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怀江天阔 绿染云水秀——江苏财政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纪实

  

图为长江常州段

襟江滨海,河湖纵横,这里是长江的出海门户——江苏。

夏末秋初,伫立于长江常州段某处岸堤,记者看到,江水碧波荡漾;透过江面,鱼儿翻腾的身影清晰可见。

当地居民介绍说,这里原来化工厂林立,水体污染严重,空气中也飘着臭味。经过腾退复绿后,才有了如今美丽的景色。

近年来,江苏财政将生态环境保护列为重点支持对象。2012—2021年,全省财政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支出共计3621亿元,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41%,年均增长率为8.56%。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支撑和保障作用,不断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助力江苏成为长江上的一颗“绿色翡翠”。

砸笼换绿    

曾经靠原料药发家的江苏齐晖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晖公司),2020年之前制药主要以化学合成为主,产品工序比较长。这两年,公司董事长刘祥宜带领全厂员工在精简化学合成工序、减少“三废”排放的同时,加紧研发制剂药,向新医药企业转型。这样做,不仅为了支持落实江苏省长江大保护的战略,也是公司加快转型,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需要。

据了解,齐晖公司所在的江苏省常州市拥有25.8公里长江岸线。早些时候,由于准入门槛不高,一些低质低效的化工企业集聚沿江一线,形成“化工围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压力。

常州的窘境并非孤例。“化工围江”曾是整个江苏的“老大难”问题——长江江苏段过境危险货物船舶日近500艘,危化品运输量每年达1.2亿吨。

自2016年起,江苏省把“减化”作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2017—2018年,省财政共安排10亿元支持开展化工“四个一批”行动,即关停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和重组一批,对按规定完成专项行动年度计划任务的市、县政府进行奖补。两年间,沿江8市共关停化工企业2223家。省财政还设立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基金,目标规模200亿元,吸引社会资本支持省内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很多化工企业都被拆除了,我们非常幸运,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现在研发的制剂药对环境污染较少,符合排污规定。”刘祥宜介绍说,从制定转型升级方案到协调审批,当地政府都给了很大帮助,关怀备至。

齐晖公司也“投桃报李”,认真编制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力进军新医药领域,这两年,每年为当地贡献税收超3000万元。

江边关停,江上禁渔。刚一“上江”,记者就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您已进入长江禁捕区域,严禁非法捕捞和垂钓。

2020年起,我国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的重大决策。随着这一决策的落地,大批渔民开始弃渔转业。

50多岁的周太华曾是长江常州段的一位渔民,2021年1月,他与12位同行被当地政府选聘为护渔管理员,昔日渔民摇身一变,成为长江的“守护者”。

“现在长江上已经没有捕鱼的了。当上护渔管理员,能继续留在江面。我喜欢这种'沾点水’的工作。”周太华说。

周太华等大批渔民能够“华丽转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江苏财政的大力支持。2020年,江苏财政安排省以上资金29.28亿元,用于支持长江禁捕退捕相关工作,长江干流及保护区7392艘渔船、1.5万名渔民退捕上岸。

生态环境向好带动旅游业和民宿发展。图为苏州市吴中区,许多粉墙黛瓦、古香古色的江南民宿矗立在环岛公路两旁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近年来江苏财政资环工作的'重头戏’。”江苏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处处长韩召迎表示。

拆除无效化工厂,劝退江上渔民。“松绑”后的长江江苏段,劣Ⅴ类断面全面消除,水质连续4年保持Ⅱ类,鱼类多样性开始恢复,水清岸绿、江豚游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再现长江。

筑巢引凤    

江苏省无锡市生态环境物联网监测平台显示,即将投用的朗新科技工业园区PM2.5、PM10等各项空气指数良好。

“从2012年起,无锡积极投身生态环境建设,发力物联网产业集群,成效显著。我们是一家行业领先的能源科技企业,这与无锡的战略部署不谋而合。最终,我们的总部选择落户无锡。”朗新科技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图为无锡市生态环境物联网监测平台

朗新“择栖”无锡可谓独具慧眼,因为该市拥有领先全国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系统。

过去10年来,无锡初步建成“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形成市生态环境物联网监测平台、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中心,并围绕9个国控站点形成了覆盖无锡市域的大气质量监测网络,通过这些站点,能够全面监控、实时反映全市的空气质量。另外,利用排污许可管理,针对污染源建成1573家污染源末端监控、3436个用电监控、31个工况监控,旨在科学精准治污。

“我市研发的生态环境物联网监测平台还有数据快报预警、锁定企业靶向执法、反向巡检纠偏三大亮点。”无锡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中心副主任石浚哲表示。

他介绍,无锡市生态环境物联网平台每日编发《大气管控涉企数据快报》,将前一日涉及重点污染源排放量、用电量等多类别筛选统计的数据整合编发,为执法行动提供参考。市县两级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以大气管控涉企数据快报为基础,综合企业环境数据变化,结合周边空气微站数据,优选执法单位,直达现场,快速查处。目前,该平台正逐步建立反向质量验证机制,通过站点巡查和反向数据纠偏,不断提升大数据平台的准确性。

就在记者与石浚哲对话的时候,监控中心的一辆大气走航监测车正准备出发巡查。

无锡生态环境监测只是江苏污染防治能力建设的一个案例。2018—2021年,江苏财政安排省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17亿元,支持省本级环境监测、监察、应急执法能力建设等。其中包括:PM2.5网格化系统建设、全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标准化建设、省级151个水环境自动监测站网项目、省控空气自动站第三方运维与质控项目、突发环境事件装备能力提升建设项目等重大工程。

2018年,为进一步支持环保企业发展,江苏省财政厅、生态环境厅设立环保风险补偿资金池,在全国率先推出支持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金融产品“环保贷”,缓解环保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2021年底,共有684个生态环保项目纳入“环保贷”项目库,已有429个项目实现贷款投放,累计贷款金额303亿元,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2.2亿元。

2016年成立的江阴市锦绣江南环境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绣江南公司)是一家主营“三废”处理的企业。2018年,了解到“环保贷”政策后,公司积极响应,成功获得“江阴市秦望山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的贷款。

“贷款利率要比当时的'市价’低0.5个百分点,还有两年的还款宽限期。”锦绣江南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海说。

为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本投向绿色领域,降低环保企业的保费率和融资利率,今年6月,江苏省财政厅、生态环境厅与江苏省信用再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创新推出“环保担”支持政策,通过担保、再担保、增信等综合金融服务,为符合条件的3000万元以上大额融资需求项目提供利率更低、贷期更长、贷域更广的服务。

监管与服务共同赋能,生态环保建设持续发力,“美丽江苏”未来可期。太湖边上,来自内蒙古的一对小夫妻告诉记者:“这些年,江苏生态环境建设搞得特别好,我们在这里读了大学,将来想在这里安家。”

生态“变现”    

走进苏州太湖生态岛的“消夏粮仓”,一望无际的绿色稻田映入眼帘。传说这里曾是吴王夫差和美女西施赏月避暑的地方。

昔日的消夏胜地,如今成为生态示范区。苏州太湖生态岛正上演一出生态建设“大戏”——苏州生态涵养发展试验区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以下简称消夏湾项目)。

生态安全缓冲区是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实施的一项创新环境治理模式。记者在消夏湾湿地项目地看到,通过“三道关”,即可将夹杂化肥农药的雨水净化,并有助于生态价值实现——第一道关是收集拦截,将雨污水汇集到截流湿地,经过物理净化,把大颗粒物留在湿地,出水导入生态缓冲塘,水质水量得到稳定与缓冲。第二道关是生态净化,利用强化性垂流湿地高效处理,采用德国智能科技湿地技术,经过生物处理后,出水稳定,可达到Ⅱ类水质标准。第三道关是多功能利用,湿地产出的水进入清水回用廊道,不仅形成了一道靓丽的景观,还可用于山上果树、茶树以及农田的灌溉。

“以前一下雨,雨水就会带着山上果树、茶树的农药残留物流入太湖,生态缓冲区建设完成后,湖水清澈了许多。”苏州市金庭镇镇长王寅平介绍说,该项目共分为三期,目前完成了一期,预计整个项目完成后,将每年削减太湖入氮量67.4吨。

生态环境向好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民宿经济的发展。沿着环岛公路,随处可见粉墙黛瓦、古香古色的江南民宿林立在道路两旁。

“生意好的时候,我家的十几间房都能住满。”吾乡山水民宿老板娘凌春燕告诉记者,以前岛上的老百姓开的都是农家乐,经济效益一般。近5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治理得越来越好、道路建设得越来越方便,大家开始向高端民宿转型。

据了解,目前,岛上有600多家民宿,每天住宿价格在500—2000元之间。

苏州市财政局资源环境处处长王勇表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包括三个途径:一是物质供给。生态岛上种植的水稻、碧螺春、杨梅、枇杷都体现了这一点。二是生态调节服务功能。生态岛上环境宜人,各项大气、水质指标均为优级。三是文化服务。大量民宿的开设能够助力苏州文化“走出去”。

虽然生态价值不可估量,但全国目前没有统一的“变现”标准。近年来,江苏不断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并进行了大量的制度建设。早在2014年,苏州就颁布实施了《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成为全国首个对生态补偿进行立法的地方。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累计投入生态补偿资金超过110亿元。2021年,省财政厅出台《江苏省生态安全缓冲区工程试点补助办法(试行)》,并统筹安排环保专项资金4650万元,对首批纳入试点的南京市、常州市、苏州市、溧阳市、太仓市、海安市、泰兴市7个具有较好环境效益和展示性的项目予以补助。

“下一步,针对生态缓冲区建设和生态补偿问题,在做好首批试点成效评估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着力形成一套可操作、能复制、易推广的建设模式。”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财务与审计处主要负责人纪金星表示。

2021年,江苏PM2.5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下降32.7%,空气优良天数比率82.4%、提升8个百分点,首次以省为单位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全省林木覆盖率达24%;国考断面优Ⅲ比例87.1%,提升18.8个百分点,太湖总磷、总氮浓度达到近10年来最低水平——从大气到江湖,再到土壤,10年来,江苏财政下大气力、全方位守护着这片入海口。


来源:中国财经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探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江苏路径”
2019年江苏生态环境成绩单来了!
国务院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各省纷纷出台碳普惠鼓励政策
PPT丨怎样认定监测弄虚作假?
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丨江苏:水岸共治,守护一江碧水
聚焦长江修复⑴|江苏如何破解“化工锁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