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的书法比肩王羲之,其中深藏“心学”关键的三重玄机?

明代大家徐渭评价,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阳明“以人掩其书”。

很多学者认为阳明练习书法是心学萌芽的重要事件,然而其中深意,并非由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玄机究竟有几重?

01 | 神奇的“心上练习”

王阳明新婚后时间相对空闲,觉得自己书法还不够好,所以下功夫练习。

《阳明先生年谱》记载:“吾始学书,对模古贴,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易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

这样的练习用完了几箱纸,阳明书法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书圣王羲之是阳明远祖。后世学者将两人放在一起比较,评价王羲之是“以书掩其人”,阳明则是“以人掩其书”。阳明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一般人对其书法关注的反而没那么多了。

书圣王羲之故居

这个“心上练习书法”的故事,很多学者认为是心学酝酿过程中重要的事件。然而,究竟如何理解呢?

有人会说:“哦,王阳明这个人很聪明,脑子活泛,有灵感。哈哈哈,这个故事真有意思。”

这个理解显然是对心学没有入门的那种。停留在字面理解,甚至靠想象推测。

对心学有了解的一些朋友可能这样解读:这是一种学习法,练习不只要实际拿笔写,而且要在心里练习。以此类推,如果我们要做什么事情,都在心里练习一下,轻松巧妙,学得更快。

这个理解还是有点隔靴搔痒的意思。

阳明书法《客座私祝册》(余姚博物馆藏)

我们来看看阳明自己的体会吧。在《传习录》里面他说:

吾始学书,对模古贴,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是此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留意一下关键的细节:

程明道(程颢)是阳明很欣赏的大儒,阳明很多理念与他契合。他说“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是此学。”这个“非是要字好”的含义,其实并不是完全不管结果,而是不执念于“好”,就是无为而为的概念

阳明先生表面看起来是在质疑程明道,其实是认同,而且在程的基础上作了发展

阳明经过自己练习书法的证悟,得到体会:“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书法的“道”、“理”,应该在自己的“心”内寻求。阳明心学“心即理”、“心外无理”的主张,已经呼之欲出。

贵州龙场中国阳明文化园 执笔的阳明铜像

阳明练字一开始“止得字形”,那是做套路,不是在内心,而是在外部求。从“知”与“行”的概念来说,这个“知”只是表浅的“闻见之知”不足以指引有效的“行”。

后来“拟形于心”,这个“拟”,则是一种深度、多维多的整合。

整合了自己的“认知”(例如书法大家们在写这些字的时候会用什么处理方法);

整合了“感觉”(下笔的笔法力道、笔锋、笔法、速度等等);

整合了“情绪”(比如王羲之写兰亭集序那样酒醉之后汪洋恣肆)等一切要素,

经过心上练习、心内寻求,“拟”出来的“形(字形)”已经在心里变成自己的了

此时,心中的“知”已升级为可以指引行动的“真知”。

阳明书法《登狮子山阅江楼》(复制品)

这个“拟形于心”就是“知行合一”的关键环节。

不仅仅是练习书法,如果把“心上练习”的方法运用到各种“事”和“物”,就是“致良知”的过程。

02 | 从“心上练习”到“印心”

哈佛大学医学院做过一个实验,让一组学生只是想着他们在钢琴上弹奏某一首曲子,大脑管辖手指活动的区域就会同时发生变化就象学生真的在弹钢琴一样的活动着。

所以说,“心上练习”的力量,与举杠铃撸铁锻炼肌肉类似,是可以训练和塑造特定的脑神经的。

而阳明心学中的“心”,不仅仅是现代医学“脑”的概念,它包括脑、神经的范畴,也与整个身体密切关联。

我们“修心”,不应只是“从概念上知道应该怎样做”,而是要像训练肌肉健身塑形一样,长期持续地训练、运用,才会有明显的效果,进而塑造我们的“心”。

阳明自己是如何做的呢?他在《传习录》当中经常提到“印心”这个概念,用来开示、嘱咐弟子。

什么是“印心”?就是感知古圣先贤的“心”,从而启示、发现自己的“心体”,修炼自己的“心体”。其实往简单了说,就像学书法的时候读贴,是用心感受,然后转化为自己的“真知”

会稽山大禹陵 阳明洞就在会稽山麓

阳明龙场悟道时,反复问自己的问题是:“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也就是说:假设圣人在我这个情况下,会怎样做呢?正是这个问题,触发了他的彻悟。

但是,问这个问题之前的基础工夫是什么?“龙场悟道”的前提是什么?是长期地与古圣先贤“印心”。谪居龙场的那段经历,只是机缘触发。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

为什么阳明对大禹等古圣先贤的事迹耳熟能详;

阳明青年时期不断地探索人生意义的时候,会专程与友人一起寻访茅山;

在贬谪龙场,路过江西萍乡的时候,也要去拜周濂溪(周敦颐,被称为孔孟之后第一人,北宋道学始祖)的祠堂;

阳明两居九华的时候,都去金乔觉(唐代高僧,被信众认为是地藏王菩萨转世)曾修行打坐的东崖静坐,等等。

九华山卧佛

这也是儒家的修身治学基本法,“感悟体认”。

比如我们今天研习阳明心学,如果没有下这个“感悟体认”的工夫,只把阳明的故事当小说读,那么你也可以从文字读到圣贤们外显的东西,比如剿匪平乱,各种才学事功等等,就像阳明所说练习书法的初级阶段,“止得字形”,不能真正入门,这个工夫会是很表面的。

当你尽可能深度地、多维度地了解圣贤的事迹,就像穿越时空自己进到那个时代,那个环境,去感受圣贤在面对各种人和事的时候,那种思考认知、情绪、情感、心路历程,才能真能获得相对完整的“知”,也就是从“闻见之知”升级为“真知”,这样的“真知”是“知行合一”的,它能进一步指引你的“行”,与你的“行”“合一”。

03 | 两个世界

任何人都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外部的世界,一个是自己内心的世界。按照心学的理念,这两个世界都是真实的

修身做事的关键在于:塑造自己内心的世界。即所谓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这是“身心合一”的工夫。而心又是不离物的,儒家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心物合一的。有了以上的“身心合一”和“心物合一”,才能真正地“知行合一”

孔子极为推崇的儒家“元圣”周公

把诚正格致、修齐治平做到了极致

在《论语·宪问》中,孔子的提法是“修己安人”。

如果心内的世界没“修”好,想要跳过这个步骤,或者忽略这个功夫,不在修心上下功夫,一味地把注意力放在外部,想着模仿“大咖大师”们的套路去改变世界,只能是镜花水月。

如果跳过内心世界,直接去“事上磨练”,那就是盲人骑瞎马的“瞎练”。这也是很多人学习心学的一个常见误区。

明代的吕坤曾经说过:“做工夫只在养阴,阴之又阴,自然阳之又阳,阳无分毫作用,全不在阳上照管,正是《中庸》首篇末篇宗旨。”这里的“阴”,是与外部行为、事功等相对应,一般人常常忽略的“内心的世界”。

阳明先生像(摄于贵州龙场)

照看好、塑造好内心世界才能料理好外部世界,让两个世界都美好,就是由凡向圣的工夫

借用一个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名词来描述,那就是:九阴真经。修心,才是让你的“功夫”深不可测的九阴真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文读懂王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的价值:知行合一(谨以此文献给欲求解脱而不可得的人)
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
王阳明:学书法,需要做到“眼高手低”,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如何理解阳明心学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