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凉叶飘萧处士林 霜华不畏早寒侵

陶白当年为昭阳中学题写的“李鱓故居旧地”

玫瑰图(局部)

三友图(扬州博物馆藏)

秋趣图(兴化市博物馆藏)

五松图

平分秋色

“扬州八怪”之李鱓 ,为清代江苏扬州府兴化人,曾为康熙年间的宫廷画师,足见其绘画造诣之深,因种种原因离职后居扬州竹西僧舍,鬻画为生,后在家乡兴化城南升仙荡建“浮沤馆”做养老之所。他的老乡,也是“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辞官回乡后,亦曾借居在浮沤馆。李鱓逝后,浮沤馆一度荒废,清嘉道年间为郑板桥重孙购得所有。上世纪60年代,原兴化昭阳中学(今兴化市第一中学)迁至升仙荡旧址,浮沤馆遗址即在校内。

李鱓青年时期就进入宫廷画院,是“扬州八怪”中仅有的一位曾入宫廷的画家。其“诗画一体”的艺术作品,不仅彰显出高超的笔墨特色所形成的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在独特的历史条件下,流露出浓郁的文人情怀。

李鱓是明代宰相李春芳的第六代裔孙,李鱓自幼受到家族熏陶,有着非同一般的文人素养,而且他聪明过人,年少时期就因才华出众而闻名乡里。李鱓以画载入史册,而早期的他更愿意称自己是一名文人。因为年轻时代的他并没有寄托于“以画求显”,而是以满腔壮志投身仕途,所谓“学而优则仕”,走着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文人道路。李 曾作诗曰:“空斋霪雨待淹留,检点奚囊旧倡酬。画尽燕支为吏去,不携颜色到青州。”表达了他想为民造福的高尚情操。

一、文人情怀之积极入世

康熙五十年(1711),李鱓考中举人,从此开启了他“两革功名一贬官”的官场生涯。之后,他吟诗作画,“以诗画名动公卿” 。李鱓曾被指派师于蒋廷锡、高其佩,但其个人绘画风格“放逸”,与宫廷画风格格不入。后不出所料,李鱓遭受排挤而离开宫廷。雍正八年(1730),李鱓重返宫廷,曾创作《秋葵图》遣兴,题诗曰:“自入长门着淡妆,秋衣犹染旧宫黄。到头不信君恩薄,犹是倾心向太阳。”表明了他眷恋皇恩、踌躇满志的心态。《平分秋色》同样是李鱓重返宫廷后的作品,作品以精炼的笔墨描绘菊花与月季:菊花枝干以飞动之笔出之,花叶纵横交错,纵情摇曳;月季淡雅明快,墨色浓淡相宜。状物乃是写心,其题画诗为:“莫笑田家老瓦盆,也分秋色到柴门。西风昨夜园林过,扶起霜花扣竹根。”再入宫廷如花发高枝,画家在入世的道路上得意的心态溢于画面。只是无奈于才能无处施展,处处压抑,李鱓不得不再次辞官。

之后“声色荒淫二十年”的卖画讨米生活,李鱓同样未曾放弃寻求入世的机会。尽管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让李鱓痛恨,并且多次失去官位,但他仍然坚持着心底“经世济用、修齐平治、忠君爱国”的人生信条。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画家通常借“物”的某种自然属性与审美属性来象征某种道德观念,以体现清高坚贞的品格。李鱓亦是如此。《五松图》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名作之一,并且一生曾屡次描绘。李鱓50岁(1736)时所作版本(今藏于南京博物院),采用类似诗歌中“比”“兴”手法,描绘了五株松树形态上的不同特点。画中松树遒劲有力,左上方自题:“有客要余画五松,五松五松都不同……五松五老尽呼嵩,悬之君家桂堂东,俯视百卉儿女丛。客有索画五松者。予以直者比之大臣,秃者比之名将。一侧一卧,似蛟似虎,蒲团之松,或仙或佛。爰作长歌以题。”“直者”象征刚直不阿,比喻庙堂之上的大臣劲直恭正;“秃者”象征久经沙场而雄风依然的老将。寄物托思、借物言志,是文人艺术家表达思想的艺术手段。他是在画花花草草、山水松柏,更是在含蓄委婉地讲述自己的人生感悟,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刻画“五松”的形象,何尝不是表现画家本人效忠国家的赤胆忠心?“如果说兴化李氏家族是'九世一品’的苍松大树,那么李 就是这擎天苍松根系上生发的不屈绿枝。”卖画讨米期间,他还曾创作其他《五松图》。又作《玫瑰图》题诗曰:“月月红如此,哪能数见鲜。一年开一度,应博世人怜。”均从侧面恳请皇帝怜花惜才,表明画家雄心犹在、壮志未老的决心与期待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乾隆二年(1737),李鱓再次被任用。他豪情满怀,再次踏上从政之路,却又因生性疏狂,不受羁绊,“才雄颇为世所忌”(郑板桥语),以致忤大吏而被罢黜。李鱓从小就有出仕之向往,却未领悟出仕之“秘奥”,左右不能逢源,上下不能迎合。尽管屡次受挫,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志向,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诚如寒鸦,将栖未栖,有心出力,确实无奈于世间的蝇营狗苟,空有才能却无处施展,方才说自己:“为官已老,读画可人。”

二、文人情怀之忧国忧民

清朝文字狱历经百年之久,而且愈演愈烈。正如龚自珍《咏诗》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文人士大夫诚惶诚恐,无所适从,纷纷选择逃避。清王朝此时一片升平的靓丽外壳却难以掩饰其内部的腐败不堪,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有节操的文人士大夫目睹残酷的社会现实,不满于统治阶级腐败的统治,洁身自好,不敢苟合。李鱓也是其中一员。压抑的心理状态使他为人处世袒露真性而不拘小节,“心恶时流庸俗” 。于是乎“两革功名一贬官” “薄宦归来白发新” 。被贬之后的李 ,因历世之深,打击之沉重,一度“声色荒淫二十年”。

明清以来,文人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宗旨均是传达画家个体的所思所感。“扬州八怪”诸画家,在看似美好实则腐朽不堪的社会现实面前,忘却了绘画的“自娱”之功,把传统文人画习惯于脱离实际、逃避现实的心态引向关心当下、注重现实,开始代表人民大众,用绘画的方式诉说民间疾苦,一种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开始进入绘画领域,从而肩负起时代所托。李 即是其中代表之一。

《农桑闲秋图》作于1755年,是李鱓晚期作品。画家用笔泼辣劲道,用墨酣畅淋漓,画中花鸟温润浸透,独得天趣,诗画一体,相得益彰。鸡食蝉鸣,看似一片安宁和谐,但安宁只是一片假象。画中题诗两首,前一首曰:“鞠有黄花老少年,柳根篱豆自相缠。德禽络纬因人累,何似高梢饮露蝉。毫端野趣豆棚多,劈苇编笼养绩婆。轧轧夜声人不寐,授衣时节听如何。”诗末题:“寓海陵何村即景题画,秋风冷落,大有归至。”寓意自己是“老少年”,用心良苦愿为国为民分忧解难,不像官场上的污吏贪官搜刮民膏。虽然“秋风冷落”,但是画家归来大有志向,体现了画家尽管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但仍然眷恋官场,有心出力,却无处施展的情怀。后一首曰:“古木秋风豆叶黄,依稀此地有农桑。可怜江北机声少,辜负花间络纬娘。”秋天到,豆子黄,依稀可见此地有农种桑。江北纺织业规模不大,像是辜负了花间络纬娘。画家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纸上。此外,李鱓在临淄为官期间,勤政爱民。李鱓在其作品《秋柳雄鸡图》上题诗:“凉叶飘萧处士林,霜华不畏早寒侵。画鸡欲画鸡儿叫,唤起人间为善心。”也反映了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热心呼唤人间的真善美。

三、文人情怀之文人画新拓展

“清代中期以来,南步石谷后尘,北食麓台残羹,仿效倪黄模式的山水遍及画坛。” 以“四王吴恽”为代表的画风影响遍及大江南北。他们的绘画作品共同的艺术倾向是“摹古”,所谓“摹古逼真便是佳”(王时敏语)。在总结、整理、研究古人笔墨方面他们着实下了功夫,但是,画坛上的保守思想长期占据上风,同样也招来了后人的不满。此时不同于“正统派”绘画理念的是以石涛、八大山人为代表的部分画家,他们认为“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

罢官归来,李鱓早已看破世态炎凉,于是性情勃发,放浪形骸。在绘画上,打破“四王吴恽”固守传统的藩篱,其粗笔写意的花鸟画“水墨融成奇趣”的特色,对晚清花鸟画有很大影响。李鱓自题诗曰:“薄宦归来白发新,人言作画少精神。岂知笔底纵横甚,一片秋光万古春。”秦祖永在《桐荫论画》中曾评论其画作“纵横驰骋,不拘绳墨,自得天趣”。《墨荷图》是李 晚年的作品之一,展现了经受暴风雨的洗礼之后的残荷一隅。荷花高洁、不染淤泥的操守,诚如廉政爱民却又被革功名的自己。在绘画题材上,自古以来,文人画家对于绘画题材的选择有着一定取向性,并非所有的物品皆可入画。“李鱓的笔底纵横,首先表现在题材上。他不仅画兰、画竹、画牡丹、画凤凰这一类文人常画的花鸟,他还画葱、姜、瓜、茄、山芋、荸荠、芋头、茭白、松鼠、蛤蟆、蚕桑一类习见的常物,充满生活气息。”生活化的绘画题材引入画面,进一步拉近了艺术与人民大众的距离,也使画家拥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开始注意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表达自己的理念,在表现方式上打破了以“四王”为代表的一味沿袭传统的模式。就像李鱓在《花卉册》上题诗写的那样:“不学元章与补之,庭前老干是吾师。写完瞪目支颐坐,门外雨霜陨雪时。要写梅花倔强枝,一时高会郁清思。岂知造化从心手,顷刻春生莫要迟。”李鱓主张“以画为娱则高,以画为业则陋”的艺术理念。他没有满足于画面上的笔墨、章法,绘画只是他表达自己人生理念、传达人生立场的一种方式。

在技法上,李鱓长于用水,曾在《冷艳幽香图》上题诗:“八大山人长于笔,清湘大涤子长于墨,至予则长于水。水为笔墨之介绍,用之得法,乃凝于神。甚矣,笔墨之难也。”后在《花鸟屏》题曰:“八大山人长于用笔,而墨不及石涛。清湘大涤子用墨最佳,笔次之。笔与墨作合生动,妙在用水。余长于用水,而用墨、用笔又不及二公。”敢于同前辈名家八大山人、石涛的绘画艺术相比,可见李鱓对自己绘画的自信。李 在写意花鸟画中取得的成就与他对水的理解与把握是不可分割的。其笔下的花草画面清新扑鼻,绿叶彩墨欲滴,水分饱满,淡墨勾线,线条流畅富于变化。

李鱓本质上仍然是一名儒者,奉行着积极入世的人生价值观,“不想凌云也傲霜”。作为一名文人画家,他不满足于“以画求显”,坚持传统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两革功名一贬官”的坎坷官场生涯,都未曾磨灭他愿为国为民效力的决心。贬官之后,面对一片盛世下的黑暗,他不卑躬屈膝,饱含着对人民贫苦生活的同情,积极地直面现实,从事艺术创作。在绘画上,他打破了“四王吴恽”固守传统的藩篱,其粗笔写意的花鸟画对晚清花鸟画有很大影响。

■曹国桥

【来源:扬州网_扬州文化】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工笔画成长史
明代绘画
中国绘画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历代文人画之三五代两宋时期的文人画
明代宫廷画家孙隆没骨花鸟画研究
【国画】清代.蒋廷锡绘画作品欣赏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