能有此?”“谁能为是?”就是谁能有此情?谁能为此诗?什么人有这样细致幽微美好的感情?什么人能把这种细致幽微的感情写成这么美好动人的诗篇?柳枝就与李商隐的堂弟说,希望见作者一面。那一天她丫鬟毕妆,等待李商隐从门前经过。风障一袖,约定过三天修禊时水边再相见。可是李商隐有事,就先离开了,没有再能见面。
  总之,夏敬观以为苏东坡有一类词,是天风海涛之曲,而中多幽咽怨断之音的,那是他最好的词。至于苏东坡有一些豪放的激荡的词,夏敬观以为乃其第二乘也。这我们就要讲到中国词的发展与对于苏东坡词评价的问题了。
  苏东坡的词摆脱绸缪婉转之态,举首高歌,写了浩气逸怀,这对于词是很大的开拓。可是,在苏东坡的当时,很多人不承认他这种风格,说他好像是教坊雷大使之舞,虽然跳得很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雷大使是男的,跳得虽好,但不是舞的本色。因为词自五代《花间集》以来,都是写闺房儿女的,而苏东坡所写的是“大江东去”之类的词,因此被认为不是本色。从北宋到南宋,一直到经过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她仍说苏东坡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耳”(《苕溪渔隐丛话》)。东坡的词是词的发展史上把词诗化了的一个高峰。苏辛不管他写了多少浩气逸怀,多少豪杰的壮志,他们最好的词,都应该有一种曲折幽微的美,要把浩气逸怀或豪杰的志意结合了词的曲折幽微的特点,这才是他们的第一等的作品。《念奴桥》赤壁怀古有一点点近似,不过豪放的地方比较多,幽微的地方还是少。虽然有飞扬跳荡的错综,而不像《满庭芳》离黄去汝这样的踪迹显明,但毕竟幽微隐约之处少,而开阔发扬之处多。真的像夏敬观所说的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的苏东坡的词: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一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沽衣。- 

东坡在新党当政时曾被迁贬,下过乌台狱,几乎被处死,被迁谪到黄州。后来,新党失败了,旧党上台,苏东坡被召回朝廷,他与旧党司马光虽是很好的朋友,可是,在论政之间,他不苟且随声附和。这正是由于苏东坡有旷达的一面,也有他严正的一面。一个人一定应该如此,不是说不分黑白,不关痛痒,也不是什么都认真起来跟人家斤斤计较,该放过去的放过去,该持守住的持守住,这是苏东坡。苏东坡后来写过这样一封信: 

昔之君子,惟荆是师。今之君子,惟温是随。所随不同,其随一也。老弟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致此烦言,盖始于此。然进退得丧齐之久矣,皆不足道。-(与杨元素书》 

从前做官的人,异口同声尊崇王荆公(王安石),现在又异口同声地附合司马光。他们当初追随是王安石,现在是司马光,但他们的依附苟且,随声附和,拍马逢迎没有改变。司马温公与我是好朋友,中间没有什么隔阂,可是,我是不肯盲从的,不苟且附和,所以受到很多人的攻击、议论。但是,他们无论对我怎么样,我不在乎,对于进退、功名利禄的得失,我早就等量齐观了。苏轼还写有一首《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其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巳而遂暗。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箫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于黄州。说得很好,用字很好。穿、打有力量,不是毛毛细雨,是大雨,声音也大。如果你是有修养的人,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正是中国古人所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有些人不是被雨打败了,是自己把自己吓倒了。“何妨吟啸且徐行”,这真是通达的看法。衣服打湿了,却没有东窜西跑,我唱着歌,吟着诗(关于“啸”请参看《文选·啸赋》),慢慢向前走,没有停下来。有竹杖芒鞋比骑马还轻快,我不怕外边一切风雨的变化,我是准备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准备冲冒着风雨过我这一生。寒冷的春风把酒吹醒,雨后一阵风来,觉得有一点冷,而山头却现出来一轮西沉的斜日的光亮迎面照射过来。回头看一下刚才走过的道路,“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没有改变我,回头看走过的路,虽然经过一段风雨萧瑟遭遇,但对我而言,“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就是东坡说的“于退得丧齐之久矣,皆不足道”,再有打击我也不怕。风雨阴晴得失,对我是一样,这是他的一种旷达的态度。他既然与旧党的人论政不合,于是出官到杭州。他有一个好朋友和尚,就是参寥子。后来苏东坡又被召回作京,这首《八声甘州》就是离杭回汴京时写的。回到朝廷以后的结果如何,将来的得失祸福如何,不可逆知。你看他这首词: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有超越有悲慨。那多情的风卷起钱塘江潮涌来,又无情地送潮归去,宇宙万物都是如此的,潮去潮来。在写潮水之中已经寓含了悲慨。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这是苏东坡的通古今而观之的眼光。钱塘江上,西兴浦口,有多少次的潮去潮回,有多少次的日升日落。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我不用说今古的变化,就是宋朝党争之中,有多少人起来又有多少人倒下去了。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谁像我东坡年岁已经老大了,而我把这一切都置之度外了。皆不足道,白首忘机。忘机见于(列子·黄帝》,说海上有一个人喜欢鸥鸟,每天坐船到海上,鸥鸟下来跟他一起游玩,在他手中吃食。一天他父亲对他说:“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他就存了捉鸟的心,这鸥鸟就飞而不下,因为那个人存了“机心”,就是别人要捉它的机心。而“忘机”,则是说把得失荣辱的机智巧诈之心都忘记了。
  前半首,先不用说钱塘江万里卷潮来的气象开阔,从李后主的气象,到柳永的气象,到苏东坡的气象,是小词的开拓。而气象的阔大之中,也隐含着他的悲慨而却又出之以旷逸。后边你看他的转折。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他说我现在难以忘怀的是,当春天在美丽的春山之中,当空蒙的晴翠的山峦烟霭的霏微之中,我在西湖跟你在一起的生活。写得多么美!真是韶秀!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在这么好的西湖,这么美的风景之中,我碰见你这样一个知音能诗的好朋友,像我跟你这段遇合,是千古难求的。可是现在我要离开你,我也要离开那春山好处的西湖,去到朝廷之中,是祸是福,不可逆知。“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晋朝谢安,当年隐居会稽东山,朝廷请他出山做到宰相,后来受到朝廷猜忌,出官到新城去。去时,谢安造了泛海之装,他说我要隐居回到会稽东山,要从海道回到故乡去。不久谢安生病了,被人抬回时,是从西州门抬回的。谢安死后,他的外甥羊昙非常哀痛,从此不从西州门经过。东坡这里写得很悲哀。我跟你订一个后约,有一天我要离开汴京,将从海道回到杭州来,像谢安当年的这个志愿不要违背,希望将来我们能如愿以偿。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希望我不要死在那一边,将来你有一天如果经过西州路时,,不会像羊昙一样,落到这样悲哀的结果。。后来苏东坡被贬到惠州,被贬到海南、据说参寥子曾经不远千里追随寻访苏东坡。
  这词,真是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前边写得多么开阔,博大,真是天风海涛。“有情风万里卷潮来”,那真是天风!真是海涛!而中间写的政治上的斗争,这种祸福,这种优患,写得如此深刻悲哀,中多幽咽怨断之音。认识苏东坡,不要只看他浅显的豪放的词,要看他天风海涛之曲与幽咽怨断之音两种风格相揉合的作品。这才是他真正最高成就的境界。
  我的第三首论词绝句是说,东坡的成就非常广泛的。他也写一些诙谐游戏的作品,也写一些农村的通俗作品。“捋青捣麨”,他用俗语写得很好。他在密州祈雨道中作的《浣溪沙),。:“捋青捣麨暖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写的完全是乡间风物,写得很好。曲港圆荷出于《永遇乐》(明月如霜),也写得很好,工整清丽。
  关于他的格律,《念奴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二句,与别人的格律不同,我只好请大家看我的《论苏轼词》了,不在这里讲了。

  现在我们看另外一个作者-秦观。我也写过论秦观词的绝句: 

  花外斜晖柳外楼,宝帘闲挂小银钩。正缘平淡人难及,一点词心属少游。

  曾夸豪隽少年雄,匹马平羌仰令公。何意一经迁谪后,深愁只解怨飞红。

  茫茫迷雾失楼台,不见桃源亦可哀。郴水郴山断肠句,万人难赎痛斯才。

东坡词是诗化的高峰,可是苏的成就没被当时的人共同承认。一直到南宋李清照都认为他不是词家的正宗。当时写词,从《花间》以来,一直以柔婉为正宗。苏东坡的开拓是很了不起的,当时的人没有追随上来。天才,常常是比一般人走得快一点。秦少游是他的好朋友,比他还年轻,但秦少游的词不是诗人之词,实在是词人之词。 冯煦评论少游词说: 少游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徘不乱,悄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又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干内,不可以传。-《蒿庵论词》 

东坡把词变成诗了,而少游把它又拉回到词来了,秦少游所写的常是那种最柔婉的、最幽微的一种感受。我们讲《花间集》曾经举温庭筠的一些写儿女之情的小词,讲到了张惠言的屈子《离骚》的联想。从韦庄的小词,讲到他的故国之思。冯延巳、晏殊、欧阳修,讲到他们的性格与怀抱,学识与修养。

秦少游有一类词,就是专门只表现那柔婉幽微的一种感受。他不必有寄托,不必有什么理想,就是一种很敏锐的感觉。这是秦观词的特色。冯煦《蒿庵论词》也说了,秦少游的词还寄慨身世。要把秦少游的词分成两类来看:一类是比较早期的词,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一类是他经过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寄慨身世的词。我们先看第一类的词: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词真是很妙!找不到比喻,找不到寄托,也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没有像韦庄的一个爱情的故事,也没有像温庭筠的语码可以引起寄托的联想,也没有流露出来像晏殊、欧阳修的怀抱和修养,就是一种敏锐的词人的感觉。他所用的字,小楼,轻寒,淡烟,画屏幽,轻似梦,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都是轻柔的叙写,一个沉重的字都没有。
  漠漠,一方面是四周广漠的感觉,一方面是漠然的、寒冷的、不相关的感觉。漠漠清寒,那种无情广漠的轻寒。可以理解为词人在漠漠轻寒之中登上了小楼。就本句的语序来说,主词就是漠漠的轻寒,是寒气来到了小楼之上。这两个意思,都可以存在,我们不用故意去分别。
  
“晓阴无赖似穷秋”。说今早是阴天,无赖,是对它无可奈何,阴沉沉的一点放晴的意思都没有。春天的阴天,这么阴沉,好像那萧索的秋天一样。“淡烟流水画屏幽”。屏风上画着淡烟流水的风景,而不是急流飞瀑,景色是这样的清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少游常把他的情感和外界景物融合起来写。一般人是把抽象的感情比作具象的景物,少游有时也作这样的比拟。例如《减字木兰花》词,说:“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你要想见到我内心的千回百转的感情,我是断尽的千回百转的金炉小篆香。那金铜香炉里的篆香吗?炉,何等热烈燃烧;金,何等珍重宝贵;小篆,何等柔细缠绵。香,盘成篆字,常是心字的香。小,细的。篆,像篆字委曲的。香,何等芬芳。这样珍重宝贵,这样热烈燃烧,这样纤细委曲芬芳的感情,断尽,一寸一寸地烧断了。这首《浣溪沙》是把具体的形象,比作了抽象的感情。“自在飞花轻似梦”,风不大,雨也不大,一切都很轻柔,轻的花片落下来在空中飞舞。冯正中说:“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鹊踏枝》)同样的落花,同样在空中飞舞,秦少游看来,是自在飞花,飘扬的没有拘束的,这样轻柔的飞扬,像我的梦境一样轻柔的飞扬。
  “
无边丝雨细如愁”,无边的牛毛一样的纤细的雨丝,好像是我那种轻柔纤细的哀愁。少游所写的是说不上来的一种闲愁,”。
  这首词可以说整个地没有正式地写感情,都是写外在的景物,有室内也有室外的。只有“自在飞花”两句透露了一点感情的迹象,如果不是有轻似梦的感受的人,不是有纤细愁思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秦少游还写过一首《八六子》,:“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写女子。欧阳炯说:“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多么庸俗。秦观说这女子是内在的美,。宝帘闲挂小银钩。”宝帘,是有美丽装饰的帘子,闲闲地挂起来,在一个细小的银钩之上。帘子是闲挂在小银钩上的,屋内有宝帘,有小银钩,有淡烟流水的画屏幽。外边是轻似梦的飞花,细如愁的丝雨,你不用说他有寄托,有比兴,也没有破国亡家之痛,什么都没有,就是那纤细幽微的诗人的感觉,而特别是词人的感觉,所以才会体会得这么细致幽微。
  这是秦少游的词心的本质。他少年豪俊,有大志,喜读兵家之书,他曾写过《郭子仪单骑见虏赋)。秦少游所仰慕的是政治功业上有成就的,如他所赞美郭子仪这样敢于单骑见虏的人物。可惜,秦少游的豪气只是一时的,是经不住挫折的,是经不住打击的,这是他与苏东坡的极大的差别。他是东坡的好友,苏读了他早年的策论所写的政治军事上的见解议论,非常欣赏他。后来少游因一次科考落第就颓废了,就闭门在家中作了《掩关铭》,生了一场大病几乎死去。苏鼓励他再考,考中了。后来恰好新党失败,旧党上台,苏东坡、黄庭坚就推荐秦少游到朝廷之中任职。几个好朋友一起在当时的首都汴京,这是他们最美好的日子。政海波澜,不久,这三个人都相继被贬滴。秦少游谪处州,当他受到挫伤以后,晚年所写的寄慨身世的两首词。
  作了下面这首词: -《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苏东坡、欧阳修,一定不会如此沉陷在哀愁中。欧阳修贬到滁州,他说:“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记》)有四时的美景可以欣赏!而秦观贬谪到处州,浙江的金华,有“花影乱,莺声碎”的美景。你看水边沙外,多么美好的地方,城郭的春寒刚刚消褪,正是三春美景到来的时节,花影的缭乱,莺声的细碎,多么美!可笔一转,就写了“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的句子。自其可欣赏者而观之,万物莫不可欣赏;自其可悲哀者而观之,万物莫不可悲哀。少游想的是好朋友苏东坡、黄山谷全分离了,没有人一起喝酒了,都被贬谪了。“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我所怀念的人都不在我的身边,当那碧云的长空、苍然的暮色四合的时候,我白白地对着那天空的暮云。古诗有:“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的句子,所以他用了“碧云”两个字。
   “
忆昔西池会”,怀念在汴京的聚会,“鹓鹭同飞盖,鹓鸟和鹭鸟飞行有序,象征朝官的排列,指他和苏轼、黄庭坚在一起的时候。当年携手的地方,都被贬出来了。“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李白:“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梦见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是说当年伊尹做梦在日边经过,后来被商汤所任用。“日边清梦断”,是说仕宦的政治理想完全断灭了,而人也衰老憔悴了。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那些美好的日子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当时这首词曾传诵一时,很多人和了这首词,秦少游与苏东坡、黄山谷相较,年岁最小,却是死去最早的一个,因为他经不住挫伤和打击。所以我写了论秦词的第二首绝句(曾夸豪隽少年雄)。

。另有一首《踏莎行》才是他最悲哀的,也是在词里有所开拓的一首。他从悲哀里边开拓出去的一种意境,是他独特的成就

第十讲 秦观(下)周邦彦 

秦观天性有一种非常敏锐感受的能力。《画堂春》。像温、韦、冯、李、晏、欧,他们的词里边有一种比兴,或有一种寄托,或者表现了作者的修养怀抱。但是,秦观有一些词,就只是表现了他敏锐善感的心灵。像这首《画堂春》,我们念一遍: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秦观《画堂春》

 这首词写得非常轻柔,婉转。没有像李后主“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那种奔放和沉痛。这词的后半首是很难讲的。“柳外画楼独上”,写一个背景,有春天的柳树。登上画楼,他倚在楼栏杆上,手捻着楼外的花枝。一般人还能写出来,最妙的是他写的“放花无语对斜晖”一句,他有很多细致的感情没有说出来。当他凭栏手捻花枝的时候,他没有像李后主一下子就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他手捻花枝,是那种对花的珍重爱惜,亲切的感情。说折花了吗?说摘花了吗?没有。与秦少游的这种抒写的对比之中,你就知道有些人折花、看花,看起来是爱花,可是跟秦少游所写的那种珍重爱惜是不同的。把花折下来,插在的头上、瓶中,那也是爱惜。但是少游“凭栏手捻花枝”,多少珍重爱借都没有说,只写了一个手捻花枝的动作。更妙的是“放花无语对斜晖”一句,花枝上的花是可爱的,是值得珍重的。把花放开了,看到落日的余晖,一天要消逝了,这春天也要消逝了,花朵明天可能就零落了。此恨谁知?四个字,是一种对于春天的消逝,对于花的爱赏的难以言说的惆怅哀伤。他说有什么人能够了解?连他自已都很难具体说出来的!这是非常细致、幽微的一种感情。北宋时,西北有夏、辽边患。他青年时,曾经是豪隽有大志,喜读兵书,可是经受不住挫折。他的本质就是他锐感的心灵及他的豪隽、他的英发。他喜读兵书,也是由于他有锐感的心灵,对于当时国事的关心。而当他受到挫折,贬谪到处州,就写了“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何况他在处州没有留下来,对党人对政敌的打击,惟恐不败,抓住把柄再次攻击。到处州后本想像苏东坡一样,学道自解,这是中国读书人所要求的修养,达要有兼济天下的志意,穷要有独善其身的修养。而修养常常是佛道两家思想的揉合。贬官处州后,本来也曾与当地僧人往来、曾有诗句说“因缘移病依香火,写得弥陀七万言(《题法海平阇黎》)。他希望有以自处的自我解慰。周围环伺的敌党要抓住他的把柄,秦观遭到了第二次贬谪,罪名是谒告写佛书。谒告,就是因病请假。他为了修养性情,病假中抄写佛经。这谒告写佛书就成了他的罪名,被贬到更远的湖南郴州,比处州荒僻遥远多了。
  秦少游在去郴州路上就写了几首感伤的诗歌,
《题郴阳道中一古寺壁》 

哀歌巫女隔祠丛,饥鼠相追坏壁中。北客思家浑不寐,荒山一夜雨吹风-

贬到处州时,感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是不能够再回到首都去了。关心国家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了。现在他所写的不只是那样的悲哀,写的是巫女在祠丛中的悲歌,饥鼠在坏壁中的追逐。从北方迁贬到这里,怀念家乡,整夜地不能成眠,不仅听到巫女的悲歌,饥鼠的追逐,整个晚上还听尽了荒山的风雨之声。这是一个流落迁贬的人,对于自己生命的未来一种没有保障的忧伤和恐惧。所以,后来他在郴州写了一首非常悲哀的小词: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彻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内容的情意写的哀伤悲慨,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在中国词的发展史之中,有了更进一步的一个特殊的值得注意的成就。凡是诗词这一类美文,总是要注意形象与情意的结合。情中生景,景中生情,才能给读者更直接更鲜明的一种感动兴发的力量。少游就是很善长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把具体的大自然景物的形象,比作抽象的感情,比得好!“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把抽象的情意比作具体的形象,也比得好,这类词,形象与情意虽然结合得很好,但是,不管是形象,是情意,都还是比较现实的,是属于一种“比”的作法。以此例彼,以这个形象,比那个情意。所比的都是现实的情意,也是现实的形象。“断尽金炉小篆香”自在的飞花、无边的丝雨,都是现实的形象。这首词的“雾失楼台,月渡迷津,这两个形象,是进入了一种有象征意味的形象了。,不是现实的景物的形象。从这首词的整体看,你就知道什么才是它真正现实的景象。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在郴州一个客舍之中。他说我怎么能忍受这种凄凉的滋味:孤馆闭锁在春天的料峭的寒意之中,听了一天杜鹃鸟的啼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秦少游的感情很锐敏,又很深挚。从他的诗文看起来,他在贬谪途中,家人妻子没伴随着他。是一个人被迁贬在外的,哪一天才能回到家人妻子身边去团聚呢?这两句是写实的情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则是整个写他内心心灵之中的一种感觉,一种整个内心之中幻灭的感觉,并不是现实的景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楼台是一种高大的,目标鲜明的建筑物。也许在少游少年时,当他豪隽有大志,喜读兵家书之时,心目中有一个高远的理想和目标,好像是一个楼台一样。可是,经过这么多的挫伤,是“雾失楼台”,在云雾的遮蔽之中,这个楼台是迷失了,再也看不见了。“月迷津渡”,津渡,是一个出路,出口,是登船上路的码头。在夜月的迷濛之中,这津渡也迷失找不到了。这两句里说雾,说月,与“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现实情景是不相符合的,我们知道这两句是他内心之中一种破灭的感觉。而把这种感觉,用这种假想的、不是现实所有的形象表现出来,就使得它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整个给人一种破灭的感觉。
    为什么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来写他的破灭的感觉?第二句透露了这联想的线索-是“桃源望断无寻处”。“桃源”。被贬在郴州,郴州在湖南,而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说:“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也是在湖南。被贬在湖南,联想到了桃源,“桃源望断无寻处”。陶渊明所写的桃源,是不是现实所有?有人说现实中确有这样的地方。然而,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管他的取材是不是来自当时的坞堡的社会现实,而当其写时,就已经有了象征的意味了。《桃花源记》不是那些形容描写的辞句,像“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大家所看到的那些美好的句子,而是大家所不注意的,在一种很轻淡的叙述之间,表现了陶渊明这篇文章的象征意味和陶渊明的沉痛的悲哀。陶处在晋朝的战乱之中,对东晋战乱的很深的感慨和哀伤。他想像人类为什么永远在战乱之中?他想像希望有这么一个安乐的地方,“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的世界。这是陶渊明想像之中的乌托邦。陶的悲哀不止于此,这个渔人在离开桃源的路上作了记号,可是,第二次去时找不到。后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表面看起来,《桃花源记》就是一个小故事。“后遂无问津者”,结尾的一句话而已,我以为陶渊明所写的是非常悲哀感慨的一件事情。当初还有人想要追寻这么一个美好的世界,后来就连想要追寻、抱着这样理想追寻的人都没有了。桃源是这样的一个曾出现在理想中而终于幻灭了的象喻,秦少游被贬到郴州,想到了桃源的故事,才说“桃源望断无寻处”。由此联想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整个一个美好理想的破灭,他现实的生活则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下半首,“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我怀念家人亲友,想托驿使带去一封家信。杜甫曾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想通过驿站的驿使,给我所怀念的人寄去一枝梅花。《太平御览》上记载,江南有一个人叫陆凯,春天要折一枝梅花寄给北方朋友,说:“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鱼传尺素”出于一首相传是蔡邕所写的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说鱼腹之中有书信,由来已久,常常鸿雁、鲤鱼也可以传书,。鱼传书,有两个原因使人有这个联想。据清代考证学家考证,说古代的信函,函就是一个信封,把书信放在里边。在更早没有纸的时候。信函就是用两片鱼形的木板,把帛书放在鱼腹之中,鱼尾处可以打开,这就是古代的书信的函。“呼儿烹鲤鱼”,就把书信取出,“中有尺素书”。后边:“长跪读素书,书中竟如何?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古人是席地跪坐,长跪捧读,是伸直了腰跪着读。说“鱼传尺素”,一则固然是由于古人有这种鱼形的信函。另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陈涉、吴广要起兵推翻暴秦统治时,制作了一个预言,把一方尺素写了“大楚兴,陈胜王”六个字,塞在鱼腹内,混在其他鱼中,煮鱼时这块尺素就出现了,于是陈胜、吴广就制造一个起兵的舆论。鱼传书有故事、有史实,“鱼传尺素”所表现的感情是“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而秦少游不仅用了“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两个典故,看他用的字是“砌成此恨无重数”。用他敏锐的感觉,掌握住一个最恰当的字。有时他掌握那些轻柔的字,如《浣溪沙》(漠漠轻寒)。他内心极沉重的悲苦时,使用出来极沉重的字。任何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的一种风格。他真正本质的根源,他真正心灵感情的本质,他的意识活动的根源所在。一首抒情诗歌,不管所写的情事是什么,但是它真正的感情的质量,也就是感情的品质和感情的数量,是代表这个作者的品格和质量的。
    关于鄙薄中国古典诗歌,浅薄的人只懂得浅薄的东西,他没有体会了解的能力。他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因为他不得其门而人。。力有所不及,事有所不逮,他真正的没有了解,这可以原谅。有些人不是因为自己的浅陋对于高深精美的不能了解,而是要故意诽谤那些美好的东西,为了哗众取宠,为了博得自己的一时的虚浮的名誉。那些诽谤中国美好民族文化的人,你只看一看他所写的文字,那种庸俗,浅薄,恶劣。不管他说的是什么,你已经可以知道他心灵的品质是什么了。一个作者,不管你写的是诗歌,或是研究学术的论文,都一样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的品德和修养,他的心灵的品质究竟是什么。不管是读学术论文,不管是读诗歌,我们都应认识那最美好的东西,这才是最可宝贵的一点。
  秦少游所写的是轻柔或是沉痛的那种词,他的敏锐感受的能力是不改变的。说自在飞花就用“轻似梦”来叙写;要说沉重的悲恨,就用一个“砌”字来叙写,这个砌字用的多么有力量!李后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是滔滔滚滚的这样流去的恨。秦少游说的恨,是一块一块的坚固的砖石砌起来的-那真是沉重!“砌成此恨无重数”,是重重叠叠的悲恨,数不清说不尽的这
种悲恨。这“砌”字用的多么好。
 
这首小词,前片开始三句的象征是好的,孤馆闭春寒的写实也是好的。王国维说: 

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人间词话》

秦少游词意境是最凄凉哀婉的,《画堂春》:“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多么宛转、轻柔,凄凉的感觉!当他写到“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时,则变而为凄厉了,是强烈而惨痛的悲哀,不只是那种凄凉哀婉了。,这“可堪孤馆”两句写现实也写得好。
  《踏莎行》(雾失楼台)说整体都是好的。王国维欣赏的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二句。苏轼最欣赏的却是“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二句。并在他一把扇子上写了这两句词,叹息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秦少游这样一个有才华、有志意、有理想的人死去了。真的是可惜,现在眼前有一万个人,也抵不了秦少游这样的一个人了。赎,救赎,换回来的意思,
《诗经·秦风·黄鸟》,说的是秦穆公死,用三个最有才干的人殉葬。国人作了《黄鸟》诗,说“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这三个有才能的人,如果能够挽回他们的生命,我们愿意以一百个自己的生命换取他们中的一个人。苏东坡欣赏秦少游这首词的最后两句。王国维却说:“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人间词话》)说这是外表的看法,苏不懂这首词的好处。我以为是王国维既不懂东坡,也没有体会出少游的真正的悲哀。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好处,他最能够欣赏的,评论最恰当的,是南唐的词人冯延巳的词,和中主、后主的词。晏殊、欧阳修的词,他评论得也好。王国维欣赏的途径是直接的感发,《人间词话》主张不隔,不能够有隔膜,那个感发是要直接表现出来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他欣赏这一类的词。而他欣赏秦少游的这两句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这首词中比较写实的,是真实的感情。可是“郴江幸自绕郴山”,不容易欣赏。一般 人也不大体会“郴江幸自绕郴山”这两句话有什么好处。
  有时在诗词中,是“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我察考过郴江和郴山的关系,郴江发源于郴山,而它的下游果然是流到潇湘水中去的,这是地理上的现实。秦少游问的是无理,他说郴江从郴山发源,就应该永远留在郴山,为什么要流到潇湘的水中去呢?这是无理的提问。天地与山川本来就如此,郴江在郴山发源,一定要流下去的。而这无理之语,就使我想到《楚辞·天问》,对天地宇宙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宇宙之间有这种现象?那是对于天地的一个终始的究诘,那是有深悲沉恨的人才会发出这样对天地终始的究诘。“人间从到海,天上莫为河。(李商隐诗《西溪》)为什么人间的江水要东流到海?为什么天上的牛郎织女要阻隔着一条银河?李商隐说:“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寄远》)为什么“人生长恨水长东”?为什么水要长东?为什么人要长恨?哪一天把世界的不平都填平了?把世界填平,使那伊水不再东流,人生不再长恨。“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正是这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正是那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究诘,少游说郴江就应该留在郴山。有这样美好志意的人,应该成就他美好的志意。为什么不能挽回那水的东流呢?为什么不能使美好的东西永远留下来呢?“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是非常沉痛的两句词,是非常好的两句词。
  这一首词,我认为在词的发展历史上而言,头三句开头的象征,跟后二句的结尾,有类似《天问》的深悲沉恨的问语,写的这样的沉痛,这是他过人的成就,是词里的一个进展。这种进展,后来继承的人并不是很多。没有秦少游深悲沉恨的人,不容易写出来“郴江幸自绕郴山”的深悲沉恨的句子。而没有那种心灵上的想像,不能跟假想的形象结合的人,不容易写出像前三句这样有象征意味的句子。一般人所停留的是现实的感情,跟现实的形象的比喻。这是秦少游词值得注意的成就。

  秦少游讲完了,要看另一个作者-周邦彦。周邦彦是北宋晚期的一个重要作者,是北宋的集大成的一个作者。后边这几个词人的作品很多,词调也很长,,近来我常常把我的论词绝句写出来,就是掌握几个重点,我论周邦彦词的绝句是: 

  顾曲周郎赋笔新,惯于勾勒见清真。不矜感发矜思力,结北开南是此人。

  当年转益亦多师,博大精工世所知。更喜谋篇能拓境,传奇妙写入新词。

  早年州里称疏隽,晚岁人看似木鸡。多少元丰元枯慨,乌纱潮溅露端倪。

   周是个结北开南的人物,开拓的先声是什么?没有时间讲南宋的词人了。简单的说,周邦彦开拓出来的一种作风,对于南宋有很大的影响,“不矜感发矜思力。”从唐五代以来,从温韦冯李,晏殊、欧阳修,一直到柳永、苏东坡、秦少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风格,每个人的心灵的本质都是不相同的。有这么多不同的作者和作品,他们的好处大都是属于以感发取胜这一个类型的。只有温庭筠是比较不重直接感发的一个作者,不过温词都是小令,也就比较看不到什么思力的安排,而是以名物予人以美感之联想取胜的。自柳永而后虽长调渐多,但柳永的“对潇潇幕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等词仍是以感发为主的。苏东坡所写的“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也是直接的感发。所以,从唐五代,一直到秦少游“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带给读者的大都有一种直接感动人心的力量,。所有这些词都是带着一种直接的感动人心的力量。这本来是属于中国诗歌的一个悠久的传统。从《诗经》开始就是以这样直接的、不隔膜的方式写作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非常直接的给人一种兴发和感动。
  从周邦彦开始,有了一点转变,不是以感发取胜,变成了以思力取胜了。这种以思力取胜的作风,在南宋成了一种风气。辛弃疾是一个最大的例外。辛弃疾是词人里边最了不起的一个。其他的词人,苏东坡甚至秦少游都可以包括在内,他们都是以余力来为词的。他们写的散文、诗歌,都有很多而且很好的成就。而辛弃疾是专力为词的,他的词写得最多,写得最好。辛词才真正是相当于杜诗,相当于屈原的《离骚》。他的词是他平生的生活,他的理想,他的志意抱负的实践。他是真正的把他的志意抱负写到他的词里边去的。苏东坡、欧阳修可以在小词里边无意之中流露出他们的性格跟修养,辛是把他本体的志意,他真正的志意的本体写到词里边去的。我有一篇《论辛弃疾词》的文章(《文史哲》1987年第1期),朋友们可参看。
  除了辛以外,其他南宋的特别是南宋中后期的作者。像姜白石、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甚至像周密、张炎,他们都是在周邦彦的以思力取胜的影响之下的。他们写词时,不再以表现直接的感发取胜,他们的词,特别是长调(南宋时是长调流行,五代和北宋初期是小令比较多),是用思索安排去进行写作的。柳永不是也写长调吗?但柳的思索安排是比较平顺且直接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个长调,但却充满兴发和感动。他的《凤归云》:
向深秋、雨余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驱驱行役,苒苒光阴,多么直接。周邦彦是用思索安排来写作了。而当词人的写作的类型途径改变了,我们欣赏评论的人就不能老用从前的尺寸衡量他了。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王国维的一个最大遗憾,就是不能欣赏南宋的词。他的《人间词话》,就是只能欣赏他那一类型的,用他那一个途径进去探索的,因此对于南唐和北宋初期的晏、欧,他评说得非常好,非常有心得。那真是能把小词里边的要眇幽微的美,那种感发的联想发挥出来。一碰到像周邦彦,像吴文英,像王沂孙、姜白石、张炎这些词人,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没有找到入门的途径,不知道如何衡量了。《人间词话》对于南宋词人一般都是贬抑的。说这些人隔膜了,不真切了,都是贬低。虽然王国维在年岁比较大以后,曾经写了《清真先生遗事》,考证周邦彦的生平,也曾从工力及声调方面赞美周邦彦的词,但在《人间词话》中,他对周邦彦的词都是贬低的,他曾说: 

  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人间词话》 

他说周词的幽深高远的意境,是赶不上欧阳修、秦少游的,不能给我们感发和深远的联想。他在写感情,描摹物态时,思考安排造作修饰得很精巧,“言情体物,穷极工巧”,不失为第一流作者。他的好处在他的艺术技巧,而不在内容情意的境界。又认为周创词调的才能多而创意境的才能比较少。在词的发展史上,对词有重要影响的人,都是比较有音乐修养的人,。因为词本来就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所以像温庭筠、柳永、周邦彦都是精通音乐的人,尤其是周邦彦,更创制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调子。张炎在其《词源》中就曾叙述及此。张炎是南宋后期的一个作者,懂音乐,家学渊源,家里很多人讲究填词和唱词。据张炎所记: 

  崇宁立大晟府,命周美成诸人讨论古音,审定古调。……又复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其曲遂繁。-《词源》 

,音乐与歌词结合,曾有不同方式的演进。柳永时开始大量使用慢词长调,他是采取民间的俗曲,市井之间乐工歌女所唱的俗曲的曲调。而周对于词的音乐的开拓,则是国家管理音乐的大晟府,让周美成这些人讨论古音,审定古调,还增演慢曲引近。慢曲是比较长的曲调,引近是曲里边介乎慢词跟小令之间的中等长度的一些曲调。而且改写音调,移宫换羽,把不同调的曲子组成为一支曲子,为三犯四犯之曲。把三个调子组在一起称三犯,把四个不同调子组在一起称四犯。像周邦彦填的《玲珑四犯》,是把四个不同的调子结合在一起了。还不止如此,他还写过一个曲调,叫《六丑》: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六丑》蔷薇谢后作 

据说《六丑》曾唱给徽宗听。对新创的这一曲调,皇帝问曲调为何叫六丑?周说:“此曲犯六调,皆声之美者,然绝难歌。”你看他的花样有多么多!此曲是六个不同的调子结合在一起的,而且都是最难歌唱的曲调。据说高阳氏者有子六人,才智极美,而形容比较丑,叫做六丑(见周密《浩然斋雅谈》)。这个曲子犯六调,不容易唱而声调很美,叫做《六丑》。这些记载也就可以知道了,他是喜欢增演慢曲的,喜欢作三犯、四犯,甚至于《六丑》,犯六调之美者,可见他曲调的繁杂了。
   五代以来的这些小令,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每句的平仄都跟诗句差不多。七个字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就算是长短不整齐的,像冯延已的“梅落繁枝千万片”(平仄平平平仄仄),“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仄仄平平仄)。尽管有七个字、五个字的这种参差错落的形式,但它的平仄的韵律,仍是与诗的韵律相接近的。我们中国的诗歌形式的演变,从《诗经》的四言,到《离骚》的骚体,《九歌》的楚歌体,到西汉五言诗的产生,一直到后来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格律化,到唐朝近体诗律诗绝句的兴起,为什么形成了这祥的形式?这不是完全勉强加上去的格式,而是一种自然的演进。因为中国的语言文字,它的特色是单形体、单音节。我们说“花”,一个音节,。英文说flowers,有一个抑扬的节奏。我们这种单形体、单音节的文字,要在诗歌这个美文里边形成一个韵律,四个字是最简单而能造成韵律的一个基本的形式,不是那个时候周朝谁定了写诗非写四个字一句。《诗经》里也有长短不齐的其他的句法,但是大多数诗句自然就形成了四个字一句,这是我们的语言文字跟我们的身体生理的机能相配合的。四个字的句子,是最短而能够有节奏的句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我们一个最简单的韵律的形成。而后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出现,一直到今天的黄梅调,刘三姐所唱的山歌、基本上都是七个字一句,而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连我们合辙押韵的流口辙,都是这个节奏的。这是我们本国的语言文字的特色跟我们身体生理的机能结合起来所产生的一个自然的现象。
  吟诵在我们中国诗才是重要的。我们中国诗歌的传统。带着这么强大的感发的力量,我们是情感跟声音结合在一起的,这样感发的力量才自然的跑出来。不是一个个字拼凑写诗的,,是脱口而出,就是平平仄仄的。刘二姐脱口唱出山歌来,就是如此的。这是我们中国过去的诗歌所共有的特色。词它不是口语的吟诵了。吟诗,其实是适合于吟诵中国五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而像周邦彦所写的《玲珑四犯》、《六丑》之类的词,它犯来犯去的,它那个平仄,不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韵律节奏了,有的时候是拗折的,与我们身体口腔的发音的需要有的时候不相合,这些拗折的地方,你念起来会觉得这声音怎么这么奇怪呀?而凡是这样的地方,写作的时候就自然不能脱口而出,自然要思索安排。所以,周邦彦的词就形成了一个以思索安排取胜的特色。
 
 我们介绍作者,主要介绍他白己特别的风格,他在词的发展史上所走出去的、他所开拓的一部分。周邦彦吸取了五代北宋以来的小令跟长调的各种长处。他写的小令有的也像晏殊、欧阳修的小令一样美的,也有感发。例如: 《浣溪沙》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桂鹃啼。-

 涯”字有三种读音,这里读如“移”(yí)(支韵),也有时可读如“牙”(yá)(麻韵),或读如“崖”(ái)(佳韵)。
    注重思索安排,是由于有几个原因形成了他这种风格。一个由于他自己的音乐才能。他喜欢把那些繁杂的难唱的曲调结合在一起,像《玲珑四犯》、《六丑》之类的。这是使他的词重视思索安排的一个原因。声律的格式如果跟口语吟诵的声音相近,自然喷涌而出,它就带着直接的感发。你要是想半天斟酌用字,,不但讲平上去入四声,而且四声都要分阴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每个字都要分这么细致的时候,就不是可以从口中的吟诵喷涌而出了,你一定要思索安排。周邦彦词的声调常常是拗折的,这也是使他注重思索安排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有时是以赋笔为词,是以写赋的笔法来写词的。而写赋是要铺张的,是要思索的,是要安排的。。周邦彦是钱塘人,元丰二年(1079)入京,在太学为太学生。不久写了《汴都赋》。中国有写赋的传统,而写赋常常是写都城的赋。像《两都赋》、《两京赋》、《三都赋》,从汉朝就开始有很多人写都城的赋了。,周就写了《汴都赋》赞美当时北宋的京都汴京的繁华富庶。那时正是神宗信用王安石实行新法的时候,周在《汴都赋》之中,同时歌颂了新法。周邦彦有一个用心,希望早一点打出知名度,要早一点引起众人的注意。像周邦彦那时用的方法,还比较不失诗人学者的风范,写了一篇《汴都赋》,写得很长,且多用古文奇字。神宗皇帝很高兴,教他亲近的侍臣在宫殿中诵读。读的人都不认识古文奇字,就只好只读偏旁,周本来是喜欢做一些引人注意的事情的。果然神宗皇帝欣赏了他,由太学生任命了官职,成了太学正,一下子从学生变成领导了。他自钱塘入汴都太学时,应该是二十四岁,二十八岁时上了《汴都赋》,本来可以飞黄腾达,但是神宗死哲宗继位,由高太皇太后用事,废除新法,起用旧党。周邦彦在这个政海波澜的变化之中,从汴京赶出去,就到庐州去作教授。后来一度到过荆州,又到了江苏的溧水。这些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都有记载。而经过这一次变故以后,周邦彦的为人作风就改变了。所以,楼钥说: 
公壮年气锐,以布衣自结于明主,又当全盛之时,宜乎立取贵显,而考其仕宦颇为流落……盖其学道退然,委顺知命,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清真先生文集·序》 

他年轻时志意发扬,平民太学生以《汴都赋》得到神宗赏识。应很快可以飞黄腾达,平生做官的经历,都是沦落在外地的。这是因为新旧党争的政海波澜。过去研究周的人也没有把他一生的仕宦经历,跟北宋政治背景的新旧党争结合起来看。为什么没有这样的结合?我以为值得往意的原因,这当然只是推想。一个是由于周虽然歌颂过新法,因为他没做什么高官,在行政方面没有什么属于新党的事迹,于是被大家忽略了。第二个原因,是由于在中国旧传统的读书人之中,比较偏向旧党,而不赞成新党。像苏洵写《辨奸论》,攻击王安石。这些人想要赞美周邦彦,抬高他的地位,不愿意把他说成是赞美新法的人。他与政党的关系未被注意,就算他们注意到了,可是不愿意这样说、所以,过去没有人提出这一点。近年香港有学者罗忼烈教授特别提出来,说周邦彦是拥护新法的。其实,天下有很多相似而不同的事情。像神宗时代周邦彦到汴京,写了号称万言的《汴都赋》,苏东坡也是在神宗时代,前后上了两份奏疏,号称万言书。两个人一个上赋,一个上书,而二者截然不同。周邦彦赋,都是歌颂赞美,并不见得真正代表他政洽上的理想,那是当时的风气。苏东坡所上的则确实是对于国家政治的关心,有他的政治理想。这二者是截然不同的。而就因为这一点,我常说诗歌里边有一个生命,而生命的品质、数量,生命的质量,往往因人而异。这就是周邦彦的词,虽然在艺术上穷极工巧,但是他在境界上永远达不到苏轼的高度的缘故。因为,本来他的生命就是局限于他自己的得失利害比较多,遇到挫折就变为“学道退然”但求自保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一件事情。凡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一定以他感发生命质量的深厚博大为主要的因素。艺术的手法当然也重要,但是真正本质的他的生命的厚薄大小深浅,才是决定他作品优劣高低的一个更重要的决定的因素。

周邦彦是以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东坡之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他后来一经打击,他就学道退然,就委弃不再挣扎、不再努力了,顺服了天命,说“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早年锐气英发,而晚年则表现为喜怒不形于色。他经历了政海波澜的反复以后,为人态度就改变了。晚年,高太后死了,哲宗自己当政了,就把旧党都打出去,新党复用了。于是周就又被召回了汴京。哲宗想到周邦彦写过赞美新法的《汴都赋》,就要他重献《汴都斌》。这时本来周邦彦也可以在哲宗朝求富贵。这时的,看尽了在政治斗争之中多少人不幸的遭遇,就不再进取,委顺知命,望之如木鸡了。这是周邦彦一生的简单的经历。

现在就将要把他的平生经历结合他艺术上的手法,如对音律的讲求和以写赋的笔法写词等特色,来看一看他的词。
  在长调里边,除了安排思索的写作方法,与他的音乐性和写赋的习惯有关系以外,他在安排思索之中,为长调开拓了另外一种写法。长调的写法,柳永是平顺直接的去写,周则变化出很多转折,跳接。不再直接的写景抒情了,他的词中间就造成了一种传奇意味的故事性。要看他两类词:一类就是富于传奇故事性的这种转折跳接写法安排的手法;另一类,就是反映他经过政海波澜的词。
  第一类的词。《夜飞鹊》,把他的转析说一说。

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兔葵燕麦,向残阳、欲与人齐。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涯。-《夜飞鹊》别情 

一般人写离别,就是眼前的离别。像欧阳修:“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玉楼春》)。但周不是,他是环绕着离别,写出来一个时间错综的故事。
  先从开头看。但这个开头,等读到下半首你才发现、他不是像柳永词那样顺序写的,:
“扁舟一叶,乘兴离江诸(《夜半乐》)。我的船走了。周是倒插笔,倒叙。他说在河桥旁送别,秋天的夜晚,“良夜何其”。其,读如基,出于《诗经),就是夜慢慢地深了,西沉的斜月远远地向下沉落,月光的余晖慢慢地不见了。在天将破晓时,月亮西沉,蜡烛的蜡泪已流尽了。破晓前的露水也沾湿了衣服,天要亮了,行人要走了,彼此道别,这离别的宴会就要散去了。顺风探听一下渡口开船的鼓有没有敲起来,再看一看树的枝梢上的参旗星到哪里了?现在你知道,他送人的地点是河桥,要探听的是风前的津鼓,这个行人是要坐船走的。柳永说“乘兴离江诸,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了(《夜半乐》)。但周不是,他不再说船,“花骢会意”,黑白花的马懂得人离别的悲愁,纵然我扬起马鞭打它,它还是慢慢地走。前边本来说的是船,后来却突然说起马来了,前人批评他: 美成词有前后若不相蒙者。又说:美成词操纵处有出人意表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说他前后不相连接、不相干,说他安排操纵一首词,有的是出人意想之外的。还有人说: 清真词平写处与屯田无异,至矫变处自开境界,其择言之雅,造句之妙,非屯田所及也。-夏孙桐(据俞平伯《清真词释》引) 

说周突然改变的地方,自己开出一个境界,这是周邦彦对词的开拓,他忽然间有一个跳接,有一个转折。这种跳接,这种转折,这种变化,影响了南宋一些词人。而那些词人,后来被王国维批评为晦涩不易懂,不通。那些词人从周邦彦变化而出,比周邦彦更晦涩。周词里边还有故事,可是吴文英、王沂孙这些词人,故事没有就是感觉。感觉一跳不知从哪里跳到哪里去了。并不是绝对读不通的,如果掌握了感觉和感情的进行,还是可以读得通的。我的《迦陵论词丛稿》里。《拆碎七宝楼台-读梦窗词之现代观》,就是分析吴文英词的。《碧山词析论-对一位南宋古典词人的再评价》,分析王沂孙词。上周《文学遗产》杂志编者拿走一篇,也是介绍王沂孙的。
   远行的人乘船走了。送行的人。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骑着马走了很远的路,离开河桥,走到凄清的旷野,那码头上送行的人声都听不见了。送行的人骑马回来了,。时地场所都变换了。回来又经过不知多少日子,这个人又回到河桥送别的地点了。“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那女子头上戴的花钿,在饮宴之间可能落在草丛之中了。用的是《史记·滑稽列传》典故。淳于髡说和这些女子聚会时的那种情景,女子们前有堕珥,后有遗簪,周说,人不见了,遗钿也找不到了,当初我们走过的那些小路都迷失看不见了,因为现在的季节改变了。“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地上长满了兔葵燕麦,有野草,有庄稼。落日西斜兔葵燕麦的影子,向残阳,拖得很长,人的影子也拖得很长。写得非常寂寞凄凉。
  “但徘徊班草,欷歔醉酒,极望天西”。古语说“班荆道故”,是说两个朋友路上遇见,马上又要分别,就把草铺一铺,分一分,坐在草上话旧。他说我就徘徊在当初我们分手时席地分草而坐的地点,叹息悲哀,拿着酒杯,没有对象可以敬酒,就把酒洒在草地上。极望天西,远人不再回来了

  这是周的一类词,富有故事性的,是以转折和跳接进行的一类词。
  我们现在再看他一首比较有政治上悲慨的另一类词: 

  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渡江云)小石

 

 “晴岚低楚甸”。岚,是山上的烟霭。天气晴朗的时候,远山有时好像是有一层淡黄色的烟霭迷濛的样子。他说在晴天之下远山的烟岚低低地笼罩在楚地的一片原野之上。楚甸是哪里呢?原来旧党用事之时,他曾被贬到庐州,后到过荆州、溧水。哲宗执政他被召回汴京了。当他要回去的,罗忼烈先生以为他曾经一度从溧水又重游了旧地-荆州。可能就是这次行程,他本来是被召、应该要回京了,而在重游荆州时写的这首词。

晴岚低楚甸,暖河雁翼,阵势起平沙。”温暖的季候又回来了,大雁都张开翅膀,排列成一字或人字的阵势,从一片平沙上飞起了。“骤惊春在眼”,蓦然之间,惊喜地看到春天就到了。 “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春天来了,不只是染绿了柳条染红了桃花,不只是雁翼的阵势起平沙。春光什么时候也委曲婉转地来到山中的人家,使山中人家也沾染了春色。表面看都是写春光。可是看到后半首,看到“愁宴阑”饮宴的比喻你才知道,写春天的回来,正是代表政局的转变,是新党的重新得势。罗忼烈先生也没有把这首词讲成有政治的托喻。但这首词其实才是最能证明他有政治托喻的一首词。
  他所说的雁的飞起,春光的在眼,都是写新党的人慢慢地又起来了。“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山家不是泛指而是暗喻自己,说我一个不被注意的人居然也蒙召要回汴京去了。对于春天到来而欣喜的万物,“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花涂上了香气,染上了颜色,就装点了万紫千红,打扮起来,争着要开出美丽的花朵。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当花开柳绿,那千万丝的陌头杨柳,已经有乌鸦可以藏身了。中国的风俗把乌鸦当成不祥的鸟。陌头杨柳,就在这美好的事物中间,隐藏着一个危险的信号。
  “堪磋。”真是值得慨叹。“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为什么说有政治上的悲慨呢?宋朝首都是汴京。古代说到首都都用长安来作替代。美丽的春天,我叹息为什么呢?“清江东注”,那是我回到故乡钱塘的一条路。“画舸西流”,指的是“长安日下”,我的船不是载我回到故乡,是指向了首都。日下正指首都。
    我还没到首都已经预先烦恼了,“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指长安日下”,指首都是明显的。乌纱是乌纱帽,托喻也是很明显的;这是一个暗示的语码。“风翻旗尾”、旗,一个党派、军队标举的旗号、标志。他说我所忧愁的,现在好像是开一个很好的宴会,“阵势起平沙”, 大家都觉得好了,都升上来了,回到首都都去做官了。安知有一日这个党派不再倒下去吗?我就预先忧愁有一天宴阑、、把作为标志的旗吹翻了。“、政海波澜的潮水打湿了你的乌纱帽。你安知不再有一次政海波澜?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今晚我正对着初弦月,在水边一个驿站的旁边,般船靠岸,我的小船晚上停泊在蒹葭的芦苇深处。是在被召回京的路上。“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我内心怀着这么多仕宦不得意的悲慨,新旧党争,我看了多少政海波澜了。“时时自剔灯花”,在沉思寂寞中有无穷内心幽微深隐的这种悲慨。这首词是他有寄托的比较明显的一首词。但是他也有真正好的,我们讲东坡词,说他《满庭芳》:“归去来兮、吾归何处?”这个转折很清楚,踪迹很明显,但那不是苏最好的词。周这首词证明了他有寄托,是最好的例证,

他最好的一首词,把悲慨完全融会进去,你找不着这样明显的痕迹的,这首词是他被召回京以后在汴京所写。 -《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首段写景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二段写别时的感想,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三段写别后的愁怀。

小时候伯父教我读诗词,曾经给我念了这首诗,不知是他作的、还是别人作的,

  九畹兰花江上田,画来八碗未成全。世间好事何须足,留取栽培待后贤。 

九畹兰花,出于屈原的《离骚》。现在九畹兰花,只画了八畹,没把它画完。世间好事不一定都把它做完了,只要大家有爱好古典诗词的兴趣,将来你们会碰到更好的人跟大家一同讨论欣赏古典诗词,大家自己也会有更多更好的成就。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认为:这首词以柳为题,但它是托柳起兴,用来写离情的,是一首很能代表周邦彦词的特色的作品。
  此词写于作者最后一次出京时。词中托柳起兴,抒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词写欲留不得,非去不可,以柳发端,以行为愁,回想落泪,极回环往复之致,具沉郁顿挫的风格。通篇构思工巧、严谨,各段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咏柳和送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由虚入实,情景交融,恰当地表达出词人缠绵忧伤的情怀。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写作者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柳色。“柳阴直”,极类绘画中的透视画面:时当正午,日悬中天,长堤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象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它们的美,而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汴河是隋朝开的,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柳“拂水飘绵”如送行色。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厌倦了京城生活的客子的凄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供人休息,也是送别的地方。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第二叠写乍别之际。“
闲寻旧踪迹,”“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而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想当初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送别宴席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这里的“又”字是说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的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到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那次饯别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作者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愁”字,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望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第三叠写渐远以后。“
凄恻,恨堆积!”“恨”遗憾。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开头“柳阴直”看,启程在中午,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望中之人早已不见,只有沿途风光。大河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已是傍晚,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
  不禁又想起往事:“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自悲伤。
    此词在构思和章法布局上颇具匠心。全词由实入虚,实虚不断转换。开篇景起,由堤上柳引出对往昔送别的回忆和久离京师的身世之感,又由回忆和久客淹留之感折回到目前的离席;由离席再生发开拓出去,预为行者设想别后愁思,又由预为行者设想为归入现实中自己的别后之思;最后,又由现实引发出对昔日相聚时的回忆。未别之时,回忆离别之苦;已别之后,则又回忆相聚时的欢乐,而诗人的久客淹留之感,伤离恨别之情,完全在这种回旋往复的描叙中展示出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心人的伤心词
第八讲 柳永(下)苏轼(上)
东坡豪放雅词的审美特征
多情如他,行最险恶的流亡路,写最缠绵的爱情词
学习诗词必知10个人和10首词 读懂了他们就读懂了宋词上篇北宋篇
曾枣庄:《苏东坡全集》导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